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将近四个月的时间终于读完一遍《思考中医》,掩卷长叹充血的脑子里感觉总有一股憋胀的味道萦绕不散,有许多话想说,有许多想法在那儿懵懂的碰撞,此刻不是中医,是文化;不只是客观世界的一科学问,而是似乎融入自己血液的一种熟知。虽没有醍醐灌顶的豁然,却有阳气升腾的一种飞越。
西方文化90%的是研究客观世界,也就是现代科学,它必须是1+1=2,必须是无数个夸克排列组合而成一个个细胞组织。就如西方的绘画,就是一种写实。西方人想通过环境来改变主观。
中国画讲求意境美、朦胧美,那种让你产生共鸣的美感渲染的是画家自己内心的一种氛围。不同的人看见同一种事物就有不同的感悟,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境下会有不同的表现,这种种不同是因为人心的不同,每个人底蕴的不同,这是“无”又是“有”,所以,传统文化90%关注的是人文的内心世界的改变。人通过改变自己来顺应环境。
一味中草药能判定其成份,当十味中草药经过煮沸你能测出它包含的成份吗?到底是一味药重要还是一组方药重要?这个一和那个一孰多孰少?孰对孰错?
所以中医甚至传统文化就是“心”的文化,就是“火”的文化,就是“大象”的文化,就是“组方”的文化,因为这三者都“无形”!
工业文明让人对财富过度的追逐,所以对能源大肆的开采,当冰川雪山开始大面积融化,异常气温年年变幻,沙尘暴雾霾天气逐渐增多的时候,西方人开始关注环境,保护环境,而一味迎合西方、学习西方的中国官员、无赖们却重蹈覆辙,为了追求政绩,为了聚敛财富不只占山为王,恣意开采、开发,更用一些下流甚至黑吃黑的手法为所欲为中饱私囊,地球的“阳气”被凶残的外泄,下层的人们被无情的蔑视,无知的他们难道真的不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万事必定是“否极泰来”?
贪,就是对某一物事的超额累积,这种过度执着最容易破坏人体的阴阳平衡,而阴阳是中医的根本。两仪生四象后,中医生出的是六象,三阴三阳的开合枢只要在某个小环节上出了毛病就成其为“病”。水土合德、水火相依,12+2经络没有出现在解剖的世界里,所有被冠以不科学的学科,谁曾想左右蕴含的对称中的不对称,正如科学蕴涵于不科学里,真理最先就生长在无知里!贪就在口头拒贪的后面隐藏。我们可以体检出五脏的毛病,却难测其虚弱,更难测其“气数”!
被众多概念困扰,更被各种中医及传统文化的种种概念之关系纠缠,天干地支、五行八卦、三阴三阳之经脉穴位、五脏与五藏、三宫二十八宿、地球的“人相”及方位时辰之关联、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之道、中庸之道、阴阳的生长收藏、风湿暑热寒之辩证等等等等。当我们总是说不清楚“缘分”的时候,也许是我们的知识面太窄,“方以类聚物以群分”“伏藏的右脑”等等的纽带注定了你我会相遇相知。
就如:开方,就是开时间和方位一般。
所有这些的背后都有一股温暖支撑,那就是小肉球的存在,这种情感就像人体的“真阳命火”,得到他便可温温而生煦煦而养。上个星期天又搬家了,离小肉球的学校也越来越远了,见面的机会也少了,下个星期要去黑龙江出差一个多星期,但爱却越来越浓了,不时的想起,不时的泛起爱意,也许他不是最好的情人,但确是今生最好的爱人,那种敦厚,那种秀气,那种担当,那种纯净,那种幼稚,那种朴素,再过十天就认识九个月了,爱逐渐从血液渗入骨髓,穿透心脏。
思考中医读后感(二)
刘力红教授的《思考中医》细读了三遍,每次均有不同的感受。作为一个90后在校学生,有一点感触想跟大家探讨。
首先,《思考中医》是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的:一中医是怎样的一门的学问?如何正确认识中医?二现代中医教育模式是怎样的?中医适合什么样教育模式?三如何学习中医?四认识阴阳伤寒及中医的治疗原则五本书学术部分:三阴三阳治疗纲要。
刘力红教授在完整接受了现代中医教育后,转而拜师接受传统中医教育,并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临床经验道出了自己的肺腑之言,对中医的见地,个人觉得非常有借鉴价值。尤其是他能在摈弃中医古典的浪潮中,坚守经典的阵地,保持对经典的执着,更是让我肃然起敬。
在网上看到了许多网友的尊见,其中不乏褒扬之词,但也有许多批评质疑之声。为此,我想谈谈我的观点。
首先,最多的是认为书中刻意对西医的挖苦甚至丑化,从而提高中医的地位,这引起了许多西医同仁的不满。关于刘教授对中西医文化的见解,他曾在早年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做了《传统文化与中医》的演讲,并对中西医文化作出对比。在节目中,我们可以看到,他认为西医在物质层面研究的很深刻,并表示西医能在众多疾病中找出共性的治疗方案实属不易,对之高度评价。相反,刘教授反对情绪化地看中西医,认为中西医文化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一种是人本文化;一种是物本文化,两者各有千秋,应互相借鉴。中医现在最重要的任务是在自己的体系中挖掘精髓,能与西医找到某种契合点,并最好能指导现代科学的研究方向。
《思考中医》一书出版后,曾引起了一阵中医热,人们重新审视中医,甚至将刘教授与北京中医药大学的罗大伦教授合称为“南刘北罗”。其实行内的人都知道中医界更厉害的大师大有人在。人们记住了罗刘只是因为他们更多在公共媒体渠道宣扬中医,使民众了解中医,所以罗刘教授在某种意义上并不能代表中医的制高点。而网上许多网友对刘教授的学术观点大肆批评,认为中医博士不过如此,甚至进行了人格攻击。我作为一名中医院校大一的学生,对学术部分没有资格也没有能力评价,我只想说学无止境人无完人。更何况中医这一门浩瀚无边传统的学问?即使是博士这个群体也必然有知识不健全的地方,而恰恰刘教授让我崇敬并不是他渊博的才智,而是他在博士的名号下仍能保持谦逊的学习态度兼容并蓄并能在书出版后一一回复了批评的信函,我觉得这是任何一个学术人应有的治学态度。对于不同的学术观点,我认为更是一件好事。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思想和观念,否则中医历史上怎会有温病四大家,金元四大家等一系列的中医名手?不都是对中医有不同的领悟么?真所谓“法门无高下,入道即是真”。
