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疏气令调此其道也

(2022-04-30 05:13:03)

摘自2022-4-29中国中医药报
——张震与云岭中医疏调学派
田原 田春洪 云南省中医中药研究院 张莹洁 张肇平 云南省中医药学会疏调气机研究会
•中医的证既有反映病机性质的核心证、基础证、具体证三种态式;又有临床性质不同或又有关联的原发证(首发证)、继发证(次生证)、夹杂证(合并证)三种常见表现,张震将其命名为“证”的“两态三三构型规律”。
•“疏调气机治疗法”既以疏利肝气解郁为主,同时又辅以健脾益肾调理先后天之气,使其具有“一体两翼”更为全面的功能,体现出较完整的治疗法度。
云岭中医疏调学派是兴起于云南的一个中医学派,是倡导疏调人体气机治疗法的部分中医工作者的学术团体,现已成为比较规范的学派。该学派的创建人、导师是94岁高龄的国医大师张震。
张震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云南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云南省中医中药研究院创始人,我国西学中老前辈,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其在中医辨证学和治疗学等方面造诣精深。
张震1956年西学中后,始终记着党中央对西学中班的指示,要“系统学习,全面掌握、整理提高”,并以此作为刻苦学习中医典籍、从事中医临床诊疗工作和研究中医学术理论的初心和使命。长期工作在云南边疆个旧锡矿基层医院,张震积累了丰富的中医临床经验,他通过实践感悟、艰辛探索、思维加工,将自己多年积累的中医药诊疗体验心得,精心解析其中原理、揭示内部的规律,形成了初具雏形的创新性辨证论治学术体系。他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创新导向、适用导向,依照认识从实践中来再回到实践中去,接受反复检验、补充完善,使之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便于运用并经得住重复的实践医学发展原则,搭建起一个相对普适性、基础性的较为适用的技术操作平台。
同时,张震采用授渔式的活性传承方法,培育了一批德才兼备的中医人才,组成学术共同体,跻身于我国中医新兴的创兴型学派行列,共同提升中医药原创知识理论和技术的现代应用价值与活力。
发现证的“两态三三构型”规律
辨证是中医学独创的诊断疾病的理论与技术,一直指导着中医的临证诊疗工作。但是,辨证方法类别较多,虽有主有辅,“二纲六要”“八字尽之”尚未进一步追索到各种辨证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证本身的层次结构究竟是如何组成等问题。因而还缺乏一个能大体上覆盖各种辨证的、比较统一的操作规范和模式。
为此,张震在积累辨证经验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潜心思考分析“证”的层次结构的组成原理,探寻其内在规律。他发现“证”是由若干病机要素成分依自然的层次结构组合而成,其中包括核心成分,基础架构,具体形式三种偏于相对静态的内部的层次结构,而在临床的过程中,对于多级复合证而言,则往往又可表现出原发状态、继发状态、夹杂状态三种相对动态的外在表现。
张震经过综合分析概括认为,中医的证既有反映病机性质的核心证、基础证、具体证三种态式;又有临床性质不同或又有关联的原发证(或称首发证)、继发证(次生证)、夹杂证(合并证)三种常见表现,对于这样的规律,张震将其命名为“证”的“两态三三构型规律”。只要准确掌握“证”的“两态三三构型规律”,运用得当,便可执简驭繁,提高临床辨证能力。此外,张震根据多年的研究心得,针对中医疑似证的鉴别等原理,撰写的《疑似病证的鉴别与治疗》一书,受到读者欢迎。后来又经日本学者阵内秀喜等译成日文进行交流。
提出“一体两翼”疏调气机治疗法
“气”是我国古代用以表述世界本体及其运动变化的哲学范畴,自从引入医学领域后,一直成为中医药理论的核心之一。中医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体自身的构成,生理、心理、病理、诊断、治疗以及药理保健等都与气有关。而且《黄帝内经》指出“善言气者,必彰于物”,应将抽象概念具体化,又说“善言古者、必验于今,善言近者、必知其远”。据此,张震研读中医经典,收集整理其中与诊疗有关的各种涉及“气”的理论。首先进一步明确气的基本概念、解析其运行的生理常态、病变原因与病机特点,以及证候表现、治疗用药等,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言“疏气令调,此其道也”,遂以气机为纲,作为研究的突破口,联系中医藏象原理等,结合日常临证诊疗实际,对中医治法中的“和法”进行创新性解读,进而提出“疏调气机治疗法”。
“疏调气机治疗法”既以疏利肝气解郁为主,同时又辅以健脾益肾调理先后天之气,使其具有“一体两翼”更为全面的功能,体现出较完整的治疗法度,并精斟细酌反复检验拟订了一个疏调人体气机的基础方剂——疏调汤。临床应用疏调汤,根据患者的实际证情适当加减化裁用药,可不同程度地提高中医药的治疗效果。经推广应用,证实疏调汤疗效可重复,未发现不良反应,为中医和法的创新发展应用开启了新篇章。
研究中医诊治艾滋病专方
艾滋病(AIDS)是1981年国外新发现的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慢性传染病,治疗难度大,病死率高,在全球死因谱中排名第四位。张震根据他1985年前后使用自拟的扶正抗衰复方为云南德宏州艾滋病患者进行治疗的经验和认识,2005年又深入云南艾滋病治疗集中点进行辨证论治调研,收集信息,继而从中医病机理论出发精心分析研究,发现该病患者最多见的基础病机是气阴两虚、疫毒为患。张震拟定了两个针对性的中药复方——扶正抗衰方和康艾保生方,以扶持人体正气,抑制HIV疫邪,使HIV/AIDS患者延缓发病时间,缓解了症状,提高了生存质量,减少了机会感染。
目前,扶正抗毒丸和康艾保生丸这两个制剂已经被云南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正式用于艾滋病的治疗。至2020年年底,已先后治疗HIV感染者与艾滋病患者1.8万余人。
采用授渔式、启发式活态学术传承
人类医学科技知识理论,是传承与创新相融合的产物。传承不是单纯的传授与接收、保存与使用,而是为进一步的发展创新打基础和提供前提,即继往与开来的关系。张震采取活态传承培养后继中医药人才的方式,紧密联系辨证论治的诊疗实际,不离开具体患者的全部诊疗过程与措施。对于病情较复杂症状较多,有教学意义的患者,张震先指导弟子仔细进四诊检查,校正脉象、舌象、体态、面色,围绕其主诉及主要症状,鼓励弟子主动思考问题,详析病机,精确辨证,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方药进行治疗。他用这样的培养人才方式,使弟子得到导师的授渔式、启发式的活态传承培育。目前,国医大师张震在全国的学术继承人有150余人。
有学者评价说:“云岭疏调学派,守正创新有方,论治一体二翼,辨证两态三三。”张震反复告诫弟子们,昔日之成既不足以自矜,今日之微果更不能自满,须更加努力,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努力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补短板、强弱项,充分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

