许能贵,1964生,男,汉族,针灸推拿学,二级教授、研究员。从事中医针灸学的医、教、研工作20余年,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国家级重点学科一级学科中医学学科带头人、省级重点学科针灸推拿学学科带头人,国家
“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10余部,主持国家、省部级项目10余项。为全国百名杰出青年中医,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广东省南粤百杰,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广东省“南粤创新奖”,岐黄学者。
中风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杀手,已成为全球第二致死率和第致残率疾病,在我国发病致死率居首位,其中,缺血性中风的发病率占中风的87%。缺血性中风是针灸治疗的特色和优势病种,占针灸病房收治病种的80%。针灸疾病谱的研究表明,该病属于二级病谱,针灸具有主导的治疗作用。但针灸治疗中风在理论与临床研究方面仍存在三个问题:一是缺乏理论创新和系统科学的整体治疗方案,这是当前针灸治疗中风病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二是缺乏对临床具有实际指导作用的基础研究;三是缺乏完整、系统、规范的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国际上对针灸治疗中风病的有效性存在争议。
以许能贵为首的团队从1996年开始以缺血性中风为突破口,采用通督调神针刺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与基础研究,以理论构建-临床实践-基础研究为总体思路,开展了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病的全面系统和深入规范的理论与创新研究。
理论构建
从督脉的循行上看,督脉与脑有着密切的联系。《难经·二十八难》记载:“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于脑。”《针灸甲乙经》记载:“上巅,循额,至鼻柱。”从文献记载说明,督脉循行与脑有着直接的联系。而《素问·骨空论》又记载督脉的分支“贯脊,属肾”“如循膂,络肾”“上贯心”。心主神明,脑又为元神之府,《医学衷中参西录》曰:“人之神明有体用,神明之体藏于脑,神明之用处于心。”心和脑都可调节人体情志、思维,心神和脑神存在着体用的关系。督脉又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手足六阳经与督脉交会于大椎,奇经八脉中的阳维脉与督脉交会于哑门、风府,阳跷脉与足三阳脉交接而间接与督脉关联。而头为诸阳之会,因此督脉通过总督一身之阳间接与脑关联。而脑又为元神之府,《锦囊秘录》记载:“脑主持五神,以调节脏腑阴阳,四肢百骸之用”。因而在中医形与神俱的观念指导下,构建“督脉-脑-神一体”理论,确立通督调神法为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的大法。
临床研究
许能贵的通督调神针刺法是以百会(GV20)、大椎(GV14)穴为主穴,针对缺血性中风病的不同并发症,形成了以“通督调神针刺法”为主体的缺血性中风的分期治疗方案:急性期病机为邪犯脑腑,脑腑失用,治以开窍醒神,治疗配合醒脑开窍,重在改善患者的脑部供血;恢复期病机为痰瘀阻滞脑腑、经脉,治以活血化瘀、化痰通络,配合疏经调脏针刺法,重在促进患者受损功能的恢复;后遗症期病机为脏腑功能失调、痰瘀阻滞经脉,治以调整脏腑功能为主、疏通经脉为辅,配合疏经调脏针刺法,重在预防缺血性中风的复发。整个治疗过程强调“阴阳自和者,必自愈”,达到通督脉之经气、调心脑之神明的功效。
基础研究
在临床实践获效的基础上,许能贵团队经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在神经元保护、脑可塑性等方面系统深入地揭示了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恢复期以及后遗症期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明确了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的多靶点、多环节、多效应、多途径以及多机制的特色和优势。在神经元保护方面,率先证实电针百会(GV20)、大椎(GV14)穴可抑制缺血损伤部位钙超载从而调节神经元的钙稳态是针刺保护脑缺血后神经元损伤的主要机制之一。此外,针刺可以有效调节神经胶质细胞和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发挥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在脑结构和功能可塑性方面,研究发现:针刺可以改善大鼠脑缺血后突触数密度、体密度和突触后致密物质等;激活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介导的海马长时程增强以及促进缺血性中风患者大脑皮层的兴奋性。
