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马老师治疗癔症验案

(2022-06-08 10:47:07)


董慧慧

  初诊:2021年21日。沈某,42岁。

3天夜间易醒,醒来坐起,呼吸困难,怕冷,胃里嘈杂,肠鸣,身体不由自主扭曲,嗳气后1-2小时左右再入睡。手足心发汗,大腿内侧潮湿。昨日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全身震颤,意识清楚。平素气短纳便调。曾在附二医中医治疗,服用大量补气药后身体非常不适,自服萝卜汤后好转。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西医诊断:癔症(气滞痰阻)。

治则: 行气散结,降逆化痰。

方药: 半夏厚朴汤加白通汤。

紫苏梗15g  姜半夏10g  厚朴12g  茯苓10g  附片9g  干姜6g  葱白5条,7剂。

二诊:2021年29日。上症减轻,身冷除。

方药:中药守上方加减。

紫苏梗15g  姜半夏10g  厚朴12g  茯苓10g  附片9g  干姜6g  葱白5条  檀香6g  降香5g,7剂。

三诊:2021年216日。药后上症除。

按语:癔症是精神障碍的一种,现代医学分类叫分离转换障碍,一般在大的不良事件刺激下出现一过性的精神障碍和身体功能的障碍。中医癔症也叫癔病(郁证),在《金匮要略》也被称作百合病、脏燥。怪病多由痰作祟,本病多由肝气郁结,痰气交阻引起,治疗以疏肝解郁化痰开窍为主。《金匮要略》记载“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当今被用来治疗梅核气癔病、神经官能症等属气滞痰阻者。半夏、厚朴、生姜辛开散结,茯苓佐半夏化痰消饮,苏梗行气散郁。马老又用白通汤解决患者身冷之症。《伤寒论》中“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无论外寒内寒,皆可温经散寒,通达阳气。附子、干姜补脾肾阳气,葱白通达上下阳气。二诊患者上述症状减轻,身冷除,加檀香行气温中,降香性主降,能降气和中,又能散能行。三诊患者症除。

“七情”致病亦治病(5)

 马老师治疗癔症验案 (2022-06-10 09:18:21)[编辑][删除]

 


                               郝万山 做客北京卫视《养生堂》
                   [转载]“七情”致病亦治病(5)

[转载]“七情”致病亦治病(5)

[转载]“七情”致病亦治病(5)

           郝老师教给大家一个非常传统的功法:吞津法。
                  [转载]“七情”致病亦治病(5)

        多年的便秘不用吃药就可以解决,这就叫灌溉脏腑。
       经常练叩齿搅海咽津液,皮肤上的油脂和汗腺也分泌丰富了,解决了皮肤干燥 痒的问题,这就是濡润四肢 面色红润。
       有的人走路腿沉 代谢不好,经常练习叩齿搅海咽津液,代谢好了,走起路非常轻巧,这叫轻身不老。
    人在紧张焦虑的时候唾液就会减少,所以练习叩齿搅海咽津液,可以让你缓解紧张焦虑的最好的方法。
      准备动作:面带笑容 二唇轻闭 全身放松。
                    [转载]“七情”致病亦治病(5)
[转载]“七情”致病亦治病(5)
[转载]“七情”致病亦治病(5)
[转载]“七情”致病亦治病(5)
[转载]“七情”致病亦治病(5)

       肝主疏泄的功能就是主脾升清 胃降浊。所有的不好的情绪都和肝的疏泄功能 宣泄功能失调有关。脏腑的代谢有水代谢 血液流动,这些全靠肝气的疏泄功能来推动来促进。
[转载]“七情”致病亦治病(5)

肝经的期门穴可以缓解肝郁。
              [转载]“七情”致病亦治病(5)
[转载]“七情”致病亦治病(5)
[转载]“七情”致病亦治病(5)

       香的东西都可以疏肝。香椿 香菜 小葱都可以疏肝。
               [转载]“七情”致病亦治病(5)

