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治疗咽喉不利证
(2022-05-16 14:06:51)2021-07-18 学中医书馆 阅 28 转 3
经方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本文的经方专指医圣张仲景之方。所谓咽喉不利证,《诸病源候论》卷三十曰“府藏冷热不调,气上下哽涩,结搏于喉间,吞吐不利,或塞或痛”,即指咽喉不适。由于引起咽喉不适的病因、病机等不同,经方中有多首治疗咽喉不利的方,浅述如下: 风热客于咽喉——甘草汤 甘草6克,上一味,以水6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每次温服150毫升,一日2次。 该方有清热解毒之功,主治少阴咽痛,兼治舌肿。张仲景用它治疗风热客于咽喉引起的疼痛证(轻证)。 热毒客于咽喉——桔梗汤 桔梗汤是治疗咽喉疼痛的鼻祖。桔梗3克,甘草6克,以水300毫升,煮取210毫升,去滓,分2次温服。 该方有宣肺利咽、清热解毒之功。方中桔梗具辛散苦泄之功,能开宣肺气而利胸膈咽喉,与甘草相配有排脓之效。《珍珠囊》评价桔梗:“与甘草同行,为舟楫之剂。”舟楫者,有如船之载物上浮也,桔梗与甘草同用,可治疗上焦病证,与其他药配用可引药上行达于上焦病所。主治风邪热毒客于少阴,上攻咽喉,咽痛喉痹,风热郁肺,致成肺痈,咳嗽,咽干不渴,时出浊沫,气息腥臭,久则吐脓者。 痰热闭阻于咽喉——苦酒汤 此方为漱口疗病方。半夏(洗,破如枣核)十四枚,鸡子(去黄,内上苦酒,着鸡子壳中)一枚。上二味,纳半夏着苦酒中,以鸡子壳置刀环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咽之,不愈,更作三剂。 方中半夏辛苦温,开喉痹、涤痰散结;鸡子去黄而清白者,甘寒润燥,利咽止痛,开声门;苦酒,味苦酸,消肿敛疮,活血散瘀。半夏得鸡子白,利窍通声,而无燥津伤阴之弊;半夏得苦酒,辛开苦泄,有消肿散结敛疮止痛之能。三者相配,共奏消肿涤痰、敛疮止痛之效,主治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 寒痰结于咽喉——半夏散及汤 桂枝(去皮)10克,炙甘草10克,半夏(洗)10克,上三味,捣碎和匀,每服2~3克,白开水送下,日3次,或以散剂4~6克,水煎,去滓,少少咽之。 该方具有祛风散寒、化痰利咽之功。方中半夏辛温,降逆化痰,《神农本草经》认为,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合于桂枝甘草汤中,则可知是治疗桂枝甘草汤证的咽喉肿痛或痰涎多者,即治疗风寒痰结而致的咽喉痛。 疫毒瘟于咽喉——升麻鳖甲汤 升麻、当归、蜀椒(炒去汗)、甘草、鳖甲(炙)、雄黄,上六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顿服(现代用法:水煎服,鳖甲先煎,雄黄研末另服)。 方中升麻、甘草清热解毒、排脓利咽。升麻伍以蜀椒解肌致汗,复用鳖甲、当归和血驱瘀。雄黄辛温杀百虫毒,这里用其攻肿毒痈脓。方合力治瘟疫所引起的咽喉痛而有痈脓或瘀血之变者。从处方可以看出升麻鳖甲汤治疗的是阳毒,若为阴毒,则用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方治之。 肺热郁闭而致咽喉——麻黄升麻汤 麻黄7.5克(去节),升麻3.5克,当归3.5克,知母2.5克,黄芩2.5克,萎蕤(一作菖蒲)3克,芍药2克,天门冬2克(去心),桂枝2克(去皮),茯苓2克,甘草2克(炙),石膏3克(碎,绵裹),白术2克,干姜2克;用水2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入余药,煮取600毫升,去滓,分3次温服,每次相隔约1~2小时,汗出愈。 方中麻黄、桂枝、升麻发越郁阳;黄芩、石膏、知母清热解毒;白术、干姜、茯苓、甘草复脾肾之阳、化沉伏之阴;萎蕤、天冬、当归、芍药养阴和血,故该方可治疗肺热郁闭而致咽喉不利兼唾脓血。