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太阳经气化特点及其临床应用

(2022-05-31 05:03:52)

摘自2022-5-30中国中医药报
王红民 北京市盲人学校
•太阳经承接和化解寒气变化和伤害,通过与膀胱、小肠相属连,主宰人体的腠理开闭、营血运营,将卫阳之气宣发到体表,以实现防御寒邪的功能。
•膀胱气化包含了下焦肾阳的蒸腾气化,中焦脾胃运化转输,上焦心肺的宣发布散,同时还包含三焦阳气布散推动及水道的通畅条达,使津液之精华濡润周身,津液残渣最终通过汗液及尿液排出体外。
中医学术界关于太阳气化理论存在很多争议,如膀胱气化、三焦气化、肾的气化等概念之间的联系,太阳病和太阳经的关系等。这些争议的产生,究其根本还在于对经络理论认识不足甚至缺失。本文将以脏腑经络一体化的整体观,对太阳气化的生理病理特征和临床应用进行阐述,同时对上述争议问题作初步解析。
气化特点
太阳主寒
《素问•天元纪大论》曰:“太阳之上,寒气主之。”太阳经承接和化解寒气变化和伤害,通过与膀胱、小肠相属连,主宰人体的腠理开闭、营血运营,将卫阳之气宣发到体表,以实现防御寒邪的功能。太过则鬼门、净府失常,玄府开阖失度,汗出不畅、体温升高;不及则营血煦濡不足,卫表不固,汗出无度,机体抵抗力下降。
太阳主三阳之开
太阳为三阳之表,其气化特点为“开”:专主宣发卫阳达表,对外抵御寒邪入客,对内温阳化气行水、布散津液,有温阳解表、濡润筋骨的功能。凡见寒邪袭表、阳微气化失常的病证,皆可取太阳经治之。太阳经异常,临床上可出现营血不足、头痛项强、腰脊疼痛、小便异常等症候。
手足太阳之同名经
太阳经分属手足,手太阳内属小肠,依靠心阳的温煦,对从胃传导过来的营养物质进行承接、加工分类并转变为人体所需的营养精微,以备脾气布化之用。本经异常时,临床上可见营养障碍、贫血等多种病候;足太阳经内属膀胱,是人体水液储存、分流、化气行水或化水成气的重要经络。它依靠肾气的鼓动与三焦气化联合,共同完成水液代谢的调节。本经异常时,可见头痛、项强、腰脊痛、筋病、肿胀、癃闭等病候。
太阳与少阴之表里经
太阳内应少阴,二者通过经络的联系表里互通。太阳表固赖于少阴里实,太阳卫阳之气来源于少阴心阳与命门之火,少阴之热通过太阳转输卫阳和布散津液,通过排尿和排汗调节人体体温,实现机体寒热平衡和防御外邪的机制。反之,少阴里实同样有赖于太阳表固。若太阳卫表不固,阳气外泄,可致寒邪内传,重伤心肾阳气,致正气不支,无力鼓邪外达,出现阳微水泛、脉沉细、但欲寐等危证。
理论意义
膀胱气化、三焦气化、肾气化之间关系
足太阳经内属膀胱,此处膀胱之名并非单指现代医学中储存尿液和排出尿液的器官。《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所谓膀胱气化的生理功能实际上包含水液代谢的全过程,即太阳寒水化气外达,津液布化濡润全身的复杂过程,这一过程所联系的脏腑甚多,可以通过经络路径进行解析。首先,膀胱经属膀胱络肾,两者为表里关系。其次,《黄帝内经》中还有多处论及膀胱气化的经络联系路径。如《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灵枢•本输》曰:“三焦入络膀胱,约下焦,实则闭癃,虚则遗溺。”可见古人认为虽然人体水液代谢的最终环节为津液藏于膀胱,但却需要肾、脾、胃、肺、三焦通过特定的经络联系共同参与完成。与此同时,膀胱寒水化气上行外达的过程必然伴随能量消耗,其能量的来源有三:肾阳命火、三焦相火、心阳之君火,这些阳气的布散通达同样是通过经络转输完成的。