“荣气和”当解为营阴不足

 (2022-04-16 05:02:00)[编辑][删除]

摘自2022-4-15中国中医药报
王金成 山西省运城市中医医院
“荣气和”见于《伤寒论》53条:“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五版《伤寒论讲义》解释道:“荣气和:荣气,即营气,对比卫阳言即营阴。和,平和、正常,未发生病理变化。柯韵伯说:‘和者,平也。’”引用柯韵伯观点,解释是营阴生理功能正常,即53条营卫不和,本质是卫气生理功能失常造成的。《医宗金鉴》云:“言病有时常自出汗者,此为荣气已和也。荣气和而热仍不解者,则是卫外之气犹不谐,而不与荣气共和谐也。”清代张锡驹曰:“此为荣气和而卫不和也。”中医学家刘渡舟亦持此观点,认为“经常性自汗出,是荣气无病,卫气不和荣气和谐导致的”。
张仲景明确指出,桂枝汤病机是卫强营弱导致营卫失和。《伤寒论》95条:“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伤寒论》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阳浮而阴弱”,阳指卫气,即卫气浮盛于外与在表之风邪抗争,故发热;阴指营阴,卫不固外,营不内守,故汗出。所以,张仲景自注“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以上述两条互参,阳浮阴弱即为卫强营弱的互辞。
桂枝汤病机是卫强营弱,中医界并无异议,那么何来“卫不和荣气和”?笔者认为问题出在“和”字上。《说文解字》曰:“和,相应也。”“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中医认为,营行脉中,血汗同源,汗出后荣气相应减少,即营弱也。作“和平、和谐”解,是相对于汗出后的荣气而言,而非卫气,汗出后荣气减少,这是正常现象,即“和”也,反之,汗出后荣气没有丢失,理论上也是讲不通的。“荣气和者,外不谐”,荣气弱,与浮盛于外之卫气不和谐,即“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所以,此处“和”字或作“相应”解,或作“和平、和谐”解,均是反映营阴之不足,这样理解,前后条文释义才能相互呼应连贯一致,才能充分体现桂枝汤卫强营弱之病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