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补益肝肾治疗萎缩性阴道炎

(2022-06-01 14:00:15)

摘自2022-6-1中国中医药报
冷安明 杨静 周佐涛 贵州省人民医院 张向华 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萎缩性阴道炎为围绝经期及绝经后非特异性阴道炎,是妇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加速,发病率逐年上升,据报道,有25%~58.6%的女性受到萎缩性阴道炎困扰。床表现为阴道分泌物增多,色黄或有血性分泌物,外阴瘙痒,性交痛,甚至伴有尿频、尿急等症状。目前治疗多采用全身或局部使用甲硝唑或替硝唑等抗厌氧菌药物,以及雌激素替代治疗等方法。抗生素在杀菌的同时对阴道正常菌群有一定破坏作用,不利于阴道内环境改善,停药后易复发;雌激素长期口服或应用不当,可导致内分泌代谢紊乱,诱发妇科肿瘤风险,部分病例有血栓高危因素,限制了该药的使用,单纯局部用药疗效肯定,但亦易复发。据文献报道,中药治疗萎缩性阴道炎效果显著优于西药,而且在远期复发率方面优于单纯西药治疗。本研究观察全国名中医何成瑶经验方妇科调经4号方补益肝肾为主配合外用雌三醇软膏治疗萎缩性阴道炎的疗效及复发情况,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在贵州省人民医院妇科及中医科门诊确诊为萎缩性阴道炎的患者218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09例。实验组年龄45~77岁,平均年龄(49.63±5.36)岁。对照组年龄46~72岁,平均年龄(49.45±5.80)岁。两组年龄及病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妇产科学》(第8版)萎缩性阴道炎诊断标准:绝经妇女,有阴道外阴瘙痒、阴道疼痛及外阴灼热感、性交疼痛等至少一个症状,妇科检查外阴、阴道呈萎缩样改变体征。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拟定:肝肾阴虚证,同时存在腰膝酸软乏力,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耳鸣、口干,舌红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 同时符合西医萎缩性阴道炎诊断标准及中医肝肾阴虚分型标准;年龄45~77岁;近3个月内未使用性激素治疗且近2周未阴道用药;白带检查除外滴虫及霉菌性阴道炎。
排除标准 近3月内使用性激素治疗;明确滴虫或霉菌性阴道炎;有高血压、糖尿病或其他已知血栓性疾病;妇科肿瘤或妇科肿瘤高危人群;子宫内膜厚度>5mm;对使用药物过敏。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雌三醇乳膏(每支含雌三醇15mg)治疗,于睡前清洗外阴后通过给药器将药物送至阴道。每次用药0.5g 雌三醇乳膏,含有0.5mg 雌三醇,第1周每晚1次,第2周开始隔天1次,连续使用2周为1个疗程。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何成瑶经验方妇科调经4号方治疗,全方由龟板、鳖甲、熟地、生地、知母、黄柏、山茱萸、当归、川芎、丹参、桃仁、巴戟天、鹿角霜、山药、茯苓、泽泻、牛膝、金樱子、五味子、远志、蛇床子、黄芪、麦冬、蒲公英、地丁等药组成。1剂/天,水煎服,连续口服2周为1个疗程。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中医证候积分减少≥95%;显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中医证候积分减少≥70%、<95%;有效:临床症状有好转,中医证候积分减少≥30%、<70%;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中医证候积分减少<30%。两组治疗后阴道pH值、雌二醇、子宫内膜厚度、有效率、复发率比较:治疗后两组血清雌二醇、子宫内膜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pH值、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复发率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在改善症状、改善阴道pH值水平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而在复发率及中医证候积分方面实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可以认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上妇科调经4号方能显著改善疗效,减少复发。
萎缩性阴道炎在中医属“带下”“阴痒”等范畴。《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出:“女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本病多为七七以后,机体功能衰退,天癸耗竭,精血亏少,或房劳多产伤肾,冲任亏虚,肝肾不足,湿热之邪乘虚而入所致。妇科调经4号方为何成瑶针对肝肾阴虚总结出来的经验方。全方由龟板、鳖甲、熟地、生地、知母、黄柏、山茱萸、当归、川芎、丹参、桃仁、巴戟天、鹿角霜、山药、茯苓、泽泻、牛膝、金樱子、五味子、远志、蛇床子、黄芪、麦冬、蒲公英、地丁等药组成,共用达到滋补肝肾、滋阴清热、燥湿止带的作用。