(吴文博) 认识“颈咽综合征”你的咽炎可能是颈椎病引起的 摘自2022-5-25中国中医药报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被“咽炎”困扰。很多人觉得咽炎就是咽出了问题,殊不知,咽炎反复发作也可能是颈椎病引起的。 36岁的孙先生在7年前就出现了喉咙有异物感、颈部微微酸胀的症状,在耳鼻喉科治疗后并无好转。3个月前,他感觉喉咙异物感加重,说话时嗓子疼痛,便来到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骨伤科主任医师谢林处就诊。孙先生自述长时间伏案低头后,咽炎和颈部不适感加重。相关检查显示其颈椎生理曲度变直、轻度反弓,颈3~7椎旁肌紧张,颈椎退行性改变,西医诊断为颈咽综合征,中医诊断为痹证(气滞血瘀证)。 根据孙先生的情况,谢林开具中药方剂葛断舒痹汤合牛蒡子汤予以治疗,服用一周后,孙先生的咽炎症状明显缓解。 什么是颈咽综合征 谢林介绍,颈咽综合征又称咽炎型颈椎病,临床常表现为咽痛、咽异物感或吞咽障碍。目前颈咽综合征病因尚不明确,由于颈椎和咽部解剖结构很靠近,一般认为有两类因素,一是由于颈椎生理曲度变化、异位骨化等因素压迫邻近组织引起咽部不适,二是由于颈椎局部炎症刺激所造成。 颈椎病引起的咽炎和普通咽炎症状相似,又有所不同。普通咽炎引起的咽部阻塞感在耳鼻喉科针对性治疗后可明显缓解,而颈咽综合征除了有咽部阻塞感外,还有颈部不适、酸胀感,且多在低头后症状明显加重,只按照咽炎进行治疗,症状无明显改善。 预防颈咽综合征从保护颈椎开始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长期伏案工作、低头玩手机,颈椎病患者不断增加,颈咽综合征发生率也明显提高。中医治疗颈咽综合征具有独特优势,可通过内服汤药、局部按摩或艾灸等方法获得理想效果。 由于颈咽综合征与颈椎病关系密切,对于在日常生活中该如何保护颈椎、预防颈咽综合征,谢林给出以下建议。 1.纠正不良姿势,拒绝长时间低头玩手机、伏案工作。 2.加强颈部肌肉锻炼。 3.可适当行颈椎牵引等康复治疗,一定要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进行,切不可自行牵引,以免延误治疗甚至加重病情。(陈双 单娇娇) 2022-05-25 阅 1 转 16 颈咽综合征是指各种病因导致的颈椎病变引起颈椎的轻度错缝、移位及增生,造成咽喉部的肌肉与黏膜被刺激、牵拉、挤压,使组成咽丛的各神经支及颈交感神经分支紧张,通过神经的反射和传导作用,使咽部发生感觉异常,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病症。由于目前临床上对本病的认识尚不够全面,所见报道的病名亦较乱,如“颈性咽部异物感”“颈性吞咽困难”“颈源性咽炎”等。为了准确地阐述本病,作者在翻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并结合自身临床经验的基础上,特将其定名为“颈咽综合征”。结合临床表现,常将其归属于中医学“梅核气”的范畴。 【病因病理】 由于颈椎与咽部结构的密切关系,因此颈椎的病损可刺激或压迫咽部而出现感觉异常:颈椎椎体向前滑脱或巨大骨赘形成,可直接压迫和刺激咽部组织出现症状;颈椎椎体偏歪压迫交感神经,影响咽肌的张力和黏膜腺体的分泌而产生症状;颈椎骨关节和软组织的创伤性炎症、反射性引起颈肌的保护性痉挛,牵张和压迫颈前组织而出现咽部异物感;颈椎的病损刺激和压迫颈交感神经和椎动脉,引起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后颅窝神经核血液循环障碍,致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支配的咽部组织感觉紊乱。 另外,咽部本身疾病亦可累及颈椎及其周围组织导致病损,反过来又会并发咽部异物感。如:7~12岁儿童易发生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咽喉脓肿、腮腺炎等导致自发性寰枢椎半脱位,又可出现咽部异物感;某些慢性咽炎患者或长期抽烟、嗜酒等不良刺激导致咽部软组织炎症,颈前肌肉、组织等保护性反应亦可产生症状。 