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医辨治肿瘤恶病质的关键

(2022-04-09 08:23:12)
以五脏为经 以气血阴阳为纬

摘自2022-4-8中国中医药报
冯宇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中医医学部中医科
肿瘤恶病质是各种晚期恶性肿瘤常见的并发症,以骨骼、内脏的肌肉消耗为特征,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缩短了患者的生存期,有报道显示,约20%的肿瘤患者死于恶病质。因此,本病的有效干预措施对于晚期癌症患者的长期生存具有较大意义。
中医药治疗肿瘤恶病质临床应用广泛,疗效明确。肿瘤恶病质属于中医的“虚劳”范畴。早在《素问•玉机真藏论》就有“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其气动形”的记载,其描述与肿瘤恶病质的临床症状十分近似。东汉张仲景在所著的《金匮要略》中首提虚劳病名,其对虚劳的辨证论治奠定了治疗本病的基础,不仅提出从气血阴阳论治虚劳的原则,而且创制了薯蓣丸等治疗虚劳的名方。明代汪绮石所撰《理虚元鉴》更是一本中医虚劳证治专著,该书理法方药俱备,系统阐述了虚劳的发病病机、论治方法和预防措施,对中医治疗虚劳产生了深远影响。清代沈金鳌在其著作《杂病源流犀烛•虚损痨瘵源流》论述:“五脏虽分,而五脏所藏无非精气,其所以致损者有四:曰气虚、曰血虚、曰阳虚、曰阴虚。”纵观大部分古代名医,均从调节五脏和补益气血阴阳两大方面论治虚劳,因此现代中医治疗肿瘤恶病质要做到“明五脏,辨气血阴阳”。
辨证方法
脏腑辨证、八纲辨证和气血津液辨证是中医最重要的三种辨证方法,脏腑辨证中的五脏即脾、心、肺、肝、肾;八纲辨证虽包含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但最重要部分是阴阳辨证;气血津液辨证中最重要部分是气血辨证。所以“明五脏,辨气血阴阳”包含了中医辨证论治中最重要的三种方法。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则气血生化乏源,肌肉萎缩,常伴随食欲下降、肢体倦怠、便溏、舌淡胖等症状。肿瘤恶病质患者最显著的临床症状是体重减轻、肌肉萎缩,这与脾虚导致肌肉萎缩的中医理论相吻合。近现代中医学家张锡纯主张从脾胃论治“虚劳”。健脾方能生化气血、充养四肢肌肉、减轻虚劳。肿瘤恶病质常见的脾虚证型有脾气虚、脾血虚、脾胃阴虚、脾阳虚四种证型。
心为五脏六腑之主。心为生命之主宰。心主血脉,心功能正常方能正常行血以输送营养物质供养全身,心虚则血脉不行,四肢百骸、肌肉皮毛失养;心主神志,心虚则神志异常,常出现心悸、怔忡、健忘、失眠、面色不华、脉虚或促或结或代等症状。肿瘤恶病质患者常因体质下降、疾病相关心理负担等出现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等症状,是中医理论中心失所养的表现。肿瘤恶病质常见的心虚证型有心气虚、心血虚、心阴虚、心阳虚四种证型。
肺为五脏之长。肺在五脏六腑中,位居最高,主气司呼吸,助心行血,肺虚则呼吸不利,且不能助心行血,气血不利,肌肉失养,常伴随乏力气短、语音低微、咳嗽无力、易外感等症状。肿瘤恶病质患者常伴虚弱、易外感等症状均与中医肺虚关系密切。肿瘤恶病质常见的肺虚证型有肺气虚、肺阴虚两种证型。
肝主疏泄气机、藏血。肝的疏泄功能是保持脾胃运化功能正常的重要条件,肝对脾胃运化功能具有促进作用。肝虚则藏血不足,同时脾胃运化功能降低,气血亏虚,难以濡养四肢百骸、肌肉皮毛等,也会导致肌肉萎缩,常伴随两目干涩、视力下降、爪甲不荣、关节不利等症状。肿瘤恶病质常见的肝虚证型有肝血虚、肝阴虚两种证型。
