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金华市中医院胡斌主任医师是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医五十余年,学验俱丰。笔者因入选浙江省基层名中医培养人选,有幸师从胡斌。
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懈努力,中医临床有许多方剂疗效显著,至今仍用于临床。其中不仅有《伤寒论》《金匮要略》的经典方剂,即所谓“经方”,也有后世医家所创的有效方剂,即所谓“时方”。中医临床有一部分依赖直觉,临床疗效往往得益于直觉的培养,胡斌在临床带教时很少理论说教,其方证对应也主要建立在多年的临床经验上。胡斌临床不仅善用“经方”,也善用“时方”,对“时方”的方证对应,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其遣方用药不仅有“方证对应”,也有辨证论治,辨病论治,也有辨“症”论治即对症处理,也有经验用药,民间验方用药,如仙鹤草治疗疲劳乏力,藤梨根治疗干燥综合征等,不拘一格,以临床疗效为主,体现了他的务实精神,这是中医临床真正的思维,值得学习。兹举数例主要对胡斌临证时遣方用药思路略作分析介绍,以供同道参考。
案一
患者,女,43岁,2015年12月26日初诊。患者咽干、口苦、嗳气,胃脘胀满不适伴咳嗽痰少色白,胃纳差,大便稀,苔薄白腻,脉弦,有慢性胃炎病史3年。
诊断:胃痞病(西医称为慢性胃炎)。
治则:小柴胡汤加减。
方药:太子参、柴胡、姜半夏、黄芩、杏仁、芦根、苏子、苏梗、蝉衣、前胡、柿蒂、仙灵脾各10g,白豆蔻(后下)、炙甘草各6g,山药30g,生薏苡仁30g,鸡血藤20g,7剂。
2016年1月3日二诊:药后咳嗽已止,诸症已减,胃纳增,口已不苦,尚有咽干不适,大便稀。前方去前胡、苏子、苏梗加白术10g,再服7剂。
按胡斌抓住患者咽干、口苦、脉弦的主症,以小柴胡汤为主加减治疗。因大便稀、苔薄白腻为湿阻中焦,故取三仁汤中杏仁、白豆蔻、薏苡仁,并加山药、芦根等健脾化湿。咳嗽痰少故加苏子、苏梗、蝉衣、杏仁、前胡利咽止咳化痰,嗳气故加柿蒂和胃降逆。全方体现了临证方证辨证、辨证论治及辨症论治(对症治疗)相结合的中医思维,并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案二
患者,男,41岁,2015年12月19日初诊,患者口干胃脘隐痛,舌根烧灼感反复3个月,无泛酸,胃纳尚可,睡眠不佳,苔薄白中剥,脉细缓。有“慢性胃炎”病史5年,有“干燥综合征”病史3年。
诊断:燥病、胃脘痛(西医称为干燥综合征、慢性胃炎)。
方药:一贯煎加减。北沙参、天冬、麦冬各15g,女贞子、山药、藤梨根、生薏苡仁各30g,当归、梅花、无花果各10g,天花粉、炒生地、海螵蛸各20g,川连5g,吴茱萸2g,芦根12g,知母、木蝴蝶、白豆蔻(后下)各6g,7剂。
12月26日二诊:药后症状缓解,胃脘隐痛已止,尚有口干、舌根干燥,苔薄白中剥,脉细。
方药:北沙参、扁豆、杞子各15g,天麦冬、玄参、西青果、无花果、梅花各10g,海螵蛸、炒生地20g,木蝴蝶、白豆蔻(后下)各6g,藤梨根、山药、生薏苡仁各30g,芦根12g,7剂。
2016年1月2日三诊:药后口干,舌根干燥已不明显,原方续服7剂,以资巩固。
