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风止痛治过敏性鼻炎
(2022-05-14 08:57:10)摘自2022-5-13中国中医药报
黄河银 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近日,笔者在门诊跟师过程中,对一年轻的男性患者印象很深——未见其人,便先闻嚏声。他患过敏性鼻炎已5年,每逢季节交替都会发作:鼻痒、流鼻涕、咽痒,还常不自主地清嗓子。前几天该患者出去赏花,回家后发现眼睛充血,鼻塞加重,头也痛,遂来求诊。
笔者师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医师张勤修教授。张勤修老师见该患者舌苔白润、舌质淡、脉虚细,诊断为“鼻鼽”,即过敏性鼻炎,辨证属肺气虚寒证,治以温肺益气,方取川芎茶调散:川芎25g,荆芥25g,白芷20g,羌活20g,辛夷20g,防风20g,薄荷15g,炙甘草15g。
笔者不解,以为川芎茶调散为治风剂,重在疏风止痛,未必对鼻鼽奏效。张勤修老师言:“患者表虚失固,营阴不能内守,方才津液外泄。方中川芎性味辛温,祛风活血,长于治少阳厥阴头痛,为君药。薄荷、荆芥轻而上行,可成药对,清利头目,为臣药。白芷擅治阳明头痛,重在前额;羌活擅治太阳头痛,重在后脑;防风辛散上风,细辛祛寒止痛,合而为佐。”听老师解惑,笔者想起《素问》论鼻鼽之言:“阳明之上,孙络太阴,头痛而鼻鼽,脘满而腹紧……”
患者说:“我头痛也有,打喷嚏也有,这几周非常难过,没有胃口,肚子很胀,不觉得饿。”笔者认为可用加味补中益气汤,但老师却选用玉屏风散,解释说:“黄芪甘温,内补肺,外固表。白术健脾,可助黄芪之功。黄芪得防风,固表不留邪。防风得黄芪,祛邪不伤正。患者还有鼻塞,可加丝瓜络以祛风、通络、活血,加石菖蒲以开窍、散风、祛湿。”
笔者追问:“补中益气汤可否?”老师言:“《诸病源候论》论鼻气,肺主气,气通鼻,肺脏和润得养,鼻气通利知香,肺脏伤于风寒,鼻窒津液不宣。补中益气汤重在升阳举陷,长于脾气不足所致的神疲乏力、气血亏虚。患者表虚不固,易受风邪,更适合玉屏风散。”
临走前,患者非常信服地对张勤修老师说:“张医生,我就信您的药。每年换季发病,我在其他地方治疗效果都不好,所以我就认准您了!”老师笑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你的重点不是治疗,而是预防。在成都地区,每年3月到5月,梧桐树、银杏树、柳树、油菜花粉是主要过敏原。此时应避免爬山,防止吸入花粉。尽量在清晨或雨后外出,这时候空气湿度高,花粉浓度低。除了戴口罩,还要戴防风镜。”
笔者查阅资料得知,花粉传播主要分虫媒和风媒两种。虫媒花粉,如油菜花、桃花、梨花等,靠蝴蝶或蜜蜂传播,颗粒较大,不易播散。风媒花粉,如杨树、柳树、桦树、柏树、梧桐等,花粉含量高,随风飞得远,这才是引起过敏反应的主要根源。过敏性鼻炎的预防,首先要避免过敏性物质的吸入:一是尽量居家,少开窗;二是出门时尽量佩戴口罩;三是要注意回家之前要把口罩摘下来扔掉,不要反复使用口罩,因为口罩上可能吸附了大量的花粉或过敏物质;四是要把家里卫生搞好,经常清扫,经常给被子“晒太阳”。
相比西医对过敏性鼻炎的归因——先天遗传、外部环境、卫生假说(环境卫生的过于清洁会破坏微生物菌群的生态平衡,反向增加过敏性鼻炎的患病风险),中医还特别强调起居饮食和精神状态的重要性。正如《黄帝内经》言:“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度,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些大道至简的古训,常给笔者温故知新的启发。
散风通窍滴丸
清热祛风 散寒通窍
摘自2023-5-12中国中医药报
尚学瑞 河南省辉县市中医院
鼻炎是由病毒、细菌、过敏原、各种理化因子以及全身性疾病引起的鼻腔黏膜炎症,很多呼吸道疾病都容易诱发或加重鼻炎。中医对鼻炎的治疗独具优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疫病防治专家委员会发布的《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中医药干预指引》中,对“症见鼻塞流涕明显者”,推荐服用具有解表通窍功能的中成药,其中就包括散风通窍滴丸。下面来了解这款中成药。
组成与功效
散风通窍滴丸是近年开发的一款新药,其组方源于北京宣武流动医院张治中先生的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治疗急性鼻炎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本药的主要成分是黄芩、荆芥、羌活、细辛,应用现代制剂技术,加入辅料聚乙二醇400、聚乙二醇4000、聚乙二醇6000等制成滴丸。此技术及剂型不仅可发挥中药效能,而且增加了中药有效成分的溶解度、溶出率和吸收速率,提高了有效成分的生物利用度,减少了用药剂量和不良刺激。