肾藏精,为先天之本,主一身阴阳。肾藏精,精能生髓,精髓可以化而为血。治疗虚劳的名医汪绮石在《理虚元鉴》里云:“治虚有三本……肾为性命之根……”,李中梓在其著作《医宗必读•虚劳》中云:“夫人之虚……水为万物之元……百疾不生。”以上医家均强调了肾虚在虚劳发病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肿瘤日久,久病及肾,肾虚则精虚,精虚则生血乏源,不仅导致肌肉失养,而且动摇一身阴阳之根本,常伴随腰膝酸软、尿频、耳鸣耳聋等症状。肿瘤恶病质常见的肾虚证型有肾气虚、肾阴虚、肾阳虚三种证型。
治疗方法
对于虚劳的治疗,以补益为基本原则,正如《素问•三部九候论》说:“虚则补之”。依五脏病位的不同及气血阴阳病性的区别而选择不同的治法方药,以加强治疗的针对性。
要根据五脏病位不同选择不同的治法方药,如《难经•十四难》论述:“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营卫;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肾者,益其精,此治损之法也。”治疗虚劳的过程中,要重视补益脾肾。肾为先天之本,人体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脾胃为后天之本,能够输布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重视补益脾肾,才能促进脏腑虚损的恢复。还要根据病性的不同,分别采取益气、养血、滋阴、温阳的治疗方法。
益气法 适用于气虚诸证,常见肢体倦怠乏力,少气懒言,语音低微,甚至呼吸短促,动则气喘,或面色萎黄,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虚大等,或可见虚热自汗,甚至见脱肛、子宫脱垂等。常用补气药物有人参、党参、黄芪、白术、山药、炙甘草等;常用方剂有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玉屏风散、人参蛤蚧散、补肺汤、七福饮、大补元煎等。
养血法 适用于血虚诸证,如头晕目眩眼花,唇爪色淡,失眠,心悸怔忡,面色苍白无华,舌淡白,脉细或细数等,妇女可见月经量少色淡,甚至经闭不行。常用补血药有熟地、当归、芍药、阿胶、龙眼肉、制何首乌等;常用方剂有四物汤、当归补血汤、归脾汤、芎归胶艾汤、桃红四物汤、养心汤等。若气血两虚可酌情选八珍汤、十全大补汤、人参养荣汤等气血双补的方剂并根据病情加减应用。
滋阴法 适用于阴虚诸证,如形体消瘦,口燥咽干,虚烦不眠,便秘,甚至潮热颧红,骨蒸,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等。常用滋阴药物有麦冬、沙参、龟甲、鳖甲、石斛、玉竹、百合、枸杞子、女贞子、旱莲草等;常用方剂有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杞菊地黄丸、左归丸、大补阴丸、百合固金汤、一贯煎、益胃汤、沙参麦冬汤、养阴清肺汤、补肺阿胶汤等。
温阳法 适用于阳虚诸证,如形寒肢冷,下肢软弱无力,冷汗虚喘,腰膝酸软,泄泻水肿,小便不利或小便频数,尿后余沥,舌胖而淡,脉沉细,尺部尤甚等。常用方剂有八味肾气丸、济生肾气丸、右归丸、保元汤、附子理中丸等。若阴阳俱虚可酌情选地黄饮子、龟鹿二仙胶等阴阳双补的方剂并根据病情加减应用。
需要注意的是,为了细化辨证,将虚劳归纳为气、血、阴、阳亏虚,但临证常有错杂互见的病情,一般病程短者,多伤及气血,可见气虚、血虚及气血两虚之证;病程长者,多伤及阴阳,可见阴虚、阳虚甚至阴阳两虚之证。而且,虚损的起始阶段往往仅涉及某一个脏腑及单一的气、血、阴、阳亏损,病变局限,病情单纯;但由于五脏相关、气血同源、阴阳互根,若失治误治,虚劳进一步演变,由一脏累及他脏,一虚渐致两虚,气虚、血虚进展为阳衰、阴亏,甚至阴阳两虚,以致病势严重,病情复杂,临证棘手,难起沉疴。
另外,对于肿瘤实邪,在治疗时应分清缓急。体质较差则以补益为主,体质改善则需重点祛邪治癌。若有因虚致实的表现,如脾气虚不能运化水湿,以致水湿内停,产生腹腔积液、胸腔积液等,需在补虚的基础上酌情祛湿利水等以减实邪。
调摄护理