一次我在2CH(日本最大的web论坛)上看到这样一段留言,意思大致是这样的:汉字是非常了不起的文字,只不过在mao时代进行了文字简化,这真是个失败的决策。日本教育部门把汉字列为必修课,地位甚至比英文还高,日本学生学习对汉语的关注度也很高。这也难怪日本网友能提出如此一针见血的评价。在《思考中医》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环节,就是凡是对概念进行解释时,对文字必然要简变繁,并《说文解字》等书中找到对应,这一环节贯穿了所有章节。文以载道,文字是文明的载体,一个汉字包含的精义是任何其他文字无法比拟的。了解汉字承载的意义对学习任何传统学问来说都是必不可少得,这也是大家的一个共识。
《思考中医》成为近年来少有的中医文化畅销书籍,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作者能站在“思考”的角度去审视中医,并且让大家也同时去思考“中医”两个层面的意义,一个是中医在学问意义上,一个是中医在行业意义上的。有些人说作者的观点态度过于激烈,这我也深有体会,我觉得这跟作者的写作动机相关,首先对于普通读者,刘教授非常希望他们真正认识中医接纳中医;而对于中医从业者来说,(www.lz13.cn)作者则希望他们坚持自己的选择,坚定中医的信念。这也可以在侧面看到刘教授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信仰。
最后结合我的经历谈谈中医的观点。首先,刘教授是我校的老师,虽然不是他的学生,但他的演讲确是每逢必听,他的许多观点都印证了当代中医院校学生的现状。首先,现在中医院校的生源质量确实是在下降,尤其国家对中医药的重视程度提高,中医院校开始扩招,这个现象让人担忧。第二,学生学习中医的动机不明确。就拿我的专业来说,我是学针灸推拿的,许多同学认为他们是在学习一门技术,而没有把她放到文化的范畴中看待。第三学生学习中医的方式。许多同学来到大学后,受到思维惯性的影响,分数至上,毕业至上,考试前几天才开始看书,60分万岁,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应试教育带来的余毒,当然我们学生自己也要找原因,这样的学习态度是无法真正学到知识,更何况是一门治病救人的学问?
人们常说我们90后接受新鲜事物外来文化的能力高,这不能否认,问题是我们是否能转变我们的文化观去学习中医这门传统学问?目前我们生活在一个现代科学文化和互联网文化的文化环境中,这两种文化的特征就是时代性很强,日新月异,我们每天上网寻求最新时讯以免被时代狂潮甩在身后。人类大脑的可塑性是很强的,在这种文化氛围下,我们必然会改变我们认识知识学习知识思考知识的方式(就像现在你也许正在跳跃性看本文),现在的我们已经很难静下心认真阅读一本书了。高中老师教我们写作文的时一定要点题这样才可以高分,我的题目是“不患无位,患所以立”,语出自孔子《论语》,在《思》书中也出现过。我想这句话非常适合现在的中医学生,也包括当代大学生。中国正处于转型期,社会浮躁,人们急功近利,在加上毕业生就业率不高,在校大学生很容易对自己的前途倍感迷茫,我的看法是不要在意这些,不患无位,不要担心自己以后没有工作,没有市场份额,患所以立,而是你凭什么去取得工作,创立自己的事业?特别是中医院校的大学生,每天许多同学疲于兼职接触社会,当然得到一些社会经验有利无害,但是我们要清楚我们是干什么的?我们要找到自己社会定位,明确自己的目标,何况我们谋生不是靠耍嘴皮子,我们靠的是真才实学,大学一定要跟社会保持距离,大学是学术的圣地。人们常说“是金子总会发光,但是有时会被沙子掩盖”。但是掩盖的只是一时,不是一世,在拥有才能的同时,更要坚持自己的信仰。
《思考中医》是一本好书,是我中医启蒙的一本书,开启我对中医的信仰之门(至于你们信没信,反正我是信了)。最大的收获是让我明白了中医并不局限在医学层面的框架中,他承载传统文化的积淀,他有他的科学层面,哲学层面,人文层面,甚至社会层面。从这个角度看,他是一门涵盖性很广的学科,我觉得中医作为一门传统文化学科可以弥补中国教育缺失的人格教育。
国外教科书在提起中国传统文化时会有这样一句描述:“汉文化发源于中国,发展于日本”。据统计,国际中医市场百分之九十的份额是由日韩把持的。近水楼台先得月,如果我们将中医这一国粹拱手相让给日韩,我们将愧对我们的祖先。所以在此我想对同辈的朋友们说:复兴传统文化,我们青年确实任重而道远。
汗出不止五苓散疏而导之
谢某,男,12岁,1999年9月21日初诊。家长诉患儿平素喜食生冷,近1个月来无明显诱因汗出不止,白天尤甚,汗出黏腻,大便量少不畅。刻下表情呆滞,懒言乏力,胸闷纳少,头重如裹,面色萎黄,舌苔薄黄微腻,脉弦滑。查验所服中药,皆固表敛汗、健脾益气之品,刘师沉思片刻,嘱用五苓散五味:桂枝5g,泽泻12g,猪苓12g,云苓10g薏苡仁15g,滑石15g,黄芩8g,木香6g。服3剂汗出明显减少,效不更方,连服7剂诸症消失,告愈。
按:患儿喜食生冷,暗伤脾阳,久则脾失健运,湿浊内困,郁而化热,蒸津外泄而汗出。刘师以汗尿同源为切入点,用五苓散化气行水,使水湿下行分流,其间已寓清热之意;疏而导之,气机得以调整,津液能更新分配,故能药到汗止。
二、外感风寒误治内陷柴胡桂枝汤和而托之
秦某,男,37岁,2002年4月6日初诊。低热不退近1个月,当时感冒高热,曾服退热药及中药清热解毒,热势虽退,随后低热缠绵,肢节酸痛,恶寒阵阵,亦有体温高时达39。刻下洒淅恶寒,纳食减少,食入欲呕,大便不畅,舌苔薄润色白,脉浮而虚。此为外邪欲陷之证,治宜外调营卫、扶正托邪,用柴胡桂枝汤加味:桂枝6g,黄芩10g,党参15g,柴胡12g,白芍12g,半夏10g,生姜6g,大枣5枚,甘草3g,当归10g。服3剂后发热时间缩短,体温在37.5~37.
