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厥阴阳明辨治恶梦烦躁
(2022-06-14 04:58:41)摘自2022-6-13中国中医药报
曾祥珲 广东省中医院
治疗恶梦、情绪烦躁,中医多从肝郁、肝火论治,但临床中有些患者的肝郁、肝火可能只是病理状态下伴见的病机,并非核心病机。本案从厥阴阳明入手,治以辛寒清热、甘寒养津,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分析如下。
关某,女,60岁,2022年2月16日初诊。主诉:眠差、恶梦、烦燥多年。患者多年来眠差,入睡则恶梦纷纭,平时脾气急躁,动则易怒。刻诊:精神尚可,面色潮红,情绪急躁,易发脾气,舌边口唇溃疡,怕冷,夏天汗多,口干口苦,口渴欲饮,饮水多,饮凉无不适,眠差,多梦,尿频,无起夜,大便干结不畅,3~4日一行,舌暗红苔黄腻,右关洪滑,尺沉,左关洪大。下睑暗红,腹满,手足凉。下肢甲错。已绝经。
中医诊断:不寐(厥阴阳明合病)。
治法:辛寒清热,甘寒养津。
处方用竹叶石膏汤:竹叶10g,石膏100g,麦冬40g,生半夏20g,炙甘草10g,党参15g,山药30g。7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2次温服。
2月23日二诊:眠明显好转,恶梦明显减轻,急躁及发脾气明显好转,服上方2天时排便量多,溃疡痊愈,面色潮红,夜间口干口苦,饮水不解,但口渴已明显好转,小便黄,怕冷,手足偶凉,舌暗红,苔黄腻,右关滑略洪,左关滑虚。睑暗红,腹稍满,右手凉,左手温。分析病机系阳明里热减轻,仍易怕冷,予竹叶石膏生姜汤:生姜20g,竹叶10g,石膏60g,麦冬30g,生半夏15g,炙甘草10g,党参15g,山药15g。7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2次温服。
3月2日三诊:眠可,已无恶梦,情绪和缓,口干口苦、口渴均已明显减轻,饮水明显减少,稍口干,夜口苦,无怕冷,手可,大便每日可解,成形,小便可,舌暗,右关脉滑和缓,左脉细滑稍弦。舌暗红苔薄。睑暗红,腹稍满,手温可。
后予小柴胡汤调和三焦气机,以善后,巩固疗效。
按 本案有别于传统的从肝、心论治睡眠障碍的思路,以石膏、麦冬为主药的竹叶石膏汤取效。主要是从患者整体病机角度考虑。患者主要表现为口干口苦、口渴饮多、舌边口唇溃疡、舌红苔黄、脉象洪滑等阳明里热之象,但除了阳明里热之外是否存在热伤津液,这关系到治疗是仅清热还是需要兼顾养津。从患者大便常年燥结、下肢甲错、口渴饮水多的表现,可判断津伤病机的存在。故予辛寒、甘寒为法的竹叶石膏汤,整体切中病机,取得显效。
另外,患者虽有肢凉、怕冷等表寒之象,但并非真寒,实则与阳明热结、气机内闭有关。正如《伤寒论》言:“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摘自2022-6-15中国中医药报
邓沂 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饮食失节、不良生活习惯等常引起胃气不和,是导致失眠、睡眠障碍的主要原因。譬如《素问•逆调论》指出:“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足阳明经脉这条经络与胃关联,胃主受纳饮食水谷,其与脾的运化饮食精微功能相配合,可将饮食水谷转化为人体自身的气血精津液,营养脏腑组织器官。阳明经为五脏六腑之海,功能以和降为特点,若阳明经脉之气不循常道运行,胃气逆而不降,即会影响正气从阴出阳、从阳入阴的过程,继而出现失眠、睡眠障碍的情况。《下经》这本书曾说“胃不和则卧不安”,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以下详细介绍预防和分型调治“胃不和则卧不安”的方法。
预防有方
要在日常生活中预防“胃不和则卧不安”,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晚餐饮食宜少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早饭宜好,中饭宜饱,晚饭宜少”的养生箴言。晚餐饮食宜少,符合晚上人们阳气收藏、活动较少、营养需求相应减少等生理活动改变的要求。另外,也要注意至少要在就寝前两个小时进餐,这样既能保证人们正常营养的供给,又不影响睡眠。晚上多食易致胃气逆乱,引起失眠。除了多食,吃坏肚子、吃得太辣太甜等均可能引起胃气逆乱、脾胃功能失调,导致失眠。