[转载]“七情”致病亦治病(5)

[转载]“七情”致病亦治病(5)

瞬间清醒

  (2022-06-11 05:08:16)[编辑][删除]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原文: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求人不求备,妾愿老君家。——宋·戴复古《寄兴》

译文:《寄兴》是说,黄金无法求足色,白璧也会有细微的瑕疵,对人无须求全责备,即便你有些小缺点,我仍然愿意与你一起相携到老。后人把这首诗凝缩成“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说的是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就像没有成色十足的金子;也比喻不求全责备。

感悟:“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启示对人要有宽厚包容的态度,有大度之心。这句话也提醒我们要有自知之明。对人要宽宏,对己则要谦虚,要认识到不足并不断加以改正。《左传》云:“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一切事物永远在变化和发展,人生也是一个不断追求完善的过程。《周易》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君子进德修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脚步要永不停息,所谓“终日乾乾,夕惕若”。

禁微则易,救末者难

原文:夫坏崖破岩之水,源自涓涓;干云蔽日之木,起于葱青。禁微则易,救末者难,人莫不忽于微细,以致其大。——南朝宋·范晔《后汉书》

译文:冲破山崖、冲垮岩石的大水,来源于细小的水流;直上云霄、遮蔽日光的大树,萌芽于青翠的嫩芽。不可遏制的大势,都是从细微力量发展起来的。抑制不良之事于萌芽阶段很容易,到酿成大祸时再来挽救就很困难了。

感悟:告诫我们,小节易制,大错难救,任何事物都有形成、发展、衰亡的过程,做事要看清趋势,在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中见微知著、防微杜渐,要从事情的量变开始阶段就入手矫正,这样才不会酿成不可救药的质变后果。

预则立,不预则废

原文: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礼记·中庸》

译文:“豫”同“预”,二者均有预先计划、准备之义。做任何事情,预先有规划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稳扎稳打,最终取得成功,反之则会一事无成。比如,讲话前有所准备就能言之有据,不然就会理屈词穷站不住脚;做事前有所准备就能水到渠成,不然就会陷入困境;行动前有所准备就能及时化解风险,不然就会追悔莫及;出发前规划好路线,这样就不会迷失方向。

感悟:做事想要成功,必须做足长远打算,这样才能行稳致远。古代先贤对“凡事预则立”认识深刻。《论语·卫灵公》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缺乏长远计划,必定有眼前的忧患。贾谊在《过秦论》中提及“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指出“计划周密、考虑长远”是行军打仗的不二法则。朱柏庐教育子女凡事需要提前规划,他在《治家格言》留下“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的警世格言。只有做足长远的打算,在新挑战与新机遇中,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才能不断发展进步。

善与人同,与人为善

原文: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公孙丑上》

译文:子路,别人把他的错误指给他,他便高兴。禹听到善言,就给人敬礼。伟大的舜更是了不得,他对于行善,没有别人和自己的区分,抛弃自己的不是,接受人家的是,非常快乐地吸取别人优点来从事善行。自他种庄稼、做瓦器、做渔夫一直到做天子,没有一处优点不是从别人那里吸取来的。吸取别人的优点来行善,这就是偕同别人一道行善,所以,君子最高的德行就是偕同别人一道行善。

感悟:与人为善的基础是善与人同。善与人同包括“舍己从人”和“乐取人以为善”。“乐取人以为善”是“舍己从人”的扩大和提高。“闻过则喜”的子路和“闻善则拜”的禹是“舍己从人”的典型。“舍己从人”的精神更进一步的主动和积极的表现就是广泛地向他人学习,吸取所有的善,集合到自己身上,以此为快乐。这样主动积极的乐善精神会自然而然地不断鼓舞自己和别人。因此,作为乐之泉源的“为善”,意味着互相帮助大家共同为善,所以说“取诸人以为善”即“乐取人以为善”,就是“与人为善”或“善与人同”。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原文: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小雅·鹤鸣》