9,身痛稍减。续进5剂,欲进食,大便调,脉缓。再进4剂,诸症消失,复如常人,3个月后追访未发。
按:该患者以寒凉之品,虽退其热,但邪气未尽,致正伤邪陷,形成内损胃气、外遇邪气、病势欲陷之态,乃风寒外感逆治之结果。刘师认为柴胡桂枝汤即小柴胡与桂枝汤合方,既可和解,亦为开达祛邪之法,用之能内振气机,外调营卫,扶正托邪,以救其逆,一服可以两解,不失为切中病机之良方。
三、面肌痉挛桂枝汤调而平之
王某,女,30岁,2001年10月12日初诊。两个月前患左侧面神经炎,经中西药治疗,病情逐渐好转。然近1个月来出现左侧面部肌肉阵发性抽搐,渐渐牵及眼睑及口角,每因情志变动或气候变化时诱发或加重,每天发作3~5次,每次持续1~3分钟,曾用天麻钩惶饮、芍药甘草汤未效。刻下面部抽搐频繁,心悸汗出,多梦眩晕,舌淡胖苔薄白而润,脉细缓。证属营卫不和,阴阳失调,以桂枝汤加味:桂枝6g,甘草8g,白芍5g,生姜9g,大枣3枚,生龙骨20g,钩惶12g。服5剂,症状减轻,面部抽搐每日发作1~2次,汗出减少,继服12剂,诸症消失。随访5个月未见复发而告愈。
按:面神经炎后遗面肌痉挛,乃因汗出太多,阴血亏损,营卫失调,阳气亢奋,化风上扰所致。刘师以桂枝汤调和营卫,龙骨、牡蛎、钩惶等潜阳熄风,使阴平阳秘、营卫和谐,故能切中病机而病愈。
四、复发性口腔溃疡白虎加人参汤清而泻之
李某,男,41岁,教师,1998年11月4日初诊。口腔溃病反复发作2年余,创面2~4个,色红灼痛,曾用西药内服外用未效,转来中医。刻下口腔病损处见圆形溃疡创面3处,表面呈黄白色,根部色红,伴口臭秽异常,大便不爽或秘结,纳食无味,口干多饮,舌红苔黄腻,脉滑。此属脾胃蕴热、化火上炎,治宜清热生津益气,用白虎加人参汤加味:生石膏30g,知母9g,生地15g,太子参15g,陈皮9g,怀牛膝20g,蒲公英20g,连翘20g。连服5剂,口腔溃疡减轻,再进药10剂,大便通畅,饮食增加。以上方为主稍有进退,服药1个月,溃疡面消失,无新病灶发生。随访1年未发。
按:口腔溃疡多与脏腑功能失调、精神情志失常关系密切。本例教师,时值新学期开学不久,工作繁忙,伤及心脾,虚热与实火交杂,久则胃热伤津,化火上炎,则溃疡发生。白虎汤清热生津,怀牛膝导热下行,加太子参助正气而益真阴,犹釜底抽薪,故愈。
五、特发性水肿小柴胡汤通达三焦而和之
许某,女,44岁,2005年4月21日初诊。双眼睑及双下肢浮肿反复发作1年余,常在月经前及经期加重。曾做多项有关检查均未见异常。刻下浮肿发作4天,尿少色黄,心悸而烦,胸满欲呕,两乳作胀,面部时有烘热,浮肿部位呈凹陷性,舌苔薄白微腻,舌质暗红,脉弦细,诊为特发性水肿,刘师嘱用小柴胡汤加味以疏利肝胆、通达三焦,不可用峻剂:柴胡12g,党参、茯苓、苡仁各15g,半夏12g,黄芩、泽泻、白芍各10g,大枣5枚,生姜3片,甘草6g,每日1剂水煎服,5天后复诊,水肿减轻,仍用前方服7剂,尿量增多,诸症渐消,再服5剂巩固,浮肿告愈,随访1年未复发。
按:本病为特发性水肿,女性多见。刘师辨证为肝胆气郁,枢机不利,影响三焦气化,气不行则水湿不运,外溢肌肤发为浮肿。以小柴汤和解少阳,解郁利气,使升降相因,三焦气机调和,更加茯苓、泽泻、苡仁等助其利湿,药症相符,故能获效。
六、急性胰腺炎以大柴胡汤清而攻之
陈某,男,36岁,2005年10月21日初诊。患者因恶心呕吐、全腹剧痛急诊入院。家属代诉,2小时前因酗酒暴食而突发刀割样腹痛,并呕吐大量胃内容物,曾有短时昏迷。苏醒后诉腹痛剧烈,牵及腰背,无排便排气。入院后被诊为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西药治疗未效,邀刘师诊治。刻下腹痛如绞,痛及腰背,烦渴欲呕,腹壁拘急,痛处拒按,大便三天未行,舌暗红苔黄腻而厚,脉弦滑而数。刘师以为热瘀交阻,非清不能平,非下不能通,拟用大柴胡汤加味:金银花20g,柴胡12g,黄芩、丹皮、丹参、枳实、元胡各15g,赤芍30g,木香9g,半夏12g,生姜3片,生大黄10g(后下),芒硝8g(冲)。首日2剂,以后每日1剂水煎服,连服5天,排出臭秽稀便甚多,腹痛减轻。再进5剂,大便每日2~3次,腹痛范围仅限中腹,原方去芒硝,大黄减为6g,加郁金15g、桃仁9g,续服7天,诸症悉减。再服3天,告愈,有关实验室检查各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调养半月出院,1年后追访未见异常。
按:在各种病理因素作用下,脏腑气机逆乱,血脉壅塞,不通则痛。本案属少阳阳明并病,大柴胡汤有解热、泻实、除烦、止呕、缓痛诸功,能切中本病病机,故可一药而解。
七、习惯性便秘苓桂术甘汤补而运之