按一贯煎出自《续名医类案》,有滋阴舒肝之效。胡斌善用一贯煎,不独用于肝病,凡临证见到有口干咽干,舌红少苔等症多可应用,此案即以口干、舌根干燥、灼烧感,苔薄白中剥、脉细为辨证要点。初诊因胃脘隐痛,故加左金丸,并加海螵蛸制酸和胃。藤梨根为胡斌治疗干燥综合征的经验用药。因一贯煎中川楝子有毒性,故以梅花代替;因有慢性胃炎,故生地用炒,防滋腻碍胃,并加白豆蔻、扁豆、薏苡仁、山药、无花果等健脾化湿和胃,二诊胃脘隐痛已除,故去左金丸,加青果利咽,仍以一贯煎为主方治疗,并兼顾脾胃,其遣方用药思路中,既有方证对应,也有辨证论治,也有藤梨根的经验用药。
案三
患者,女,47岁,2015年11月7日初诊,患者口干、大便干,右太阳穴跳痛反复1个半月,夜眠不安、早醒,面色青黄,苔薄、舌红,脉弦细。
诊断:偏头痛、不寐(西医称为偏头痛、睡眠障碍)。
方药:一贯煎、越鞠丸加减。北沙参、天冬、麦冬、杞子、川芎、合欢皮各15g,当归、香附、枣仁、梅花、白芷、蔓荆子各10g,生地、葛根各20g,焦栀子6g,石决明(先煎)30g,7剂。
11月14日二诊:药后头痛已止,睡眠好转,尚有口干。近日腰酸,苔薄白、舌红、脉弦细。前方加川断、百合、杜仲各20g,半夏9g,怀小麦30g,续服7剂。
按案中初诊以口干、大便干、舌红、脉细为应用一贯煎主证,因一贯煎中川楝子有毒且患者并无胁痛,故以梅花代替,因头痛故加白芷、葛根、蔓荆子、决明子,平肝止痛清利头目,夜眠不安故加越鞠丸解郁,加枣仁、合欢皮以宁心安神,因口干舌红患者阴液不足,故用越鞠丸方中不用神曲、苍术。复诊因有腰酸故加川断、杜仲,并加百合、怀小麦、半夏以加强安神作用。胡斌用越鞠丸常加半夏以治痰郁,复诊中加半夏即是此意。案中遣方用药的思路仍是方证对应和辨证论治,随症加减结合。
案四
患者,女,50岁,2015年5月8日初诊。患者易怒易悲易流泪,胃脘胀满不适1个月,伴咽喉不适。有糜烂性胃炎病史1年,绝经1年。二便胃纳尚可。睡眠差、多梦,苔薄黄,脉沉弱涩。
诊断:郁证、胃痞病(西医称为更年期忧郁症、慢性胃炎)。
方药:越鞠丸合半夏泻心汤加减。香附、苍术、炒黄芩、焦栀子、姜半夏、厚朴、辛夷、党参各10g,神曲、百合、川芎15g,怀小麦30g,木蝴蝶、炙甘草各6g,海螵蛸、百合各20g,川连3g,7剂。
5月15日二诊:药后症状缓解,胃脘胀满已不明显,效不更方,原方续服7剂,以资巩固。
按案中以患者易怒易悲易流泪且咽喉不适,故诊为郁证,类似“脏躁”“百合病”,故以越鞠丸加百合加甘麦大枣汤加减治之,胃脘胀满故用半夏泻心汤,同时加海螵蛸以制酸和胃,厚朴燥湿理气以除满,木蝴蝶、辛夷通窍利咽。全方既有方证对应,也有辨证辨病论治的思维。
案五
患者,女,52岁,2015年12月21日初诊。患者胃脘隐痛,胀满反复1个月,胃纳二便正常,有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史5年,苔薄白腻脉弦。
诊断:胃脘痛(西医称为慢性萎缩性胃炎)。
方药:半夏泻心汤加减。太子参10g,川连6g,姜半夏9g,干姜5g,甘松10g,枳壳10g,海螵蛸20g,元胡15g,芙蓉叶15g,山药30g,香茶菜15g,刀豆子15g,砂仁(后下)6g,芍药10g,炙甘草6g,7剂。
12月28日二诊:药后胃脘痛已止,苔薄白脉缓,前方续服7剂以资巩固。
按康治本《伤寒论》曰:“太阳病,发汗而复下之后,心下满硬痛者为结胸。但满而不痛者为痞,半夏泻心汤主之。”半夏泻心汤以心下痞为主证。胡斌在胃病治疗中常用半夏泻心汤,其应用的主证是胃脘部胀满,并通过随症加减拓宽了临床应用范围。芙蓉叶为胡斌治胃炎经验用药,因有胃脘隐痛,故加元胡、甘松、芍药,理气止痛;砂仁、山药健脾化湿;香茶菜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用药。(王国民
