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晞星运用经方治验三则

(2022-04-26 04:43:48)

摘自2022-4-25中国中医药报
何院生 山西省中医院
全国名中医王晞星治学严谨,遣方用药构思巧妙,临床擅用经方治疗诸多疑难疾病。笔者有幸聆听教诲,受益匪浅,现整理随师学习治验3则,介绍如下。
急性肠炎
王某,男,45岁。2008年4月1日初诊。腹泻3日,5~8次/日,曾输液(药物不详)治疗不见好转。刻诊: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大便稀溏,无脓血,每天5~8次,伴恶心胃脘痞满,纳呆,入睡困难。舌质红,苔腻,黄白相兼,脉滑。便常规:白细胞(++)。
诊断:(寒热错杂,胃肠失和型)急性肠炎。
方用半夏泻心汤加味。药用:制半夏、干姜、黄芩各10g,黄连、炙甘草各6g,石榴皮15g,炒白芍18g,生姜3片,大枣3枚。5剂,每日1剂,水煎服。
4月8日二诊:腹痛腹泻缓解,但仍大便稀不成形,每天2~3次,余症均消失。考虑寒热错杂已除,证见脾虚湿胜,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
药用:党参、炒白术、炒山药各15g,茯苓12g,莲子、陈皮各10g,炙甘草6g,炒薏苡仁、炒白芍各18g。5剂后诸症缓解,嘱其注意饮食调养以善后。
按 《伤寒论》中指出:“(心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宜半夏泻心汤。”《金匱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篇谓:“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上述两条论述属于寒热错杂、胃气不和的证治,临床表现上有呕吐,下有肠鸣,中有痞满,立方用药苦辛并用,本证病机是病邪乘虚内陷,寒热互结中焦,中焦气机升降失常所致,故方用半夏泻心汤开结除痞,和胃降逆。方中干姜、半夏散寒降逆,黄芩、黄连苦降清热,参、草、大枣补益中气。诸药合用,共具辛开苦降、调和肠胃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芩、黄连、干姜、半夏均具有消除胃肠炎症的作用,本方是治疗急性肠炎的有效方剂。
胃食管反流病
李某,女,53岁,2008年5月6日初诊。反酸半月余,当地就诊无效。刻诊:反酸,胃灼热,嗳气,口干,大便干,小便正常,舌红、苔薄白,脉弦。
诊断:(肝胃不和,胃气上逆型)胃食管反流病。
方用四逆散加味。药用:柴胡、制半夏、陈皮各10g,生白芍18g,枳实、乌贼骨各15g,吴萸1g,黄连、炙甘草各6g,生姜3片,大枣2枚。5剂,每日1剂,水煎服。
5月13日二诊:反酸减轻,胃灼热,嗳气均缓解,大小便正常,舌红、苔薄白,脉弦。效不更方,继用原方加煅瓦楞20g。5剂后诸症消失。
按 《伤寒论》谓:“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是为四逆散原主治之少阴热化四逆证。而四逆散方中,柴胡疏肝,生白芍柔肝,枳实主降,行气散结而宣通胃络,甘草缓急。四药合用,共奏舒肝柔肝,降逆和胃之功。本方是治疗肝胃气滞的基本方剂,临床运用范围极广,据报道慢性肝炎、胰腺炎、胆囊炎、肥厚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食道痉挛、胃肠神经官能症等,只要具有肝胃气滞证候,用本方化裁主治,均有较好疗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柴胡、生白芍、枳实有促进胃肠蠕动作用,故本方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有效。
急性胰腺炎
赵某,女,54岁。2008年7月15日初诊。急性左上腹痛3天,伴恶心,呕吐,发热,口干,大便干,小便正常,舌红、苔黄燥,脉滑数。血淀粉酶50000u/L,尿淀粉酶30000u/L。
诊断:(肝胆郁热型)腹痛(西医称为急性胰腺炎)。
方用大柴胡汤加味。药用:柴胡、制半夏、黄芩、牡丹皮、红藤各10g,生白芍18g,枳实15g,大黄6g,生姜3片,大枣2枚。5剂,每日1剂,水煎服。
7月22日二诊:腹痛缓解,偶恶心呕吐,纳差,口干,大小便正常,舌红、苔薄黄,脉滑。继以上方加陈皮、竹茹各15g,舒肝和胃,降逆止呕。5剂后诸症缓解。
按 《伤寒论》用大柴胡汤,腹证描述有3条:“心下急”“心中痞鞭”“按之心下满痛”可见本证病位主要在“心下 ”。结合现代医学解剖学知识分析,肝、胆、胰均部分分布于以剑突下两肋弓夹角区域内,即“心下”。此患者左侧腹痛,属“心下痛”范畴。大柴胡汤方中,柴胡疏泄肝胆郁热,黄芩清热,生白芍柔肝止痛,半夏降逆止呕,大黄、枳实泻热通腑。诸药合用共奏舒肝理气,通腑泻热之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柴胡、生白芍、枳实、黄芩、大黄具有镇痛抗炎作用,本方是治疗急性胰腺炎的有效方剂。
正文字体大小:  