秦某,男,68岁,1996年1月13日初诊。便秘2年余,每4~5日1行,大便不爽或干燥,解后常感意犹未尽。刻下脘腹胀满,气短,动则尤甚,眩晕乏力,舌淡胖有齿痕,舌苔薄白,脉缓无力。治宜健脾祛湿,用苓桂术甘汤加味:白术、云苓、白芍各20g,桂枝9g,甘草8g,枳实10g,川芎8g。每日1剂,水煎服,饭前半小时服用。3剂后便通胀减,仍以原方服12剂,诸症悉除,乃去川芎、甘草,再进7剂巩固之。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老年患者气血先虚,气虚则无力推动,血虚肠道干涩。刘师以苓桂术甘汤加味,补养气血、健脾祛湿、宽肠消痞为法,则气虚可补,肠燥得润,谷道通畅,故便秘告愈。刘师教导,此时慎用清泻通肠之剂,否则易犯虚虚之戒。
八、寻常痤疮竹叶石膏汤清而润之
姚某,女,26岁,1998年9月10日初诊。颜面及胸背部见油脂样丘疹1年余,间有脓疱散在,并有色素沉着及疮痕,经期尤甚,经来色红,散在血块伴有腰腹疼痛。刻下便秘纳差,小便黄赤,口苦口臭,心烦失眠,面部丘疹呈红色,易汗出,日渐消瘦,舌苔薄黄缺津,舌质暗,脉细数。宜清热解毒、益气养阴,处方:竹叶10g,生石膏30g,麦冬20g,半夏12g,太子参15g,蒲公英20g,白花蛇舌草30g,金银花12g,桃仁9g,甘草6g。每日1剂,5剂后大便通畅,面部丘疹色泽减轻渐退,守方15剂,面部疮痕渐消,以上方稍有进退治疗2个月,痤疮消失,颜面光滑,患者喜形于色,后随访2年未见再
平胃散首见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苍术、厚朴、陈皮、炙甘草、生姜、大枣组成。用于治疗脾胃不和,不思饮食,心腹胁肋胀满刺痛,口苦无味,胸满短气,呕哕恶心,噫气吞酸,面色萎黄,肌体瘦弱,怠惰嗜卧,体重节痛,常多自利,或发霍乱,以及五噎八痞,膈气反胃等证。方后并注曰:“常服调气暖胃,化宿食,消痰饮,辟风寒冷湿四时非节之气。”可见《局方》创平胃散,不但用于治疗脾胃不和之证,也作为和胃消食的常服保健药。因此,后世医家对此方推崇倍至,它已经成为治疗脾胃病的祖方,很多和胃之方均由此方化裁而来。
我治疗胃病喜用此方,认为使用本方,当着眼于湿、食二证。胃属阳明,其气为燥,当燥不燥而为湿伤,则胃不和,可见心下痞满、嗳气呃逆、胃脘胀痛、饮食不化、舌苔白厚腻之证。平胃者,削平胃中食滞,祛除胃中湿邪之义。湿邪得去,脾胃健运,则饮食自消。故本方具有健脾和胃,祛湿消食之功。临床用于湿邪伤胃、饮食不化之证,则相得益彰。刘老临床应用本方,以舌苔厚腻为指征,并经常合用不同方剂治疗各种疾病。如胃为湿伤,郁而化热,心下痞满,口舌生疮者,则用本方与大黄黄连泻心汤接轨;心下痞满而兼见口苦舌红,胁胀脉弦者,则接轨小柴胡汤疏利肝胆气机。它如肝病、肾病以及各种内伤外感疾病,凡有胃部症状而因于湿邪、食滞为患者,均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合用本方,湿祛胃开,饮食得进,则病体易于恢复。现将临床应用平胃散的经验简介如下。
1
平胃散与大黄黄连泻心汤接轨
大黄黄连泻心汤,《伤寒论》方:大黄 黄连
(一方有黄芩)治疗“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之热痞证。具有泻热消痞的作用。平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苍术、厚朴、陈皮、甘草。功能燥湿运脾,行气和胃。治疗湿滞脾胃,脘腹胀满,不思饮食,舌苔白腻而厚等证。刘渡舟教授用两方接轨,治疗食滞伤胃,中焦湿浊不化,湿郁化热,食后胃胀痞满,嘈杂泛酸,以及胃脘疼痛,口舌生疮,舌苔白腻,脉沉滑者,效果明显。刘老用此二方接轨治疗湿热食滞,乃是受《医宗金鉴》清胃理脾汤的启发。《医宗金鉴》歌曰:“清胃理脾治湿热,伤食平胃酌三黄,大便粘滞小便赤,饮食爱冷口舌疮。”其方实为平胃散与泻心汤接轨而成。
病案举例:陈某,男,38岁。反复性口腔溃疡,疮面红而疼痛,西医给予消炎药物和补充维生素B2治疗多日无效,伴有消化不良,大便稀溏,舌质红而苔白腻,脉濡数。此乃湿热为患,但清热则湿不去,但祛湿则热愈炽,且有苦寒伤脾败胃,湿浊内生之虞。刘老思忖片刻,乃处以平胃散与大黄黄连泻心汤接轨之法,化湿泻热同施,以观其效。处方:苍术10g,厚朴16g,陈皮10g,炙甘草10g,大黄6g,黄连6g。服药7剂,口疮痊愈,胃开能食,大便正常。该患者后来又因饮食厚味,多次复发,皆用此方,每服辄愈。
此方也常用于治疗面生痤疮,疗效也佳,其机理与应用指征与口舌生疮基本相同。
又如某西医大夫患胃病,脘中痞闷,泛酸涌苦,胃中嘈杂,烧心作痛,舌红而苔白腻,脉濡数,多方治疗不愈,特邀刘渡舟教授会诊,切脉视舌,辨为湿浊生热之证。乃用平胃散加黄连10g,大黄2g,服至7剂则酸水不泛,嘈杂与烧心皆愈。
2 平胃散与小柴胡汤接轨