清热止痒洗出健康

 (2022-12-22 08:42:46)[编辑][删除]

【探秘镇院之宝】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抑霉洗剂


时间:2020-10-12    作者:秦素红

  外阴及阴道炎症是妇科最常见疾病,包括非特异性外阴炎、滴虫性阴道炎、霉菌性阴道炎、细菌性阴道病、老年性阴道炎等。临床上常常表现为外阴瘙痒、阴道分泌物异常等,各年龄组均可发病,外阴及阴道炎症二者可单独存在,也可同时存在,易复发,迁延不愈,造成妇女生活工作的不便。

  林主任介绍,霉菌性阴道炎又称“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是女性自身免疫力低下导致阴道内的菌群平衡失调,念珠菌生长引起的阴道炎症,以白带增多、外阴瘙痒、阴道灼痛、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为主要症状。该病在中医上属“阴痒”“带下”范畴, 常常由于湿热下注,蕴结阴器,或感染虫蜇,虫绕阴部,发为阴痒。临床上常根据白带的量、色、气味及全身状况予以辨证施治,一般分为湿热下注证、脾虚湿热证和肝肾阴虚证三型论治。

  抑霉洗剂由苦参、百部等多味中药组成,百部内服可润肺下气止咳,外用有杀虫灭虱之功效。苦参有清热燥湿,杀虫,利尿之功。抑霉洗剂基于中医药有效组方和中药熏洗坐浴疗法,清热解毒,杀虫止痒,对包括霉菌性阴道炎等多种妇科外阴阴道炎症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抑霉洗剂根据该院妇科经验方抑霉散剂型改革而成,临床应用40多年,是医院临床价值高的经典院内制剂。具有临床疗效确切显著、无毒副作用、疗法绿色舒适的优点,深受广大患者的欢迎。 (秦素红)

十种止痒秘方

  (2020-05-25 05:41:30)[编辑][删除]
          

        I导读:关于“痒”,你有何相关治法?本文介绍了十种止痒之法,也欢迎大家多在评论区分享止痒经验~


一、表散风寒止痒法:


肺气不足,风寒客于肌肤,卫阳被遏,与营热相搏,不得外泄,邪中于经,身痒而发风团疹。《证治准绳》曰:“汗出当风”。风结于肌肉,与热气并,则生?疹。寒主收引,皮毛致密,邪气外达,身痒搔之随起风团疹块,并有恶寒,无汗,发热,舌苔白,脉浮紧,而形成荨麻疹,每遇冷风而加重。

 

治以发散风寒,解表透疹。

 

方用麻黄汤加减。

 

麻黄、杏仁、桂枝、甘草宣肺开腠、发汗散寒。加荆芥、防风驱风外出,浮萍草、白皮、地肤子、蝉蜕散风透疹止痒,使邪随汗解。

 

二、疏散风热止痒法:

 

卫外不固,风邪侵袭,客于皮毛腠理之间,郁久化热,风热相搏,身热发痒,出现红色粟粒状丘疹,多发在四肢外侧背部,春夏为重。《素问·四时刺逆从论》曰:“少阳有余,病皮痹瘾疹”。每晚瘙痒不休,影响睡眠,搔破血迹结痂,落痂复起,舌红苔薄白,脉浮数。

 

治以疏风清热、透疹止痒。

 

方用防风通圣散加减。

 

防风、荆芥、薄荷发汗解表,使风热从汗而解;栀子、黄芩清三焦肺胃之火;蝉蜕、地肤子、牛蒡子疏风解肌透表疹;连翘、当归、赤芍利血活血,解血中毒;大黄、芒硝通里泄热,使风热毒邪表里分消而解。

 

三、搜风化湿止痒法:

 

风、湿、热合邪,湿热郁蒸,旁走四肢,手足关节胀痒,起红硬块疹,搔破流血水,结痂破裂,渗出液汁,浸淫成片,蔓延全身多处而成湿疹,舌红苔腻微黄,脉数。《诸病源候论》曰:“邪气客于皮肤……,由凉湿折于肌中之热极,热结成赤疹也”。

 

治以清热祛风化湿。

 

方用当归拈痛汤加减。

 