民间素有“上床萝卜下床姜,不用医生开药方”的养生谚语。如偶尔晚餐吃多了,或消化功能较弱经常出现胃脘饱胀感的人,晚餐可吃些萝卜汤、拌萝卜、腌萝卜等,起到消食导滞、和降胃气的作用,避免影响阳气敛藏,使晚上睡眠安定。除了萝卜,其他能消食的药材、食物也可起到促睡眠的作用。
餐后适度运动
俗语云“饱食勿硬卧”“食饱不得急行”,又说“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唐代孙思邈《摄养枕中方》则明确指出“食止行数百步,大益人”。说明饭后应适度活动。食后即睡卧会使饮食停滞,食后急行、剧烈运动又会使血液流于四肢而影响消化吸收功能。所以,食后尤其是晚餐后缓缓活动,一则可促进胃肠、脾胃功能,二则脾胃安定有促进睡眠的作用,三则运动的消耗也有助眠的功效,对健康十分有益。
摩腹按穴
晚饭以后可进行摩腹,做法十分简单,将手搓热,放于上腹部,按顺时针方向环转按摩,连续摩腹20~30次。本法有促进胃肠运动和治疗消化不良、胃肠功能紊乱、慢性胃炎等病症的作用,同时亦有促进睡眠的功效。
此外,还可以按摩足三里、天枢穴。足三里穴属于胃经,位于膝盖骨下3寸外1寸的位置。经常按摩此穴有健脾和胃、帮助消化的功效。天枢穴属足阳明胃经,是大肠之募穴,与胃肠关系密切。天枢穴位于腹中部,距脐中2寸,左右各一个。每日睡前可按压左、右天枢穴各2~3分钟,可以起到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消化的作用。
分型调养
针对已经出现“胃不和则卧不安”症状的患者,可根据具体表现选择适合的方法进行调治。
消食导滞,通降助眠
表现:入睡困难,易于早醒,伴口臭泛酸、上腹部胀闷不适,或恶心呕吐、五更泄泻、大便无规律等。
药膳:萝卜猪肚汤。准备萝卜500g,猪肚1个,花生100g,盐、胡椒粉各适量。将萝卜洗净切块,猪肚洗净,沸水焯过,稍凉切大块,与花生一起放入瓦锅内,文火煮1小时,放入适量盐、胡椒粉即可。另外,日常还可用陈皮、普洱、山楂泡茶,常饮为佳。
中成药:如保和丸、枳实导滞丸等均可选用。
除湿化痰,理气助眠
表现:多梦易醒,胸部和上腹部胀闷不适、恶心欲呕,或兼有头晕目眩、身体困重、咳嗽痰多、口中发淡不渴等。
药膳:枇杷叶瘦肉汤。准备枇杷叶5g、瘦肉50g、生姜3片、盐适量。将瘦肉、生姜洗净,枇杷叶洗净去毛,放入炖盅内,加清水适量,隔水炖30分钟,加适量盐调味即可。另外,平时可常用陈皮、生姜、茯苓、薏苡仁等煮粥食用。
中成药:如平胃丸、二陈丸等均可选用。
暖胃散寒,和胃助眠
表现:睡眠不沉、醒后难以再睡,伴畏寒怕冷、手足发凉、腹中隐痛绵绵、食少便溏、小便清长等。
药膳:当归生姜羊肉汤。准备当归20g,生姜30g,羊肉500g,黄酒、盐适量。当归洗净、用清水浸软,生姜洗净、切片,羊肉剔去筋膜、放入开水锅中焯去血水后捞出、切片。将当归、生姜、羊肉放入砂锅中,加入适量清水、黄酒,旺火烧沸后撇去浮沫,再改用小火炖至羊肉熟烂,加入食盐等调味品即可。另外,平时可经常饮用红糖姜茶等。
中成药:如附子理中丸、小建中颗粒、交泰丸等均可选用。
疏肝理气,和胃助眠
表现:睡卧不宁,梦中易惊醒,伴有脘腹和两胁胀痛,或兼有身体转动时两腰胁隐痛、口苦、打饱嗝、放屁多、小便短赤频涩等。
药膳:花生莲藕龙骨汤。准备莲藕3节,花生100g,猪脊骨250g,佛手5g,盐、胡椒粉适量。莲藕去皮,洗净切块,放入清水中浸泡。猪脊骨斩块,放入沸水中焯去血水和异味,捞起沥干。花生洗净。砂锅中注入适量清水,放入所有食材,加盖大火煮沸,改小火煲1小时,加盐、胡椒粉适量调味即成。日常宜常饮玫瑰花茶、蜂蜜柚子茶等。
中成药:如逍遥丸、柴胡疏肝丸、龙胆泻肝丸等均可选用。
摘自2022-6-17中国中医药报
——《情志疗法》评介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和竞争加剧,人们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身心相关疾病的发生率逐年升高,社会各界对情志健康越来越重视。现代医学证明,当人体出现过分焦虑、紧张、愤怒、恐惧、激动、抑郁等不良情绪时,会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造成身体免疫力下降。临床观察也表明,精神情志因素和身体健康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中医理论讲“百病皆由气生”,《黄帝内经》中也有“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的观点,强调的都是情绪对于身体的影响。情志疗法是典型的中医非药物疗法,致力于从疾病与情志之间的关系出发,以内在精神情志的改变来实现疾病的好转,并在长期实践中得到了临床验证。