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方:柴胡、黄芩、半夏、生姜、人参,炙甘草、大枣。功能和解少阳,治少阳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妇人热入血室,及疟疾等。平胃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生姜、大枣。此方功能燥湿运脾,行气导滞,平胃中之腐,消脘腹之胀满,对嘈杂反酸,恶心呕吐,心下痞满,凡舌苔白厚腻者,其疗效如神。小柴胡汤与平胃散接轨。古人亦有先例,叫做“柴平汤”。小柴胡汤善治肝胆气火之郁,而平胃散以利气消满,苦温燥湿为长,两方接轨,则疏肝和胃,而使肝胃两顾。
病案举例:刘某,女,28岁。正值经行之时,因家庭琐事而与丈大争吵,遂胸胁满闷,时欲太息,不顾行经而赌气下水劳动,以致发生每次行经之时,先寒后热,寒多热少,有如疟状。兼见脘腹胀满,倦怠乏力,不欲饮食,强食则嗳腐吞酸,经色赤黑而暗。舌苔厚腻,六脉濡滑。刘老根据脉滑与舌苔厚腻,辨为肝气郁结挟有饮食停滞之证。投与柴平煎加减以疏肝平胃,消食导滞为法。
柴胡16g,黄芩8g,半夏14g,党参10g,苍术12g,厚朴10g,陈皮10g,焦三仙30g,炙甘草4g,生姜10g,大枣5枚。水煎服。于每月行经之时服3剂,2个月而瘥。
我临证喜用经方,擅用经方,每以经方起沉疴、愈废疾,其用方简练,令人称奇。然而并不排斥时方,认为应当提倡用时方补充经方之不足,提出“古今接轨”之法,倡导经方与时方有机结合应和,以应对现今复杂的临床病情。
平胃散是时方中的名方,临床极为常用,用之得当,疗效卓然,其所治之病每与湿、食有关。《医宗金鉴》曰:“一切伤食脾胃病,痞胀呕哕不能食,吞酸恶心并嚏气,平胃苍朴草陈皮。”充分说明了该方的作用。平胃散具有燥湿健脾、消胀宽胸、理气化痰、调和脾胃的作用,临证之时,凡与湿食有关的疾病,均可加减或合方用之。
我对平胃散情有独钟,临证合方治疗多种疾病,从以上与小柴胡汤、大黄黄连泻心汤接轨中,可以看出应用平胃散的思路,也可以体会我临床用经方与时方合用的方法,体现了我“古今接轨论”的临床意义。
并常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加入枳壳、桔梗调理脾胃的气机升降,桔梗助脾脏之升;枳壳助胃气之降,脾胃气机升降正常,则胃病易愈。临床体会,加入二药,其效更捷
卢芳:医痴名师带高徒
(2022-06-11
04:46:56)[编辑][删除]
把握趣与严、故与新、爱与信这三组辩证关系,他的传承工作成果斐然——
卢芳:医痴名师带高徒
摘自2022-6-10中国中医药报
本报记者 黄蓓 冯凯
“不知道今天老师会考我们什么问题,可千万不能被‘放倒’!”
每到国医大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卢芳临床带教的日子,他的学术传承人、黑龙江哈尔滨市中医医院中医内科主任医师孙奇总会感到“压力山大”。
“老师临床带教时,喜欢给我们提问题,比如痹病在《黄帝内经》里有什么相关记载,苔白脉滑对应的什么问题,冠心病的诊疗思路是什么等等。”孙奇说,每每跟诊前,卢芳的学术传承人都会抓紧时间复习,并在跟诊时带上书籍笔记,随时翻阅学习。
因热爱中医,卢芳不仅锤炼了临床上的真本事,更磨炼了教学上的真功夫,也因此连膺第一、二、三、四、五、六、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治学严谨,他的门下皆是勤勉之才;风趣幽默,他的授课别具魅力;对中医的一腔热爱,让他培育出一批又一批基础扎实、疗效过硬的优秀中医人才。
如今,这位83岁高龄的老人,仍然坚守着这份初心——把病人看好,把学生教好,用毕生心血浇灌杏林苗木,让中医薪火永续。
趣与严:让学生喜欢听记得牢用得好
卢芳长着一张标准的国字脸,天庭饱满,剑眉星目,一米八多的高个子,给人不怒自威的感觉。
但仅凭外表,判断卢芳是位非常严肃的老师,那可就错了。
很多人说东北人自带幽默基因,卢芳也不例外。而这份恰到好处的幽默,也让他的授课格外有魅力。
“这个病我管它叫‘阴天乐’,就是到了阴天不见日头,患者皮肤就不那么痒了,这是日光性皮炎典型特征。”
“患者的指关节变形很明显,呈抓握状,看着像打麻将‘搂宝’(东北话抓牌的意思)动作,我管这叫‘搂宝手’,其实这是类风湿病变表现的一种。”
无论是在讲堂还是诊室,卢芳总会用生动幽默的语言,把病因病机、辨证要点、诊疗方向、用药思路讲深讲透,给学生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而这些看似不经意的“抖包袱”,都是卢芳在做教案时绞尽脑汁想出来的名词。
“把繁杂沉闷的教学知识讲“活”了,让学生喜欢听记得牢用得好。”卢芳从黑龙江中医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在学院工作了25年,积累了丰富的授课经验。谈及此处,卢芳还回忆起年轻执教时的一桩趣事。
1975年前后,哈尔滨市所辖的几个区分头举办民间中医转正考试学习班,卢芳被道外区聘为《黄帝内经》课程的讲师。
