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京城四大名医——萧龙友

(2022-05-29 04:23:58)


时间:2015-06-02    

http://image.cntcm.com.cn/www/data//attachement/jpg/site2/20150602/003067ce8f3216d7a1cd09.jpg

人物简介 -----------------------------------------------------------------------------------

  萧龙友(1870-1960)名方骏,字龙友,别号息翁,解放后,改为不息翁。幼读经史,为清时拔贡,后学医有成,擅长治疗虚劳杂病,论治主张四诊合参。推崇《伤寒论》,重视七情内伤致病,医药并重。曾于1934年与孔伯华在北平创办北京国医学院,以弘扬中医,培养中医人材。与施今墨、孔伯华、汪逢春齐名。人称北京"四大名医",尝任卫生部中医研究院学术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及全国一、二届人民代表等职。  

人物年表 -----------------------------------------------------------------------------------

  萧龙友 1870年 2月13日,出生。自幼诵习诗书,打下了牢固的文、史、哲基础。后入成都书院学习,得以涉猎中医书籍。

  1892年 萧龙友同陈蕴生用中草药救治川中霍乱,疗效很好,声誉雀起。27岁时考中丁酉科拔贡,入北京充任八旗教习。后被分发山东,先后任淄川、济阳两县知县。

  1914年 奉调入京,历任财政、农商两部秘书及府院参事、农商部有奖实业债券局总办等职,并由执政府内务部聘为顾问。从官之余行医治病,颇受患者欢迎。

  1928年 萧龙友毅然弃官行医,正式开业,自署为“医隐”,号为“息翁”。

  1930年 与孔伯华共同创办了北平国医学院。

  1960年 10月20日去世,享年90岁。

行医事迹 -----------------------------------------------------------------------------------

  1897年 萧龙友考中了丁酉科拨贡,遂入京充任八旗教习,后分发山东,先后任淄川、济阳两县的知县。其间,他因办教案与的洋人的神父作斗争而深得民心。

  1892年 川中霍乱流行,成都日死八千人,街头一片凄凉。很多医生怕被传染,不敢医治,但萧龙友不惧灾祸,陪同陈君蕴生沿街巡视,施医舍药为百姓治病,使很多人转危为安,从此便声名鹊起,这是他从医的开始。进入仕途之后,他虽忙于官务,却也从未间断过研究医学,不仅精研中医,还对西医学的书籍大量参阅。他余时行医,颇有疗效。

  1916年 5月,袁世凯病危,其长子袁克定邀请萧龙友先生入总统府为其诊断。

  1924年 孙中山因国大计带病北上,病情日趋严重,请了众多医生均不能断其病由。经友人介绍,请萧龙友前去为中山先生诊病。萧龙友为中山先生诊视后,断为病之根在肝,因知病已入膏肓,非汤药所能奏效,故未开处方。如实向守候一旁的夫人宋庆龄告诉病情。中山先生病逝后,经病理解剖,发现其“肝部坚硬如木,生有恶瘤”。证实了中山先生所患确系肝癌,说明萧龙友诊断无误,一时社会为之轰动。

  1928年 萧龙友先生正式弃官挂牌行医。医寓就设在这所宅院中。街门坊上挂了一块小木牌,上面亲笔写了“萧龙友医寓”五个不很大的字,木牌为酱红色底,绿色字。

  1929年 1月 梁启超先生患病便血,事前曾赴协和医院检诊。医诊断为肾上有病,必须手术切除。梁公放心不下,驱车前往萧府求诊于龙友先生。切脉后,萧龙友对梁公说:“阁下肾脏无病,应该慎重行事,长服所开中药便可痊愈。”但梁公坚信西医,仍赴协和医院手术,果不出萧龙友所料,梁启超先生最终还是死于手术刀下。后经病理解剖,梁启超先生肾完全健康。梁启超先生的公子梁思成教授于治丧时,在讣告后所撰梁启超先生传略中,将治疗的全过程予以披露。

  1930年 还是在兵马司胡同的大院里,萧龙友和孔伯华商议自筹资金创办了“北京国医学院”,培育中医后继人才。新中国成立后,萧龙友虽年已八旬,他将别号“息翁”改为“不息翁”,仍是念念不忘发展中医事业。