综上所述,膀胱气化的概念是广义的,包含了下焦肾阳的蒸腾气化,中焦脾胃运化转输,上焦心肺的宣发布散,同时还包含了三焦阳气布散推动及水道的通畅条达,使津液之精华濡润周身,津液残渣最终通过汗液及尿液排出体外。由于过程非常复杂,所以就出现了膀胱气化、肾气化、三焦气化等反映人体水液代谢重要环节的概念。运用脏腑经络理论相互参照,才可以准确理解这些概念,更加全面深刻地认识太阳气化和太阳病的含义。
太阳病与太阳经的关系
太阳病是太阳所主肤表和经络感受外邪,正邪交争于体表,出现营卫功能失调的疾病。《伤寒论》398条条文中有178条属于太阳病篇,故现代医家不知太阳病者甚少,但对于太阳病与太阳经的联系却鲜少论及。清代喻嘉言于《尚论篇•卷一》曰:“太阳病之总脉总证,统中风伤寒为言也。太阳,膀胱经,乃六经之首,主皮肤而统营卫,所以为受病之始。”清代唐容川在《伤寒论浅注补正》中亦云:“天阳之气发于地下水中……人身应之而有太阳膀胱寒水之府,以司人周身之水,称为寒水,以水之本性原寒,而又名为太阳经者,以水中化气上行外达,则又为卫外之巨阳,故称太阳经焉。”可见历史上伤寒医家均对太阳病的经络联系以及太阳经行阳化气的生理功能有深刻认识。
按照伤寒论对太阳病的认识,太阳病即皮肤毫毛肌表之表证的太阳经证(伤寒、中风)以及表证不解继而入里的太阳腑证(蓄水、蓄血)。仔细研读《内经》中《灵枢•经脉》《灵枢•经筋》等篇目,可见当时古人对太阳病的认识,首先是人体肌表腠理感受寒邪而发的病症。其中关于肌肉腠理拘急疼痛病症占了很大篇幅,例如“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结,腨如裂,是为踝厥”“脊反折,项筋急,肩不举”等。而《灵枢•本脏》所言“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之恶寒发热等伤寒病症却很少论及。这一不足在《伤寒论》中得到很大补充。所以论及太阳病应该综合《内经》和《伤寒论》的论述才更加全面完整。这一点也能被临床实践所证实,临床太阳病范畴中,太阳表证与太阳经筋两类疾病均占很大比例,同时还包括由于膀胱气化失常、津液布化障碍而致的部分脑病、肿瘤及其他杂病。
太阳经与督脉的关系
《素问•骨空论》记载:“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其络循阴器合篡间,绕篡后,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灵枢•经脉》记载督脉的络脉走向:“督脉之别,名曰长强。挟膂,散头上,下当肩胛左右,别走太阳,入贯膂。实则脊强,虚则头重高摇之,挟脊之有过者。”从文献看太阳经与督脉的交会关系多而广,也是十四经循行路线中明确描述“入络脑”的两条经脉。临证诸多实践证明,督脉与膀胱经头项背部腧穴的主治功效呈现出高度一致的特点。王居易教授认为,督脉与太阳经气化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在病理方面也会相互影响,这一点在太阳病的诊治中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常用对穴
根据太阳经气化的特点,足太阳经筋行经背部,手太阳则分布于颈肩部,二者经脉及经筋病症中均有“脊反折、项筋急、肩不举”(足太阳经筋病),“肩似拔、臑似折”(手太阳经是动病),“绕肩胛引颈而痛”(手太阳经筋病)等。王居易老师常运用温阳行气、调和营卫的思路,精选腧穴配伍,治疗寒邪郁结太阳的经筋病,疗效甚好。
