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草根一生徐福刚博客
草根一生徐福刚博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69,581
  • 关注人气:2,95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桂枝茯苓丸辨治糖尿病足案

(2022-03-27 10:54:36)

摘自2022-3-23中国中医药报
翟惠奇 广州中医药大学
糖尿病足,是指糖尿病患者由于合并神经病变及各种不同程度末梢血管病变而导致下肢感染、溃疡形成和(或)深部组织的破坏。中医一般将糖尿病足归属于“脱疽”范畴,多认为其是寒湿之邪侵袭机体,瘀阻脉络,气血不畅,甚或痹阻不通所致,其中瘀血是核心。现代医学对糖尿病足的后期治疗,往往需要进行截肢,给患者造成较大的心理负担。中医药的介入可以促进溃疡的愈合,极大地降低患者的截肢率。现试举一例中医治疗糖尿病足典型医案。
患者是一位85岁的老年男性,面色黄黑,体型中等,脊背佝偻,入院时精神不佳,颇爱睡觉。入院诊断为:糖尿病伴有多种并发症、痛风、下肢动脉闭塞等。患者在2020年因自饮大量果汁后出现左足第五趾溃疡,接受住院治疗,诊断为“2型糖尿病足病”,予降糖、抗感染、止痛、改善循环等对症治疗,未见明显好转,后行左足第五趾切除术。2021年11月,患者右足大趾外侧面出现破溃,疮面色白,无渗血渗液,局都皮温无改变,疼痛不明显。患者未予重视,自行消毒处理后,疮口逐渐扩大。患者入院前2天因无明显诱因,突然疮口疼痛加重,行走不利,遂来就诊。双下肢动脉彩超示:双下肢动脉硬化并弥漫性斑块形成,右侧胫后动脉管腔狭窄(中-重度),余下肢动脉管腔轻-中度狭窄。刻证:患者精神可,左足第五趾缺如,右足大趾外侧面1.0×1.0×0.5(cm)溃疡,疮面色白,无渗血渗液,局部疼痛,右足二趾内侧面干揭皲裂,色苍白,右足趾底部皮肤皲裂起皮干燥,伴足底疼痛,右膝关节疼痛明显,无局部红肿热,伴双下肢酸痛乏力,活动后加重,休息时缓解。偶有胸闷,偶有口干多饮,无怕冷怕热、发热恶寒,无头晕头痛,无心悸气促,无恶心呕吐,无腹痛腹泻,纳眠可,长期便秘,大便3日1次,小便色黄。舌暗红,中后部苔黄厚干,脉弦滑。
辨证:阳证、里证,伴瘀血。
处方:桂枝茯苓丸合四妙散加减。
药用:桂枝15g,茯苓30g,丹皮15g,桃仁15g,白芍20g,赤芍15g,薏苡仁30g,黄芪30g,川芎15g,牛膝15g,生甘草12g。2剂,水煎服。
服药期间,患者大便1日1次,舌苔变薄,但根部仍黄厚干,溃疡面较前稍好转,疼痛减轻,脉沉弦略滑。拟先以祛湿清热为主,方去黄芪,改薏苡仁为35g,加党参20g、熟大黄10g、法半夏10g。并予三黄降糖片、清热祛湿颗粒等中成药,外用黄柏溶液、聚维酮碘膏、康复新液清洗患处。
5剂后,患者右足溃疡收口,脚上干燥死皮脱落,疼痛明显缓解,可下地自由行走。服药期间,解数次黑便,1日1次。患者对治疗效果满意,出院时带上药5剂,以巩固疗效。
按 糖尿病足属中医脱疽范畴,其病机为正气虚弱,寒湿之邪侵袭,瘀阻脉络所致。但笔者临证发现,属于阴证的患者固然存在,属于阳证的患者也有相当数量。属于阴证的患者,补阳还五汤、真武汤、黄芪桂枝五物汤等方俱可辨证使用;属于阳证的患者,多兼有瘀血、湿毒,故于清热基础上,活血兼利湿是其重要的辨治核心,桂枝茯苓丸、桃核承气汤、抵当汤等方均是可选用的疗效确切之方。其中桂枝茯苓丸不仅可用于实证、阳证,虚证、阴证亦可使用。桂枝茯苓丸证患者除诸瘀血症候外,还可能出现心悸、觉有气上冲感、心下悸动等,并多伴有腹直肌挛急或下腹部压痛。若患者伴有便秘、舌红苔黄等,则多加大黄以泻热活血;若患者舌苔黄腻,患处有拘紧、牵扯感,则多加薏苡仁、大黄,且赤白芍同用以取解凝之效;若身体壮实,肌肤甲错,瘀血明显者,可合用抵当汤;若见肌肤不荣,肌肉柔弱,疮口难收,疮面色淡者,可加用大量黄芪,并配川芎、当归等药,以活血补血通经,托疮生肌,促进伤口愈合。

发挥中医药在糖尿病防治中的作用

 (2022-04-13 03:36:06)[编辑][删除]

