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医师应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

(2022-05-10 04:39:02)

摘自2022-5-9中国中医药报
段振离 河南中医药大学
一位杰出的中医师,不仅应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还应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这些理论基础不仅包含中医基础理论,更涵盖文学、艺术、书法、历史、地理、天文、气象、生物、哲学等广泛的学科领域,甚至书法、绘画等。
古今中外,所有大师级的人物都是学识渊博的学者,他们的知识并不仅限于某一个学科领域。当然,他们都是擅长某一个学科的专家,但他们的知识领域却十分宽阔而牢固。
经学乃经典著作,为古代文人所必读,也为中医大师所通晓。《礼记•经解》云:“……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絜净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这就是所谓的“六经”。经学是国学之砥柱,是古代文学、哲学、礼俗、政俗所荟萃,是民族文化之精华,故习医者不可以不知“经”。具体到中医药领域而言,也有许多经典,如《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等,更为习医者所必读,舍此则不能够成为中医大家。
《黄帝内经》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这些皆说明中医人应该具有广博的学识。“海以合流为大,君子以博识为弘”(《三国志•蜀书》),近代学者康有为曰,“学贵博,非博无以集众美”。中医理论博大精深,更需要广博的学识,非智非哲之人,难觅中医理论之精髓;非思非悟之士,难入中医圣殿之门坎。清代名医陆以湉在《冷庐医话》中写道:“习医者当博览群书,不得拘守一家之言。”这里也强调了“博”。历史上的中医大师皆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否则就不能取得大的成就,作出大的贡献。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集明代以前药学之大成,收载药物1892种,附方11096首,插图1000余幅。该书是中医药学的一座伟大宝库,同时对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化学、天文学、地质学、农学等科学也作出了突出贡献。为了撰写这部巨著,李时珍参考相关医籍多达277种,此外还阅读和转引了大量古今经史资料,摘引的文史典籍达591种,包括《史记》《三国志》《三苏文集》《陆放翁文集》等。“上自坟典,下及传奇,凡有相关,靡不备采”,其涉猎之广,采备之博,令人惊叹不已。正是因为旁征博引,广泛涉猎,《本草纲目》才有“百科全书”之誉。
汇通中西医学的先驱者之一恽铁樵,受业于名医汪莲石,后又博采诸家。他白天为人治病,晚上握笔著书,十几年间出版著作达25种,如《伤寒论研究》《伤寒论辑义按》《霍乱新论》等。他还曾是《小说月报》的主编,并翻译西方小说《豆蔻葩》,无论是医学、文学、外语,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各学科知识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终使恽铁樵达到了大师级的水平。
当代名医秦伯未,初学医时拜在名医丁甘仁门下。丁老首先让他背诵《古文观止》,每天一篇,天天如此。尤其是其中的《出师表》《桃花源记》《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更要求背得滚瓜烂熟。秦伯未当时虽觉乏味,但在苦读之中,潜移默化,古文程度与日俱增。这些文章,不仅丰富了他的知识,更提高了他的古文水平,从此可轻松研读古代医学著作。他深有感触地说:“专一地研讨医学可以掘出运河,而整个文学修养的提高则有助于酿成江海。”在这句话中,“运河”是指良好的医生,而“江海”则是苍生大医。秦伯未还说,“书非抉择严者不可以为法,医非学养深者不足以鸣世”(《清代名医医案精华》序)。他对《黄帝内经》有精到的见解,有“秦内经”之雅誉。他学识渊博,除中医之外,对诗词、书法、绘画、治印等,均有很高的造诣。
旧时老中医带徒有四句话:“一手好字,二会帮忙,三指按脉,四季衣裳。”首重一手好字。古代医家在开始学医的时候,老师首先教其练字,临写字帖经批阅合格后,才能去读医书。字是一张中医处方的门面,是中医师文化底蕴的显示,是学识才华的外露,不可小觑。然而非常遗憾的是,现代某些医生的字实在不敢恭维。在此,我建议,当医生首先得通过书法关。近代著名医学家如恽铁樵、施今墨、秦伯未、程门雪、徐小圃等,书法皆为上乘,是医学家同时又是书法家。看他们的处方,且不说选药的严谨、配伍的精当,只是欣赏墨迹就为一种精神享受。
总之,中医师应掌握广博的知识,不仅应有医学基础,还要有文史各科基础;不但要医理通,还要文理通、哲理通,这样才能够成为一个好中医,这才是一个杰出中医师应具备的文化底蕴。