译文:“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亦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是《诗·小雅·鹤鸣》中的句子,意思是它处山中的石头,可用来琢制美玉。诗句自然是比喻,比喻釆纳他人意见对于自身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感悟:它山的石头可用来磨制玉器,他人的意见则可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修养。考虑到美玉非经它山之石的磨砺而不可成型,则人之道德修养亦非经他人的教诲而不可能取得成功。向他人学习,汲取他人之长,这样才能不断提升进步。

物必先腐,而后虫生

原文: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宋·苏轼《范增论》

译文:凡物必先朽腐,尔后方有蠹虫滋生。

感悟:物先腐而后虫生,意味着事物的毁灭往往酿生于自身,物自败,尔后生机失,物不腐,虫何生?事物兴衰存亡,内因是决定性因素。由此推及人事,古代哲人尤其强调求仁在己,祸福在我。孟子曰: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这些都强调人是自己命运的主宰,如果放弃了这种主宰,就是“自侮”,必然导向“自毁”。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原文:人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

译文:古代用牛力的车叫大车,用马力的车叫小车。两者都要把牲口套在车辕前面的横木上。横木与车辕衔接的活销叫作或者。车子没有它们,自然无法套住牲口,也就不能行走。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信德,就好比大车小车没有或一样,如何能立身处世呢?孔子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说明了信德的至关重要。

感悟:“信”是维系人与人关系的基本准则,人一失信,必然害及他人,危及社会。孔子说:“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这说明“忠信”是立人之本,是人生路上的“通行证”。“信”也是朋友交往的基本道德规范。《论语·学而》说:“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友情是建立在言而有信的基础之上的,推心置腹才能够成为真正的朋友。

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未形

原文: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未形,故圣人万举万全。——司马迁《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译文:听力好的人能在无声时听出动静,视力好的人能在未成形前看出征兆,所以最智慧、最有道德的圣人做事总是万无一失。

感悟:这句话其实我们防范未知风险,见微知著,防微杜渐,才能增强对矛盾风险挑战的预判和准备。“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提高预见能力,才能做到心中有数、胸中有谱,才能在实际工作中知关节,得要领,抓关键,最终有效落实。

事必有法,然后可成

原文:

此章言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师舍是则无以教,弟子舍是则无以学。——《孟子·告子上》

译文:任何事情都有方法,只有找到合适的方法,才能成功。这就如同教学,教师舍弃了方法,就教不好;学生舍弃了方法,同样也学不好。

感悟:讲究方法是解决问题、达到目的的重要途径。只有掌握了科学有效的方法,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掌握并灵活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才能处事不惊、临事不惧,不为任何干扰所动,真正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山积而高,泽积而长

原文:山积而高,泽积而长。圣人之后,必大而昌。由圣与贤,或为霸强。——唐·刘禹锡《唐故监察御史赠尚书右仆射王公神道碑》

译文:土石日积月累形成了不断高耸的山,点滴积聚汇集形成了长流不断的水;人的修养成功至“内圣”之后,“外王”的事业自然可大加兴盛,而圣贤伟业之奠定,又或能为国家富强打下良好根基。

感悟:任何问题的最终解决,都需要经过长期不断的积累,付出艰辛的努力,如此才能铸就辉煌的成功。

本文图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人生哲理(3471)

   (2022-06-13 04:44:25)[编辑][删除]

 

人生哲理(3471)
转载摘录 妮子 雷瑊君及新浪微博

每走一步,都是新的起点,这一个个起点连接成一生的轨迹。经历了起步时的艰难,方能飞跃的嬗变;所有的结局都是新的开端!无论这个世界对你怎样,一如既往的努力、勇敢、充满希望。

境随心转则悦,心随境转则烦。不可能事事顺心,事不如意导致情绪低落的,要尽快的转变注意力,要把精力放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去,增强自我控制能力。

做好三件事:一是选择适合自己走的路,别左顾右盼,莫贪多求快;二是懂得坚持,坚守好这一刻,才能看到下一刻的风景;三是懂得如何放弃,属于你的终究有限,放弃繁星,收获黎明。

脾气发出去是秉性,收回来是功力,高手控制情绪。好好地爱自己,用心生活, 唯有足够强大, 才能接得住,重重考验, 过去的,就让它过去, 要抓住当下, 鸿沟难越,越过就是重生!