浙江省建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熊继柏运用通腑治脏法治验三则
(2022-05-19
14:41:03)[编辑][删除]
摘自2022-5-18中国中医药报
刘扬 何清湖 湖南中医药大学 蒋学余 杜亮亮 余绍清 湖南省岳阳市中医院
国医大师熊继柏通晓中医经典,谙熟方药,临证善于辨证施治,因证选方,因方用药,是国内外著名的中医专家,他善治各种内科杂病、妇科、儿科病证,以及各种疑难杂症。笔者有幸跟从熊继柏侍诊,对熊继柏在临床运用通腑治脏法治疗疾病的方法,颇有感触,兹整理如下。
理论依据
熊继柏指出通腑治脏法的理论依据来源于《黄帝内经》。脏腑之间通过经脉相互络属构成表里相合的关系,如手少阴心经属心络肠,手太阳小肠经属小肠络心,心与小肠构成表里相合的关系,其他脏腑亦是如此。在生理功能上,脏腑之间相互配合,如肺气肃降,则有利于大肠的传导、糟粕的排出。大肠正常传导则有利于肺气的肃降。病理上脏腑之间相互影响,如肺气肃降失常可引起大肠传导不畅,出现便秘。大肠传导不畅亦可以影响到肺的肃降,出现胸闷、咳喘的症状。后世亦有很多医家运用通腑治脏的方法,如吴鞠通《温病条辨》曰:“喘促不宁,痰涎壅滞,右寸实大,肺气不降者,宣白承气汤主之。”宣白承气汤由杏仁粉、瓜蒌皮、石膏、大黄组成,用于治疗“喘促不宁,痰涎壅滞”,即痰热引起的气喘,该方最特殊之处在于加入大黄治疗喘促,通过通大肠以治肺脏之病。“五藏不平,六府闭塞之所生”的方法并不局限于肺与大肠相为表里的脏腑之间,可以运用于整个五脏六腑。如治疗心火上炎引起的口舌生疮所用的导赤散中的木通,通过利小便通膀胱来泄心火。又如治疗肝火上炎引起的头痛、目赤、烦躁所用的当归芦荟丸中的大黄,就是通过通大肠来泻肝火。
验案三则
案一
患儿某,男,2岁。2013年2月5日初诊。家长代患儿诉:发热、气喘2日。患儿2日前因受凉出现发热、气喘,到西医院就诊,测得体温39.5,可闻及左下肺有细湿啰音。胸部X线片示:左下肺炎。诊断为“左下肺炎”。服用抗感染药物之后好转,至夜间又高热持续不退、气喘,次日到门诊部就诊。症见:发热、咳嗽气喘、鼻窍煽动、呼吸困难,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诊断:(邪热壅肺型)喘证(西医称为左下肺炎)。
治法:清泄肺热。
主方:麻杏石甘汤加大黄。
方药:炙麻黄3g,杏仁8g,生石膏30g,生大黄4g,甘草3g。3剂,水煎服,日1剂。并嘱停用西药。
次日,患儿大便次数增加,热退,气喘明显减轻,继服2剂,其病痊愈。
按
熊继柏指出暴喘发热为急症,小儿多见,相当于西医的急性肺炎,其中包括病毒性肺炎,常发热高达40以上,西医治疗需1周以上。《黄帝内经》曰:“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藏。治五藏者,半死半生也。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藏。”即说明凡是病邪伤人会从表向里传变。与成人相比,小儿感冒之后的变证特别快,且变证多端,发热不退,容易马上变成惊风,感冒不愈随即就会引起咳嗽、肺炎喘促等,故治儿科病要立取速效。小儿是纯阳之体,虽感风寒之邪却会迅速传变到肺,邪从热化,壅遏肺气而成暴喘发热,故该小儿发热喘促为风寒入里化热的急性肺炎所导致的。《伤寒论》曰:“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杏石甘汤具有辛凉宣泄,清肺平喘的功效,能顺肺宣发之性,使邪有出路,向外透发,善治邪热壅肺引起的暴喘,故选用该方。