腕骨、京骨
手足太阳同名经原穴相配可以增强太阳经行阳化气功效,温煦濡润肩背部肌肉筋骨,具有温阳行气、濡养筋骨的功效。对于长时间的筋骨劳损,如颈椎病和腰椎病症,可配合太溪奏“治本”功效。
后溪、申脉
申脉通于阳跷脉,后溪通督脉。该配穴有温阳益气、濡润筋脉、通调督脉的功效。临证可加天柱穴调节脑部的血液循环,并放松足太阳经项局部的经筋。
大椎、后溪
督脉为阳脉之海,具有振奋全身阳气的功效。大椎穴为手足三阳与督脉之会(《针灸甲乙经》),具有调理营卫、解表散寒、升阳益气、宣阳解表的作用。后溪为手太阳之输,通督脉,亦能通阳散寒,二者配合有调理营卫、温阳解表散寒的功效,对于抵抗力降低所致的反复感受外邪,可增强机体祛邪外出之力,主治阳虚外感、周身疼痛、汗腺功能异常等症。
验案举隅
周某,男,56岁,2018年1月16日初诊。主诉:左半身伴发凉沉重10余年,继发左半身无汗2年余。患者无明显原因自感左半身不舒10余年,近两年逐渐加重,左半身完全无汗,左半身运动时发热,平时发凉沉重。长时间行走、站立感觉左腿沉重无力。刻下:左眼裂小于右(健)侧,自感眼皮无力,左侧鼻塞,左面部稍显松懈。左侧下肢肌肉松软,稍有萎缩。舌质暗红,苔少,左脉沉细,右脉如常。患者近两年来多方就医,西医检查无阳性结果,曾有医院怀疑是霍夫曼综合征,但无法予以治疗。
经络诊察:头面部左侧三阳经均有异常,四肢部仅有左侧足太阳经异常。督脉至阳、筋缩异常,有结络。
辨经:病在太阳经,属风寒邪侵袭、津液布化失畅之痹证。
选经:以阳明经、督脉、太阳经为主。
选穴:合谷、太冲、曲池、足三里、至阳、筋缩,左侧阳白、迎香、丝竹空。
一周后复诊时,患者感觉左半身明显轻松,其余症状无变化。左右脉象基本平衡,选穴同上。每周针灸治疗一次,六诊结束时患者感觉左侧体温回升、腿不沉、左鼻孔已经通气,左眼皮沉重感明显见好,但左半身依旧没有汗出。
察经:头面部三阳经僵硬感减轻,四肢经脉依然未见明显异常,上背部督脉身柱、至阳一段压痛明显。辨经为寒邪深伏太阳,选太阳、督脉为主调治。选穴:后溪、申脉,点大椎、身柱、至阳,针左侧阳白、曲池、足三里。同时配合桂枝汤、葛根汤合方7剂内服。
治疗期间患者自述症状持续好转,察经发现患者背部左侧太阳经脉僵硬,深层似有顽固瘀结阻滞。九诊时(5月13日)察经发现足太阳经左侧胸背部出现棉絮样团块。拔罐后背瘀紫,左侧尤甚(血气与邪并客影响卫阳宣发布散)。针风池、至阳、筋缩,厥阴俞、膈俞深刺(达棉絮状团块深面)。留针10分钟后,患者左侧手心出汗。第二天左侧腰背微汗出。后续继续以腕骨、京骨、大椎、后溪及背部太阳和膀胱经腧穴治疗一个月。患者左侧腰背、腹部逐渐出汗,汗量逐渐增多,皮肤温度已恢复正常,唯余左侧肩胛部、面部仍然无汗。察经:足太阳经左侧胸背部的棉絮样团块已消失,且不再有僵硬感。
按 本案根据患者左半身无汗的主症,结合左侧半身沉重、左脉沉伏的特点,可以推断患者有半身受风的病因。经反复追问,患者想起自己十多年前经常在夏季在高原地带长途开车,开窗吹风,恰好吹着左半身。而患者在半身完全不出汗之前,半身沉重不适感已经十余年,在2015年夏季一次严重受风后,左半身开始完全无汗。如此判断病症应该是寒邪束表陷于肌腠,伤及卫阳,使津液不能正常宣发布散的痹证。故以宣通督脉及膀胱经为主调治,兼温养阳明气血。配合桂枝汤、葛根汤合方加减,宣发太阳卫阳之气,使深陷于肌腠之下的寒凝之邪逐渐向外宣散,运用背部揲法配合刺血拔罐引邪外出,成为解除玄府郁闭的点睛之笔。后期以大椎、后溪等配伍调理营卫,宣发腠理,持续两年半之久的左半身无汗终于逆转。
