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zhzyw.com/2009-8/5/JE1IH1JIF934C8FD66.jpg
朱良春,男,汉族,1917年8月出生,南通市中医院主任医师、教授,1939年1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江苏省名中医。
朱良春:神仙手眼 菩萨心肠
他使上海淋巴癌患者拳头大的肿瘤逐渐消失,使几近残疾的骨病患者重获新生;他动员浪迹江湖的蛇花子将祖传治蛇毒绝技献给国家,挖掘不识字的民间散医成专家;他90岁高龄还四处看病讲学,使中医薪火相传。他常说,世上只有“不知”之症,没有“不治”之症。
他使上海淋巴癌患者拳头大的肿瘤逐渐消失,使几近残疾的骨病患者重获新生;
他动员浪迹江湖的蛇花子将祖传治蛇毒绝技献给国家,挖掘不识字的民间散医成专家;
他90高龄还四处看病讲学,使中医薪火相传。他常说,世上只有“不知”之症,没有“不治”之症
偏于一隅而名闻天下者,朱良春也。“朱良春现象”是中医界称道的话题。他老师章次公送他一方印章“神仙手眼,菩萨心肠”,是朱良春一生的真实写照。
中医界治风湿病素称“南朱北焦”,即指南通朱良春和北京焦树德。而朱良春经验方“益肾蠲痹丸”是目前唯一能修复骨膜破坏的中药制剂,很多癌症患者在朱良春这里绝处逢生。
92岁的朱良春有着骄人的精力和体力,气度儒雅,虽然一脸平和与安然,但其纵贯古今之学识、浩荡之胸怀、仁善之心肠,总让人生出无限敬意。朱良春虽久居南通,却成为一代名医,不以位高职显,而是真正以德服人,以术服人。
用虫药如神 善除肿瘤、骨病顽疾
日本西尾市寺部正雄会长的夫人患有乳腺癌,她喝朱良春开的汤药1个月,手术时,肿瘤只剩一小块,癌细胞萎缩死亡。
上海14岁的小男孩,髓母细胞瘤术后复发,头痛耳胀,泛泛欲呕,左侧乳突窦积液,朱良春精心调治,复查多次未显异常,已能正常上学。
南通市三位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病危患者,朱良春用中医药使他们转危为安,现正安度幸福晚年。
朱良春善治疑难病这在中医界是公认的,近年来广为传诵的是他治好了上海施先生的淋巴癌,这只是其中的个案。
日本西尾市寺部正雄会长的夫人患有乳腺癌,她瞒着日本医生天天喝朱良春开的汤药,1个月后手术时,原来的癌肿只剩了一小块,癌细胞也萎缩死亡了,日本医生惊呆了。
上海14岁男孩小张,2004年4月在沪诊断为髓母细胞瘤,术后两月余,头痛如重压、耳胀,泛泛欲呕,时轻时重。MRI示脑瘤术后复发,左侧乳突窦积液。朱良春用扶正祛邪、软坚消瘤法,予多种虫类药、补益精血药合用,精心调治,2006年、2007年至今复查多次,均未发现异常,已能正常上学。2008年小张父子等三人专程从上海来通向朱良春报喜:复查肿瘤已完全消失。
朱良春积累了治肿瘤的丰富经验,在南通市中医院、良春风湿病专科医院、良春中医门诊部里,很多慕名而来的肿瘤患者,经朱良春及其女儿、学生采用扶正消癥的综合疗法施治,多数患者的病情得到缓解或好转,减轻了痛苦,提高了生活质量。
类风湿、强直性脊柱炎在骨科界一直被称为不死的癌症,因为患者骨节畸形、骨质破坏,失去运动功能、生活不能自理不说,还伴着剧烈的疼痛,患者痛不欲生。
朱良春善治风湿骨病,益肾蠲痹丸是最能体现朱良春多年经验的代表方剂。32岁的蒋女士患类风湿16年,全身大小关节肿痛,活动受限,生活不能自理。经朱良春用益肾壮督、蠲痹通络法治疗1年半后,各项指标均正常,能正常工作生活,并于今年年初怀孕、待产。
南通市3位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患者先后被通知病危,朱良春用中医药使他们转危为安,现正安度着幸福的晚年。
在上世纪中叶,朱良春还有一个“五毒医生”的雅号,原因是他善用有毒的虫类药。虫类药为血肉有情之品,生物活性强,但作用峻猛、具有一定的毒性,能搜剔深入精隧骨骱之病邪,没有功底的医生不敢乱用。当年,药店老药工当得知开方子的朱良春只有20多岁时,赞叹道:“这个年轻大夫,胆识可真大。”
深邃高远 引领学术 启迪后学
他是我国最早撰文提出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医生。他倾囊相授诊治疑难病的诀窍,并认为:世上只有“不知”之症,没有“不治”之症。
“非典”期间,他主张打破卫气营血的传变规律,采用表里双解或通下泄热。他参与广东、香港的远程会诊,取得显效。
朱良春在学术上,思想深邃而有远见,对后学多有启迪和引领,而且不尚空谈、求真实干。