在运用麻杏石甘汤时,药物用量是非常关键的。此方的重点在于清泄肺热,故一定要重用石膏,借助麻黄宣发之力宣散肺热,增强其清泄肺热的作用。熊继柏强调《伤寒论》麻杏石甘汤原方中石膏的用量,二倍于麻黄的用量,而根据长期的临床实践观察和摸索,石膏的用量应该随着热势程度的增高而逐步增量,一般热势,石膏与麻黄的比例是5:1,热势更高时用到10:1才会有很好的效果。但如果高热一直不退,或是患者有大便干结症状的时候,可以根据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特点,加大黄以将壅遏在肺的邪热从大肠泻出,即通腑治脏。该小儿热势高且持久不退,故用麻杏石甘汤加生大黄后,迅速好转。
案二
患儿某,男,3岁。2015年6月11日初诊。家长代诉:发热1日。患儿精神萎靡、肌肤灼热,体温40,服用感冒清热颗粒、银翘散等,热未退,遂来门诊求治。症见:高热,咽部扁桃体肿大,大便干结。舌边尖红,苔薄黄,纹紫。
诊断:(风热邪毒型)乳蛾(西医称为急性扁桃体炎)。
治法:疏风清热解表。
主方:银翘散加大黄。
方药:银花10g,连翘10g,防风10g,牛蒡子6g,黄芩6g,薄荷8g,荆芥10g,桔梗6g,芦根10g,生大黄2g。2剂,水煎服,日1剂。
6月13日二诊:服上方1剂后,连解2次大便,体温降至38.5,再进1剂后体温正常,扁桃体尚有微肿,微咳,食少,舌苔薄黄,纹淡紫。予桑菊饮加味治之。桑叶10g,菊花8g,芦根10g,薄荷8g,桔梗8g,杏仁5g,连翘10g,甘草6g,神曲10g,山楂10g,炒枳壳6g。3剂,水煎服,日1剂。遂愈。
按
熊继柏指出急性扁桃体炎乃西医之病名,属中医“乳蛾”之范畴,每以咽喉肿痛、高热、咳喘为主要临床表现,大多是风热感冒以后引发扁桃体肿大,严重的可出现化脓,疏风清热本为其常治之法,然此患者服用类似方药却无效,是因为患者除感受风热邪毒之外,兼腑实之证。正如《喉科集腋》所述:“凡喉之症急者,一二日未必发热病尚轻,缓若至第三日发者,其病必重,须问其大小便通与不通。如二便通利,症候虽大,不过浮火上攻,服消风散火之药即愈。如二便不通,内必有实火。非用降火解毒及通利二便之重药,其毒火从何而出,病从何而解……凡喉症必俟大便去后方可望痊。”扁桃体位于咽喉处,“喉主天气,咽主地气”,“司天气者,肺之所主。司地气者,胃之所主。”故扁桃体的肿大与肺胃密切相关。胃中素有燥热,感冒以后,外邪郁闭壅遏肺气,则燥热郁遏上冲咽喉,便会导致咽喉红肿,引起扁桃体炎。故该患者的扁桃体肿大是由风热之邪,从口鼻而入,郁于肺胃,客于咽喉所致,治宜宣散肺气解表,内清胃热。《温病条辨》云:“太阴风温……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此案为风温初起兼有阳明胃热,故治以银翘散辛凉透表,清热解毒,合大黄通腑泄热,釜底抽薪,服用之后高热即退,扁桃体红肿迅速好转。《温病条辨》曰:“太阴风温,但咳,身不甚热,微渴者,辛凉轻剂桑菊饮主之。”故二诊治高热退后的咳嗽以桑菊饮清肺之余热,善后收功即可。
案三
患者某,女,32岁。2016年10月27日初诊。诉不寐5个月,患者数月来手足心热,心烦失眠,夜不能寐,寐而不酣,小便黄,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数。