总结本案治验,关键有三:一是以经络诊察为理论依据,在追寻病因、明辨太阳病位的过程中,凸显了中医理论思辨的价值。二是准确识认病症转机,从脉象、经络异常的变化,把握病变由太阳经深层肌腠向浅层肌表透发的客观依据,使多年深伏体内的寒邪由里出表。三是采用综合治疗。本案的治疗根据病变的不同阶段和病邪所在的不同层次,运用针灸、推拿、拔罐刺血等多种方法,从不同的经络路径进行整体调理而获疗效。
笔者后续临证又接诊几例因太阳受寒而致的半身无汗、半身麻木的怪病,均从太阳气化立论调治获愈;另有多例中风病症,察经和问诊时均发现有明显的太阳受寒的病史及经络异常表现,遂从太阳病论治而获显效。实践证明太阳病所包含的病症种类很多,对太阳气化理论和临床的研究与实践尚需进一步深化,以期更加全面地总结规律,提高临床疗效。

太阴经气化特点及其临床应用

 (2022-05-14 08:58:58)[编辑][删除]

摘自2022-5-13中国中医药报
孟笑男 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护国寺中医医院
•王居易教授强调经络与脏腑作用同等重要,临证时不赞同将经络辨证与中医内科八纲、脏腑等辨证思路割裂。脏腑经络一体化是经络辨证的理论基础和临证依据。
•经络气化异常与临床症候表现及经络诊察的异常发现,三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关性。这是经络医学理论经络诊察与症候结构分析、辨经、选经、选穴之间的逻辑关系。
经络气化是气血在渗灌脏腑、器官、四肢百骸过程中,通过三焦气化综合完成的物质转化过程,其间伴随着复杂的物质代谢和能量消耗,主要是阴阳、气血之间的互转。而在六经中,每条经络自身所承载或具备的气化功能不同,因此对各经气化功能特点的深入理解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王居易教授强调经络与脏腑作用同等重要,临证时不赞同将经络辨证与中医内科八纲、脏腑等辨证思路割裂,反对针灸临证忽略经络辨证以及经络气化之功。其在临床中注重察经以了解经络气化功能的状态,强调经络气化是将经络气血特点与所连接的脏腑功能相统一,脏腑经络一体化是经络辨证的理论基础和临证依据。
本文以太阴经气化为切入点,结合案例讲述了王居易教授太阴经气化理论及临证应用,通过泻实、补虚、补泻兼施等特定穴组合,诠释了从太阴经气化出发,建立“辨经—选经—选穴”的针灸临证思维,也为理解和应用太阴经气化理论提供了思路。
太阴经气化的特点
太阴经承接和化解湿气
《素问•天元纪大论》曰:“太阴之上,湿气主之。”三阴三阳外化为天之六气,则为风、寒、暑、湿、燥、火,内化为脏腑,则为六脏(五脏加心包)六腑。六脏与六气相联系的路径则为六经。《灵枢•经别》曰:“十二经脉者,此五脏六腑之所以应天道也。”可见经络不仅使机体内部整体保持平衡,还使人与外界自然环境保持统一,形成“天人合一”的中医学整体观念。
根据太阴经承接和化解湿气变化和伤害的功能特点,太阴经气化功能不仅需要脾气运化,还靠肺气调节,同时也需要互为表里之阳明经对湿气的吸纳协助完成。因此病因病机属诸湿肿满、气机不畅者,临证可见喘咳胸满,多与手太阴经气化功能相合;腹部胀满不适,或足跗肿胀,或小便频数不畅,多与足太阴经气化功能相合;皮肤疾病如湿疹、荨麻疹等,皆可从手足太阴经论治。
太阴经气化体现“开”的机能
太阴居阴分之表, 其气化特点为“开”。其含义如下:首先太阴主宣发、输布营阴津液,凡气血化生、血脉周流、津液四布,都是太阴经的作用;其次太阴经具有行气化湿的功能,这有赖于肺脾两脏宣发、运化功能的协同作用。