回应时代呼唤坚定中医自信

 (2022-05-10 04:39:57)[编辑][删除]

——《坚定中医文化自信》评介
摘自2022-5-9中国中医药报
国医大师 孙光荣
中医药学是人类古老的、独有的、科学实用并具有巨大发展空间的医药科学,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经验,博大精深、前景无限。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积极促进中医药事业大发展,并从国计民生的大局出发,把发展中医药事业融入“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寄语,“希望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增强民族自信,勇攀医学高峰”,并明确要求“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中医药在新时代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同时,指出了未来中医药事业前进的总方向、总目标、总路径: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
为了肩负起新时代赋予中医人旺业兴邦的重任与使命,及时回应党中央对于中医药建设“健康中国”的殷切期待,全体中医人谋计献策、拼搏奉献、奋勇争先。在这一大背景下,由何清湖教授领衔的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文化研究团队编撰,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坚定中医文化自信》一书,注重聚焦时代热点,强调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内容翔实、纲举目张,真可谓大河奔流,浪花飞起!
该书围绕“什么是中医文化自信”“为什么要坚持中医文化自信”“如何笃定理想、信念,并将其转化为创新与实践的力量”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深度的思考和积极的探索。全书共二十余万字,读后令人耳目一新。其鲜明特征有以下3点:
第一,重独立思考,扬自由精神;关联大格局,彰显大风范。
何清湖团队站在国家经济、文化、社会层面,对传承、弘扬、创新中医药文化,从关联大格局、彰显大风范的维度进行了深度思考。首先,从中医药源远流长的历史入手,既全面归纳了中医药的学科本质和特色优势,又详细解析了中西医学文化之异同,从而全面、客观地彰显中医药文化的魅力。新时代中医人正是基于中医药文化的独特价值和从中生成的文化自信,才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深刻认知中医文化不仅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传播、弘扬、创新的强大动力。这就使得本书冲破了中医文化研究往往局限于中医学术的文化性解读的屏障,而更多呈现出全局性融合、多学科交叉的特征。由此可见,作者将对中医文化的理解和研究融入到了奔腾浩荡的时代大潮之中!
全书对于中医药价值的把握力求精准,充分体现了将中医药发展纳入国家战略的重大意义。正是由于作者团队认真解读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包括“中医药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医药作为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重大疾病治疗、疾病康复中的重要作用”等,从而本书得以立足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之全局,从宏观、中观、微观各层面探讨了坚定中医文化自信、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可行路径。
全书见解独到、构思精巧。何清湖团队由一批活跃在中医药文化研究领域的中青年学者组成,他们阳光朝气、思维敏捷,对中医文化自信的概念、主旨、内涵等均做了近乎全方位的扫描,既囊括了对中医药内在价值的高度肯定,也体现出对中医药的强项和短板的理性认识。所以,书中提到,中医文化自信不是目空一切的自傲,真正的文化自信是能够理性、客观地看待中医药的价值、地位、现状与前景,采取开放包容的心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确保中医核心理论、基本方法传承和赓续的前提下,积极地吸收经过实践验证的现代医学科研成果,充分利用现代医学的诊断、评价和治疗以及现代医院的管理方法,更好地促进中医药的发展。因为,从洋师外、以西律中或套型描摹、故步自封,都不是发展中医药的正确途径。唯有知己知彼,唯有深刻认识到医学的复杂性,唯有掌握客观领域的真实需求,才能深悉时代的脉动;唯有遵循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才能把握中医发展的本质,才能在风云际会之时出奇谋、开新径、展宏图。读者可以通过全书而进一步了解、分析、评价、研究传承创新发展中医文化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第二,主旨明确,意涵深蕴,深入浅出,知行合一。