《情志疗法》一书系统梳理了中医情志思想的发展源流,对《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关于身心疾病、情志致病等观点进行了详细汇总,全景呈现了中医情志思想的发展脉络。
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无论是对身心疾病的社会心理致病因素、发病机制的认识,还是对身心疾病的诊断和防治,有许多论述,影响至今,并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素问•举痛论》曰:“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这些观点都朴素地指出了情绪对身体影响的定向性与定位性特点。
历代医家对情志疗法都有一定的探索,逐渐形成了情志相胜法、顺情从欲法、移精变气法、言语开导法、五行音乐法等临床常用方法,通过精神情志方面的调畅,实现健康的好转。
传统中医情志疗法的价值虽已得到广泛认可,但是在临床应用上仍然存在瓶颈,使之未得到全面推广,运用不足,即使参与治疗,也主要作为辅助手段。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缺乏情绪与疾病之间对应关系的系统认知,另一方面是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操作规范。
《情志疗法》一书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对中医情志思想的理论和实践创新进行了全面论述。首先对情绪的发生和作用机制进行了详细解读。当人受到强烈的情绪刺激时,眼耳鼻舌身意所感受到的全部信息会形成一个集合,留存在人的心智记忆中,日后每遇到相似的情境,同样的情绪便会再次出现。情绪会影响人体气血的正常运转,造成神经内分泌系统失常,久而久之会降低免疫力,使机体出现病变反应。情绪的不断发作会加剧这一过程,在长期的情绪刺激下,人会产生各种身心疾病。该书深化了情绪与疾病之间关系的研究。
不仅如此,《情志疗法》一书还通过对疾病原理和大量案例的分析研究,总结出头痛、哮喘、焦虑、抑郁、乳腺增生、甲状腺病、糖尿病等病症所对应的情绪问题,使原本笼统的情绪问题归因变得更加具象。以脾胃疾病为例,其对应的情绪主要为对世界、人生、社会、现实某些现象或行为的不能接受、不服气、不敢反对等情绪。当面对脾胃疾病患者时,医生可以从以上情绪入手,对患者的生活经历进行问询,引导其转变对生活事件的认知。为了方便读者了解情志疗法的治疗过程,该书在疾病解读部分进行了案例分析,通过对诊疗过程的详细论述,让读者能够一目了然地理解疾病所对应的相关情绪问题。
书中介绍的情志疗法以中医情志思想为基础,结合西医和心理学关于情绪刺激对心血管、神经等系统的影响研究,进行深入理论推导并运用大量案例详细论证,明确了多种疾病与情绪之间的对应关系,使传统中医情志思想更加具象化、科学化、可操作化。
最值得关注的是,《情志疗法》一书在处理疾病对应的情绪问题方面,提出了标准化的操作路径:从患者当下的身体状况出发,找到其记忆中不健康的情绪,追溯导致该情绪发生的生活事件,通过释放、化解、清除相应的情绪,帮助患者走出情绪困扰,恢复气血正常运转;同时,引导患者重新认识导致情绪发生的生活事件,回顾其生命历程中的自身思想认知障碍,改善其心智模式,重新审视疾病与生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从而正确对待疾病,尊重生命,提高自身免疫力,激发修复自愈能力,最终全面改善身心健康水平。(招辉)
摘自2022-6-16中国中医药报
余曙光 成都中医药大学
•中医药文化的活态性特征体现在无论是中医学的理论观念、辨证思维、独特技艺,还是方药加工、针推手法,以及中医药知识的传承,都是动态的过程,必须通过人的活动才能实现。
•中医经典是中医理论的基石,是中医学的灵魂,是中医活态传承的基础。中医经典的传承有助于提升对中医学核心理论的理解,形成正确的中医思维,拓展临床思路,提高临床思辨能力。
•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是中医药传承创新的动力和源泉,如何利用现代技术,实现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的高效性、时代性和规范性,是中医药活态传承的关键。