防风、荆芥、羌活宣透关节之风湿;升麻、葛根升清气上行,散肌肉风湿;苍术、白术健脾燥湿;苦参、黄芩、黄柏燥湿清热;猪苓、泽泻、白皮、茵陈利小便而渗湿;当归活血补血;党参、甘草补养正气,使侵淫湿疹之邪,上下分清。

 

四、升清降浊止痒法:

 

清升浊降,乃是生理常态。因体表阳盛,蒸腾汗出,复感风邪,阻遏气机,清浊失调,表里阻塞,络脉阻滞,外邪不透,清阳不升,而发瘾疹。《伤寒序例》曰:“风气相搏、必发瘾疹。”风邪内不得泄,结于肠胃,阴浊不降,大便干燥,胸中烦热,身热瘙痒,搔之起红色风团疹块,垒成条,热起冷伏,舌红苔燥,脉数。


治以升清降浊,斡旋气机。

 

方用升降散加味。

 

蝉蜕、僵蚕升阳中之清气;大黄、姜黄降阴中之浊阴,加荆芥、防风、地肤子宣散疏风透疹。

 

内外通和,杂气风毒得泄,湿疹自消。

 

五、益气活血止痒法:

 

因脾虚肝郁,肺气不足,常自汗出,风邪乘虚结于皮毛腠理之间,外不宣透,内不得泄,身痒搔而起风块疹。多发于胸背,上午为重,舌淡苔薄白,脉虚。《诸病源候论》曰:“夫人阳气外虚则汗多,汗出当风,风气搏于肌肉,与热气并,则生??”。

 

治用益气固卫。

 

方用桂枝汤合玉屏风散加味。

 

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解肌调和营卫;黄芪、党参、益气固卫;防风、荆芥、白藓皮、地肤子散风透疹止痒。

 

六、滋阴润澡止痒法:

 

阴虚风燥,营血不足,外感风邪,或热燥化风,风热相搏,结于肌肤,午后发热,肢节烦痛,口燥咽干,渴不欲饮,身痒或呈现?蕾风,或无疹身痒,入暮为甚。舌红少苔,脉细数。巢元方说:“夫人虚,风邪客于营卫,溢于皮肤之间,与虚热并,故游奕遍体,状若虫行也。”

 

治以滋阴润燥,凉血和营。

 

方用当归饮汤加减。

 

当归、白芍养血润燥;生地、何首乌滋阴润燥;丹皮、地骨皮清热凉血和营。有疹加白藓皮、地肤子散风透疹,使阴血旺盛,瘙痒自除。

 

七、温通经脉止痒法:

 

肾阳虚气化无力,脾阳虚运化失调,复感风寒湿之邪,客于肌肤,阻滞脉络,外不透达,内不宣畅。身微痒起白色大块风团疹,遇冷则甚,四肢不温,舌淡嫩,脉细数。形成寒湿??风。即现代医学的血管神经水肿性荨麻疹。巢元方说:“人皮肤虚为风邪所折,则起痒疹,寒多则色赤,风多则色白,甚则痒痛”。

 

治以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方用当归四逆汤加减。

 

桂枝、细辛温经通脉,散表里之邪;当归、白芍补血养营;甘草、大枣甘温益脾气;荆芥、防风驱血中之风;白蔻温脾燥湿;苍术燥湿健脾;苡米、通草利血中之湿。

 

脉络通畅,气血充盛,风寒湿邪得除,痒疹消失。

 

八、清热解毒止痒法:

 

因蚊、蚤、蜘蛛、毒虫等叮咬皮肤,毒邪内侵。《外科正宗》曰:“恶虫乃禀阴阳毒种而生,见之者,勿触其恶……凡有所伤,各寻类而推治”。虫叮咬释毒,侵结于皮络,郁久发热,搔之起红润硬块疹,愈搔愈多,遍及全身,发热汗出更重,痛痒交加,舌红脉数。

 

此属毒热结于皮络,治以清热解毒法。

 

方以升麻解毒汤加减。

 

升麻、防风、羌活、牛蒡子宣散解毒,透痒止痒;大黄、黄芩泄热解毒,使热毒上下分消而解。

 

九、搜风除湿解毒止痒法:

 