太阴经病,乃失其宣散、输布、运化之功所致,亦即“开”的机能障碍所致。如水津不能输布,则见腹满时痛、呕吐下利不渴,是太阴脾运失职,当“开”不开;而喘满、咳嗽,是太阴肺气不开所致。
手足太阴经经气相互灌渗汇通
太阴经分属手足,手太阴肺经的功能与肺脏功能的实现直接相关。肺主一身之气,与心相辅相成,发挥对人体代谢节律进行控制的重要作用。手太阴经经气变动,临证可见咳嗽气喘、皮肤病、小便不利等症候。足太阴脾经内属脾脏,人体一切营养物质的摄入、吸收、代谢、转输、布散等功能都由其承担,同时,还对人体精神意识以及记忆力的保持起着重要作用。足太阴经异常,可见消瘦易倦、记忆减退、营养不良性贫血以及慢性出血等病候。
王居易教授认为,六经之中手足同名经两经之气相互灌渗汇通,其临床功用存在同化性、趋向性和互助性。《周易•乾》中首次提到“同气相求”的概念,太阴经亦是如此。正是由于手足同名经具有同气相求的特性,因此手足同名经中任何一条经络为病,都极易影响到另一条经络,出现同名经“共振”或“共鸣”。因此,临证手足同名经同取,能将手足同名经气化效应最大化,极大调整手足两经逆乱之气机。
手足太阴经可取对穴用于治疗
尺泽、阴陵泉
尺泽、阴陵泉为手足太阴经之合穴。王居易教授对“合主逆气而泄”的解释为:“气”泛指本经或同名经气机,“逆”为发生变动、所生逆乱而致气机失调;“泄”意为泻实,亦可解读为调整本经逆乱之气机。因此,尺泽、阴陵泉穴调整太阴经气机运行,能化湿利水,治疗范围广。
太渊、太白
此二穴为同名经原穴合用。《内经》认为原穴为本经与人体原气相连接的部位,对人体原气的运行、数量、流量以及调控有重要作用。《灵枢•九针十二原》提到“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意味着五脏六腑有疾病时都可取原穴治疗。
原穴的结构具备以下特点:一是靠近动脉分支:相当于脉节,动脉位于体表表浅部位,脉动处可调节人体的能量、热度。二是靠近腕踝关节:由于大多原穴位于腕踝关节处,其活动量、力度、频率都大于其他穴位,其消耗气血和使用频次都远远高于其他部位,气血的供应量最大,需求最大。
王居易教授认为阴经原穴具有温阳益气之功,而阳经原穴具有温阳行气的作用,以行为补。
太阴经气化的临床意义
经络气化异常与临床症候表现及经络诊察的异常发现,三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关性。这就是经络医学理论经络诊察与症候结构分析、辨经、选经、选穴之间的逻辑关系。只有太阴经气化与其本经或其同名经察经异常以及临床症候表现之间得到相互印证,三者有机结合才能使得临床辨经、选经精准契合,提高临床疗效。
典型医案
案一
患者,女,32岁,2020年10月8日以“四肢内侧皮疹伴瘙痒1月余”为主诉就诊。患者1月前因淋雨着凉后,夜间出现皮肤瘙痒,程度尚可忍耐;至第二天晨起后发现四肢散发皮疹,以内侧尤甚,伴瘙痒,近1月内患者未予特殊处理,后皮疹逐渐泛发,瘙痒加重,皮损处少量液体渗出,于外院诊断“湿疹”,予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外用,每日2次,用后仍有瘙痒,其余未有明显不适,欲求针灸治疗。刻下症见:四肢皮疹,内侧尤甚,色泽鲜红,皮损增厚,破溃处有少量渗出,食纳可,夜眠因皮疹瘙痒较差,二便尚调,舌红,苔稍腻,脉弦数。诊断为湿疹。
察经:手太阴经太渊结络,孔最处可触及结节,尺泽处可触及较大结节及压痛;足太阴经太白处可触及脆络,三阴交处可触及明显压痛,地机以及阴陵泉处可触及压痛及结块。