全书围绕着认知、践行“中医文化自信”展开:第一部分,是关于中医文化概念与内涵的“充分认知”;第二部分,是关于中医药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的国家宏观层面的“价值肯定”;第三部分,是关于中医文化自信与包容的阐释,提出“敢于借鉴”现代医学、科技、教育、文化、产业等各领域的先进理念和成果的见解;第四、五部分,是关于中医药需要“不断创新”和“勤于实践”而探索其改革发展之路的论述。
该书付梓于2020年初春,正值新冠肺炎疫情暴发而使得全社会高度关注医药服务效能的特殊时期。中医药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阻击战中,全程、全面参与了防控救治,发挥了重要的、关键的作用。本书在体例、内容上,也充分考虑到这一热点话题,从中医药几千年来与瘟疫不懈抗争的历史渊源,论述了中医药辨证论治、扶正祛邪、标本兼治、致中达和的特色优势,体现了中医药守正创新、中西医临床协作以及中医药提升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并从中医文化重视上医医国、济世活人的人文精神、中医药参与构建“健康中国”和人类健康命运共同体等多个视角,对中医与西医优势互补,形成中西医并重、中西医结合的抗疫“中国方案”展开了全面系统而又实事求是、深入浅出的论述,可以说本书助力奏响了中医人坚定中医文化自信、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主旋律。
本书不仅将国家需求、时代特色和人民需要与中医药事业发展进行了有机整合,而且还进一步探讨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关系。纵观历代中医名家成才之路,无不具备必须通晓中医药典籍、必须经过大量临床实践、必须执着追求大医精诚、普救含灵的目标这三个重要条件。作为面向广大从事中医药事业、热爱中医药文化的读者的著作,该书强调了实践是坚持中医文化自信、发挥中医特色优势、知行合一的最终表现形式。基于这一认识,将围绕实践而展开的诸多方法的论述放在了全书之末,凸显了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中医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中医的诊断之法、治疗之法、养生防病之法,无一不是历代中医理论与实践的总结。作者指出,坚定中医文化自信不仅是对于中医经典理论的信念笃定、潜心钻研,更是对于中医药在实践中创造了无数举世瞩目成就的自觉、自信、自主、自强。
第三,谋篇缜密,行文严谨,语言平实,叙述生动。
中医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对中医文化展开研究必然是广博丰富、深奥精微的学问。世界上许多著名的文明古国都曾有过自己独特的传统医学,但经过历史的大浪淘沙,传承数千年而继续创新发展、最具生命力的唯有中医药学。这其中缘由很多,既是由于其足以令人信服的确切临床疗效,又由于中医药的文化属性使然。
中医药文化既是中医学继承和发展的不竭源泉,也是新时代培养高素质、高水平人才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在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中,中医文化还承担着推广中医、发展中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文化复兴的重大历史使命。有鉴于此,该书在编撰过程中,尤其注意其文化属性,力戒高谈阔论、华而不实,力求谋篇缜密、行文严谨,总体上文风质朴而不失典雅,语言平实却叙述生动。在全书二十余万字的论述中,不唯纵横捭阖、内容宏博,而且详而有要、重点突出、观点鲜明。
举如:在谈到未来中医药人才培养这一重要问题时,特别强调要遵循现代教育规律,要尊重中医药人才的培养规律,以传统文化为前提,以经典研习为基础,以临床实践为关键,加强学科交融,促进现代高等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在论及对于中医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系究竟应如何处理时,则就其两者反复举例、多方论证,强调创新不可离宗,认为创新不是离开传统、脱离实际的另辟蹊径,而是坚持中医传统思维、努力发掘中医药的特色优势;在论及传承时,不是对原有经验的固执己见、照搬照抄,而是合理取舍、博古通今、知常达变;在提到应如何看待中医药文化扬帆海外进行文化传播问题时,又从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等多方面,对植根于不同社会历史文化土壤的中西医药进行理性剖析、比较,指出中医药海外传播是一个宏大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因时、因地、因人“三因制宜”,以期求同存异、对症下药、以点带面。
《坚定中医文化自信》一书可让年轻一代中医人焕发出挚爱中医、坚定中医文化自信的热情;可使从医多年的同道者触发思考,深化认知。《坚定中医文化自信》的出版发行,将有助于激励新时代中医人放眼世界、胸怀全局,积极投身国家中医药事业,共同谱写中医药文化的新篇章。

戥子:量尽中医不传之秘

 (2022-05-10 04:42:31)[编辑][删除]