据医史学家马伯英考证,朱良春是为我国最早撰文提出辨证、辨病相结合的学者。朱良春指出,“证”和“病”不可分割,但不能为追求统计学意义,就始终使用一个处方治疗,这样会把中医的辨证论治的“活法”庸俗化、机械化,要防止把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方法引入歧途。
在危急重病面前,朱良春也颇具高见:对急性热病的诊治,他主张打破卫气营血的传变规律,提出“先发制病,发于机先”,采用表里双解或通下泄热,多能缩短疗程,提高疗效。2003年非典期间,他参与广东、香港的远程会诊,取得显效,荣获抗击非典特殊贡献奖,就是例证。
而对于一度迷惘、困惑的中医学子,朱良春不管在学术上还是在信仰上都让人看到希望。
对于中医发展,朱良春一语中的:“一个是保持中医特色,一个是要有信心。”“经典是基础,师传是关键,实践是根本”。
很多人曾请教朱良春诊治疑难病的诀窍,朱良春总是倾囊相授:“怪病多由痰作祟,顽疾必兼痰和瘀”;“久病多虚,久病多瘀,久病入络,久必及肾”;“上下不一应从下,表里不一当从里”。准确辨证之后,采取相应的扶正、培本、涤痰、化瘀、蠲痹、通络、熄风、定痉等法,再配合虫类药,很多时候都可明显提高疗效,这是朱良春70年从医生涯的心得,屡试不爽。
朱良春认为:世上只有“不知”之症,没有“不治”之症。事实上大部分病症还是可辨可治的,关键是找到“证”的本质。如果说不能治,那是我们尚未认识许多确有疗效的“未知方药”的缘故,但总会找到。
这不仅是一个人治病水平的高低反映,也是一个人看待世界的根本观念。朱良春对中医充满了信心,并敢于去攻克疑难重症,这种信念产生出巨大的力量。
朱良春虫类药的应用对后学也颇多启迪:上世纪60年代,朱良春首创的“复肝丸”,以扶正化瘀立法,用红参、紫河车配山甲、鸡内金、地鳖虫、三七等,开中医药抗肝纤维化先河。2003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内容之一就有“扶正化瘀法在抗肝纤维化的作用”;1963年朱良春在杂志上连载《虫类药的临床应用》文章,在水蛭条下曾明确提及,治胸痹心痛,配全蝎、蝉衣、地鳖虫等虫类药,收到常规药难以达到的效果。这对后来以虫类药为主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思路和方药,深有启迪。
先生在一次会议上见到朱良春,热情地跑过来拥抱这位素未谋面的老师,因李可早年吸取了朱良春用虫类药的部分经验,效果很好,心仪已久。朱良春笑:“不敢当,我现在用药审慎,不如你那样胆大有魄力。”
力倡实用 不尚空谈重实效
从临床干起,多年来,求真实干,绝不做表面功夫。对于虫类药的应用,朱良春不是妄用峻猛毒烈之品以邀功,而是从实践中摸索出的真经验。
朱良春讲学内容都是人们认为秘而不传的“真货”,故不管是应邀官方讲学,还是单位讲座,很多人都愿意自费参加。
朱良春是章次公先生的得意门生,章老倡导的“发皇古义,融会新知”、“注重实效”的治学主张,朱良春终身践行。
朱良春从临床干起,明白诊病关乎生死,当然要凭真本事,况患者也是医家的衣食父母,切忌空谈和造势。多年来,朱良春无论是临床、科研、讲学都求真实干,绝不做表面功夫。
中医界多年来热议的辨病辨证关系等,一直争论不休。如什么是“病”和“证”,关系如何,能不能结合,怎样结合等等,从理论、哲学层面上探讨莫衷一是。朱良春从临床着眼,举了一个例子,马上就一目了然,并提出了公允的看法。
辨证论治灵活,体现中医特色,但对疾病的具体机制和明确诊断缺少现代科学依据。这种中西医之间的客观差别,如不经综合参考分析,有可能导致医疗上的严重失误。如直肠癌早期症状易与慢性痢疾或痔疮混淆,如不运用西医学方法早期确诊,中西医结合,及时给予相应的治疗措施,就很有可能贻误病机,致病情恶化,癌肿转移,甚至不治。
缅仁和之心传仁和之术
(2024-04-25
03:49:43)[编辑][删除]
缅仁和之心 传仁和之术
摘自2024-4-24-中国中医药报
李靖 李雪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2023年4月21日凌晨,我们最敬爱的国医大师吕仁和教授撒手人寰,永远离开了我们。一年就这样悄然逝去,学生们想您的心从未冷却,而我们却再也看不到您那熟悉的笑容。每读经典,就会想起您教导我们要熟读《黄帝内经》;每于临床,总能想起您挂在嘴边那句“患者就是我们最好的老师”。您的教诲使我们受益终生。作为学生,我们会用缅怀您的心,学习和传承您的学术思想。