调摄护理对治疗虚劳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古人十分重视调摄对于治疗虚劳的意义,如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篇中就记载了五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和七伤(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是加重虚劳干血的原因,需要尽力避免。因此,在治疗虚劳的过程中,需嘱患者注意适寒温避风寒,以及调节饮食、起居及情志,综合治疗方有利于虚劳的有效康复。
中医治疗肿瘤恶病质以五脏为经、以气血阴阳为纬,才能不失偏颇,紧紧扣住虚劳的诊治关键,减轻患者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潘敏求治疗原发性肝癌经验

 (2022-04-16 05:00:01)[编辑][删除]

摘自2022-4-15中国中医药报
杜小艳 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
我国是原发性肝癌的高发区,发病年龄轻且病情进展快。目前尚无理想治法,手术切除仍然是其治疗的首选方法,由于原发性肝癌的恶性度高,病情进展快,早期即有肝内播散,就诊时往往已经进入中晚期,加之患者多合并有肝硬化,能获得手术治疗的病例仅15%~20%,半个世纪以来,肝癌的治疗方法虽然有了显著的进步,然而肝癌总体的相对5年生存率仍然较低。中医药在肝癌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已成为我国肝癌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
全国名中医潘敏求致力于中医、中西结合治疗肝病及恶性肿瘤4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和科研经验。系统整理潘敏求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并进行继承和发扬尤有必要。
病因病机
古人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潘敏求认为:脾虚是肝癌发病的根本原因。由于先天不足、情志不调、饮食不节、过劳等因素,导致脾虚、肝气郁结;随着脾虚的发展,出现气虚血瘀;随着肝郁气滞的发展,出现气滞血瘀;同时病毒性肝炎、黄曲霉素、饮水污染等“毒”乘虚而入,瘀毒相合,发为本病。发病初期,正气始虚,瘀毒逐渐形成,此时多无明显症状,饮食、起居基本正常,不能触及明显肿块。发病中期,随着疾病的发展,作为病理产物的肿块(瘀毒)进而转化为病因作用于机体,正气虚损加剧,使瘀毒又进一步发展,从而形成恶性循环,肿块逐渐增大,饮食、起居受到影响。发病晚期,瘀毒强盛,正气虚衰,即正衰邪盛,肿块进行性增大,出现黄疸、腹水、恶病质,或有远处转移,饮食、起居受到严重影响。虚瘀毒始终并存,互为因果,相互影响,恶性循环,贯穿肝癌全病程。可见虚瘀毒是肝癌的基本病因病机。
治则治法
潘敏求对中晚期肝癌患者主要采用“健脾理气、化瘀软坚、清热解毒法”,并多次进行临床及实验研究,证实其效果显著。如潘敏求等在1979~1984年以此法治疗中晚期肝癌患者60例,与全身化疗、放疗治疗的52例(均为期单纯型)作对照观察,结果治后中药组(60例)1、2、3、4、5年生存率分别为20.0%、6.6%、5.0%、5.0%、3.0%;放疗组(24例)治疗后1年生存率8.3%,无生存2年者;化疗组(28例)无生存1年者。该治法延长肝癌患者生存期的作用明显优于放、化疗组,从临床研究的角度证实了该治则的有效性。同时潘敏求等对健脾理气、化瘀软坚、清热解毒法等法则进行了实验研究,观察健脾理气、化瘀软坚、清热解毒法(A法),健脾理气法(B法),化瘀软坚法(C法),清热解毒法(D法)4种法则,对小鼠肝癌实体瘤的抑瘤率和生命延长率,结果4法抑瘤率分别为48.4%、6.9%、34.6%、16.0%,生命延长率分别为69.5%、20.0%、44.2%、50.5%。说明本法综合运用兼顾了肝癌邪毒(瘀毒)和正虚(脾虚)两个方面,更切合肝癌的病因病机,忽视肝癌病机本质的任何方面对疗效均有明显影响。且4法合理运用既有显著的抗肿瘤作用,又能明显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有诱生干扰素作用,从实验研究角度证实了该治则机制的合理性。