摘自2022-5-9中国中医药报
汪正清 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中医医院
中医有句话叫“细辛不过钱”,是指细辛的用量要有严格控制,一般不能过量。其实不止是细辛,很多中药在使用时都要严格注意剂量。
很多事关性命的医疗事故都跟中药剂量有关,因为过量使用特殊药物,导致毒副作用加剧,影响疗效不说,还会直接损害患者的健康,甚至危及其生命。比如麻黄、附子、朱砂、细辛、马钱子等在使用时产生毒副反应,多数是因为过量造成的。这些老中医的经验之谈强调的一点就是,在处方调剂过程中,精准把握每味中药剂量的重要性。
中医界还有一句老话,“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因为稍一改变方剂中的药物用量比例,可能就不再是原方了。方剂应科学配伍,其药量相当考究,由此也足以证明中药称量准确的重要性。《方剂学》学习的内容之一是中药组方的量效关系,这个量效关系研究的正是中药配伍及用量与疗效之间的关系。
如何保证中药剂量准确,正确发挥“君臣佐使”各自的作用、确保中药临床疗效呢?应该做到三个准确,诊断准确、处方正确、称量精准。其中,关于精准称量,千百年来直至现今,传统中药房依然离不开戥子。
戥子(dng zi),学名戥称,传说是由宋代刘承硅发明的。戥子属于小型的杆秤,最大单位是两,小到分或厘。戥子旧时候多用于贵重金属如金银、贵重药品如犀角麝香以及一些特殊香料的精密称量。
我国的度量衡发展至唐宋时代日臻成熟,计量单位改为了“两、钱、分、厘、毫”十进制位,但当时的一般木杆秤只能精确到“钱”。刘承硅是宋朝主管皇家贡品库藏的官员,他经过潜心研制,创造发明了戥子。戥子的发明使得称量精确度达到了“厘”,满足了贵重物品的称量需要,并很快被中医药行业所采用。
中药方剂在临床疗效上,君臣佐使相得益彰。中药师依据中医处方抓药的时候,用普通杆秤称量既麻烦又有失精准,这时候,戥子灵活、便捷、精准的特点也就发挥出来了。
戥子用料考究,做工精细,技艺独特。除了工具属性外,稍有一点儿年代感的甚至已经被收藏界当做一种品位非常高的藏品了。
戥子由几部分组成,其中的戥杆是戥子的核心部分。古时戥杆用料有虬角(qiú jio海象牙)、乌木、青铜和动物腿骨(多用骆驼腿骨)等。目前,中药房普遍使用的是铜制的戥称,一来变形系数小,称量准确;二来便于长久使用和保管。
戥子:旧时的精密衡器
摘自2023-2-24中国中医药报
郗效 北京中医药大学

图1(左下).戥子,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收藏,国医大师、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王庆国捐献。图2(右上).戥子,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藏,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鲁兆麟捐赠。

图3.戥子,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收藏。
戥子在文物分类里属于杂项类,它是一种小型的杆秤,学名戥秤,是旧时专门用来称量金、银及贵重药品和香料的精密衡器。在中药铺里,一般拿来称量麝香、牛黄、冬虫夏草等名贵中药材。因其用料考究,做工精细,技艺独特,所以也被当作一种收藏品。
戥子小巧玲珑,一般存放于戥子盒中。戥子盒均采用贵重的优质木料制作而成,木料各具不同的纹理和色彩,其外观一般不雕刻花纹,不上油漆,以保持木质本身的自然色彩,古朴典雅,经过石蜡打磨后,木料表面明亮如镜,木质的花纹显得格外隽秀。戥子盒一般为手工制作,无论是放置戥子杆的沟槽,还是放置戥子盘和秤砣的凹穴,要求严丝合缝,甚为精巧。
戥子杆是戥子的最重要的部件,选材考究,多用象牙、乌木、青铜或洁白如玉的动物骨骼等精心制做而成。戥子杆的做工非常精细和精妙,要在直径不到两毫米的象牙杆的中心钻不足半毫米的提纽小孔,难度之大可以想象。戥子杆上一排排极小的星眼标记,做工之细之精,更是令人叹为观止。制作戥子杆要经过选料、切割、划线、钻孔、穿绳纽等,总共有十几道工序。有的戥子杆是三个提系纽,三排星眼,做工更是难上加难。
戥子盘是放置所称量物品的器皿,一般是由青铜铸造而成,也有的是由紫铜板锤锻而成。另外还有戥子锤,又叫秤砣,和戥子盘一样,大都是由青铜铸制而成。
时至今日,戥子在中药店里已被电子秤取代, 更多地成为博物馆、古玩店和藏家手中用于观赏把玩的收藏品。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里收藏有三件戥子(见图1、图2、图3)。其中第一、第二件戥子分别由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王庆国、鲁兆麟捐赠。
第一件戥子为象牙杆,砣、盘均为黄铜所制。包装盒外髹黑漆,关闭后呈鱼形,鱼尾部有轴,可旋转开合。鱼形的盒子既方便使用,又典雅美观,“鱼”又与治愈的“愈”字谐音,作为药房用具,寓意吉祥。第三件戥子(见图3)的外盒亦为鱼形,象牙杆,杆子上刻画有细致的刻度。
小巧精致的戥子作为老药店历史的见证,被人们永远珍藏。