中医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集中反映了古人关于生命、健康、疾病及其防治的智慧和经验,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了巨大贡献。从秦汉时期《黄帝内经》奠定中医理论体系到金元四大家的出现,从明清时期温病学的产生到屠呦呦受《肘后备急方》启示发现青蒿素,中医药学历经两千余年的发展,至今仍然屹立于世界医学之林。中医药兼具民族性、历史性、现实性和活态性特征。中医药文化的活态性特征体现在无论是中医学的理论观念、辨证思维、独特技艺,还是方药加工、针推手法,以及中医药知识的传承,都是动态的过程,必须通过人的活动才能实现。中医药文化活态性的基本特性,决定了我们今天的传承不应是静止的、凝固的传承,而是发展的、鲜活的传承。因此,活态传承是时代的呼唤,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强调坚持预防为主,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预防控制重大疾病。中医药包含天人合一和执中致和的思想观念、未病先防和辨证施治的理论特色、大医精诚和医者仁心的医德伦理、亲尝百草和舍己为人的人格精神、博采众长和兼容并蓄的治学风格等。中医药作为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在健康中国建设中发挥着独特优势和作用。
当前中医药事业的传承面临着中医古籍知识难挖掘、民间奇方效方难得认同、名老中医诊疗经验和思维方式难于复制、名老中医学术思想难以推广应用等问题。从强化中医经典传承、加强中医文化宣传教育,改革名老中医临床跟诊模式,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挖掘名老中医隐性知识等方面构建多维度、多途径的中医“活态”传承体系,帮助实现中医药的规模化、智能化和集约化发展,从而在健康中国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以人为核心,让中医药传承“活”起来
活态传承的核心是人,无论是名老中医本人还是传承弟子,都是中医传承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做好活态传承,必须充分发挥好人的重要作用,这样才能让中医药传承真正“活”起来。
中医药文化是活态传承的根脉
中医药文化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其中所蕴含的人文价值和文化特征,中医药文化与中华文明相伴而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医药文化包涵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物质文化包含中医独特的诊疗器物、标识器物、承载文献、业医场所等;非物质文化包括中医对生命与疾病的认知方法、中医诊法、中医针灸、中医疗法、中药知识与技艺、中医方剂知识与技艺、中医养生方法、医药卫生民俗等。中医药文化的活态传承应做到物质与非物质两个方面的传承创新,赋予中医文化活力与生命力。
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医德医风是中医药活态传承的灵魂
名老中医渊博而有特色的学术思想、对疾病的独特认识、高尚的医德与严谨的治学精神是中医活态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渊博的学术思想与对疾病的独特认识是名老中医在大量实践与学习中提炼形成的,也是指导临床实践的理论根基,包括名老中医学术思想起源、形成、发展等。高尚的医德与严谨的治学思想是名老中医成长的必备条件,也是中医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活态传承的灵魂。
名老中医临床经验、诊疗技术是中医药活态传承的核心内容
名老中医丰富与独特的临床经验和诊疗技术是中医药活态传承的核心内容。独特的临床经验来源于丰富的临床实践,中医诊疗技术包括诊疗思维模式与临床诊疗行为两方面。诊疗思维模式是在观察诊治疾病中的思维过程,如诊断方法、鉴别诊断、辨证方法、辨证依据、立法处方、用药心得等。临床诊疗行为则包括具体处方用药、针灸按摩、医嘱禁忌等。二者皆属于中医技术层面,皆应做到活态传承。