临床用药
基本方
肝复方是潘敏求治疗肝癌的基本方,是健脾理气、化瘀软坚、清热解毒治法的具体运用。肝复方的基本药物组成:党参、醋鳖甲、蚤休、黄芪、白术、土鳖虫、大黄、桃仁、半枝莲、茯苓、柴胡、香附、陈皮、三七、生牡蛎、全蝎、甘草等。党参健脾益气、生津养血,《本草正义》载:“党参力能补脾养胃,润肺生津,健运中气,本与人参不甚相远。其尤可贵者,则健脾运而不燥,滋胃阴而不湿,润肺而不犯寒凉,养血而不偏滋腻,鼓舞清阳,振动中气而无刚燥之弊。”醋鳖甲化瘀软坚散结,《神农本草经》载其“主心腹癥瘕坚积”。蚤休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党参、醋鳖甲、蚤休三者共为君药,健脾理气、化瘀软坚、清热解毒。以黄芪、白术补气健脾益胃,助党参益脾胃之气,同时利水,预防、治疗原发性肝癌所致腹水、双下肢水肿等,《珍珠囊》载:“黄芪甘温纯阳,其用有五:补诸虚不足,一也;益元气,二也;壮脾胃,三也……”《本草通玄》载:“白术,补脾胃之药,更无出其右者。土旺则能健运,故不能食者,食停滞者,有痞积者,皆用之也。”以土鳖虫、大黄、桃仁活血逐瘀,助鳖甲化瘀散结之效;以半枝莲清热解毒、散瘀止痛,以助蚤休清热解毒,共为臣药。佐以茯苓健脾利湿,以增强脾胃运化之力;三七、生牡蛎、全蝎活血散结,以助化瘀软坚;《灵兰要览》载:“治积之法,理气为先。”故佐香附、陈皮疏肝理气、和胃降逆,以助诸药健运脾胃、活血通络。柴胡为使,其用有二:一则疏肝解郁,以佐上药,二则引经,使他药直达病所,如《医学启源》也记载有“柴胡,少阳、厥阴引经药也”。甘草为使,调和诸药,《景岳全书》载:“甘草,味至甘,得中和之性,有调补之功,故毒药得之解其毒,刚药得之和其性,表药得之助其外,下药得之缓其速。助参、芪成气虚之功,人所知也;甘草……随气药入气,随血药入血,无往不可,故称国老。”诸药合用,共奏健脾理气、化瘀软坚、清热解毒之功。
用药原则
重脾胃。“脾虚”贯穿了肝癌的全病程,“脾为后天之本”。早在《黄帝内经》就有“五脏者,皆禀于胃,胃者,五脏之本”的描述。李东垣《脾胃论》进一步阐述:“人以胃气为本”“内伤脾胃,百病由生。”都与肝脾关系密切。《金匮要略》载:“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肝癌的发生,脾虚为本,随着病情的发展,脾虚不断加重,故肝癌治疗中以“健脾”为本,肝复方中以党参、黄芪、白术、茯苓健脾以治本;“治积之法,理气为先”,同时用香附、陈皮疏肝理气、和胃降逆,补而不滞,补而不碍邪。健脾的同时,强调顾护胃气,“有胃气则生”。同时体现在肝复方加减运用方面,如以竹茹、半夏和胃止呕;黄连、吴茱萸调和肝胃;麦芽、谷芽等消食和胃;枳壳、沉香等行气和胃;连翘清热和胃等。同时,脾胃为气机升降的枢纽,清阳自脾而升,浊阴由胃而降;而肝主疏泄,调畅全身气机,肝复方中以柴胡、香附、陈皮等调理脾胃气机、疏理肝气。
治肝宜疏肝清肝柔肝。“肝为风木之脏,因有相火内寄,体阴而用阳,其性刚,主动,主升。”从五行来看,肝木其母为水,其子为火,肝木介于水火之间。肝藏血,主动,主升,体阴而用阳,一方面,肝癌易出现阳证、热证;另一方面,由于肝阴为肝脏功能的基础,肝癌的发展必伤肝体,出现肝血、肝阴的不足,随着病情进展,肝肾之阴皆伤,甚至出现肝肾亏竭,故滋补肝肾之阴是肝癌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潘敏求常以栀子、虎杖、田基黄等清肝;枸杞、女贞子、菟丝子、山茱萸等柔肝;柴胡、木香、香附、川楝子等疏肝。潘敏求主张疏肝清肝柔肝应与健脾补肾同用,肝藏血,肾藏精,精血互生,而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故肝癌的治疗应肝、脾、肾同治,顾护肝肾之阴,顾护脾胃之气。