巢元方说:“湿癣者,亦有匡廓,如出行侵淫。赤湿痒,搔之多汁成疮……湿多风少,故为湿癣也,其里亦有虫”。因血热湿盛,复感风邪,风与湿相合结于阳络,郁久风胜,则化为虫,发生对称性痒疹,如两肘、腋、腘窝等处。痛痒之急,搔之流水,浸淫成片,逐渐扩大面积,而成湿癣,舌红苔腻,脉数。

 

治以清热除湿,搜风解毒。

 

方用湿癣解毒饮。

 

荆芥、防风、羌活、独活、蝉蜕搜风通络,以解风毒;黄柏、黄芩、银花、连翘泄热以清热毒;白藓皮、海桐皮、苦参、苍术、土茯苓、蛇床子、萆薢通络燥湿杀虫以解湿毒。

 

久服湿癣自愈。

 

十、搜风解毒活血止痒法:

 

风热郁于皮肤腠理之间,化毒为虫,皮肤作痒,发生块疹成片,硬如牛领名曰牛皮癣。厚而干枯,色白而痒,搔起白屑,逐渐蔓延全身,舌红而干,脉洪数。乃风热血燥,不能充养肌肤所致之干癣证。《诸病源候论》曰:“干癣但有匡廓,皮肤索痒……毒气多湿气少,则风沉入深,故无汁为干癣也,其中亦生虫”。

 

治以搜风清热解毒活血。

 

方用宣风换肌散加减。

 

荆芥、防风、羌活搜经络之风,黄芩、黄连、栀子清热泄肺胃之热邪;丹皮、当归、川芍、桃仁、红花凉血活血以散风(治风先治血,血活风自灭);生地、首乌滋阴养血,润肌肤以除疡,白藓皮、蝉蜕、乌蛇善治各种癣疮。

 

此外治疗干癣病可配合蛇蜕油煎酥,研面每日冲服3克,大豆煎水服之,效果益佳。

摘自黑龙江中医药》作者:吴国春

小妙招止头痒用隔夜的茶水洗头,坚持经常洗止痒。

止痒水
韦良渠 北京丰台医星中西医结合医院
组成:金银花10克 川黄连10克 生南星6克 苍耳叶10克 生地黄15克 黑元参15克 穿山甲15克 软防风6克 蛇床子5克 苍术6克 一枝黄花15克 薄荷脑6克 梅片5克
方解:因皮肤接触某些外界致病物质,邪毒侵入皮肤,郁而化热,肌肤红肿,出现丘疹水泡,患处奇痒,搔抓糜烂,治宜清热解毒,利湿止痒。本方用金银花、黄连、生南星、苍耳叶、一枝黄花清热解毒;蛇床子、薄荷、梅片燥湿止痒;生地清热解毒;黑元参益气生津;穿山甲消肿排脓;防风、苍术祛风除湿。故本方具清热止痒,祛湿消肿之功。
主治:皮肤瘙痒或接触性皮炎。
用法:以上各料研成粗末,加入75%酒精1500毫升浸泡一个月后,过滤药渣,投入薄荷脑和梅片。使用时将药水涂擦患处,每日1~2次。
歌诀:止痒双花连南星,苍耳地黄元参引,苍术防风穿蛇床,梅脑一枝湿毒清。(摘自 林子顺 王和鸣主编《林如高正骨经验荟萃》P84)

沈氏女科历史大脉络

 补益肝肾治疗萎缩性阴道炎 (2018-09-16 10:10:14)[编辑][删除]

 

  沈氏女科,全称“上海大场枸橘篱沈氏女科”,起源于公元1368年前后的浙江东阳一带,传承至今已近650年,绵延21代之久。东阳沈氏由来已久,始祖为南北朝时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沈约。沈约于494年任东阳太守,因其原籍为吴兴(今浙江湖州德清),后世遍布全球的沈氏又多以“吴兴堂”作为总堂号。以后沈姓子孙繁衍流布东阳,至今仍有上沈村、下沈村和沈坎头村。今天,东阳沈氏宗祠犹存。“东阳郡”代表了沈氏的郡望。近年来,此地有一幅珍藏了千年、长17.4米的沈氏家谱重见天日。

  沈氏女科初祖沈庻,生于元末,一开始也是个读书人,欲“学而优则仕”。然而1368年9月的一天,曾经盛极一时的元朝走到了历史的尽头,“学而优则仕”没有了希望。中国文人历代就有“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传统。沈庻索性把四书五经换成了《黄帝内经》,焚膏继晷,挑灯夜读历代医著,在江南一带广拜名医为师,跋山涉水进山采药。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沈庻正式在东阳挂牌行医。故此,沈氏女科一脉,确定1368年为开宗立派之年,先祖沈庻为创始人,著有《女科抉微》一书。