构建中医药活态传承体系,助推中医药学术传承现代发展
规模化培养优秀中医药人才,夯实活态传承基础
中医药学的实践性、经验性特点要求学生须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长期而深入临床,进而才能体会到中医理论的深奥精妙。成都中医药大学通过开设中医传统特色长学制班、开展中医经典知识竞赛、承办流派传承学术会议、建立中医学术传承中心等途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夯实活态传承基础。
加强中医经典传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医经典是中医理论的基石,是中医学的灵魂,是中医活态传承的基础。中医经典的传承有助于提升对中医学核心理论的理解,形成正确的中医思维,拓展临床思路,提高临床思辨能力。成都中医药大学通过如下途径加强中医经典传承,强化中医思维,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是开设中医学传统特色九年制李斯炽班、5+3一体化邓绍先班,筑牢中医理论功底。通过分段式学习模式开展中医经典研习,多阶段多环节强化跟师实践,强化经典学习与应用能力培养。通过线上名师讲授、自我测试、线下答疑、临床见习等方式深入学习中医经典著作,夯实理论功底,不断提高运用中医学理、法、方、药防治疾病的能力。让学生进入传承工作室跟随享誉全国的名家学习,感悟经典,训练中医思维,提高临床能力。
二是开展中医经典知识竞赛,承办全国中医流派传承学术会议,推动经典学习与运用。2015年,学校率先在全国中医院校中推行“中医经典知识四六级”考试,其后,学校又联合13所高校开展“西部地区中医经典等级联考”,考察经典背诵、理解、临床应用等能力,以考促学,掀起中医经典学习热潮。将经典学习作为一种习惯,提升经典“悟用融通”能力,传播中医思想,传承中医经典文化。承办国家级、省级学术流派传承大会,建设共享平台,交流经验、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推动四川和全国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建设发展。
三是成立中医学术传承中心,推动活态传承。依托基础医学院传统中医学科,以学校国医馆为基地,成立全国高校首家中医名家学术传承研究中心,打造中医学术传承平台,加快推进中医药活态传承。以传承工作室为载体,全面实施中医药的继承、发展、创新工作,建设学术传承制度,加强川派名老中医学术经验和特色技艺传承,分批实施数字化、影像化传承记录保护与现代研究,深入开展传统理论、治法方药、特色技术等研究与成果转化。以中医学术传承中心为载体,建立了相关制度建设,已经形成了以名师指导、中青年传承、师资博士后学习、中医本科生启悟的一体化中医药传承范式,提高了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的传承效率和水平,为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提供了人才保障。
加强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实现中医药文化的活态传承
中医药学以中国传统哲学文化为基础,具有浓厚的人文底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深入挖掘历代名家学术思想,结合当今时代背景,培养具有良好医德医风、深厚文化修养、崇高理想信念的优秀中医人才。
首先,深入挖掘名家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成都中医药大学牵头编写全国首批师承教材和出版系列学术专著,组织编写《成都中医药大学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选编》,参与编写《川派中医药名家系列丛书》等,以教材和丛书方式,不断挖掘和总结名老中医思想,传播中医药知识,提升中医药文化的社会影响力。
