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美中重用通淋利水药治肾结石一例
(2022-04-14 03:55:03)摘自2022-4-13中国中医药报
张某,男性,56岁。患者于1962年7月间,因患不典型阑尾炎,在手术前作X线摄片,发现相当于左肾区有0.6厘米×0.4厘米边缘整齐、界线清晰的椭圆形结石阴影。经静脉肾盂造影,确诊为左肾结石。阑尾手术后约1个月,又患肾盂炎,治疗后肾盂炎症状基本消失,但显微镜检查血尿阳性持续达8个月之久。患者重无绞痛、尿急、尿频或尿闭等临床表现。于1963年5月3日开始服用中药治疗结石。同年10月8日晚12时,首次发生典型肾绞痛。经X线摄片检查,发现结石裂解为3块,并先后下降;在1964年2月9日全部排出体外。自服中药到结石排出,历时9个月零6天。治疗经过如下。
1963年5月3日:溲黄且混浊,尿道偶有刺痛,左侧腰酸并有牵痛感,呈持续性,右手尺脉浮大,舌净无苔。予通淋利水,强肾止痛。药用:金钱草30g,冬葵子12g,滑石粉12g(包),车前子12g(包),川牛膝9g,云茯苓9g,甘草梢3g,阿胶12g(烊冲),川杜仲9g,川断肉9g,枸杞子9g,桑寄生9g。
10月3日:上方每天服1剂,腰酸、疼痛等症状有所减轻。
10月8日晚12时:首次发生左腰阵发性绞痛,持续1小时自止。
10月9日:绞痛又作,并逐渐加剧,出现血尿(肉眼可见),每次绞痛持续1~30分钟。10月14日,症状始逐渐减退。
此后,曾作尿常规检查16次,白细胞1~3个/高倍视野,红细胞1~2个/高倍视野。绞痛时曾加吗啡、阿托品止痛,于10月10日X线摄片,发现结石裂解成3块,并行排列,降至上端输尿管内,与第3腰椎横突(左)重叠,边缘不清。
10月25日:发现左肾区内又显0.4厘米×0.4厘米边缘清楚整齐的结石阴影,而另两块结石阴影已降至左坐骨结节上方0.9厘米之输尿管第3狭窄部。加大通淋渗湿之剂,以图利导。药用金钱草60g,海金沙12g,乳香9g,石韦12g,滑石粉24g(包),防己9g,冬葵子12g,王不留行12g(炒、打),牛膝12g。
12月12日:上方服后,结石位置无变化。再予加重通淋利水药的用量。药用金钱草90g,滑石粉24g(包),冬葵子12g,海金沙12g,防己9g,紫贝齿15g(打),石韦12g,王不留行12g(炒、打),乳香9g, 牛膝12g,川杜仲9g,肉从蓉12g。
继续服药至1964年2月9 日,结石排出体外,共3块,褐色,各呈楔形,拼合恰成一体,大小约0.7厘米×0.5.厘米×0.4厘米。经切片,发现3块结石自成核心,主要成分为草酸盐。
按 对本例的治疗中体会到:中药治疗对于腰酸、疼痛等一般症状的改善有明显效果。当结石形态较完整,体积不过大(如直径在0.5厘米上下),且位于肾孟肾盏者,中药治疗取得效果的机会较多;对有自行排出之可能者,中药治疗能加速其排出过程。本例结石先为一复合体,服中药后裂成3块,似可说明中药对于草酸盐复合结石,有松解其间粘合之作用。
(文章来源: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岳美中医案集》)
肾结石验案举隅
肾结石是指发生于肾盏、肾盂及肾盂与输尿管连接部的结石,临床主要表现为腰部酸胀不适,或隐痛,或钝痛,也可骤然发生腰腹部刀割样剧烈疼痛,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根据肾结石的临床表现,属于中医石淋范畴,临床可从石淋论治本病,也可借鉴中医学癃闭、腰痛等病辨证施治。
中医认为石淋是由于湿热下注、煎熬尿液、结为沙石导致。日久不愈,伤阴耗气,终成虚实夹杂之证,常选八正散、石韦散、六味地黄丸等方药加减治疗。朱文元主任医师认为石淋的形成与肝经有密切联系,肝主疏泄,调控二阴的气化,若情志不遂或郁怒伤肝,肝气不畅,气血不和,疏泄失常,湿热邪气内蕴,不得排出体外,小便为之不畅,蒸郁下焦而成沙石。患者常表现为情志抑郁、闷闷不乐、心烦易怒,每于情志刺激则加重,胸胁苦满、口苦、腰酸、腰痛、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数等,朱文元主任医师辨为肝气不疏、湿热下注,并自拟效方疏肝排石汤,药选当归、白芍、柴胡、茯苓、猪苓、车前子、白茅根等,并随症加减,常取良效,下面为三则临床验案。