【诊断要点】 1.症状 (1)颈部症状 颈部活动略受限或有压痛点,颈肌紧张。 (2)咽部异物感 如有“发丝”或异物梗塞其间,吞之不下,吐之不出,咽部极其敏感,刷牙或含漱时易引起恶心,烟酒刺激或进食油炸性食物后症状加重。某些长期颈椎病或头颈部有屈曲性外伤的患者可有持续性咽部梗阻感,但一般很少有疼痛症状。 (3)伴随症状 部分患者伴有吞咽障碍,于进食或饮水时常发生呛咳,有时需略仰伸或侧旋头颈方能缓解症状,完成吞咽动作。少数患者伴有呼吸不畅且费力、胸前压迫感、声音嘶哑、声带易疲劳等症状。部分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眩晕、头痛、失眠、耳鸣、视力障碍及心烦胸闷、心悸等心脑血管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 2.体征 颈部活动受限或有压痛,颈肌紧张,颈椎中段略后凸,关节突及关节有压痛,疼痛程度与临床症状成正比。 3.辅助检查 (1)X线检查 颈椎椎体前缘有鸟喙状骨赘,典型者骨赘以椎间隙为中心,上、下两骨赘方向相反,上椎体的骨赘向下,下椎体的骨赘向前上。骨赘长短不一,长者可达1~1.5cm,短者仅0.5cm以下。椎体骨赘以颈四至颈六前缘增生为明显。颈四至颈六棘突呈侧弯或左右旋椎现象,钩椎关节增生。椎体后缘连线变直、反张、成角或中断,椎体呈双边征或双突征,椎间隙变窄。 (2)脑血流图检查 常提示枕乳导联异常改变。 4.鉴别 注意加强咽部及食管检查,排除感染性或器质性疾病。 【妙法良方】 (一)辨证论治 1.气滞血瘀 (1)主症 多有头颈部外伤史或情志抑郁,经常转动头颈等,表现为颈部活动度受限,或疼痛,痛处固定,痛如针刺,咽部异物感。舌质紫,脉细涩。 (2)处方 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各15g,法半夏、桔梗、射干各10g,葛根、白芍、鸡血藤各30g,老葱5g。 (3)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2.气结痰阻 (1)主症 头颈部疼痛或昏蒙,咽部异物感,并见咳吐痰多,色白黏稠,胸闷泛恶,纳差。舌质淡,苔白腻,脉滑。 (2)处方 法半夏、厚朴、陈皮、桔梗各10g,云茯苓、制南星、牛蒡子各12g,苏叶、甘草、生姜各9g。 (3)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3.肺阴亏损 (1)主症 咽喉疼痛不甚,干灼不适,口燥咽干,吞咽不利或干痒咳嗽,颈肩部疼痛,活动受限,头颈限制在一个位置,颈两侧压痛固定不移,可触及条索状硬结,可伴肢体麻木,甚者肌肉萎缩无力。X线片示生理弧度变直。舌干少津,喉底可见潮红细小颗粒突起,脉细数。 (2)处方 玄参、生地黄各20g,麦冬18g,牡丹皮、白芍、葛根各12g,贝母10g,甘草9g,桂枝6g。疼痛麻木者,加丹参、木瓜各20g。 (3)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4.肝肾亏损 (1)主症 咽喉干灼不适,干痒,咽喉如物噎塞,渴欲饮水,咽干燥,咳嗽痰黏稠而少,头痛头晕,急躁易怒,头重脚轻,腰膝酸软,伴肢体麻木,走路不稳。X线片示,椎间隙狭窄或增生,椎间孔变小;CT可见椎后有赘生物及神经根管狭窄。舌质红,少苔,喉及周围黏膜潮红,脉细数。 (2)处方 熟地黄、山茱萸、板蓝根各15g,山药、牡丹皮、黄柏、茯苓各12g,知母、薄荷各9g,大黄(后下)6g,泽泻10g,玄参20g。头痛目眩者,加菊花、枸杞子各12g,天麻10g;肢体麻木、走路不稳者,加蜈蚣、全蝎胶囊3~5粒。 (3)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5.心肾不交 (1)主症 咽喉灼热疼痛较明显,颈部疼痛向上肢放射,尤夜间加剧,受累神经支配区皮肤感觉减退,伴虚烦不眠,潮热盗汗,头晕头痛耳鸣。