许能贵以缺血性中风为切入点,在长期临床实践和基础研究中,提出督脉为脑脉,主治脑腑疾病的学术思想,构建“督脉-脑-神一体”的理论,确立通督调神为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病的大法。在临床研究方面,运用通督调神针刺法以百会(GV20)、大椎(GV14)穴为主可明显改善缺血性中风病不同并发症的功能障碍,明显降低患者的残障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形成系统地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病整体的治疗方案;在基础研究方面,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继以百会(GV20)、大椎(GV14)穴为主,系统深入地揭示了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病获效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因此,为该疗法在治疗缺血性中风病的应用与推广方面奠定了坚实的临床基础和科学依据。(王琳
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
养心护脑防中风 “三位一体”保健康
摘自2023-4-21中国中医药报
国医大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伯礼 天津中医药大学文化与健康传播学院院长 毛国强
谷雨后气温回升速度加快,雨量开始增多,进入了农业繁忙时期,丰沛的雨水使初插的秧苗、新种的作物得以灌溉滋润,能够很好地生长。中国古代将谷雨分为三候:第一候萍始生,第二候鸣鸠拂其羽,第三候为戴胜降于桑。就是说谷雨后降雨增多,浮萍开始生长,接着布谷鸟便开始提醒人们播种,桑树上可以看到戴胜鸟的踪迹。
国医大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石学敏说:“按中医理论来说,谷雨时节自然界正处于阳气升发阴气下降的状态,万物生长,花蕾含苞待放。人体顺应自然,阳气足,精神好,阴阳之气调和,思维能力强,精力充沛,也处于生命活力最为活跃的时候。所以这个时候应顺其时节,晚上早点入睡,早上早点起床,可以锻炼身体或读书看报,利用好一天中记忆力最佳的时候。”
石学敏数十年来坚持在临床、科研的第一线,擅长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是“醒脑开窍针法”的创始人,他强调,大脑是生命的主导,是指挥一切行为的司令部,大脑依赖于动脉血液供氧。从生理学讲,脑细胞缺乏供氧6分钟,人基本上就没有思维、没有意识了。衰老、疾病、过度劳累、无规律生活、无视自我保健等因素,会使大脑供血、供氧减少,造成脑细胞损伤及退化,出现思维迟钝、精神无法集中、爱忘事、工作效率低下等情况,严重的还会造成心脑血管疾病。在春季,脑中风、心肌梗死等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较高,中老年人应尤其注意。下面介绍谷雨时节预防中风的注意事项及石学敏多年总结的养生保健方法。
预防中风四注意
平稳血压,控制血糖
石学敏说:“高血压、糖尿病是诱发中风的危险因素,平稳血压、控制血糖是预防中风的中心环节。”春季气温变化较大,容易导致血压不稳,因此,高血压患者平时应控制好血压,坚持遵医嘱按时服用降压药物,并长期观察血压变化情况,养成每日测量、记录血压的习惯。特别是在换季、调整降压药物的阶段,更应加强监控以保持血压稳定。糖尿病容易引发营养代谢障碍而导致脑动脉硬化症,进而损伤脑血管;血糖增高,血液变得黏稠,血小板聚集性增加,会导致血流缓慢,极易形成血栓。石学敏说:“谷雨时节人们的食欲普遍较好,吃得多、吃得杂,容易加重糖尿病。”所以此时节应控制饮食,经常测量血糖,按时服用降糖药,身感不适要及时就医。
稳定情绪
春主肝,肝主怒,春季人们容易肝阳上亢而激动、发怒。有研究显示,发怒者比心平气和者发生心房纤维性颤动的风险高出10%,高血压患者发怒时,血压会陡然升高,增加中风危险。石学敏认为,为了自身健康和家庭幸福,大家应学会自我减压,保持情绪稳定、心态平和十分重要。
科学饮食
保护血管健康、降低中风风险,应建立科学、健康的饮食习惯,减盐、减油、减糖,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少吃脂肪高的食物(如肥肉和动物内脏)。春季新鲜的蔬果陆续上市,石学敏说:“新鲜的蔬菜,比如西兰花、大白菜、菜心、葱头等,可拌着沙拉酱生吃,既新鲜又不会破坏其中的维生素。”石学敏一直保持着有节制的饮食,感到七八分饱便停止,即使碰上再难得的美味,也绝不多吃一口。
戒烟限酒
“吸烟不仅影响呼吸系统的功能,还会使血黏度升高,使中风发生的风险增加至少两倍。”石学敏说:“以前我也抽烟,后来一下就戒了,再也没碰。”