诊断:(痰热扰神兼阴虚型)不寐(西医称为失眠)。
治法:泻火涤痰,安神定志。
主方:温胆汤合酸枣仁汤加大黄、柏子仁。
方药:炒枣仁30g,茯神15g,知母15g,川芎10g,甘草6g,大黄5g,陈皮10g,法半夏10g,枳实10g,竹茹10g,柏子仁15g。15剂,水煎服,日1剂,遂愈。
按
熊继柏指出临证的关键在于把握病机,灵活运用。温胆汤所治的胆郁痰扰证的实质在于与胆相为表里的肝之气机失疏,肝气郁滞而津液运化失常而生痰,蕴藏于胆。《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普济本事方》云:“平人肝不受邪,故卧则魂归于肝,神静而得寐。今肝有邪,魂不得归,是以卧则魂扬若离体也。”说明不寐与肝的正常生理功能有密切关系。温胆汤治不寐的机理在于化痰通利胆腑使肝不受邪扰,则魂归于肝而神静,故可眠安。该患者心烦失眠,夜不能寐,小便黄,舌苔黄,大便秘结,痰热内阻是其本质,用温胆汤以清化痰浊通利胆腑,加大黄通腑泻热导痰热下行,即通腑以治脏。患者兼有手足心热的症状,故亦有阴虚,《金匮要略》曰:“虚烦虚劳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故合酸枣仁汤以安神滋阴。诸药合用,故获佳效。
张学文辨治内科疑难病用药特色
(2022-05-20
10:32:28)[编辑][删除]
摘自2022-5-19中国中医药报
白海侠 周海哲 严亚锋 陕西中医药大学
国医大师张学文临证治疗内科疑难杂症,用药独具特色。笔者跟师临证,多受启发,现整理总结其部分临证用药思维与经验如下。
喜用活血化瘀药
张学文治疗内科杂症擅长应用活血化瘀法,尤其在治疗疑难病临床实践中认识到“久病顽疾,多有瘀血阻滞之势”,凡疑难病久治不愈者,应考虑应用活血化瘀之法。但在应用时,要分清主次,注意兼夹,掌握好化瘀药量的多少,由小到大慎重用药,密切观察。
活血化瘀药种类较多,临床应用时应根据其药力强弱峻缓择优选择,一般依其作用强弱可大致分为三类:一是性质平和的养血化瘀药,如丹参、山楂、当归、川牛膝、三七、丹皮、赤芍、益母草、泽兰等;二是活血祛瘀之力较强者,如桃仁、红花、三棱、莪术、乳香、没药等;三是药力峻猛的破血消瘕药,如水蛭、虻虫等。
张学文临证善用丹参、生山楂、川牛膝、三七等药物,认为其活血化瘀之力平和,久服不伤正气,可广泛应用于各种瘀血证,用量也可稍大些。三棱、莪术祛瘀又兼止痛之功,理气活血止痛之功甚好,尤其对胃脘痛(如慢性胃炎)、胸胁诸痛有较好疗效。水蛭破血消癥之力较猛,临床常用研末冲服或水煎服,治疗瘀血阻滞之脑出血和一些血栓性疾患等收效甚好,未见明显副作用。
善用化痰祛湿药
中医之“痰”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痰,咯吐而出,或黄或白,有形质可见,一般称之为有形之痰;广义的痰,是指机体气机郁滞,气不化液,津液凝聚,或阳气衰微,无力蒸化敷布津液,或由于火热煎熬,瘀血阻滞、湿浊壅塞而生,或秽浊之气积聚,从而阻滞清窍、脉络,由于其乃病理变化而生,外无形征可察,症状离奇古怪,临床辨证疑惑难定,用药也颇感棘手。临床许多疑病、奇病、怪病多责之于痰。