X线片示,钩椎关节增生,椎间孔变窄,生理弧度改变。舌质红,喉及周围黏膜鲜红,喉底部见细少颗粒突起,脉虚数。 (2)处方 黄连、白芍各10g,黄柏、葛根、山药各12g,大黄(后下)9g,阿胶(烊化)、生地黄、熟地黄、玄参、麦冬各15g。耳鸣耳聋者,加五味子12g;心烦少寐者,加酸枣仁15g;肢体麻木、步态不稳者,加蜈蚣、全蝎胶囊5~6粒吞服。 (3)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二)内服良方 1.气营清咽汤 (1)处方 黄芪、板蓝根各30g,川芎15g,赤芍、白芍、汉防己各12g,当归、生地黄、桂枝各9g,炙甘草5g。颈项强痛引及胸背肩臂者,加葛根9g,牛蒡子12g,僵蚕6g。上肢麻木、若麻而走窜者,加生姜9g,大枣12枚;麻木伴疼痛者,加细辛、木通各6g,全蝎3g,蜈蚣3条;麻而不痛者,加党参15g,白术9g,茯苓12g;麻而作胀、偏瘀滞者,加桃仁、红花、乳香各9g,延胡索12g;偏于湿者,或加半夏、南星各9g,或加苍术、黄柏各9g。头晕伴头痛者,加柴胡、枳壳、桃仁各9g;头晕伴胸脘满闷、恶心纳呆者,加半夏、白术、天麻各9g;头晕伴口苦心烦者,加半夏、枳实、竹茹各9g,黄连3g;头晕伴肢软乏力者,加党参、云茯苓各12g,白术9g;头晕伴手足心热者,加菊花、枸杞子各9g,山茱萸12g,或加黄柏、知母各9g,龟板15g。下肢无力伴步履拘急者,加大黄6g,厚朴、枳实各9g,或加芫花、甘遂、大戟各3g(选1~2味,去原方中甘草),大枣10枚;下肢无力伴下肢萎弱者,加金匮肾气丸或补中益气丸,或加白术、知母、麻黄、附子、防风各9g。咽炎偏红肿者,加银花、连翘各12g;咽炎偏干痛者,加麦冬、玄参、贝母各9g,或加知母、黄柏各9g,山茱萸12g;咽炎且肿痛较重,已见溃疡渗出者,加麦冬、石斛、黄芩、茵陈蒿各9g,或加杏仁、栀子各9g,滑石15g,大青叶30g,蚕砂6g。泄泻者,加参苓白术散或四神丸。便秘者,加麻仁丸或增液汤。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2.强督舒络汤 (1)处方 龟板、威灵仙、木瓜、桂枝各10g,生地黄、熟地黄、枸杞子各15g,三七6g(研末冲服),葛根、白芍、党参、蜜炙黄芪各30g。舌体胖、边有齿痕,苔灰水滑,畏寒肢冷,脉迟阳虚者,加鹿角霜、附片各10g;咽干口燥,舌体瘦小,舌质乏津,阴虚者,加麦冬、知母、肉苁蓉各15g;咽梗如鱼刺卡塞,伴肢麻不仁者,加蜈蚣、白花蛇、全蝎等量研末,每次1g,用汤剂送服;头眩晕,一过性黑蒙者,加天麻、钩藤各12g。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颈咽综合征妙法良方2022-05-25 阅 1 转 16 颈咽综合征是指各种病因导致的颈椎病变引起颈椎的轻度错缝、移位及增生,造成咽喉部的肌肉与黏膜被刺激、牵拉、挤压,使组成咽丛的各神经支及颈交感神经分支紧张,通过神经的反射和传导作用,使咽部发生感觉异常,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病症。由于目前临床上对本病的认识尚不够全面,所见报道的病名亦较乱,如“颈性咽部异物感”“颈性吞咽困难”“颈源性咽炎”等。为了准确地阐述本病,作者在翻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并结合自身临床经验的基础上,特将其定名为“颈咽综合征”。结合临床表现,常将其归属于中医学“梅核气”的范畴。 【病因病理】 由于颈椎与咽部结构的密切关系,因此颈椎的病损可刺激或压迫咽部而出现感觉异常:颈椎椎体向前滑脱或巨大骨赘形成,可直接压迫和刺激咽部组织出现症状;颈椎椎体偏歪压迫交感神经,影响咽肌的张力和黏膜腺体的分泌而产生症状;颈椎骨关节和软组织的创伤性炎症、反射性引起颈肌的保护性痉挛,牵张和压迫颈前组织而出现咽部异物感;颈椎的病损刺激和压迫颈交感神经和椎动脉,引起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后颅窝神经核血液循环障碍,致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支配的咽部组织感觉紊乱。 