其次,成都中医药大学成立国医书院,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着力解决当前中医药高等教育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不平衡,中医药特色不突出,中医思维弱化等问题。学校通过设立国医书院,鼓励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相互交流学习,建设学习生活社区,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打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史、哲,进而融汇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以素质教育和专才教育相结合的书院模式,强化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和中医药学术认同。
最后,结合疫情防控工作,弘扬中医药文化。在一次又一次的传染病流行的巨大考验下,中医人展现出了良好的职业精神和专业优势。中医药的参与使得我国新冠肺炎疫情得到了高效的控制,成都中医药大学在疫情期间启动“中医药+互联网”抗击疫情行动,一百多名专家参加线上服务,开展远程诊疗,指导疫情防控。同时,积极利用网络课堂、微信公众号等宣讲中医药在抗疫过程中的特色优势,激发中医学子的自我认同和文化自信。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智能化、集约化助推中医药学术传承现代发展
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是中医药传承创新的动力和源泉,如何利用现代技术,实现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的高效性、时代性和规范性,是中医药活态传承的关键。随着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大数据、云计算、教育元宇宙等技术为名老中医经验活态传承提供了新的方法。充分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挖掘名老中医隐性知识,推动名老中医经验传承从数据到知识,从知识到智慧的跨越式发展,为大数据时代的中医药传承提供范例。
当前,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为中医药研究突破提供了有力支撑,多学科、跨行业合作为中医学术标准化传承发展带来广阔空间。首先,名老中医学术思想源于临床,结合经典,经反复论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抽象性和原创性,属于隐性知识。采用虚拟现实、5G网络等信息技术,打破传统跟师抄方模式的客观限制,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老师的临床现场教学。将前沿的信息技术融入临床现场教学中,为中医活态传承提供技术支持。其次,中医药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但亦具有浓厚的社会科学特点。中医理论中唯象的、思辨的、人文的内容难以进行量化的继承发展。学生和老师在知识积累、临床经验、感悟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学生可能无法清晰、完整地还原老师的思维过程。借鉴现代信息化技术手段,记录完整的国医大师、名老中医诊疗过程。从诊疗策略、决策过程、影响因素等方面建立中医专家标准化诊疗程序,对专家的经验、知识、观念和智能进行信息转换。学生通过中医专家标准化诊疗程序习得老师的诊疗思维、临证经验等,从而满足中医临床口传心授的现代化演绎。最后,中医学望闻问切、针灸操作、推拿按摩、刮痧、外治贴敷、导引气功等临床技能的传承依赖老师的示范教学。充分利用“互联网+”思维和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改进传统教学方法,通过掌上金课、慕课、雨课堂等,构建混合式智慧教学模式,帮助提升中医人才培养的效果,实现中医临床技能的大规模推广应用,实现集约化的发展。
针灸治疗思路
选取头部穴位以调督养脑安神
《灵枢·大惑论》认为:“五脏六腑之精气……上属于脑。”脑为元神之府,诸阳之会,刺激头部穴位,不仅可以疏通经脉气血,调节阴阳平衡,而且还能改善脑部的供血,缓解头昏、头胀、多梦等症状,从而到达治疗失眠的效果。《难经·二十八难》记载:“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可见,督脉与脑的关系极为密切。苏肇家认为,针灸治疗失眠,选取头部穴位应以百会、印堂二穴为主。督脉入络脑,百会位于头之巅顶,为手足三阳经与督脉及足厥阴肝经之交会处,为诸阳之会、百脉聚合之处,可调补中气、健脑安神,为治疗失眠的首选穴位。印堂穴为调神醒脑要穴,不仅能够调理督脉经气,推动头部气血运行,而且可以充盈髓海,调气行血,调督安神。