“世界有太多的诱惑、功过是非、恩恩怨怨,也有太多痛苦与遗憾。做大气的人,要有足够的心胸、清醒的心智,淡泊自如的态度。看淡,不是不求进取,不是没有是非,不是无所作为,它是人生的一种境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始终以平静的心笑对人生,这才是生活的真谛!”

做人要简单,做事要干练。简单做人,是境界;干练做事,是能力。喜欢就争取,得到就珍惜,失去就放下,这是做人的简单;不拖泥带水,想到就做,失败就重来,这是做事的干练。

岁月静好是片刻,一地鸡毛是日常,世界偶尔薄凉,内心也要繁华似锦,浅浅喜,静静爱,深深懂得,淡淡释怀,望远是风景,看近才是人生,唯愿此生,岁月无恙;只言温暖,不语悲伤。

人永远不要因为生气而说刻薄的话,你的怒气会过去,但是你的刻薄话会伤人一生,所以,要么说善良的言语,要么保持沉默,控制自己的情绪,温柔说话,—— 稻盛和夫

茫茫人海,互相的呵护与欣赏,友好就成了力量,更是生命疗伤的地方,去分享生活里那些缘深缘浅、缘来缘去。憔悴,不是生命的风景,那些别人的故事,只是生命的经过,不怨,不艾,烟波杨柳一年年,那时,便是此时,人生如何道来,笑而忘言。

生命是一个空,需要人用一生的进取来填满。生活是一条河,需要人用一生的毅力来漂流。生存是一座山,需要人用一生的攀登来征服。生计是一本书,需要人用一生的笔墨来书写。生机是一阵风,需要人用一生的机敏来捕捉。生道是一个谜,需要人用一生的思考来破解。

人生哲理(3472)转载摘录 妮子 雷瑊君及新浪微博

《菜根谭》中说:“人情反复,世路崎岖。”时间让人成长,岁月使人成熟,渐渐地,对为人处世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做人,唯有态度和气,做事硬气,心有静气,方能于风雨人生中,活出精彩和境界。

《道德经·第八章》中讲:“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人要像水一样,学会控制自己的脾气。喜时不诺,哀时不语,怒时不争,乱时不决,倦时有终。生活不会始终称心如意,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不仅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使问题更加严重,害人害己。

“话软着说,事硬着做。” 智者不是处事圆滑,而是刚柔并济,可软可硬,秉持内心的原则。《论语别裁》中讲:“上等人有本事没脾气,中等人有本事有脾气,下等人没本事有脾气。人生都是赢在和气,输在脾气。懂得控制脾气,包容他人,生活充满阳光。

“每逢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 静气,是褪去浮躁,看清事情的本质。心浮气躁,乱了分寸,举止失常,进退无度。而无论什么境地,内心宁静的人,才是最有力量的人,可成大器。

少一分浮躁,多一分静气,打破困境,柳暗花明又一村。《昭徳新编》有言:“水静极则形象明,心静极则智慧生。” 成大事者,心有静气,遇事不慌,处事不惊,才能静中生智。

态度和气,用微笑化解阴霾;做事硬气,坚守底线无愧于心;心有静气,遇事从容笑到最后。修身养气,以和气待人,硬气做事,静气藏心,将坎坷化作向上生长的养分,成就更好的自己。