另外,咽部本身疾病亦可累及颈椎及其周围组织导致病损,反过来又会并发咽部异物感。如:7~12岁儿童易发生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咽喉脓肿、腮腺炎等导致自发性寰枢椎半脱位,又可出现咽部异物感;某些慢性咽炎患者或长期抽烟、嗜酒等不良刺激导致咽部软组织炎症,颈前肌肉、组织等保护性反应亦可产生症状。 【诊断要点】 1.症状 (1)颈部症状 颈部活动略受限或有压痛点,颈肌紧张。 (2)咽部异物感 如有“发丝”或异物梗塞其间,吞之不下,吐之不出,咽部极其敏感,刷牙或含漱时易引起恶心,烟酒刺激或进食油炸性食物后症状加重。某些长期颈椎病或头颈部有屈曲性外伤的患者可有持续性咽部梗阻感,但一般很少有疼痛症状。 (3)伴随症状 部分患者伴有吞咽障碍,于进食或饮水时常发生呛咳,有时需略仰伸或侧旋头颈方能缓解症状,完成吞咽动作。少数患者伴有呼吸不畅且费力、胸前压迫感、声音嘶哑、声带易疲劳等症状。部分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眩晕、头痛、失眠、耳鸣、视力障碍及心烦胸闷、心悸等心脑血管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 2.体征 颈部活动受限或有压痛,颈肌紧张,颈椎中段略后凸,关节突及关节有压痛,疼痛程度与临床症状成正比。 3.辅助检查 (1)X线检查 颈椎椎体前缘有鸟喙状骨赘,典型者骨赘以椎间隙为中心,上、下两骨赘方向相反,上椎体的骨赘向下,下椎体的骨赘向前上。骨赘长短不一,长者可达1~1.5cm,短者仅0.5cm以下。椎体骨赘以颈四至颈六前缘增生为明显。颈四至颈六棘突呈侧弯或左右旋椎现象,钩椎关节增生。椎体后缘连线变直、反张、成角或中断,椎体呈双边征或双突征,椎间隙变窄。 (2)脑血流图检查 常提示枕乳导联异常改变。 4.鉴别 注意加强咽部及食管检查,排除感染性或器质性疾病。 【妙法良方】 (一)辨证论治 1.气滞血瘀 (1)主症 多有头颈部外伤史或情志抑郁,经常转动头颈等,表现为颈部活动度受限,或疼痛,痛处固定,痛如针刺,咽部异物感。舌质紫,脉细涩。 (2)处方 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各15g,法半夏、桔梗、射干各10g,葛根、白芍、鸡血藤各30g,老葱5g。 (3)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2.气结痰阻 (1)主症 头颈部疼痛或昏蒙,咽部异物感,并见咳吐痰多,色白黏稠,胸闷泛恶,纳差。舌质淡,苔白腻,脉滑。 (2)处方 法半夏、厚朴、陈皮、桔梗各10g,云茯苓、制南星、牛蒡子各12g,苏叶、甘草、生姜各9g。 (3)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3.肺阴亏损 (1)主症 咽喉疼痛不甚,干灼不适,口燥咽干,吞咽不利或干痒咳嗽,颈肩部疼痛,活动受限,头颈限制在一个位置,颈两侧压痛固定不移,可触及条索状硬结,可伴肢体麻木,甚者肌肉萎缩无力。X线片示生理弧度变直。舌干少津,喉底可见潮红细小颗粒突起,脉细数。 (2)处方 玄参、生地黄各20g,麦冬18g,牡丹皮、白芍、葛根各12g,贝母10g,甘草9g,桂枝6g。疼痛麻木者,加丹参、木瓜各20g。 (3)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4.肝肾亏损 (1)主症 咽喉干灼不适,干痒,咽喉如物噎塞,渴欲饮水,咽干燥,咳嗽痰黏稠而少,头痛头晕,急躁易怒,头重脚轻,腰膝酸软,伴肢体麻木,走路不稳。X线片示,椎间隙狭窄或增生,椎间孔变小;CT可见椎后有赘生物及神经根管狭窄。舌质红,少苔,喉及周围黏膜潮红,脉细数。 (2)处方 熟地黄、山茱萸、板蓝根各15g,山药、牡丹皮、黄柏、茯苓各12g,知母、薄荷各9g,大黄(后下)6g,泽泻10g,玄参20g。