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锭的故事
(2022-04-01 13:58:09)摘自2022-3-31中国中医药报
甄雪燕 北京中医药大学
朝珠是清代官员朝服上佩带的珠串,挂在颈项,垂于胸前。紫禁城里藏有各式各样各种材质的朝珠。其中,有一串朝珠带着微微药香,那是一串紫金锭朝珠。什么是紫金锭?是金子做的朝珠吗?为什么会有药香呢?
紫金锭不是金子
金锭是古代金子制作的流通货币,而紫金锭则是一种中成药的药名。
早在宋代王璆所著的《百一选方》中,就出现了“紫金锭”的名称。古人根据金、银锭的样式制成模具,再把药物压制成金银锭的形状。因此,“锭”指的是药物的形态。为了将药物压制成形,要先将不同药物研成极细的粉末,然后加入蜂蜜、糯米粉等黏合剂,将药料调好后放在模具中压制、放干。锭剂非常坚实,不仅保存持久且便于携带。由于锭剂不易溶化,内服时需要先用开水化开再研服,外用时也是用水、酒、醋等研磨外敷。早期的锭剂主要用于治疗外科疔疮,明清以后锭剂因易于保存和携带,逐渐发展成内服,成为内外兼用的药剂。明代《徐霞客游记》中就有:“是晚,予病寒未痊,乃减晚餐,市酒磨锭药饮之。”记载了服用锭剂的过程。
锭子药的艺术
锭子药质地坚硬的特点,决定了它可以压制成各种各样的形状,不仅有防病治病的药用价值,还可以兼作饰品。清宫中就有仿植物形态的锭子药,如蒜头、葫芦、树叶、萝卜等;也有制成宗教人物的锭子药,如张天师、十八罗汉等;还有仿祭祀法器的轮、螺、花、鱼等。锭子药一般在每年端午节前开始制作,因此锭子药的形态常常与端午习俗有关联。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人们非常重视如何能平安度过端午,于是从中衍生出避五毒等习俗,这些习俗和形象也被制成锭子药的样式,被赋予了驱邪避疫的内涵。更为精致的锭子药上会雕刻有鹤纹、凤纹等图案,并配以翠珠、丝结或丝穗。故宫还有把药锭做成寿字纹圆珠的朝珠、念珠等。有的锭子药会用中国传统金银首饰制作工艺中的“点翠”工艺来加工。翠,指翠鸟的羽毛。点翠是先用金或镏金的金属做成不同图案的底座,再把翠鸟背部亮丽的蓝色的羽毛仔细地镶嵌在座上,制成各种首饰器物,故宫收藏的紫金锭朝珠上就有点翠。前文中提到的紫金锭朝珠,就是把药锭做成圆珠,打眼后,连缀成朝珠、念珠等。圆珠有的是药锭本色,有的作彩画处理。
锭子药里的谋划
紫禁城极其讲究的宫廷生活方式,赋予了锭子药精致的外形。中医药千年积淀的经验,赋予了锭子药神奇的疗效。同时,清宫锭子药的赏赐定例也使它成为帝王用来联络君臣感情、安抚戍边将士的“利器”。
清代统治者非常关注边疆驻军,无论战时还是战备,将士们的身体健康都时刻受到政府的关注。赏赐药品是朝廷的定例,既能稳定军心,又能防病祛灾,保存军力。从雍正时期开始,清宫就有赏赐紫金锭的定例。
清代名将岳钟琪在奏谢御赐紫金锭等物的奏折中写道:“仰体皇仁广布圣泽,凡官兵疾痛,谨遵方单配引发药,随服立应,三军之士无不感颂皇恩。”雍正十年(1732年)冬,朝廷派兵征剿贵州苗民,第二年开春后,由于当地多雨潮湿,有很多士兵生了疮疥,用锭子药贴敷后,取得了良好效果。于是,雍正十一年三月,广西提督张应宗具折恳请再赐锭子药,雍正迅速降旨:“赏给广西提督张应宗各种锭子药、平安丸,钦此。”要求办理军需事务的大臣立刻发送。
清宫里的锭子药,不仅是宫廷特产的中成药,也是精雕细刻的艺术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