“道外区的学习班设在一个工厂的大会议室里,大约能容纳一百人。冬天屋子里很冷,烧的是火墙,课桌是临时拼凑的,椅子就是大长条椅,条件十分简陋,我往台上一站,看到这简陋的条件,再看看讲台下的学生,特别是那些年龄很大,穿着不甚齐整的学生时,心里突然涌起一种神圣的责任感,感觉他们未来的‘饭碗’就端在自己的手里,一定要把课讲好。”卢芳回忆说。
当时,不同区的学生们相互打探消息,得知卢芳讲课有意思,来听课的人越来越多,以至于有一堂课上学生太多,挤塌了会议室的火墙。火浇灭后学生仍不肯散去,在数九寒天没有取暖设施的教室坚持听课,让卢芳深受感动。
“卢老师上课从不照本宣科,他总是由表及里、旁征博引、理论联系实际,在时间分配上也很有艺术,还会吊我们胃口,每堂课都让我们收获很大,又对后面的内容充满求知欲。”多年以后,回忆起支撑自己坐在冷如冰窖的教室里上课的动力,张冬梅如是说。从学习班毕业后,张冬梅如愿通过了考试,获得了行医资格,并创办了哈尔滨“一枝梅”研究所,在当地小有名气。
不过对于卢芳来说,课堂气氛可以活泼,但学习成效容不得“开玩笑”,在卢芳的课堂和诊室里,没有人敢“开小差”。
平时上课或带教时,如果弟子学生没能掌握所学,不管他是主任医师还是主治医师,不管是当着晚辈还是患者,卢芳都会不留情面地批评他们。
“在老师看来,患者以性命相托,容不得半点马虎。所以对于我们的学习,他要求非常严格。”孙奇就曾经被卢芳当众批评过,“那感觉,比当众扇我嘴巴子还难受。”
治学从严,不仅是卢芳对学生和学术传承人的要求,更是他自己求学生涯的真实写照。在黑龙江中医学院求学期间,为了跟上老师的讲授进度,卢芳把方歌抄在手上,走到哪里背到哪里。为了巩固学习成效,卢芳经常睡前不上厕所,待半夜被尿意憋醒之后就着洗手间的灯光,起床把白天学习的知识背一遍,记熟之后再去睡觉。这份勤勉,让卢芳成长为国医大师,也激励他的后学发愤图强。
故与新:衷中参西守正创新
卢芳给自己的学生立了15字门规:背经典、多临床、跟明师、勤笔耕、善演讲。
“背经典是学中医的基本功,故而居其首。我的恩师孟广奇,人称‘活字典’,中医经典张口就来,且能大段背诵,临床造诣也十分深厚。”卢芳说。
卢芳要求学生们必须背诵的经典,皆是他基于临床经验选出的精华中之精华,如《黄帝内经》中关于阴阳、气血、藏象、经络的经文;《金匮要略》关于四水、四饮的经文;《伤寒杂病论》六经提纲;《温病学》中关于卫、气、营、血、三焦的经文等等。”孙奇回忆说。
“我们那一批学术传承人,须背诵100条以上的经文,才过得了卢老师的经典关。”卢芳的弟子、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郎宜男说。
在卢芳看来,中医经典是源头活水,多重视经典都不为过。但中医要发展,没有创新也是不长久的。
因此,卢芳不仅拜书本为师,亦拜患者为师,不仅视中医为师,亦视西医为师,并将这一融古汇今,衷中参西,与时俱进的学术理念,传递给了他的学生和弟子。
“老师经常说,中医为体,西学为用,借助现代医学的技术,能够辅助我们更好地诊断疾病,提高中医的临床疗效,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孙奇说。
卢芳早年撰写的《内科辨病与辨证》,就融合了他以中西医不同视角对疾病的理解和辨证施治思路。这本书分别以西医之“病”与中医之“证”为纲展开论述,从中医学与西医学两个不同的角度出发对病因、病机进行阐述,最终同时落脚于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这本书是卢芳弟子和学生的必读教材,案头“红宝书”。
卢芳开放包容的治学态度,还体现在他的教学工作上。譬如,卢芳十分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老师带教时经常问我们,这位患者应下什么诊断,还需要做什么检查,还需要加哪一味药等等,只要我们说的有道理,他都会采纳,让我们写进处方里。”孙奇说。
与此同时,卢芳十分注重科研能力的培养,把科研思路贯穿教学始终。他任职哈尔滨市中医院院长时,打破了医院建院30年科研课题为零的历史。他带着学生申报科研课题,每项课题从科研立项、设计、临床、结题,他都全程参与,产出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双解降糖精胶囊治疗型糖尿病临床和实验研究》《中药颅痛宁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研究》《珍珠消瘿胶囊治疗甲亢的研究》等研究获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技术进步奖。开发的新药前列闭尔通栓、颅痛宁冲剂、参鹿茶、菖麻熄风片获国药准字。
爱与信:培养更多信中医爱中医的后学
熟悉卢芳的人都知道,他是个不折不扣的“医痴”。因为他对中医爱的深沉。
“我对中医药的信任来自热爱。”
“中医是我不能舍弃的职业,我热爱这个工作。哪天要是不让我看病了,那就要我命了!”