头痛目眩者,加菊花、枸杞子各12g,天麻10g;肢体麻木、走路不稳者,加蜈蚣、全蝎胶囊3~5粒。 (3)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5.心肾不交 (1)主症 咽喉灼热疼痛较明显,颈部疼痛向上肢放射,尤夜间加剧,受累神经支配区皮肤感觉减退,伴虚烦不眠,潮热盗汗,头晕头痛耳鸣。X线片示,钩椎关节增生,椎间孔变窄,生理弧度改变。舌质红,喉及周围黏膜鲜红,喉底部见细少颗粒突起,脉虚数。 (2)处方 黄连、白芍各10g,黄柏、葛根、山药各12g,大黄(后下)9g,阿胶(烊化)、生地黄、熟地黄、玄参、麦冬各15g。耳鸣耳聋者,加五味子12g;心烦少寐者,加酸枣仁15g;肢体麻木、步态不稳者,加蜈蚣、全蝎胶囊5~6粒吞服。 (3)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二)内服良方 1.气营清咽汤 (1)处方 黄芪、板蓝根各30g,川芎15g,赤芍、白芍、汉防己各12g,当归、生地黄、桂枝各9g,炙甘草5g。颈项强痛引及胸背肩臂者,加葛根9g,牛蒡子12g,僵蚕6g。上肢麻木、若麻而走窜者,加生姜9g,大枣12枚;麻木伴疼痛者,加细辛、木通各6g,全蝎3g,蜈蚣3条;麻而不痛者,加党参15g,白术9g,茯苓12g;麻而作胀、偏瘀滞者,加桃仁、红花、乳香各9g,延胡索12g;偏于湿者,或加半夏、南星各9g,或加苍术、黄柏各9g。头晕伴头痛者,加柴胡、枳壳、桃仁各9g;头晕伴胸脘满闷、恶心纳呆者,加半夏、白术、天麻各9g;头晕伴口苦心烦者,加半夏、枳实、竹茹各9g,黄连3g;头晕伴肢软乏力者,加党参、云茯苓各12g,白术9g;头晕伴手足心热者,加菊花、枸杞子各9g,山茱萸12g,或加黄柏、知母各9g,龟板15g。下肢无力伴步履拘急者,加大黄6g,厚朴、枳实各9g,或加芫花、甘遂、大戟各3g(选1~2味,去原方中甘草),大枣10枚;下肢无力伴下肢萎弱者,加金匮肾气丸或补中益气丸,或加白术、知母、麻黄、附子、防风各9g。咽炎偏红肿者,加银花、连翘各12g;咽炎偏干痛者,加麦冬、玄参、贝母各9g,或加知母、黄柏各9g,山茱萸12g;咽炎且肿痛较重,已见溃疡渗出者,加麦冬、石斛、黄芩、茵陈蒿各9g,或加杏仁、栀子各9g,滑石15g,大青叶30g,蚕砂6g。泄泻者,加参苓白术散或四神丸。便秘者,加麻仁丸或增液汤。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2.强督舒络汤 (1)处方 龟板、威灵仙、木瓜、桂枝各10g,生地黄、熟地黄、枸杞子各15g,三七6g(研末冲服),葛根、白芍、党参、蜜炙黄芪各30g。舌体胖、边有齿痕,苔灰水滑,畏寒肢冷,脉迟阳虚者,加鹿角霜、附片各10g;咽干口燥,舌体瘦小,舌质乏津,阴虚者,加麦冬、知母、肉苁蓉各15g;咽梗如鱼刺卡塞,伴肢麻不仁者,加蜈蚣、白花蛇、全蝎等量研末,每次1g,用汤剂送服;头眩晕,一过性黑蒙者,加天麻、钩藤各12g。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利咽含漱液
利咽含漱液,清热消肿止咽痛
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是一种常见的、多发于咽部的急性非特异性炎症疾病,多见于儿童和青年,通常表现为咽喉肿痛,严重时可能出现吞咽困难,还会引起头疼、发热、全身乏力等症状。陈晴介绍,该病属于细菌性感染,一般起病比较急,在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易发,治疗时不能完全依靠抗炎药物,还需要根据患者的整体情况来辨证论治。 四川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喉头颈外科。陈晴介绍,利咽含漱液是该院名医周家骧根据明代陈实功所著《外科正宗》中的方剂冰硼散,并结合自己三十多年的临床经验研制而成。