摘自2022-4-11中国中医药报
杨叔禹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已有两千余年历史,“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首创消渴病治疗方药“肾气丸”,并记载了消渴病并发症,初步认识到痰湿、瘀血与消渴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这一时期诞生的经典名方如“白虎加人参汤”“葛根芩连汤”“麦门冬汤”沿用至今。随着中医理论与实践的发展,通过不断吸纳前沿科学技术成果和改进临床研究的方法学,中医药在防治糖尿病方面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拓展。结合两部指南中医药的应用,中医药具有“降低糖尿病发生风险”“协同降糖”“防治并发症”“改善生活质量”四方面的作用与价值。
降低糖尿病发生风险
糖尿病前期属于2型糖尿病的“未病”阶段,既是进展为2型糖尿病的高危风险,也是逆转2型糖尿病的最佳切入点。“治未病”是防治糖尿病的关键环节,中医药作为“治未病”的重要手段,应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中医药可作为生活干预与运动调节之外的第三种调节手段,既往研究显示,中医药治疗可改善胰岛素抵抗,包括中成药、中药汤剂及非药物疗法等手段,在临床与机制研究方面均取得一定进展。“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糖尿病前期(IGT)中医综合治疗方案研究”是国内首个中药干预 IGT的大型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历时3年观察上千例病历,研究显示中药可有效干预IGT进展,并对心血管危险因子有明显干预作用。
协同降糖
控制血糖是糖尿病二级预防的重要内容,并贯穿治疗的全部过程,控制血糖可显著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并降低全因性死亡风险。中成药具有较好的协同降糖效应,且通过多个大型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的验证,目前已取得较可靠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研究结果显示中成药联合基础治疗的降糖效果更明显,并可减少包括低血糖、血糖波动、肝肾功能损伤等在内的一系列风险。此外中医传统功法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心身桩等,在协同降糖方面也显示出明显的优势,并且对缓解患病的紧张焦虑情绪,提高治疗依从性有显著作用。
防治并发症
2型糖尿病相关并发症是糖尿病三级预防的重点与难点,也是糖尿病相关致残、致死和经济负担的主要原因。中医适宜技术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对部分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具有显著优势。例如对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药内服、中草药外洗、穴位贴敷、针灸、穴位电刺激等方法简单实用,可改善肢体的凉、麻、痛等症状和神经传导功能;对于早期糖尿病肾病,中药内服、穴位注射、针刺等能改善肾小球滤过率,延缓肾病的进展,中药灌肠可通过排除肠道氮质毒素堆积,减轻炎症反应从而改善肾功能;对于糖尿病足,针刺、穴位按摩、中药熏洗等可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环和周围神经的功能。
改善生活质量中医药具有多靶点、整体治疗的特点,针对糖尿病患者的一系列症状具备丰富的经验与方法,经典名方如大柴胡汤、葛根芩连汤等,在改善症状的同时,还具备协同降糖的作用。

自研太平糖克浓缩丸治疗糖尿病

  (2022-10-25 16:58:08)[编辑][删除]
时间:2021-08-13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严东标

糖尿病是临床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近年来,我国糖尿病发病率剧增,除了黄种人具有糖尿病遗传易感性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客观原因外,现代人饮食失衡、过食肥甘、工作节奏快、心理压力大、运动量减少等也是导致糖尿病高发的重要外部因素。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病的范畴,在《黄帝内经》中,消渴病已被视作为一类疾病进行详细阐述。秦汉时期张仲景论述了本病的症状、脉象及治疗方药,将消渴作为正式病名确立下来。隋唐医家明确消渴分型证治。宋金元时期提出了三消分证,并强调了火热在消渴发病中的重要作用。明清时期提出了阳虚致消说和三消皆本乎于肾之说,但多数医家还是认同阴虚燥热之说,力主滋阴清热。到了近代,气阴两虚又成消渴病主要病机,可见益气养阴一直以来是消渴病的治疗大法。

随着检测手段便利以及群众健康意识加强,体检中早期诊断出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早期的患者越来越多,他们大多没有明显不适,笔者认为该阶段疾病属于中医脾瘅范畴。

《素问·奇病论》云:“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此段经文明确提出了脾瘅的病名、病因、病机以及临床表现和治疗大法。其病因可总括为食多,病机是营养过剩。此过剩一是指“数食甘美”,即过食鸡鸭鱼肉等肥甘之品;二是指“五气之溢”,气者,能量也,摄入能量过多,达到“溢”的程度。其临床表现:肥胖、中满、内热、口甘等。经文所述与现代医学糖尿病前期或早期、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脂肪肝、高血压前期、高代谢综合征以及肥胖症的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非常吻合。

依据上述认识,笔者自拟研制了太平糖克浓缩丸,不仅用于糖尿病前期人群干预以及2型糖尿病早期患者的治疗,还用于治疗高脂血症、脂肪肝、肥胖症患者,均取得不错的疗效。

组成:生黄芪30克,淮山药30克,白术30克,厚朴10克,茯苓15克,薏苡仁30克,佩兰10克,桑白皮12克,荔枝核10克,黄连10克,青钱柳30克。

功效:健脾理气,化湿泄热。

主治:2型糖尿病前期血糖代谢紊乱或初诊2型糖尿病早期(以胰岛功能障碍或抵抗为主要表现者)属脾虚湿阻、气郁化热之脾瘅者。

制作:生黄芪、厚朴、佩兰、桑白皮、荔枝核、黄连、青钱柳按上药之比久煎取浓缩药汁;淮山药、白术、茯苓、薏苡仁按上药之比焙干打粉过80目筛,将药汁与药粉混合制成浓缩丸。

服法:一次20粒,每日2次,饭后服用。

方解:生黄芪、淮山药为君药,此二味乃施今墨先生治消渴常用药对,其中黄芪甘温补中,乃补气药之长,营运中州,山药甘平既健脾益气又护肾固精,两药共为主药,补脾而不滞,升阳而不燥;白术、茯苓为臣药,益气健脾以助君药之力;薏苡仁健脾祛湿,佩兰醒脾化湿,又恐湿郁日久而化热,以黄连、青钱柳清热化湿,共为佐药;脾居中州,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虚湿阻,则三焦气机不畅,故选走上焦之桑白皮、行中焦之厚朴、偏下焦之荔枝核理气以宣畅三焦之气机为使药。诸方合用,脾气健运,水湿得化,内热已泄,气机通畅,则诸症可消。(严东标 江西省九江市中医医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