吕仁和是北京中医学院首届毕业生,师从施今墨、秦伯未、祝谌予等大家。曾任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副院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主委、名誉主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肾病重点专科学术带头人,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会长等职。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吕仁和在学习和临床工作中,十分重视对经典的学习,强调“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关键应该落实到“用”上,“洋为中用”要用得科学,“古为今用”要用得有创新,创新必须有理而且实用。他强调中西医结合需要探索,需要创新,需要求真务实。
吕仁和的一生都在寻求创新,“肾络癥瘕”“二五八方案”“六对论治”“三字如意表”等,都是他创新的代表,涵盖了理论创新、辨治创新、调护创新等多个方面。他首次提出“肾络癥瘕”理论,结合中医理论和西医病理,对慢性肾脏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预后调护给予了新的定义。
肾络癥瘕:身体里堵塞的“排水系统”
吕仁和的“肾络癥瘕”理论认为,慢性肾脏病乃肾气不足的体质因素加以内因七情、外因六淫等诸多病因影响,久病致虚基础上久病入络,致脉络气机阻滞、血行不畅、络脉失养、气血瘀滞、津凝痰结、热毒蕴结等变化,在肾之络脉形成癥瘕,使肾体受损,肾用失司所致。癥瘕早期为微型,中期为小型,晚期为中大型。治疗应益气补肾、消癥散结。
为了用更加通俗的语言解读“肾络癥瘕”理论,我们将肾脏比作身体这栋“大楼”里持续工作的排水系统。单独的一个肾单位可以看作是整个系统中的一根水管,这就近似于吕仁和所提出的“肾络”,肾络就是整个水管“脉络”里的分支。“癥瘕”是中医专有名词,坚硬不移动、痛有定处为“癥”,聚散无常、痛无定处为“瘕”。现代医学认为,大多数肾病的出现,是由于肾脏中出现了免疫复合物的沉积,或免疫复合物破坏了肾脏的结构,吕仁和将其称之为癥瘕。
“水管”质量由先天条件、后天因素共同决定
肾为先天之本,是身体成长发育的先天条件。同时,身体这栋“楼”的水管材料是无法改变的,它的走形和构造也是早早就设计好的,这是内因。吕仁和认为,所有慢性肾病都有肾本虚的病机,是先天造成的。
有内因就有外因。水管在使用过程中,因为天气的变化,可能会冻坏;某户人家施工或者装修,可能会破坏水管,造成漏水等;铁质的水管,有可能会生锈;塑料的水管,可能会老化,年久失修有可能会堵塞、漏水等。而换作是人体结构,就受到饮食不节、外感风邪或其他邪气、情志失调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出现肾病或使病情加重。
在内因、外因的共同影响下,身体的“水管”会出现诸多问题,如破损、漏水,或是粗糙,影响水流,导致整个系统堵塞。就如同癥瘕的产物,包含气滞、血瘀、痰湿、浊毒等。
癥瘕形成后,一方面,肾虚如同破损的水管,不能固摄,会造成精微物质的外泄,也就是血尿、蛋白尿的出现;另一方面,肾气不足,推动无力,会出现水肿、少尿无尿等症状。当一栋楼的水管堵塞50%~75%以上,会造成整栋楼的排水系统瘫痪,不能维持排水功能。肾脏也一样,当损伤超过50%~75%,就会出现肾功能不全、肌酐升高。
治疗、调护需双管齐下
吕仁和将慢性肾病的治疗总结为补虚、泻浊、调护三个方面。
肾虚患者需补益正气,可以益气、温阳、滋阴、养血等,以强化“水管”的功能,使其不再堆积垃圾。
对于一个已经堵塞、瘫痪的排水系统,则需要维修、清除垃圾,针对堵塞的不同垃圾,需要用到不同的试剂进行排污,如冻住的水管需要热水化开,水碱堵塞了水管需要用醋分解,生活用品堵塞水管则要用铁丝等专业用具清除。所以泻浊需要根据具体证型,开展理气、活血、化湿、化瘀、清热等治疗方法。
最后,就是使用中的维护,即为日常调护,包括饮食及运动调护、强身健体、保持情志舒畅等。
斯人已逝,风范永存。作为传承人,我们将用缅怀之心传仁和之术,让老师的智慧惠及更多人,以老师为榜样,精勤不倦、博极医源。
非常敬佩吕老师的远见卓识
摘自2024-4-24中国中医药报
王越 美国佛罗里达中医药治疗中心