中医认为,合理饮酒有温阳活血之效,但过量饮酒会降低脑血流量,增加中风的风险。尤其是肝病患者等特殊群体必须严格忌酒。
石氏养生心法
“三位一体”理念
石学敏指出:“人体保健最重要的是上、中、下‘三位一体’的正常运作。上是指保持灵敏、充沛的脑力;中是指保持通顺、畅快的胃肠消化功能;下是指锻炼强壮、有力的腿脚。”
石学敏在繁忙的工作中仍坚持保证充足的睡眠,他认为最佳的睡眠时间为晚上11点至第二天早上5~6点,应养成早起早睡的好习惯。只有夜晚休息好了,才有足够的脑力和精神专注于白天的工作和学习。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人体靠摄入饮食保持生命活力。保持胃肠有序蠕动、功能正常,使消化及排泄通顺、畅快,对人体健康非常重要。消化受阻、大便不通,不仅会造成胃肠疾病,严重时还可能导致肿瘤。石学敏有喝咖啡的习惯,指出咖啡可帮助消化,保持耐力充沛,但需因人而异。
肾为先天之本,主腰腿。肾健则体强,强壮、有力、灵活的腿脚是健康的重要标准。石学敏常年坚持步行锻炼腿脚,即使外出参加各种学术会议,活动范围局限,也会找地方走一走,并使用步行测量器记录步数。
指灸、运动方法
石学敏集自己多年的养生经验提炼出“石氏秘诀”,即指灸和运动。
指灸
所谓指灸就是用手指按压、按摩穴位。有研究发现,指灸时大脑的供血量急剧增加,血液的携氧量增加,脑细胞活力明显增强。对于大众来说,指灸简单、易学,是非常实用的养生方法。用指灸健脑强体具体做法如下。
方法一:坐于椅子或沙发上,靠住椅背,头稍后仰,双目微闭,消除杂念,心平气和。将双手大拇指放在颈项部耳垂后凹陷处,其余四指向后并排放在脑枕部,然后用大拇指依次按压天柱穴(在颈后部,横平第2颈椎棘突上际,斜方肌外缘凹陷中)、风池穴(在项部,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翳风穴(在颈部,耳垂后方,乳突下端前方凹陷中)三对穴位。
方法二:取坐姿,双腿稍微前伸,用双手大拇指用力按揉足三里(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嵴一横指处)。足三里为常用的保健要穴,对健身强体颇有益处。
每个穴位的按压时间可长可短,几分钟至十几分钟均可。指灸可随时随地做,比如睡前醒后、午休前后、工作间歇时等,尤其是伏案工作超过1小时后,可稍事休息做做指灸,会感到双眼明亮,头脑轻松,气血畅通。
运动
除了指灸,还要加上慢跑、游泳等运动锻炼,方能起到强身祛病之效。适度运动可促进人体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还可以调节大脑神经中枢的活动、提高睡眠质量。石学敏认为,运动是人体生命之本,运则行,动则通,不运动则会造成气血瘀滞,瘀则百病生。
石学敏说:“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非常重要。谷雨时节的气候比冬季要舒服得多,更适合户外运动,做导引、练太极拳、跑步、游泳、打球等,都可以锻炼我们的身体。不同年龄段的人可根据个人体力和爱好选择不同的运动方式,只要有益于身心即可。”
石学敏从少年起就坚持每天锻炼,他认为锻炼对于脑力劳动者尤其有益。石学敏每天早晨坚持慢跑40分钟,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下午还要游泳30分钟。“我一般先自由泳,累了之后就仰泳,这两种泳姿搭配很适合老年人。”石学敏建议,老年人下水前应先做准备活动,以免发生意外,“可先用水拍打胸前背后,做热身牵拉,再缓慢入水”。
慢跑和游泳不仅能够保持胃肠系统健康和四肢强壮,还有利于增强全身脏器功能。
石学敏特别提醒,锻炼身体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养成经常运动的习惯,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要持之以恒,才会有收益。
石恩骏止血汤临床应用
时间:2025-04-02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6版 作者:何钱
石氏止血汤方药组成为人参9~30g,炙黄芪15~30g,炒白术30g,茯神30g,当归12g,生地黄30g,仙鹤草30g,紫珠草30g。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
此方为宋代严用和《济生方》之归脾汤加减而成,系贵州省名中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主任医师石恩骏治疗临床所有出血证之基础方,可广泛用于内、外、妇、儿诸科血证,特别对于上消化道大出血、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妇科血证及不明原因之出血疾患,随证选用,均有良好效果。其中,不少病例是西医治疗不能控制,建议转手术者,经运用石氏止血汤,最终转危为安。