扶正祛邪并用。“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正气与邪气势不两立,一胜则一负。”肝癌的发生、发展过程是“因虚致实,因实更虚”的过程,健脾扶正是关键,但不是单纯的补益,更重要的是调:调气血、调阴阳平衡、调脏腑平衡,如健脾不忘疏肝、补气不忘养阴、补肝肾与健脾合用、清热而不伤阴、补气不忘行气、行气而不伤阴、活血而不破血、扶正与祛邪并用等。潘敏求认为,肝癌的发生,脾虚为本,瘀毒为标,在健脾治本的基础上,化瘀软坚、清热解毒以治标,如以鳖甲、大黄、桃仁、全蝎、生牡蛎、三七、土贝母等活血软坚,以蚤休、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等清热解毒,以大腹皮、桑白皮、茯苓皮、薏苡仁等治疗湿毒,以炒栀子、田基黄、虎杖、金钱草等治疗湿热毒邪。潘敏求特别强调,祛邪时,攻伐不可太过,衰其大半即止,反对过度治疗,攻毒太过必伤正,强调扶正,不可攻伐太过。
重视对药的运用。潘敏求在处方用药时讲究配伍,或相须、或相使,灵活运用对药,常用的有:党参、黄芪健脾补气,利水消肿而不伤阴;白术、茯苓健脾补气,渗湿消肿;枸杞、女贞子与菟丝子滋补肝肾之阴;半枝莲、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利湿;黄连、吴茱萸清肝泻火、燥湿止泻、和胃降逆止呕;土贝母、生牡蛎与夏枯草消肿散结软坚;鳖甲、全蝎软坚散结止痛;半夏、竹茹化痰健脾,和胃止呕;虎杖、田基黄清热利湿退黄;桃仁、大黄活血祛瘀;麦芽、谷芽消食不伤胃气。

卢秉久治疗肝硬化腹水经验

  (2022-04-16 03:38:02)[编辑][删除]

摘自2022-4-15中国中医药报
张楠 辽宁中医药大学
肝硬化腹水为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期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属中医“臌胀”“蛊胀”“水蛊”等范畴,以腹胀大、皮色苍黄、脉络暴露为特征,因其病情复杂,缠绵难愈,且易复发,被列为“风、痨、臌、膈”中医四大顽症之一。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卢秉久从事中医临床、科研工作2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于肝病的临床诊治有独到的见解。笔者有幸随师学习,现将卢秉久临证治疗肝硬化腹水经验介绍如下。
病因病机
《灵枢•水胀》对于臌胀认知的最早记载,译成白话后是:“黄帝问,鼓胀病的证候是什么样的呢?岐伯说:鼓胀病的腹部胀大和全身肿胀与肤胀病的表现相同,但鼓胀的肤色青黄,青筋暴露,这是它的证候特点。”因其病因病机的不同,又有“气鼓”“血鼓”“水鼓”“虫鼓”之分,但是气、血、水三者互相关联为患,仅有主次之分,却非单独之病。臌胀病因复杂,与肝脾相关。《素问•至真要大论》载“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湿困与脾的运化密切相关。肝气郁久,横逆乘脾,脾失健运,或为脾阳(气)虚,中土不运,以至于三焦不通,决渎失职,进一步影响水液之运行,致清阳不升,水谷之精微不能输布以奉养他脏,浊阴不降,水湿不能转输以排泄体外,湿郁于中,引起肿满。而病延日久,肝脾日虚,进而累及肾脏。肝脾肾三脏失调,三焦气化不利,气血运化不畅,气郁血滞。因此,臌胀的基本病机是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气滞、血瘀、水饮聚于腹中。
临证治疗
重视后天以养先天,扶正才能祛邪 “重视后天以养先天,扶正才能祛邪”,此为卢秉久博采诸家精粹而得出的独特见解。《证治准绳》“补肾不如补脾”、《沈氏尊生》“臌胀病根在脾”、《四圣心源》“脾生肝也生,故水木不郁”,均论及了调理肝脾之法在治疗臌胀病中的重要作用。