“和中医药相伴的这七十余载岁月,早已让中医药融进了我这个‘东北老汉’的骨血。”
在卢芳撰写的《一生为医回忆录》里,他对中医药的深情厚爱溢于言表。
孙奇一直记得他“面试”学术传承人时第一次见到卢芳的场景。在询问孙奇个人情况时,二人一问一答,眼看着一场“尬聊”很快就要结束。但在聊起中医学术问题后,卢芳立刻精神抖擞,和孙奇打开了话匣子,仿佛不是第一次见面的师徒,而是多年未见的知音。
正是这份热爱,支撑着卢芳从医执教数十年,不仅让他成为一代名医,也让他培育出众多矢志于中医的学生,转化为学生们对中医的热爱与自信。
郎宜男就是最生动的例子。拜师前,郎宜男在哈尔滨市中医院急症科任职,在工作中更熟悉西医的诊疗方法,基本不用中医药治病。成为卢芳的徒弟后,郎宜男亲身感受到用中药治疗疾病的神奇疗效。在卢芳的影响下,郎宜男努力刻苦学习,不管家里、单位有什么事情,一次都没有耽误跟师出诊。
“卢老师边看病人边结合病例讲解,我都认真仔细地写好笔记,回家后认真研读,研究卢芳的经验,总结个案治疗成功的过程,研究其中蕴含的思维方式,并在自己临诊时应用,每获显效,尝到了治疗疑难病的甜头,就进一步激发了学习兴趣。”郎宜男回忆说。
出师时,郎宜男的进步非常明显,不仅会用中医看常见病,而且能灵活应用卢芳的经验方,加减变通,从理法方药各个方面都承袭了卢芳的治疗特长。一度成为哈尔滨市中医院门诊量最高、中医处方最多的中医师,后被评为黑龙江省名中医。
让卢芳更加欣慰的是,他的言传身教不仅让一个个传承人建立了中医药自信,甚至能扭转一家医院,甚至一片地域对中医药的态度。
卢芳的学术经验继承人、哈尔滨市济仁中医医院院长王翠微在卢芳的指导下,更加坚定了中医办院的思路,医院常备600余种中药饮片,自主研发了20余种经黑龙江省药监局批准的医院专病专药中药制剂。
同样的故事还发生在三亚市中医院。三亚市中医院国医大师卢芳工作室成立后,卢芳每年都要花上6个月左右的时间在这里出诊带教,工作室7名传承人也在卢芳的指导下,医术更为精进,逐步建立了中医药自信,从“用中医不托底”变为“大胆遣方用药”,不仅能自如应用卢芳的经验方,而且能总结创新用药思路。
“希望通过工作室建设,将我的治疗经验、学术思想传给三亚的7名徒弟,为三亚百姓的健康福祉做更大贡献。”卢芳说。
“不负委任立誓言,培养后人学春蚕。
不为人师为人梯,瑰宝光大看青年。”
1991年,年仅52岁的卢芳被确认为全国首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时,他在拜师会上写下了这首诗句。
如今,承载着他的希冀,一批批学术传承人羽翼渐丰,或成为省级名中医,或成为当地中医临床的领军人物,为中医药发展接续奋斗。
广东省中医院的“中和之治”
(2022-06-14
04:19:48)[编辑][删除]
——读《致中和——读懂广东省中医院的第一本书》有感
摘自2022-6-13中国中医药报
王淑军 《中国中医药报》社
当今,如果要在全国找一所标杆式的中医院,非广东省中医院莫属。
这种标杆式意义不仅体现在该院办院规模、国家级重点学科和专科数量、科研实力、与国际医学界合作程度等堪为全国翘楚的数据方面,更体现在数十年如一日高举着“中医水平站在前沿,现代医学跟踪得上,管理能力匹配到位,为患者提供最佳的诊疗方案,探索构建人类完美的医学”的旗帜,并以为中医院发展趟新路的实践勇气,走出一条成功的中国特色中医院发展之路。
一条成功道路背后的密钥是管理。广东省中医院管理的这把密钥,渗透着中国文化传统的核心理念,即“致中和”。
“中和”出自被称为孔门传授心法的《中庸》,原文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段话是承载中国文化传统的经典文本,涉及“天”“命”“性”“道”“中”“和”等重要概念和核心理念,有着丰富的中国哲学内涵。广东省中医院显然捕捉到了这段话的基本精神及其蕴含的管理学意义,将“致中和”提炼为医院的管理哲学。
概言之:在天为“命”,在人为“性”,由人通天则为“道”,经过修养工夫,三者最终落到未发之“中”之大本上、已发之“和”之达道上。从中国哲学工夫论和境界论角度言,致中主要是“戒慎”“恐惧”持敬存养的静工夫,致和主要是“慎独”省察的动工夫。致中工夫养到“极中”,无少偏倚,而其守不失,则天地各得其所,天地位焉;致和工夫推动“时中”,无少差谬,而无适不然,则万物各遂其生,万物育焉。此时的中和之境效即是“同天人、合内外”的仁之境界,是“修己安人、内圣外王”的至诚至善境界。
如果说科学是第一生产力,那么人心则是第一生命力,“致中和”的管理哲学正是在“人心”上立足,做坚持不懈的持久工夫。
于是,广东省中医院在这样一种管理哲学理念的浸润下,便有了一个跳出地域局限“探索构建人类完美的医学”的高远使命追求,有了包容中西“中医水平站在前沿,现代医学跟踪得上”的博大胸怀,有了始终坚持“病人至上,员工为本,真诚关爱”的办院宗旨,有了一个以老院长吕玉波为缩影的大公无私的领导班子群体,有了一支如抗疫名将张忠德般高尚而卓越的中坚骨干队伍,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一套与时俱进的健全管理制度和体系……
新近出版的《致中和——读懂广东省中医院的第一本书》一书,正是以“致中和”理念为统领,着眼医院发展中时时面对的公与私、内与外、质与量、承与启、中与西、软与硬、上与下、大与小等八对矛盾,记述了广东省中医院管理者在探索发展过程中,如何运用中国的管理智慧,把“收拾人心”作为入手处,做“内圣外王”的管理工夫,并总结出从办院宗旨、方针、策略、要求到办院追求、举措、理念、保障等多方面的宝贵经验,实现了医院发展“成己成物”的“中和之治”,堪称一所中医院改革发展的成功实践样本。对诸多中医院管理者而言,这也是一部极具价值的参考书。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笔者曾深入采访过广东省中医院的发展历程并保持了长期关注,每每惊叹于他们的改革探索之高瞻远瞩及其坚持不懈取得的卓越成效,每每思考何以在世俗化程度很深的广东省会产生这样一所崇高的中医院,并持续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全国性的影响力?