该制剂由锦灯笼、冰片、硼砂、赤石脂、儿茶、甘草6味中药组成,其中锦灯笼,性寒味苦,具有清热解毒、利咽化痰、利尿的功效,为君药;冰片,辛、苦,微寒,可清热止痛;硼砂,味甘、咸,性凉,可清热消痰,解毒防腐;赤石脂,性温,味甘、酸、涩,可止血、生肌、敛疮;儿茶,苦、涩,微寒,可活血止痛、止血生肌、收湿敛疮、清肺化痰;甘草,味甘,性平,可清热解毒缓急止痛、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咽,消肿止痛,凉血止血,收敛生肌之效。可用于口咽部肿痛、溃疡,急慢性扁桃体炎,扁桃体切除术后等。 摘自2022-6-13中国中医药报 王恒苍 陈永灿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 咀嚼华滋,酿以为蜜。自然灵化,莫识其术。 散似甘露,凝如割肪。冰鲜玉润,髓滑兰香。 穷味之美,极甜之长。百药须之以谐和,扁鹊得之而术良,灵娥御之以艳颜。 ——选自晋•郭璞《蜜蜂赋》 诗词鉴赏 诗中写道,蜜蜂们反复加工采来的蜜汁,将它酿成蜂蜜。散开的蜂蜜好似甘露,凝结后像冻脂一样,犹如明洁的雪块和鲜润的玉石,有兰花的芳香,味美甘甜到极点,将蜂蜜、蜂蜡的形态描写得生动贴切。蜂蜜还可调和百药,使药效更好,就算神医扁鹊用了它,医术也会精进,仙女们还用它来美容,使容颜不老。 养生解读 蜂蜜,古代又称“冬酿”“石饴”“蜜蜡”“石蜜”“崖蜜”。中国是较早驯化蜜蜂的国家之一,早在汉代已将蜂蜜作为饮品,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苏辙有诗云“井底屠酥浸旧方,床头冬酿压琼浆”,就是称赞屠苏酒里加些蜂蜜服用,滋味美过神仙琼浆,可见蜂蜜口感极佳,深受人们的喜爱。 蜂蜜食疗在我国有悠久历史,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称蜂蜜“味甘,平。主心腹邪气,诸惊痉痫,安五脏,诸不足,益气补中,止痛解毒,除众病,和百药。久服,强志、轻身、不饥、不老”。《名医别录》也记载蜂蜜“主养脾气,安五脏,调中,大人小儿泄痢肠澼,下脓血,去白虫,除黄疸,痈疽虫”。《本草纲目》中载:“蜂采无毒之花,酿以小便而成蜜,所谓臭腐生神奇也。其入药之功有五:清热也,补中也,解毒也,润燥也,止痛也。生则性凉,故能清热;熟则性温,故能补中。甘而和平,故能解毒;柔而濡泽,故能润燥。缓可以去急,故能止心腹、肌肉、疮疡之痛;和可以致中,故能调和百药,而与甘草同功。”可见蜂蜜具有补中、润燥、止痛、解毒等作用,可用于治疗脘腹虚痛、肺燥干咳、肠燥便秘等,外用还可以治疗水火烫伤、滋润皮肤、防治冻伤等。 现代研究认为,蜂蜜中含有70%左右的葡萄糖和果糖,还含有蛋白质、无机盐、有机酸等物质,具有护肤美容、抗菌消炎、促进组织再生、促进消化、提高免疫力、保护心血管的作用。蜂蜜营养丰富,对神经衰弱、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糖尿病、肝病、便秘等疾病都有很好的食疗辅助作用。 膳饮品鉴 下面介绍几道蜂蜜制成的美食和饮品,以供选用。 蜜汁叉烧 材料:猪前腿肉(七分瘦)600g,蜂蜜3勺,料酒、盐、叉烧酱、生姜、蒜各适量。 做法:猪前腿肉洗净,生姜切丝,蒜剁碎,备用。将猪肉放入大碗中,加入料酒、蜂蜜、叉烧酱、生姜及蒜蓉,抓匀;盖上保鲜膜,放入冰箱冷藏腌制一个晚上。将腌制好的猪肉整块架在烤网上,放入预热好的烤箱,上下火190~200,烤35分钟左右。中途取出翻面,刷烧烤汁2~3次,使其上色,最后剩余5分钟的时候取出,刷蜂蜜。整块叉烧烤好之后,按照肉的纹路切成薄片即可。 功效:蜜汁叉烧具有补肾养血、滋阴润燥的功效,适合身体瘦弱、腰酸背痛、虚烦失眠、干咳少痰、大便干燥的人群食用。 蜜汁凤爪 材料:鸡爪600g,蜂蜜30g,白醋、料酒、蒜末、生姜、盐、白砂糖、五香粉、油、生抽、老抽、蚝油、白胡椒粉、豆豉酱、麻油各适量。 做法:鸡爪洗净,剪去鸡爪的指尖,生姜切片。鸡爪放入冷水锅中,加料酒、姜片煮开,撇去浮沫,煮约2分钟捞出,放入凉水中,冲去浮沫。捞出鸡爪,沥干水分。蜂蜜与白醋充分搅拌,均匀地刷在鸡爪上,一面刷好,翻面再刷好,晾干。起油锅,油温五六成热,放入鸡爪炸制。待鸡爪炸成金黄色时,捞出沥油,放入冰水中浸泡3小时。