选取腹部穴位以“胃和卧安”
早在《素问·逆调论》中即有“胃不和则卧不安”的记载。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可以化生营卫,营养全身。若胃气受伤,脾胃化生水谷精微的功能减弱,则营卫化生不足,致营卫运行失常,阳不入阴,从而出现不寐。苏肇家在治疗失眠中常选取的穴位有中脘、建里、天枢和气海四穴。中脘为胃之募穴,有调胃和中,补虚益气的作用;建里可调理中焦、调畅气机,安神定志。《素问·逆调论篇》云:“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故同时选取足阳明胃经的天枢以健脾助运、和胃安神,使阴阳相交而得寐。而气海穴为任脉一重要穴位,可以调气安神,阴阳合和,培本固肾。诸穴共用,共奏奇效,胃和卧安。
重视选取“四关”穴及内关、阳陵泉
“四关”一词始于《灵枢·九针十二原》。《针灸大成》云:“四关穴,即两合谷,两太冲是也。”合谷,属多气多血之阳明经之原穴,主动主阳,有调经活络、行气开窍、镇静安神之功;太冲,属少气多血之厥阴经之原穴,主静主阴,有调和气血、通经活络、疏肝理气之功。苏肇家在临床治疗失眠中,尤其重视“四关”穴的应用。两穴伍用,一阴一阳,一气一血,一升一降,一脏一腑,共有气血同调、调理脏腑、平衡阴阳之功效,从而达到治疗失眠的效果。苏肇家在处方选穴中,还重视选用内关、阳陵泉两穴。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络于三焦经,又是八脉交会穴,通阴维脉,主心、胸、胃疾患,有镇惊安神、清心除烦、理气和胃之功。阳陵泉为足少阳胆经之合穴及下合穴,《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中云:阳陵泉能“合治内腑”,《灵枢·四时气篇》中云:“邪在腑,取之合”;苏肇家认为,此穴可以调肝理气、疏肝利胆、安定神志,在治疗失眠中起到良好的效果。
善用背俞穴协调脏腑以养心安神
背俞穴是五脏六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分布在膀胱经的第一侧线上。全身经脉之气通过经别的离、合、出、入,均可注入足太阳膀胱经,使其与五脏六腑皆相通。背俞穴作为脏腑之气疏通出入之处,内应于脏腑、反注于背部,具有反映脏腑功能状态、调节脏腑气血、治疗脏腑疾病的作用。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其直者,从巅入络脑”“上额,交巅”与大脑直接发生联系,因此可起到充盈脑髓、调养元神之效。苏肇家在临床治疗中,常经过脏腑辨证之后,依据临床,常多以心俞、脾俞、肝俞、肾俞为主要穴位。对于心脾两虚型的失眠,苏肇家常选用心俞、脾俞;肝郁化火型,则选用心俞、肝俞;心肾不交型,则选用心俞、肾俞。经苏肇家多年的临床经验,针灸治疗失眠配合选用背俞穴,往往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疗效。
验案举例
钱某,女,45岁。初诊诉入睡困难3年余,加重3个月。患者三年前因工作原因经常入睡困难,时轻时重;近三个月来,由于工作压力大,失眠加重,入睡困难,寐而易醒,常伴多梦,每晚睡眠2~3小时,严重时彻夜难眠,痛苦不堪。曾于外院诊疗,间断服用思诺思、舒乐安定等西药,治疗效果不甚理想。刻下症见:入睡困难,多梦,寐而易醒,同时伴有急躁易怒、心烦焦虑、嗳气频繁、口苦、头昏等症,舌红苔薄黄,脉弦。
诊断:不寐(肝郁化火)。
治则:清肝泻火,理气和胃,养心安神。
针刺选穴:仰卧位:百会、印堂、中脘、建里、天枢、气海、合谷、太冲、内关、阳陵泉。俯卧位:心俞和肝俞。
以上诸穴均留针20分钟,分正反两面治疗,再配合神灯照射。
3月8日复诊:患者入睡困难症状改善,但仍寐而易醒,伴多梦等。遵前方继续治疗5次后,患者睡眠质量明显提高,入睡困难症状减轻,醒后易入睡,偶有夜梦,每晚睡眠6小时左右,无明显心烦、口苦、嗳气等症状。又予5次治疗,选穴略有加减,患者夜寐安,失眠基本告愈。(尹平 杨晓英 徐世芬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上海市中医医院 苏肇家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