用“心”做好医患沟通

 (2024-12-31 09:55:31)[编辑][删除]

用“心”做好医患沟通

时间:2024-12-23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6版  作者:杨宗胜

 

在30余年的从医生涯中,我深切感受到善于和患者沟通的重要性。也时常在反思,有没有设身处地站在患者的角度去思考,把患者当作亲人一般用心去体会他们的心情。一路走来,从最开始的刻意揣摩到掌握技巧,再到现在仿佛形成了“心记忆”。良好的医患沟通不光保证了诊疗效果,也让自己收获良多。

建立信任感是诊疗的前提

古代有“不信者不治”的医训。但信任不是患者单方面的事情,医生得表现出让患者信任的态度和能力。利用中医诊疗手段,提前把自己拿得准的初步判断告诉患者,就会给患者建立起信任感。

2023年,一位肩胛伴上肢胀痛的患者找我电话咨询。刚听完他的叙述,我就用三句话获得了他的信任。第一句是“你把头偏向左后方,疼痛是不是马上加重?”患者照做以后马上说“加重了,确实加重了”;第二句是“你把左手放头上,是不是疼痛马上缓解?”患者照做后立刻表示“减轻了,确实减轻了”;第三句是“你目前的症状是因颈5/6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压迫了臂丛神经所致”。患者对比了一下核磁共振报告,说“杨医生你太神了,你还没看到我人,就把我的病说得确凿无误”。有了这种信任,以后的治疗就简单了。

善用语言交流技巧增加患者信任

出于对疾病的担心,患者往往都会感到紧张,医生就需要营造宽松的诊疗氛围。这样才能让患者全面而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患病经过和自身感受。医生也才能真正掌握疾病起因、发展过程,以便对患者当下的状况作出准确判断。

打个比方,一听口音是渝东南的患者,我就会主动讲我老家也是黔江的,双方一下就亲近许多,遇见同姓的攀“家门”,遇见与母亲同姓的攀“表亲”等,能一下拉近与初诊患者的距离,让患者很舒适,表述也就更自然。

有一次,一个老患者带90岁的老母亲来看病,老人家精神矍铄,谈吐不凡,见我这是个小诊所后就有点犹豫。我和她女儿倒是挺熟的,我对她女儿说:“你妈妈一看就是百岁老人的胚子,等百岁酒时我来讨杯酒喝,沾沾福气。”一句话就把老人家哄得喜笑颜开,后面的沟通就顺畅了,并圆满完成了治疗。从此以后,当遇到类似疾病时,老人家还非找我看病不可。

视患者为亲人般用心呵护

“不怕西医笑嘻嘻,就怕中医眉眼低”,说的就是患者非常敏感,对医生的言行举止甚至是表情都非常在意,会进行很多“脑补”。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医生需要换位思考,与患者“共情”。

有一次,我接诊了一位肩胛区域伴上臂外侧疼痛的中年女性患者,体格检查排除了根性痛与局部软组织的问题,但是有夜间疼痛加重的现象。我有点怀疑是肿瘤引起的,于是就想问“你最近体重有没有明显减轻?”但我突然意识到这样不妥,因为现在网络发达,在网上搜索“体重明显减轻”很可能会出现“癌症”结果,患者也肯定会被吓到。所以我当即换了种说法,问:“你最近半年长胖了没有?”患者回答没多大变化。这样我既得到了需要的信息,更呵护了我亲爱的患者。