辨经:病在太阴经,选经为太阴经。
选穴:针刺双侧尺泽,阴陵泉。均采用0.25×40mm毫针进针约30mm,平补平泻,得气后留针30分钟;同时双侧太阴经循行处皮疹予点刺、围刺放血,每日1次。
至第7诊时,患者诉皮疹范围未再扩大,瘙痒较前稍有减轻,皮损处色泽较前转暗。复察经络:手太阴经太渊结络同前,孔最处结节较前减小,尺泽压痛较前减轻;足太阴经太白脆络大致同前,三阴交处压痛明显减轻,地机以及阴陵泉处压痛及结块大致同前;在上方基础上,加予针刺双侧太渊、太白,经10次治疗,患者四肢皮疹消褪,并停用外用激素药膏,随访1月未再复发。
按 此案为新病,病因明显,乃外感湿邪发为皮疹,并有规律地沿太阴所循行部位分布;察经时可见手足太阴经明显异常;患者症状、察经结果与太阴气化功能三者完整对接。由于本案病程较短,察经未发现其表里经阳明经异常,说明病邪仍在表,未进一步入里化热,察经异常提示以实证为主,故仅取病变所累及的太阴经遣方选穴。取尺泽、阴陵泉行气化湿,祛湿止痒效果显著;治疗1周后,患者皮损色泽变暗,察经实证得以缓解,但随着病程迁延出现本经气血不足,故选取同名经原穴太渊、太白补益本经气血,收效甚佳。
案二
患者,男,56岁,以“双下肢水肿1月余”为主诉,于2021年1月31日就诊。患者1月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双下肢活动力弱,在家摔倒,急送至北大医院急诊,诊断为“双侧基底节区新鲜腔隙梗死灶”。予对症治疗,患者下肢无力症状较前改善,但逐渐出现双下肢轻度水肿,行双下肢深静脉彩超未发现血栓,欲求中西医结合治疗,遂来诊。刻下症:双下肢力弱,有轻度可凹性水肿,纳差,舌淡,苔腻,脉沉细。辅助下肢深静脉彩超及超声心动检查,诊断为“下肢静脉瓣功能减退”。
察经:手太阴经太渊处结络空虚感,孔最处可触及结络,尺泽处可触及结节伴随压痛;足太阴经公孙处可触及脆络,三阴交处可触及串珠样结节,阴陵泉处可触及压痛及结块。
辨经:病在太阴经,选经为太阴经。
选穴:针刺双侧尺泽、阴陵泉、孔最、地机、太渊、太白。其中太渊、太白采用0.25×25mm毫针进针约20mm,余穴位均采用0.25×40mm毫针进针约30mm,上穴均平补平泻,得气后留针30分钟。
连续10诊后,患者下肢水肿较前明显好转,复查下肢静脉超声基本同前;但仍自觉下肢力弱,察经结果大致同前,上穴基础上加温灸双侧太渊、太白穴。
上穴组15诊后,复察经:手太阴经太渊结络空虚感好转,孔最处未触及结络,尺泽处压痛减轻;足太阴经公孙处未触及脆络,三阴交处串珠样结节明显减小,阴陵泉处压痛减轻;患者双下肢水肿基本消失,行走力量较前明显改善。随访1月未再复发。
按 本病乃中老年患者,太阴经邪气盛,同时存在本经气血的亏虚,首诊察经可见手太阴经太渊处结络空虚感,足太阴经公孙处可触及脆络,结合四诊搜集的症候表现,提示患者太阴经气化功能低下,属于太阴本虚标实证。此时若单纯调整本经逆乱气机而不补益本经气血,恐收效不佳。故在本案治疗中,除了使用尺泽、阴陵泉合穴同用,取其行气化湿功效以外,最重要的是针对其正气不足的病机,选取太阴经原穴太渊、太白,行补益之功,更加之艾灸以壮火之源,以消阴翳。本案在察经帮助下准确判断太阴经的气化状态,扶正祛邪同施,取得佳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龚廷贤
后一篇:利咽含漱液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