典型病案一
高某,男,81岁。2014年11月14日初诊。患者患双肾结石10余年,腰部呈阵发性隐隐作痛,曾多次应用中西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结石始终存在。现症见:心烦易怒,情绪焦虑,口苦,失眠多梦,头脑昏沉,腰部隐隐作痛,小腹不适,小便黄,舌略红,苔黄,脉弦数。2014年11月10日B超显示双肾多发结石,最大者8mm×6mm。
辨证:肝气郁滞,气郁化火,湿热下注。
治法:疏肝解郁,清利湿热。
方药:当归6g,白芍10g,赤芍10g,柴胡10g,茯苓30g,白术10g,郁金12g,元胡12g,猪苓10g,车前子15g,白茅根15g,炒枣仁15g,生甘草6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患者服用上方6剂后,诸症减轻,其后以本方略作加减,坚持服用20剂,患者自觉无不适,B超检查显示双肾结石已无。
按:患者多方求治,疗效不佳。如不按中医理论辨证论治,而是执方索病,疾病自然不愈。朱文元主任医师细查临床资料,四诊合参,辨证准确,随症用药,是以药到病除。
典型病案二
王某,男,69岁。2014年12月30日初诊:患者3年前因尿急检查,发现左肾结石,曾应用中西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现患者尿急,闻听流水声则必去小便,每于紧张焦虑生气时更为显著,小便黄,腰部酸胀疼痛,小腹部不适,时有左胁部胀满疼痛,心烦易怒,偶有心慌,眠差梦多,口苦,舌体胖大,舌质红暗,苔黄腻,脉弦滑数。
辨证:肝郁血瘀,气郁化火,火热扰神,湿热下注。
治法:疏肝解郁活血,清利湿热。
方药:当归10g,白芍15g,赤芍15g,土茯苓15g,柴胡15g,茯苓15g,白茅根30g,川楝子10g,郁金12g,丹参30g,泽泻10g,车前子30g(包煎),双花30g,黄连10g,菊花10g,生甘草3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患者服用上方3剂后,不适感减轻,其后以本方加入猪苓、牛膝、地龙等,症状不断改善,坚持服用15剂,患者尿急、胁痛等症状已无,B超检查显示左肾结石较前减少,但未完全消除。
按:左胁部胀满疼痛、心烦易怒、偶有心慌、眠差梦多、脉弦皆是肝郁化火、火热扰神之象,肝主条达情志,此人尿急症状与情志变化(精神因素)密切相关,属于肝失疏泄所致。“阴器”为肝经循行之处,此人尿急正是肝经病变。无论从脏腑辨证,还是从经络病变特点上来看,本证都要责之于肝。因此,治以疏肝之法而取效显著。
典型病案三
孙某,男,46岁。患肾盂结石半年余,屡用排石药未效。现高热(39.3~39.8)已7天未退。曾用西药治疗热仍不降。诊见形体消瘦,面色黧黑,肤热形寒,外穿棉衣,不欲食,头晕耳鸣,目眩,腰脊酸痛,小便不利而有白浊,舌质淡白,苔薄白而滑,脉沉细微。
辨证:久病致虚,肾气亏耗,虚阳外越。
治法:求本治标,补肾固摄。
方药:熟地20g,茯苓20g,山茱萸30g,菟丝子30g,山药15g,牡丹皮6g,泽泻3g,肉桂9g,制附子9g,益智仁9g。水煎服,每日1剂。
煎服2剂,诸症减轻。守方继服3剂,体温降至正常,精神转佳,饮食复常。再服3剂,诸症悉除。
按:患者肾盂结石年余,屡用苦寒清利排石之品,伤及肾气,以致阴寒内盛,格阳于外而发热。此阳虚为本,虚阳外越为标,标本俱急。本例据“损者益之”的原则,从本治之而获“标本同治”之效。(朱萌 山东省枣庄市妇幼保健院 朱传龙 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中医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