制作调味料,将姜、蒜、干辣椒、白砂糖、盐、五香粉、料酒、生抽、老抽、蚝油、白胡椒粉、豆豉酱、麻油混合搅匀即可。捞出鸡爪,放入蒸锅,蒸15分钟。料汁淋在鸡爪上,拌匀。再继续蒸20分钟,即成。 功效:蜜汁鸡爪具有健脾开胃、滋阴润燥、美容养颜的功效,适合有食欲不振、皮肤干燥、色斑、干咳少痰等症状的人群食用。 蜂蜜柠檬饮 材料:蜂蜜3勺,柠檬1片。 做法:将蜂蜜、柠檬放入杯中,冲入适量温水,搅拌均匀,即可品饮。 功效:本饮品具有补中润燥、开胃生津的功效,适合干咳无痰、食欲不振、口渴咽干、大便干结的人群饮用。 蜂蜜番茄汁 材料:蜂蜜3勺,番茄3个。 做法:先将番茄洗净,放入榨汁机中榨汁,将榨好的番茄汁倒入玻璃杯中,调入蜂蜜,搅拌均匀,即可品饮。 功效:本饮品具有生津止渴、健胃消食、润肠通便的功效,适合热病烦渴、中暑口渴、消化不良、大便干结的人群饮用。 蜂蜜玉米须粥 材料:蜂蜜3勺,玉米须60g,粳米120g。 做法:玉米须洗净切碎,剁成细末,放入碗中。粳米淘洗干净,放入锅中,加水煎煮成粥。粥成时调入玉米须,再次煮沸,关火,凉至温热后调入蜂蜜即可。 功效:本药粥具有滋阴平肝的功效,适合阴虚内热、肝阳偏亢,时有头晕、口干目赤症状的人群食用。 蜂蜜玫瑰花粥 材料:蜂蜜3勺,玫瑰花12g,大米120g。 做法:将玫瑰花煎汤,过滤取汁备用。大米淘净,放入锅中,加玫瑰花汁煮粥,待熟时调入蜂蜜,再煮一二沸即可。 功效:本药粥具有美容养颜、润肠通便的功效,适合皮肤干燥、面色不华、大便不畅的人群食用。 蜂蜜蛋糕 材料:蜂蜜30g,低筋面粉60g,鸡蛋72g,细砂糖30g,色拉油24ml。 做法:将蜂蜜、细砂糖倒入盆中,打入鸡蛋,用电动打蛋器将鸡蛋打发至浓稠状态。在打发好的蛋糊里筛入低筋面粉,翻拌均匀,再倒入植物油拌匀。蛋糕糊倒入模具,放入预热至190的烤箱,烤15分钟左右,表面成金黄色即可。 功效:本点心具有补中润燥的功效,适合中虚不足、大便干燥者食用。 蜜饯黑枣 材料:蜂蜜300g,黑枣300g,青葙子30g。 做法:将青葙子洗净,加适量水煎煮,每20分钟取煎液1次,加水再煎,共煎取3次药液合并。将黑枣放入药液中煎煮,煎至枣熟烂,等余汁将干时加入蜂蜜调匀,待稍凉后,装瓶罐即成。 功效:本药点具有补血安神、明目的功效,适合贫血、面色不华、精神不振、睡眠不佳、两目干涩者食用。 摘自2022-6-13中国中医药报 时乐 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 每到初夏时节,单位院子中便会盛开一簇簇紫蓝色的鸢尾花,在绿色小剑一般的叶片之上,花朵宛若翩翩彩蝶。 1982年5月20日,我国邮电部门发行了T72《药用植物(第二组)》特种邮票,设计者为邹建军。其中小型张的图案就是鸢尾。其花色或是紫蓝色,或是明黄色,或者淡粉色,明艳动人。在邮票画面的左下角有“药用植物”篆刻印章一枚。 鸢尾为鸢尾科鸢尾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古人认为这一类植物的花瓣像鸢的尾羽,故称之为鸢尾,其别名有蓝蝴蝶、紫蝴蝶、扁竹、蛤蟆七、土知母等。鸢尾原产于中国中部以及日本,主要分布在中国中南部。鸢尾叶片碧绿青翠,花形大而奇,栽植于水湿畦地、池边湖畔,或布置成鸢尾专类花园,是庭园中的重要花卉之一,也是优美的盆花、切花和花坛用花。鸢尾花香淡雅,常用此花配制名贵香水。 鸢尾虽然不是一味常用中药,但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记载了其有“破癥瘕积聚,去水,下三虫”的功用。鸢尾入药部位为根茎,夏秋采收,挖出根状茎,除去茎叶及须根,洗净晒干,切段备用,能活血祛瘀、祛风利湿、解毒、消积。可用于跌打损伤、风湿疼痛、咽喉肿痛、食积腹胀;亦外用治痈疖肿毒、外伤出血。内服煎汤,或绞汁、或研末。捣烂外敷,或煎汤外洗。《普济方》记载用其治水道不通。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鸢尾的根茎有较强的抗炎作用。 |
分享: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