  东阳沈氏女科在东阳医名大振后,开始寻找更大的舞台,展示沈门的医术。上海是当时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上海北郊有“金罗店”“银南翔”“铜江湾”和“铁大场”四大繁华名镇。沈氏一家老小坐船沿金华江而下,经宁波到了上海,最后就落脚在“此地从来称巨镇”(清乾隆《宝山县志》)的大场镇。沈氏一族自浙江东阳到上海北郊大场镇定居后,置地筑宅,名曰“春雨山庄”(位于今上海南大村一带)。他们在春雨山庄周边广植枸橘,并效仿先哲,治愈一人,不收财物,只要求患者在庄内植杏树一株。几年时间,春雨山庄杏树成林,周边枸橘为篱,遂有“上海大场枸橘篱沈氏女科”之美称。

http://www.cntcm.com.cn/zywh/img/attachement/jpg/site2/20180912/IMG00e04c45e1a44867219911.jpg

沈氏女科第17代传人沈复来医案手稿。

  清代中晚期,春雨山庄沈氏一族以沈学渊父子最为著名。沈学渊(1787~1833年),上海宝山大场人。《大场乡志》载:“沈学渊,居春雨山庄,学渊幼颖异,弱冠以第一补贡生,省试获售,位列十八名以上,后其子燕孙亦中举,时称父子经魁。”《大场乡志》又载“沈氏自嘉庆间贡士,后艺文、医术,历时不衰”。以后恩师潘镕邀请沈学渊修《萧县志》,再后应浙闽总督孙尔准邀请主修《福建通志》。此后,沈学渊终身未仕,间以“儒医”为业。道光十三年(1833年),沈学渊成为林则徐幕僚,极得林公赞赏,二人结拜金兰。沈卒后,林则徐为其撰写墓志铭。沈学渊为清后期著名文人、诗人,其一生医名竟为文名所掩,有《桂留山房诗集》十二卷传世。

  沈氏女科第17代传人

  沈氏女科堂号为“崇厚堂”,堂前悬楹联,书“橘井甘泉分来申浦”,“杏林春雨出自山庄”。但几十年后全部毁于日寇的铁蹄之下。1937年淞沪抗战爆发,日军出动飞机向大场镇投弹160多吨。整个大场的房屋、文物、古迹毁坏殆尽,变成了遍地瓦砾、满目疮痍的一片废墟。沈氏女科珍藏的历代医籍全部灰飞烟灭。无奈,第17代传人沈复来携妻子迁居上海城区,在现今的上海市静安区成都北路永吉里置宅定居,悬壶业医,决心重振祖业,仅仅数年间,求医者慕名纷至沓来。

  沈复来(1889~1950年),沈氏女科第17代传人,号“心九先生”,成名后以号传世。沈复来幼时天赋敏捷,勤奋刻苦,稍长入大场镇“东阳义塾”发蒙,从《三字经》《百家姓》起,直至四书五经。再后辍学,白天随父临证抄方,晚则研读中医经典《伤寒论》《黄帝内经》等。20世纪初,沈复来在上海独挑沈氏女科的大梁。在近50年的行医生涯中,数十年如一日,勤勤恳恳,每天应诊者多到百人。沈复来与沪上名医秦伯未、唐亮臣等交往笃深,时常相聚,切磋医道,吟诗作词。偶有闲暇,几位还相约赴南翔镇古漪园游玩,多有诗篇流传,堪称一代儒医。

  1933年,上海中医界掀起了一场“象贝”风潮,在这次与奸商的斗争中,沈复来功不可没。1933年3月,浙江鄞县奸商联合上海宝和、宝盛、汇源、懋昌等四药行,垄断居奇,囤货涨价。以至于三四个月的时间,象贝价格飞涨至每担150银元以上。到了8月,上海的象贝价格竟一路上涨至每担达360银元之多。面对这种不正常的现象,沈复来代表神州国医学会与上海市国医公会、中华国医学会、上海市国药同业公会四家联合成立了特别委员会,与郭柏良、张赞臣、丁仲英、任农轩等上海医药界名流在《申报》发表声明一致声讨:“不合理之人为的飞涨,殊足增加病家不应有之担负;设或各种重要国药之产地而效尤,更足破坏国医国药之繁荣。”最后,在浙江省建设厅和上海市社会局的干预下,囤积方做出了象贝最高限价的承诺,上海中医药届才偃旗息鼓。沈复来在这场风波中揭竿而起,不计较个人得失,联合上海中医药界同仁为了减轻病人的负担、维护病人利益,向不法药商进行有理有据的斗争,给上海市民、中医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良好的口碑。