“见彼苦恼,若己有之”,这不就是“视患者为亲人”的医疗实践吗?这一瞬间,我感觉在医患沟通的路上,我有点“入道”了的感觉。我领悟到医患之间良好的沟通绝不是单纯的语言、话术、技巧,真正的沟通一定是用“心”才能完成的,它是一种相互共情、互相关爱的人际交往模式。医患关系应该是这个世界上一种温暖美好的情感。(杨宗胜 重庆两江新区中医院)

    王继志(1868年~1926年),字士先,号雪山主人,靖远县大庙堡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中恩科举人,任《秦风报》主编、《陕西通志》总纂。晚年精医,撰成《经证证药录》十二集16卷,共40余万字,证药172味。

    王仁山(1892年~1972年),原名王得寿,甘肃武威城关镇人。仁山自幼酷爱中医,对伤寒脉法颇有研究。被当时同行称为“伤寒医家王八爷”,其临证经验被武威1958年的《验方汇编》收录。

    岳毓兰,清末,生平未详,金县(今甘肃榆中县一带)人,精于医学。著有《岳毓兰验良方》一卷、《医方百科录》一卷、《外方歌括》一卷。 

    葛正儒,字青云,清末,鼎新县(现甘肃金塔县)新西人,清代文庠生(秀才)。正儒精医理,善太素脉。内伤外感,无不手到病除。而又善治时疫、白喉及虚火。手著《产后经验良方》《男女杂证要略》等书,惜未刊行。

傅山知耻为来世(转)【草根一生】

   (2015-04-10 11:10:52)[编辑][删除]
标签: 

佛学

傅山知耻为来世
——读傅山“书‘文赋’后”有感

    尝读张景岳《类经附翼》至“学到知羞,方克渐悟”(《类经附翼·巻一·医易义》),谓此真读书人警语。其后时时念念不敢稍忘。遂写七律一首:“爱翻少作风云谱, 懒复收官打劫图。理在眉间见深刻, 道于足下辨差殊。行过觉悔心常正, 学到知羞悟渐苏。 欲说中年真感觉, 浓茶慢火耐功夫。”及读傅山《霜红龛集·卷十七·书后·书“文赋”后》中有“稍稍知耻,且为来世下读书种子耳。”方知何为向上一路。

    乍咏傅山此知耻为来世句,只觉冷水浇背,憟然一激灵。侨黄老子何许人也,竟出是言?其自谓治易仅得一“地山谦” ,信矣!

    然傅山亦曾以大鹏自比,放言“莫说看今人不上眼,即看古人上眼者有几个”。(傅山《霜红龛集·卷二十六·杂文·读南华经》),如何调和?恰有一例,可借为筌蹄。

    台湾当代学者龚鹏程,少年得名,著作等身,眼高于顶,被师友目为“狂生”,而其自白:“忆昔曾在故宫博物院见董其昌墨迹,看得‘啊!’一声,胸口如遭棍击,一霎时万念俱灰。这才懂得虬髯客见到李世民时,‘见之心死’是什么意思。董其昌的字,傅山很瞧它不起,谓其俗媚。可是以我的本事,要到此俗媚之境,这辈子是没指望了。”(见龚鹏程《四十自述》)

    的确,傅山轻视董其昌书法清媚新巧,谓其“暖暖姝姝,自以为集大成。有眼者一见便窥见室家之好。”(《霜红龛集·卷二十五·家训·字训》),但龚氏固娴书道,能窥见香光妙处,已之不及,使骄衿之气暂敛,景企之情顿生。傅山于陆机或亦如此。

    此等大家,以其学识学养,可与前人心契神会,见贤思齐,故直接于当下感悟。不学如我,只能拾其余唾,只言片语,权作话头参悟处,自己渐渐受用。从景岳得一“羞”字,于傅山又进而得一“耻”字。

    “羞耻”虽常并称,细辨还有差殊。“羞”之措意,犹是温情脉脉,略得个耳赤面酣而已。“耻”则勇矣,卧薪不苦,食胆如饴,生可以捐,死可以蹈。吾钝根人,而亦已须斑髪宣,宜以耻易羞,更加自警自励,以求日新月新,冀或数世后修得一芝麻大读书种子可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