我们最敬爱的老师、国医大师吕仁和教授已经仙逝一年。时光飞速流转,但是我们对恩师的思念和缅怀从未中断。作为吕仁和的学生和儿媳,我从老人家的言传身教中学习了很多,不仅是知识,也有做人的品格,这些都深深地影响着我,并使我受益终生。印象最深的是吕仁和治疗糖尿病的理念,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是世界先进水平,这是我到了美国做研究和临床工作时才发现的。
作为中国中医界治疗糖尿病的领军人物,吕仁和在学术上创造性地提出了糖尿病治疗的“二五八方案”。“二”是两个治疗目标,延长患者生命、提高生存质量。“五”是五个监测指标,包括血糖、血压、血脂、体重、临床症状。“八”是八项治疗手段,包括饮食、运动、心理治疗、中医药、口服降糖药、胰岛素、针灸推拿、气功。20世纪90年代末,我在美国参加美国糖尿病协会年会,惊奇地发现他们的糖尿病治疗指南远远落后,当时他们还只限于控制血糖、血脂,治疗上只是“三驾马车”——运动、饮食和药物。治疗手段单一,观察指标简单,整个治疗框架远不如“二五八治疗”方案丰富和全面。也是从那时起,我更加敬佩吕仁和在学术上的远见卓识。
吕仁和深厚的中医功底来自于他专业的学习经历和勤勉的治学态度。他是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批毕业生,那时他的老师都是当年全国各地的名医,后来吕仁和又师承施今墨、秦伯未、祝谌予等中医大家,深得真传。吕仁和不仅中医知识基础丰厚,还特别努力地学习西医知识,无论是生理病理还是生物化学,讲起来都头头是道,这使得他成为中医界治疗肾脏疾病的领头人。吕仁和既是糖尿病专业研究生导师,也是肾病专业研究生导师,这在学术界极为罕见,得益于他中西医并重、学养丰富。如今,吕仁和的研究生们已经成长为中医糖尿病和肾病专业的领军人物和学术带头人。
敬爱的吕仁和教授,您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是您勤奋治学、中西医并重的学术作风仍然影响着您的学生和后人。您以患者为中心、一切为患者的高尚医德也一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您的音容笑貌时常浮现在脑海,您的谆谆教诲也时常在耳边响起。敬爱的吕老师,我们永远怀念您!
学宗岐黄 医道仁和
——纪念国医大师吕仁和逝世一周年
摘自2024-4-24中国中医药报
编者按:国医大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主任医师吕仁和于2023年4月21日逝世。他从事临床工作六十余载,尤擅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慢性肾脏病、内分泌代谢病等疾病的中医药防治。在其逝世周年之际,本报特约其友人和学生撰文追忆往事。
忆邹氏肾科三代人与吕先生的厚交
摘自2024-4-24中国中医药报
国医大师 邹燕勤
我和国医大师吕仁和教授最后一次见面,是在2017年6月的第三届国医大师首届全国名中医表彰大会上。在进入会场时,披着国医大师绶带的我们二人相遇,非常激动,在场的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的同志摄下我们二人的合影。
我们全家三代人由于专攻中医肾病,与吕先生结下厚交。往事如烟,追忆过往,以冀同道缅怀为中医糖尿病、肾脏病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吕仁和教授。
深耕临床,吸纳百家经验。我父亲是一代名医、肾病大家邹云翔,自1954年起担任江苏省中医院副院长、院长28年。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随父亲赴北京参加肾病会诊,当时吕先生作为北京的会诊专家也同时参加。吕先生非常认真地提出会诊意见,在我父亲汇总拟出处方时,他就处方中的生黄芪、附子治疗肾病的用药经验向我父亲谦虚地讨教,深得父亲赞赏。
大医精诚,为中医肾病学术组织早期发展作出贡献。1983年11月,中华中医药学会在云南昆明召开中医肾病学术组织筹备工作会议,因为是“工作会议”,所以到会者少有学术内容发言的,但吕先生和我分别提出了中医肾病学发展建议并介绍了各自的临床治肾经验,深得参会代表好评。1986年,我在江苏南京筹办第二次全国中医肾病学术组工作会议,兰州的刘宝厚教授及吕先生早早就到了江苏省中医院,我带着吕先生、刘教授参观了医院肾内科,吕先生当时已担任东直门医院副院长,对江苏省中医院中医肾病学科发展提出了宝贵的指导意见。工作会议结束后的第二天早上,吕先生又匆匆赶回北京,投入他繁忙的行政与临床工作中。