痰与饮同为病理性产物,又都是致病因素。由于气滞血瘀,可致津液为痰,痰瘀胶结,终成痼疾。故中医有“痰瘀同源”之说。张学文认为痰瘀同治是治疗许多疑难病的重要方法,所以在运用活血化瘀药的同时,结合辨证加入祛痰药,如橘红、半夏、茯苓、鲜竹沥、天竺黄、竹茹、胆南星等。许多疑难病证,在诊察辨证时如有痰证特点者,可从痰证中寻求应治之法。如哮喘、眩晕、呕吐、胸痹、积聚、梅核气、痰饮、阴疽、癫狂、痫证、原因不明之发热、瘰疬、痰核、乳癖、骨痨及一部分不孕症、皮肤病、疮疡等,从痰着手,常有效验。
妙用疏肝理气药
情志致病的机理主要是影响人体内环境的稳定,如气机运行障碍、脏腑功能失常,以及损伤机体阴阳、精血等。情志因素既可导致疾病的发生,又可在疾病过程中影响疾病的发展和转归。
张学文认为,疑难病症病程较长,治疗欠佳,患者往往气馁、烦躁、心情不好,大多疾病与情志关系密切,情志对其影响极其显著,如癫狂、肝病、胃病、高血压、冠心病、癌症等。在治疗中可用理气药如菖蒲、郁金、瓜蒌、青皮、陈皮、川芎等理气解郁。在药物治疗的同时,临床上需详细观察和了解患者的精神状况,可以通过语言、表情、姿势、态度和行为等的影响,改变患者的感受、认识、情绪、态度和行为,以减轻或消除患者痛苦的各种情志和行为,以及由此而引发的病证。
巧用虫类搜络药
清代医家叶天士言:“病久则邪风混处其间,草木不能见其效,当以虫蚁疏络逐邪。”张学文认为疑难病中凡久治无效、百方无功、医者乏术之时,利用虫类药之药性猛烈入络搜邪的特点,往往可起沉疴痼疾,得到较好的疗效。虫类药常用者如全蝎、蜈蚣、僵蚕、地龙、水蛭、虻虫、蝉蜕、白花蛇、乌梢蛇、穿山甲等。
虫类药的共同特点是药性猛烈,大多性燥而有毒。对一些疑难痼疾,正是利用虫类药的这一特点而达到通络剔邪、化瘀止痛的目的。如张学文用水蛭粉治疗缺血性中风,用全蝎、蜈蚣等治疗疑难病都取得了较好疗效。他认为应用虫类药治疗疑难病症虽然每获良效,但也不能盲目乱用,应根据患者的病情、证候、体形等情况,在辨证后酌情使用。用法上一般去头足,不宜用煎剂,多研末冲服或装入胶囊口服。用量上应严格掌握,一般先从小量开始,逐渐加大剂量,不要图速图快而孟浪从事。由于虫类药多性燥而力猛,不少药有毒,祛邪虽有力,而伤正亦不容忽视,故必须适当配合扶正养阴之品,如补气之党参、白术,养阴补血之当归、生地、麦冬之类,以纠其偏性和烈性。
参用通导引经药
归经是中药对机体治疗作用及适应范围的归纳,是中药对脏腑经络选择性的作用或影响,即药物作用的部位。精准掌握药物归经,有助于提高用药的准确性,以达到更好的临床疗效。正如清代医家徐灵胎言:“不知经络而用药,其失也泛”“执经络而用药,其失也泥,反能致害”。
张学文在临证中常根据病情参用通导引经药,以促药效。张学文擅治脑病,倡导“脑当为脏”论,针对颅脑水瘀证,创制脑窍通口服液。现代医学认为,脑可通过血脑屏障保障其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从而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多数药物因无法通过血脑屏障而导致不能发挥药效。张学文在诊治脑病时除辨证用药外,常加入易通过血脑屏障的开窍药物,以促进其他药物更好地通过血脑屏障而发挥治疗脑病的作用。如治疗神志异常患者,用方时加适量石菖蒲、白芷或细辛,以引药透达脑部。再如治疗颅脑水瘀证,用川牛膝、白茅根、益母草、泽泻等具有活血利水作用的药物,上可通窍,下可通利水道,引血引水下行,使血液畅行,瘀去新生,促进水血正常代谢。中风患者常有肢体不遂、行动不便者,张学文在用药中常加入伸筋草、路路通等舒筋活络之品,起到通行经络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