经方含义有广狭义之分

 (2022-04-26 04:46:40)[编辑][删除]

摘自2022-4-25中国中医药报
翟惠奇 广州中医药大学
随着经方医学的发展、壮大,经方一词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一个名词。但关于经方的含义众说纷纭。那么,经方到底是什么?这是值得每一位中医人思考的问题。《论语》说“名不正则言不顺”,因此弄明白经方的含义,对我们认识经方、发展经方、使用经方、讲解经方具有重要意义,并且对中医学的认识和理解亦具有重要意义。
经方,现在基本有四种解释:其一,认为是汉以前临床医方著作及方剂的泛称;其二,认为是经典医著中的方剂,如《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方剂;其三,专指张仲景的方剂;其四,认为是一体系,即《汉书•艺文志》所谓经方十一家之体系。
经方一词,首见于《汉书•艺文志•方技略》,其中记载方技四家:“医经、经方、房中、神仙。”经方十一家正属于其中之一。经方十一家,其书名多称为某某病方,如《风寒热十六病方》《妇人婴儿方》等,但可惜诸书今均已失散,可考证的似乎也只有《汤液经法》一书。按皇甫谧所说,神农作本草,伊尹撰用以为汤液,仲景论广汤液,那仲景的学说应该是继承《汤液经法》一书,属于经方十一家之遗迹,当然属于经方体系。经方诸家,从其书名来推测,大概可知经方家的书应该是记载治病方剂的书,像《伤寒论》一样,是直接指导临床治疗的典籍。并且,参之《汉书•艺文志》原文:“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深浅,假药物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故谚曰:‘有病不治,常得中医。’”故由经方十一家书籍名称特点及《汉书•艺文志》对经方的描述记载来看,此经方应该指一体系,而不是一方剂。因为若为一方剂,则无列经方十一家之必要,更无所谓“本草木之寒温”等语,而应该直列诸方即可了。
那么,张仲景的方可不可以称之为经方呢?笔者认为当然是可以的。如果皇甫谧说的是真实的,张仲景是论广汤液,其所述就属于经方体系,其所用之方自然可称之为经方。如清代医家徐灵胎说:“金匮诸方非南阳所自造,乃上古圣人相传之方,所谓经方是也。”“唯仲景则独祖经方而集其大成,远接轩皇,近兼众氏。当时著书垂教,必非一种,其存者有《金匮要略》及《伤寒论》两书”,“因知古圣治病方法,其可考者,惟此两书。真所谓经方之祖,可与《灵》《素》并垂者。”在这里经方的经,是指经典、经纬的意思,经方成为中医经典方、规范方、标准方的代词。因此而言,仲景的这个经方则是属于经方体系的经方,也是经典方剂的经方。
那汉唐之间的方可不可以称为经方呢?汉唐间的方书,如《小品方》《崔氏方》《千金方》等,其中记载的大多数是传习验方、传信方的汇总,似乎不是在医经理论指导下所拟定的方剂,也没有夹杂太多医经理论的解释,故可认为其是朴素的、经验的、有效的,并且这些方后面往往直接跟的是症候的描述,没有过多的医理解释,也没有病机的阐述。因此,这样的方,似乎也是符合《汉书•艺文志》中对“经方”的定义,故归于经方似乎也没有什么原则性的错误。
自宋后,开始出现大量在医经家理论指导下由医家自我拟定的方剂,这样的方剂相比于传信方、验方等已不再朴素,甚至有些方未经临床应用的检验即被写入书中,传之后世,但其中有一部分仍然是可信有效的,故此类方剂后世称之为时方,不再称之为经方。所以,上述所称与“时方”相对而言的“经方”,则是经典方剂之称呼,而非体系之所别。
因此,我们可以这么认为,经方有广义、狭义之别。广义的经方其实是指中医的一种体系,这个体系有自己独特的辨证诊疗方法,这种诊疗方法是有别于医经体系的,即张仲景总结体现的六经辨证方法,其特点是不讲芜杂的医理,而多根据症候之间的规律来判定方证、药证而处方治疗。狭义的经方则可为中医经典方、规范方、标准方的代词,为诸经典方剂(如仲景方)之称,为方剂涵义。因此,这广义、狭义的经方概念则大概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关于经方含义的解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