相教相传,鼎力培养年轻人。1986年,吕先生在南京参观江苏省中医院肾内科时,我将当时在攻读邹云翔教授的中医肾病学博士生王钢介绍给吕先生认识。吕先生对勤奋好学、努力上进的王钢甚是喜爱,他爱才育才的学风,对王钢中医肾病学研究起到了很大的帮助指导作用。王钢当时的博士课题是研究慢性肾脏病的气阴两虚证,他向吕先生讨教近年来北方地区慢性肾脏病脾肾阳虚证是否减少,以及气阴两虚证是否增多。吕先生肯定了他的研究,明确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方地区慢性肾脏病气阴两虚证和南方地区一样明显增多,鼓励王钢好好研究。
1987年,王钢成了我的女婿,我们一家三代人与吕先生有了更深厚的交往。1992年王钢任江苏省中医院肾科主任,后来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肾病专业委员会会长。王钢每次到北京开会一定和吕先生电话预约,吕先生再忙也一定会在东直门医院大楼一楼的工作室接待王钢,回答和探讨王钢请教的中医肾病学临床研究的种种问题,二人变成了莫逆之交。
智慧超前,在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领域作出卓越贡献。20世纪80年代,吕先生在从事中医肾病学研究的同时,非常敏锐、超前智慧地预计到全球糖尿病发病率将会越来越高,糖尿病肾脏病未来将逐渐成为全球和我国慢性肾脏病首因。吕先生毅然改变研究方向,主要研究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中医药治疗和预防。吕先生是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第一届主任委员,临床和科研成果累累。他将糖尿病分为脾瘅期、消渴期和消瘅期,在治疗上紧紧抓住糖尿病健康和长寿两个目标、五项评价指标、八项治疗措施和四个预防养生经验,取得非常显著的疗效。
斯人已逝,幽思长存,吕先生离开我们一年了,但其音容笑貌,以及大医精诚的典范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王海英:怀揣使命发光发
(2024-04-29
13:50:22)[编辑][删除]
大胆创新改革,走错位发展的路子,实现北京大兴区中西医结合医院质的跨越——
王海英:怀揣使命 发光发热
摘自2024-4-26中国中医药报
王海英,1966年出生,呼吸内科专业主任医师,2012年8月,任北京市大兴区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长,
巩固医院优势学科,“一体两翼”谋发展
“随着医改的不断深化,只有寻找到与周边医疗机构的差异化,走错位发展的路子,我们医院才能够有一个更好的未来。”大胆创新,才有出路。重视病后康复问题,而国内外的康复医学学科也在近些年得到了飞速发展;“在进一步巩固我院原本的红星骨伤科拳头医疗品牌的基础上,我们定下了‘一体两翼’的发展战略,重点发展骨伤专科和综合康复医学学科,最终形成特色骨伤和综合康复两翼重点学科相互促进、一体发展的综合转型战略格局。”王海英介绍。
2020年通过了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评审验收;改名为北京市大兴区康复医院。
医院具有鲜明的中西医结合康复医学特色,包括综合、骨科、骨伤、神经、心脏、老年、肿瘤、盆底、重症、呼吸等10个康复中心和1个综合康复治疗中心的学科矩阵。
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改建隔离病区,在疫情防控、康复服务、中医药服务、老年人医疗方面为群众提供便利。医院建立老年人就诊绿色通道,开展床边康复治疗、残疾人康复治疗,开展耳穴压豆、穴位贴敷、推拿、量血压、测血糖等义诊服务,开展预防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等健康讲座,把健康带到群众身边,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她的一生都将奉献在医学上,发挥光和热,孜孜不倦,砥砺前行。 (张欣
医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开的是药,给的是情”——张金玺:仲景故里走出的中医人
(2024-04-29
13:32:56)[编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