  1953年 那年被上级批准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等职,为中医事业的发展尽心尽力。

  1954年 9月,萧龙友先生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发言时提出设立中医学院、培养中医人才的提案。

  1956年,国家采纳了他的提案,成立了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四所中医学院。

  1960年 萧龙友病逝,享年90岁。  

任职情况 -----------------------------------------------------------------------------------

  解放后,任中国中医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名誉院长、顾问,中央卫生部第一次全国卫生会议华北区特邀代表,北京市中医师考试委员会委员,中央文史馆馆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1、2届代表,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中西医交流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生物地学部委员,中央人民医院顾问,北京中医学会耆宿顾问等。  

相关著作 -----------------------------------------------------------------------------------

  萧氏一生忙于诊务,无暇著述,仅留《现代医案选》、《整理中国医药学意见书》、《息园医隐记》、 <天病论>等文。

人物评价 -----------------------------------------------------------------------------------

  萧龙友先生是一位大医,他时时心念中医,十分忧心中医的存亡。当时的政府想方设法消灭中医,中医的处境十分危险。在中医最为危难的时期,他与孔伯华先生共同创办了北京国医学院,亲临讲坛,不计报酬,一心培育中医的接班人才。并在经费困难时慷慨解囊,甚至同孔伯华一起出门诊,集资办校。就这样艰苦的经营着中医教育事业,历时十余年,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下,他们培养出了数百名学员,都成为了下一代中医的中坚人才。两位医学大家的义举,对中医事业的延续和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北京国医学院终被迫停办,他义愤填膺,并作诗文以示对国民政府的反抗。

  萧龙友的医术可谓炉火纯青。他用药处方平正轻灵,常在小方之中见大神奇。但他并不固执,始终对西医学抱着尊重态度,并坚持取彼之长,补己之短,胸襟之宽大令人折服。

  萧龙友先生一生为中医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中医遭受危厄之际,他挺身而出,逆流而上,兴办学校,教徒授课,还坚持门诊,并用精湛绝伦的医术做了最好的抗争。他处方精简,用药轻平,疗效卓著,活人无数,已经达到了医之大成者出神入化的境界。其胸怀宽大,谦逊恭谨,更加使其成为了医界的楷模。  

故居介绍 -----------------------------------------------------------------------------------

  兵马司胡同位于西城区,西起西单与西四之间,南面是丰盛胡同和辟才胡同,北面是砖塔胡同、大院胡同、羊肉胡同。古时候,北京的管理机构叫:“兵马司”,清人赵翼<咳余丛考> (卷二十六)中记:“京师有兵马司,专理捕盗及斗殴等事。”“兵马司”制,起源于元世祖至元九年。《元史·世祖》中记,元世祖忽必烈设大都路兵马司都指挥仗,下设南、北兵马司。这和北京现在的南北兵马司胡同的来历有些关系吧。今天的兵马司胡同和北京城的大多数胡同一样看起来平实、安逸,甚至有些没落。西面那些熟悉的居民灰砖房,由于城市改造,如今已经难以寻找踪迹。要知道,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这条胡同曾因一位名人而名噪京华,他就是被誉为四大名医之首的传奇医生萧龙友先生,他的故居及医寓就坐落于现兵马司胡同59号(原22号)。

北平四大名医之一萧龙友先生医范十条

 京城四大名医——萧龙友 (2017-05-16 05:35:58)[编辑][删除]


原创  张绍重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coMU4Cl5CjPv9b6jibw7QwdrDoSOVuwib3HTLSSkZkOYq0R98771BQia6o9ZjflhOyolFibcuohxhiadhiblUtWSWT5w/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先师萧龙友先生,北平四大名医之首。生平著述,积稿颇丰,早年著作,皆毁于光绪间庚子之乱,中年之后,所有文稿,十年浩劫,尽为祝融所噬,幸存者多为零篇断简。绍重立雪于先生之门,垂二十年,耳食之余,记录之稿,零星断简,尚有存者。偶拾旧箧,得萧龙友先生《医范十条》稿,亟录之以飨同道。

 