读完此书,方觉答案或许就在其中,就在他们“致中和”的管理哲学和治理智慧之中。
中医认为:发为血之余。指的是,头发的营养源于血液,只有气血充盛,血脉畅通,头发才会蓬勃茂密、乌黑光亮、才不会脱落。反之,如果血热、血虚、血瘀都可能引起各种毛发疾病的发生。所以,不要小瞧了“掉头发”这一现象。 往往最初掉头发,可能是身体的一种预警和提示。因此,通过掉头发,可以进行
自我诊断:
1、脱发、头发油腻、头皮容易长疙瘩,有头皮屑→脾胃湿热;
2、脱发、头顶有麻木疼痛感,伴有怕冷、痛经→ 气滞血瘀;
3、脱发、头发枯黄、易断、有头屑,
伴有皮肤发黄、消瘦、食欲不振→血虚;
4、长期脱发、头顶毛发越来越短、软、细,伴有头痛耳鸣、腰膝酸软→肾虚。
不是所有的掉头发都跟疾病有关,脱发分为生理性脱发和病理性脱发两种,如何区分呢?三天不洗头的情况下,将三天内所有掉的头发,包括枕巾上、地上等等掉的头发搜集起来除以3,平均每天掉50-100根以内为正常的脱发,100根以上就应该去医院进行检查。也可以采取一个简单的测试叫毛发轻拉试验:就是用两个手指夹住二三十根头发,轻轻一拉,如果拉下的头发超过3根以上也要去医院进行检查,做这个试验的前提是三天之内不能洗头。
《牵一发而动全身》2
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皮肤科的杨顶权副教授告诉我们,人体的头发不仅有着社会功能,还能透过头发的改变看出人体健康状况。首先按照中医的观点理解,人体头发变白主要是三种类型,
![[转载]2011年12月2日播出《牵一发而动全身》2 [转载]2011年12月2日播出《牵一发而动全身》2](//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精虚血热型白发人的典型症状表现是:腰膝酸软,怕冷,睡眠质量不好,容易疲劳等症状。
![[转载]2011年12月2日播出《牵一发而动全身》2 [转载]2011年12月2日播出《牵一发而动全身》2](//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血热偏盛型的白发人,热性体质,易出汗,口唇红,容易口渴,大便干燥
这种情况可能是血热多一些,也就是年轻人群中,人多属此类。
![[转载]2011年12月2日播出《牵一发而动全身》2 [转载]2011年12月2日播出《牵一发而动全身》2](//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最后一类就是针对肝郁脾湿类型的白发人群,这种类型的人长期加班,熬夜
从事脑力劳动,由于长期的工作压力,造成肝气淤滞,损伤心脾,脾伤了以后
运化功能就失常了,形成了失滞,这样气血的来源就不足,所以毛发营养就不好
这样也容易造成白发。
针对精虚血热类型的白发人,杨教授给出了一个调理的方子。此方出自于《医方集解》,适合肾精不足的中年人或者老年人。
![[转载]2011年12月2日播出《牵一发而动全身》2 [转载]2011年12月2日播出《牵一发而动全身》2](//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此方是丸剂,丸剂缓也,所以相对吃的时间就要延长,至少需要服用1-2个月左右,才能看到疗效。
白发并非头发不健康,根据头发的健康标准,杨教授推荐了方便实用的头发健康度测试:“头发十大健康标准”,方便实用的头发健康度测试:
拉发实验——一根健康的头发大约可以支撑100-150克的重量。用弹簧秤拉住头发,看头发断掉时,头发所能承受的重量有多大。这个测试可以反映出测试者头发的弹性
拔发实验——现场拔一根头发,看毛囊的发育,放到面粉里,查看头发粘东西的效果,粘得越多,越能说明你的头发有毛糙,毛小平呈开放张口状。
国医大师名单(按姓氏笔画排序)
(2018-09-05
05:00:35)[编辑][删除]
|
|
王玉川王绵之方和谦邓铁涛朱良春
任继学苏荣扎布(蒙)李玉奇 李济仁
李振华李辅仁吴咸中何 任张 琪
张灿玾张学文张镜人陆广莘周仲瑛
贺普仁班秀文徐景藩郭子光唐由之
程莘农强巴赤列(藏)裘沛然路志正
颜正华颜德馨
|
|
|
|
干祖望王 琦巴黑·玉素甫(维)石仰山
石学敏占 堆(藏)阮士怡孙光荣刘志明
刘尚义刘祖贻刘柏龄刘敏如(女)
吉格木德(蒙)吕景山张大宁李士懋
李今庸陈可冀金世元郑 新尚德俊
洪广祥段富津徐经世郭诚杰唐祖宣
夏桂成晁恩祥禤国维
|
|
|
|
|
|
|
王世民 山西中医药大学
王 烈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韦贵康 广西中医药大学
卢 芳 哈尔滨市中医医院
包金山(蒙) 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
尼 玛(藏) 青海省藏医院
吕仁和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朱南孙(女)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
伍炳彩 江西中医药大学
刘嘉湘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许润三 中日友好医院
李业甫(回) 安徽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李佃贵 河北省中医院
杨春波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
邹燕勤(女) 江苏省中医院
沈宝藩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
张志远 山东中医药大学
张 磊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张 震 云南省中医中药研究院
周岱翰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周学文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周信有 甘肃中医药大学
段亚亭 重庆市中医院
柴嵩岩(女)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梅国强 湖北中医药大学
葛琳仪(女) 浙江省中医院
雷忠义 陕西省中医医院
廖品正(女) 成都中医药大学
熊继柏 湖南中医药大学
薛伯寿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
|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