  沈复来行医50余载,后因积劳成疾,于1950年谢世。他一生忙于诊务,未及著书立说,仅有手稿《沈心九诊籍》《沈心九末药方》留存后世。他总结出众多十分珍贵又独具特色的沈氏女科临证诀窍,为沈氏女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成为沈氏女科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沈氏女科第18代传人

  沈宗麒(1909~1989年),号祥之,沈复来长子,沈氏女科第18代传人。民国时代,西医在中国尤其是上海大行其道,加之国民党政府一力打压中医,沈复来心灰意冷,决意让自己的后代不再以中医为业,希望儿子“不做医师当律师”。于是,他让沈宗麒考入了持志大学(今上海外国语学院前身)专攻法律,谁知沈宗麒毕业后却没有按照父亲设计好的职业安排走下去,却跟随父亲悬壶济世。沈宗麒大学毕业,兼通中西,因学识底蕴丰厚,又勤奋好学,很快领悟了沈氏女科的临证真谛。从师3年即能独立应诊,而且疗效卓著,深得患者好评。当时上海的患者赞其“小沈医师医道不小”。

  作为沈氏女科第18代传人,沈宗麒兢兢业业,以患者为上,以精湛的医技和高尚的医德享誉沪上。他行医60余载,在调治月经、带下、不孕以及其他妇女内科疑难杂症上均积累了丰富的临证经验及独到的心得体会,继承并完善沈氏女科效方近50首。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沈宗麒响应政府“中西医结合”的号召,踊跃参加西医进修班,以“中西医结合,洋为中用”为原则,不断积极完善并深化中医学术。他以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科学态度,升华中医理论水平,提高中医临床疗效。1956年,沈宗麒创办上海市中医第八联合诊所。

http://www.cntcm.com.cn/zywh/img/attachement/jpg/site2/20180912/IMG00e04c45e1a44867220412.jpg

沈氏女科第19代传人沈绍功。

  沈氏女科第19代传人

  沈绍功(1939~2017年),沈氏女科第19代传人,生于上海。沈绍功自幼异常聪慧,年仅10岁就能背诵《药性赋》《汤头歌诀》,中学假期跟随祖父、父亲临证抄方,仅四五年时间便熟读了《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沈氏尊生书》等,并写下了10余万字的读书心得。祖父看到沈绍功关于《黄帝内经》的读书笔记后大为吃惊:“小小年纪,有此见识,难能可贵!”1957年,沈绍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上海中医学院六年制医疗系。开学的第一天,父亲为他写下“学有所成,务必勤奋刻苦;悬壶行医,首当注重医德”的家训。大学时期,沈绍功利用寒暑假跟随程门雪、黄文东、秦伯未、金寿山等名老中医临证,打下了扎实的临床功底。

  1963年,沈绍功大学毕业,随后被分配到北京,在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工作,后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副所长。工作初期,沈绍功曾拜四川名医叶心清为师。沈绍功常常用这样一句话为自己的行医生涯注释:一切为了临床,疗效是硬道理。沈绍功临证强调中医辨证论治,积极提倡吸纳现代医学先进科技理论和检测手段,为中医辨证、诊断、治疗及推测疾病预后等提供依据和服务。作为沈氏女科第19代传人,在近60年的临床和科研实践中,沈绍功将沈氏女科诊治范围进一步扩大,拓展为以妇、内科为主,涉及外、儿、肿瘤、肛肠、皮科、骨科、五官等各科,并著书立说,向社会广泛传播沈氏女科。

  如今,沈氏女科翻开了新篇章。2012年,沈氏女科学术流派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为第一批全国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2014年,崇厚堂沈氏女科疗法被北京市确定为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沈氏门人将始终牢记“崇德重效济苍生”的祖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沈氏女科第20代传人 沈宁)

 

分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