行善不在于事情大小,在于至真至诚。只要你发自内心去帮助他人,解人之难,济人之急,传播善良,温暖人心,是一种大善,行大善之人,必会有大福报。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人的福德是否深厚,都在他的口中。口业是患苦之门、祸累之始。你对他人的恶言恶语,不仅伤害了他人,也会为自己造下恶业。口中言语让人感觉如沐春风,人人都愿意跟他相处,与他交好,使他成为一个福运深厚的人。

《道德经》云:“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人生在世,最重要的莫过于“德”字,一个人,如果积累了善德,那就拥有了无尽的福分,便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所以说,人的福气不是天给的,而是自己得来的。

“人有三样东西是无法挽留的,时间、生命和爱,你想挽留却渐行渐远。唯有用心经历每一天,才能获得实在的幸福。”岁月不语,却总是在消散一些东西;时光无言,但一直在敛藏某些事物。转眼之间,时移世易,物是人非。唯有此时此刻,最值得珍惜。

道破人心

   (2022-06-09 14:59:37)[编辑][删除]

《增广贤文》集,儒家学说、佛教思想、道教思想,其中涉及为人处世的谚语很有哲理性,耐人寻味,值得现代人借鉴。8句处世箴言,即使在今人看来,依旧适用。
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

这个世界,总有你不懂你不喜欢你的人,不要在意很正常,人生有一二知己足矣。品茶论道,一琴一瑟,一剑一茶。一个人,风尘仆仆地活在这个世界上,要为懂自己、喜欢自己的人而活。不要在不喜欢你的人丢掉快乐,然后又在喜欢自己的人这里忘记了快乐

力微休重负,言轻莫劝人。

力气小的人不要负载,说话没有分量,就不要劝解别人,免得自讨没趣。人应有自知之明。知之明是成功的前提。只有准确的认识自己,懂得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安置好自己的各种需求,量力而行,才能一步一个脚印的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莫信直中直,须防仁不仁。

不要轻信那些所谓特别正直的人,也要防备那些标榜仁义却不仁义的人。山里有长得笔直的树,世上却无正直的人。修行之路孤独而寂寞,人生之旅纷繁而复杂。找到真实的自己,认识真实的自己,把心交给你自己。不依赖于人,自然不伤于心。

庭前生瑞草,好事不如无。

庭院生长出吉祥的草,会招来人们纷纷观看,这样的好事还不如没有好。如果想得到荣华富贵,必须付出拼死的努力。好事不会从天而降,所谓的祥瑞吉兆,这是人们一种美好的愿望,并不会带来实质性的好处,庭前生瑞草未必真的会带来好运,反而会因为看热闹的人太多而给自己的生活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

人的一生如大海中的一艘远轮,在人生旅途长河中,肯定会遇到顺心的、不顺心的人和事,而我们要在工作中或是生活中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当发现他人出现差错时,若能以一种诚恳、真实、宽容的心劝告、指正他人,当事人一定会感激不尽。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

靠近水边的楼台因为没有树木的遮挡,能先看到月亮的投影;而迎着阳光的花木,光照自然好得多,所以发芽就早,最容易形成春天的景象。人生的进步,环境和平台很重要。在西藏,再努力也烧不开一壶水,说明环境很重要;骑自行车,再努力也追不上宝马,说明平台很重要。

人情似水分高下,世事如云任卷舒。

人情也是如此,会随着各种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人的心思情绪,本来就变化莫测,更何况身体状况随时在变,事情随时在变,对象也随时在变,人情当然是多变的。因此,面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也就不必奇怪了。可以说,变化是一定的。

 渴时一滴如甘露,醉后添杯不如无。

口渴的时候,尽管只有一滴水可以喝,味道也如同甘露般甜美;喝醉酒后,对酒的滋味早已毫无所觉,此时即使添杯也已索然无味了。人欺不是辱,人怕不是福,认真还自在,做假费工夫。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平日待人多厚道,急难自有人相扶。求人需求大丈夫,济人须济急时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