方中人参、黄芪、白术甘温,益气健脾,盖气为血帅,气能生血摄血,而脾统血之主要机理,实乃气之固摄之力;茯神甘平,养心安神;当归甘辛温,补血活血,养肝荣心;生地黄甘苦寒,养阴,生津,止血;仙鹤草苦涩平,收敛止血,养血补虚;紫珠草苦涩凉,无毒,善散瘀止血消炎,乃止血之第一药,于此方中不可或缺者。现代研究表明,本药对毛细血管有良好的收缩作用,能缩短出血及凝血时间,针对小动脉破损,尤有迅速止血效果。对多种致病菌有抑制作用。石恩骏认为,感染也常为出血证之重要因素,紫珠草消除炎症,亦是缓解出血之重要原因。惜诸多止血之方,少有选用此药者。诸药合用,能调节全身气血之基本状态,于血证自宜。
上消化道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病因较多,然临床以消化性溃疡、糜烂出血性胃炎、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胃癌等较为多见。中医认为,胃中积热,热伤胃络,可导致呕血。肝火亢盛,横逆犯胃,胃络损伤,或火热迫血妄行;脾气亏虚,统摄无权,血液外溢,均可引起呕血。脾胃虚寒,中气不足,统血无力,血溢肠内,随大便而下,可导致便血。气随血脱,症见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汗出,脉微细欲绝,则为元阳暴脱。石恩骏认为,该病出血量不大者,可将基础方之剂量适当减小,然紫珠草仍需30g以上。如胃中积热,可配合泻心汤;肝火犯胃,可配合龙胆泻肝汤;脾胃虚寒,当配合黄土汤等。出血过多,气随血脱,即上消化道大出血者,在原方基础上将紫珠草加至60~90g。
验案
方某,女,21岁。反复大量呕血、便血、气紧3天。确诊为门脉性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大出血。经输血、止血等抢救后,仍出血不止。血压60/40mmHg。血常规:血红蛋白67.8g/L,红细胞2.6×1012/L,白细胞2.3×109/L。家属及医生皆认为治疗希望极小。刻下:患者精神萎靡,面色苍白,四肢发冷,气促不平,脉微细欲绝。此元阳暴脱之险候,亟当益气固脱,予石氏止血汤重剂急投。处方:人参30g(另煎兑入),炙黄芪30g,炒白术30g,茯神30g,当归12g,生地黄30g,仙鹤草30g,紫珠草90g。日1剂,急煎频服。2剂后患者精神好转,面色改善,四肢已暖,气促稍平,脉仍细弱,病见转机,知出血稍止。遂将上方减小剂量,加减治疗1个月,出血完全停止。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该病有急、慢性之分,急性多见于儿童,慢性多发于成人。病因不明,临床表现为皮肤和黏膜的瘀斑、瘀点或其他部位出血。急性期多由热毒内伏营血,或胃热炽盛,化火动血,灼伤络脉,迫血妄行,溢出常道,而发为紫癜及多种出血之症。迁延日久,脏腑气血亏虚而成慢性,以脾肾阳虚较为多见。石恩骏认为,该病无论急性或是慢性,终与免疫因素有关,因此调节全身气血机能尤为重要,石氏止血汤正切实用。然急性者当重视清热解毒凉血,慢性者需重视温补脾肾。
验案
瞿某,女,39岁。全身反复紫癜6年余,经常出现鼻腔及阴道大出血。血液检查:全血下降,中度贫血,血小板25×109/L。刻下:患者头晕,心悸,气短,四肢乏力,面白形瘦,惧冷纳少,全身皮肤散在紫斑,舌淡苔少,脉细无力。确诊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此脾肾阳虚、气血两亏、气不摄血之证,当补肾健脾、补气摄血。方用石氏止血汤加减:人参9g(另煎兑入),炙黄芪30g,炒白术15g,茯神30g,当归12g,生地黄30g,仙鹤草30g,紫珠草30g,鸡血藤25g,淫羊藿10g,补骨脂12g,大枣5枚,甘草6g。连服5剂,上症减轻。复查血常规,明显好转,血小板为96×109/L。药已见效,继进之,半月后上症消失,各项实验室检查已完全正常。为防复发,遂将上方稍事加减,制丸巩固。随访至今,仍未反复。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属中医“崩漏”范畴。《医学入门》曰:“凡非时血行淋沥不已,谓之漏下;忽然暴下,若山崩然,谓之崩中。”发病机理主要为冲任损伤,不能约制经血,故经血从胞宫非时妄行。石氏止血汤对该病有较普遍的适应性,具“塞流、澄源、复旧”三法之要,惟中年期重在肝之阴血,可适当增加一些舒肝养肝之药,如白芍、枸杞类。
验案
罗某,女,20岁。患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5年余,一直月经过频过多,时间延长,经色深红、夹有小血块,面色苍白,全身乏力,汗多,口干烦热,小腹略痛,腰膝疲软,小便微黄,多方治疗未愈。舌淡略胖,苔薄白,脉细无力。此崩漏之证,宜益气固摄,滋肾健脾。方用石氏止血汤加减:党参12g,炙黄芪15g,炒白术15g,茯苓15g,当归12g,生地黄30g,仙鹤草30g,紫珠草30g,香附12g,白芍15g,艾叶炭10g,贯众炭10g,黄柏炭10g,蒲黄10g(包煎),甘草6g。3剂后经量减少,余症明显好转。继服5剂,月经干净,余症消失。即停用艾叶炭、贯众炭、黄柏炭、蒲黄。继服2月余,经随访已康复。(何
钱 贵州省江口县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