本药有清热祛风、散寒通窍之功能,主要治疗急性单纯性鼻炎属于外感风寒、郁肺化热证,症见鼻塞、流涕量多而质清稀或黄浊、喷嚏,或咳嗽、鼻黏膜充血、舌淡红等。药效学试验表明,该药具有抗菌、抗炎和抗过敏作用。现代还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变应性鼻炎)、急性鼻窦炎、慢性单纯性鼻炎、外感头痛以及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等。
中医称鼻炎为“鼻鼽”“鼻渊”等,认为鼻为肺之外窍,若外感风寒,袭于肺卫,或风寒入里,郁而化热,蕴积于肺,上灼肺窍,则可引发本病,出现鼻塞、流涕诸症,治宜清热祛风、散寒通窍,这正是散风通窍滴丸的立方之意。方中黄芩味苦、性寒,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为君药。荆芥味辛、性微温而不燥,长于祛风解表,对外感表证,无论风寒、风热或寒热不明显者均可取效;羌活辛、苦而温,可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细辛味辛、性温而芳香,长于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达鼻窍。三者既可弥补黄芩祛风散寒之不足,又制约其寒,共为臣药。全方药味虽少,但寒热并用,配伍严谨,既清热泻火,又解表散寒祛风,因此是鼻炎属外寒内热者的合适选择。
服法及禁忌
散风通窍滴丸为黄褐色至褐绿色的滴丸,气香,味微苦。每20丸重0.76g。一次20丸,一日3次,饭后温水冲服,小儿酌减或遵医嘱。疗程一般为4天,不宜久服。若服药4天症状无缓解或加重,应及时去医院就诊。服药期间,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孕妇、过敏体质者慎服。小儿、老年人、哺乳期妇女请在医师指导下服用。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清热祛风 散寒通窍
摘自2023-5-12中国中医药报
尚学瑞 河南省辉县市中医院
鼻炎是由病毒、细菌、过敏原、各种理化因子以及全身性疾病引起的鼻腔黏膜炎症,很多呼吸道疾病都容易诱发或加重鼻炎。中医对鼻炎的治疗独具优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疫病防治专家委员会发布的《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中医药干预指引》中,对“症见鼻塞流涕明显者”,推荐服用具有解表通窍功能的中成药,其中就包括散风通窍滴丸。下面来了解这款中成药。
组成与功效
散风通窍滴丸是近年开发的一款新药,其组方源于北京宣武流动医院张治中先生的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治疗急性鼻炎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本药的主要成分是黄芩、荆芥、羌活、细辛,应用现代制剂技术,加入辅料聚乙二醇400、聚乙二醇4000、聚乙二醇6000等制成滴丸。此技术及剂型不仅可发挥中药效能,而且增加了中药有效成分的溶解度、溶出率和吸收速率,提高了有效成分的生物利用度,减少了用药剂量和不良刺激。
本药有清热祛风、散寒通窍之功能,主要治疗急性单纯性鼻炎属于外感风寒、郁肺化热证,症见鼻塞、流涕量多而质清稀或黄浊、喷嚏,或咳嗽、鼻黏膜充血、舌淡红等。药效学试验表明,该药具有抗菌、抗炎和抗过敏作用。现代还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变应性鼻炎)、急性鼻窦炎、慢性单纯性鼻炎、外感头痛以及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等。
中医称鼻炎为“鼻鼽”“鼻渊”等,认为鼻为肺之外窍,若外感风寒,袭于肺卫,或风寒入里,郁而化热,蕴积于肺,上灼肺窍,则可引发本病,出现鼻塞、流涕诸症,治宜清热祛风、散寒通窍,这正是散风通窍滴丸的立方之意。方中黄芩味苦、性寒,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为君药。荆芥味辛、性微温而不燥,长于祛风解表,对外感表证,无论风寒、风热或寒热不明显者均可取效;羌活辛、苦而温,可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细辛味辛、性温而芳香,长于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达鼻窍。三者既可弥补黄芩祛风散寒之不足,又制约其寒,共为臣药。全方药味虽少,但寒热并用,配伍严谨,既清热泻火,又解表散寒祛风,因此是鼻炎属外寒内热者的合适选择。
服法及禁忌
散风通窍滴丸为黄褐色至褐绿色的滴丸,气香,味微苦。每20丸重0.76g。一次20丸,一日3次,饭后温水冲服,小儿酌减或遵医嘱。疗程一般为4天,不宜久服。若服药4天症状无缓解或加重,应及时去医院就诊。服药期间,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孕妇、过敏体质者慎服。小儿、老年人、哺乳期妇女请在医师指导下服用。对本品过敏者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