卢秉久常以胃苓汤为基础方加减运用。胃苓汤为五苓散与平胃散的合方。《医宗金鉴》载:“五苓散……是方也,乃太阳邪热入府,水气不化,膀胱表里药也。一治水逆,水入则吐;一治消渴,水入则消……而证皆小便不利,故均得而主之。”平胃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主治湿滞脾胃。两方合用共达祛湿消肿之功效。又常佐以大腹皮、车前子等健脾利湿之品共达利水之效。
卢秉久认为“臌胀”多为气、血、水、毒胶固,精、气津、血耗竭之本虚标实之证。处方用药常加黄芪一味,可补中焦之脾气,兼能治胸中大气下陷,达益气固表、升阳举陷、利水消肿、托腐生肌之效。气为血之帅,气虚则血无以为帅,气血不行则水湿难化,加用补气药与祛湿之品同用,可使其气足血行而水化。卢秉久常言:“黄芪量少补气升阳,量大利水。”若取其补气升阳之性,用量要在20g以下;量大(30g以上)虽然衰其升举之力,却可增强其利水消肿之功。卢秉久认为临床应兼顾健脾、理脾、醒脾。健脾善用鸡内金,内金善实脾强胃,又可软肝消积。醒脾要鼓动升清,临证善用辛甘芳香走窜之品,如苍术、木香等,以达升清降浊、恢复脾气之功。
重视活血行气以助利水 前人有“气鼓”与“血鼓”之说,可见肝气郁结、血脉瘀阻以致气血不畅是水湿停聚的重要环节。在培补脾胃之时,卢秉久认为应兼加疏利气机,使气机升降有常,气行则水行,腹水则自然容易消退。这正是关幼波所言“以无形之气胜有形之血水”,常用柴胡、木香、厚朴、枳壳等行气调气解郁之药,以恢复气机。
张仲景《金匮要略•水气病》载:“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血分者,因血而病水也,水分者,水病而及血也”,指明血与水有着互为倚伏、互相维系的生理特点,若“但去瘀血,则痰水自消”。因此可通过活血化瘀,消除血脉瘀滞,以达去菀陈莝之效。故常用莪术、泽兰、丹参、土鳖虫、茜草等活血祛瘀;侧柏炭、藕节炭等凉血止血。肝硬化腹水患者常有出血动血之象,卢秉久尤善用阿胶、三七以预防出血。阿胶有补血止血、滋阴润燥之功,其为血肉有情之品,故补血之力尤强;三七有止血化瘀、消肿止痛之功,为活血止血之品,可止血不留瘀,化瘀不伤正。卢秉久常言阿胶止血滋阴,凡滋补之品常阻滞气机;三七活血化瘀,为动品。大凡动品多有耗伤气阴之虞。二者同用,阿胶止血静而扶正,三七活血动而不静,活血而非攻破,滋阴而不腻滞。
不可妄用攻下,注重调护 卢秉久治疗肝硬化腹水之时,很少用峻下逐水之品,因为本病为正虚邪实,扶正固本尚且乏术,怎堪峻猛攻下。同时凡有呕血、便血以及神昏时,不宜攻下。在利水之时应注重衰其大半则止,以防伤其根本。
除了在治疗上扶正祛邪之外,还应在生活中注意调养与护理。如《沈氏尊生书•肿胀源流》载:“先令却盐味,断妄想,禁忿怒。”食盐有凝涩助水之弊,故应采用低盐饮食,少食酒热辛辣之品,以防损肝伤脾、助热生湿,且以细软食物为主,避免进食粗糙、坚硬之物。同时劝说患者安心静养,调畅情志,以助疾病恢复。
典型医案
李某,男,56岁。2012年4月29日初诊。患者乙肝小三阳20年余,未系统治疗。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乏力,腰酸,下肢浮肿,腹胀,食少纳呆,寐差,小便量少,大便稀溏,每天4~5次,舌暗红,苔白腻,脉沉。家族中母亲因肝硬化去世。
实验室检查:肝功能ALT73u/L,AST145u/L,GGT90u/L。
彩超:肝硬化,脾大,腹腔积液。
诊断:(正虚瘀结,水湿内停型)臌胀(西医称为乙肝后肝硬化)。
治则:扶正化瘀,理气行水。
方药:中药用茯苓20g,桂枝20g,白术20g,泽泻20g,猪苓20g,丹参20g,三七10g,阿胶20g,牛膝20g,鸡内金20g,焦山楂20g,陈皮15g,甘草15g,熟附子7.5g,10剂。
西药配以速尿及螺内酯同时服用。
5月10日二诊:腹胀减轻,仍有腰酸症状,24小时尿量1000ml,大便每天2~3次,便质稀溏。舌淡红,暗滞,苔白稍腻,脉沉。上方加熟地20g,炒山药30g,酸枣仁25g,五味子25g,10剂。
5月21日三诊:腹胀减轻,腰围缩小,24小时尿量增至2000ml,寐安,效不更方。
继续予原方15剂,腹水基本消失,临床症状缓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