第一条

造父非良马不善御,羿非调弓矢不善射,医非有验方妙法不能治病,汗、吐、下三者,张长沙所传之遗法也。后世有以此法不能尽病之变者,于是假他道而矫饰,偷他技为附会,崇利名誉,交战方寸,而医道遂一落千丈,圣学不兴,百技陋衰,后学者何处问津耶?虽然学视者先视舆薪,学听者先闻抚钟,汗、吐、下者,即如视者之薪,听者之钟也。医者舍此将安适从哉,此汉学之所以可贵也。

 


第二条

以学稽古,以才御今,医者之务也,不明乎此,何以见张长沙之所述耶,苟徇俗之所习,囿己之所见,不遵古法,此之谓不学无术,不学则失师,无术则非技,以之治病,岂非盲于心者哉。何能稽古,何能御今,吾见其误人而已矣,奚可哉!

 


第三条

以今眼观古术,犹登塔楼而望泰岱,其高难跻,以古眼观今术,犹对明镜而察妍媸,其蔽立见。故泥于古不可言医,囿于今更不可言医,必也斟酌损益,以求合乎今人之所宜,而后可以愈病。然非困于学,竭于术,不能至斯境也。彼夸寸长,衒小慧,而扬扬得意者知所反已。

 


第四条

帝王不同礼,齐鲁各异政,天变道不变,世异艺必迁,其势然也。古医不可知,即载在典籍者,如和缓之类,亦仅震其名而矣。自后汉张长沙之法与晋王叔和之法行,唐宋元明各医家莫不遵而守之,虽著书立说各有不同,而惟阴阳之理是循则一,至于五行生克之说,皆后起者也,不可泥也,然今之医,舍是无可言,岂非悖古之甚者耶?

 


第五条

人之生也,七窍相同,九脏无异,然有夷夏之别,南北之殊,山海之奇,寒热之变,虽夏葛冬裘,酒醉肉饱,比比皆是,然所病则千变万化,无一可以同治,药石之施,岂易言哉,此我道之所以易知而不易行,而获古之业其可以已耶?

 


第六条

今医能如古医耶?今药能胜古药耶?吾之其必不然也。古之人医重师传,阳年采阳药,阴年采阴药,悉皆野产,得天地之气厚,日月星辰之精华多,风雨霜雪之蕴泽厚,故其力专而功大,医用之又有法,故称为特效。今之药多出于种植,生者气力已薄,及制为膏丹丸散,药水药片,其效虽专,其气力更薄,盖不得天地山川阴阳之真气,徒以欺世骇俗而已,医药云乎哉!


第七条

以镜鉴人,不如以人鉴人,盖镜中影只自知无可比,而书中影则使万世之人皆知也。伤寒诸书,仲景之影也,以之作鉴则治病必有一定之法,如影之不变也,反是则离神而取影,鉴中之影,皆非真影矣,学医者其鉴诸。


第八条

国异政,家殊俗,三代两汉之人之言医者,吾未之见也。医书汗牛充栋,究其可读者,不过二三种。灵素伪书也,皆不可信,王叔和《脉经》以次,亦多伪书也,皆不可信。其不伪可信者,惟《伤寒》《金匮》《本草经》而已。然《伤寒》虽分六经,而多脱简,《金匮》亦非完全之本,特古医之精义皆在,故汉以来皆奉为金科玉律,《本草》尚可以解药性、药味及出产之地,舍此又奚从哉。


第九条

夫医者意也,意生于心,必心正而后意诚,意诚而后能辨证,而后能处方。大学所谓诚其意者,勿自欺也,即学医之要诀也,今之医能不自欺者有几人哉,自不能信而欲信于人,难矣!徒以糊口而已,诚意云乎哉。 


第十条

人有观英雄之迹,闻烈士之行,中心慷慨而向慕之者无他,忠愤之感。千古一气,不可止也,况举古之术以疗今之病,吐下寒热苟中窍,则知古贤之不欺,自可与之晤言于一堂,交欢于万里,梦寐之间,如相晤语,岂非神乎技也哉,然而难矣,望古而未之见矣,徒向慕而矣哉,知闻而欲行古之道者,可以反观矣。岂知仲景之书即英雄之迹,烈士之行也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