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说孟河医派三位经方家
(2022-03-27 08:25:08)
摘自2022-3-23中国中医药报
黄煌
南京中医药大学
余听鸿
岳美中
陆渊雷
经方,是《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所载经典配方的略称。经方家,是一批擅长应用经方治病的医家。他们强调方证相应,重视药物及其配伍的研究,重视临床技术的研究,以擅用经方大剂为临床特色,近代也有“经方派”的称呼。孟河医派中也有不少以擅用经方出名的医家,如果说孟河医派是一棵参天大树,那这些经方家就是经过嫁接后长出的累累硕果。
内外兼擅的经方家余听鸿
余听鸿(
1847-1907年),江苏宜兴人。13岁赴孟河天宝堂药店学徒,20岁师从孟河名医费兰泉。27岁返宜兴,为茶肆伙计,偶尔为人治病。35岁迁居常熟,屡愈危症,不数载而道大行。其间常熟温热流行,经听鸿救治甚多,有“余仙人”之称。余听鸿深得费氏心传,擅长内科,又精外科、喉科。著作有《余注伤寒论翼》《外证医案汇编》《诊余集》等。
余听鸿是晚清著名经方家。他说:“仲景之方人皆畏难不用,然病至危险,
非仲景方不能挽回耳。”(《诊余集》)余氏不仅用经方治疗外感热病,也能灵活运用《伤寒论》方调治内伤杂病。他用药峻猛,擅用经方大剂,与当时流行的轻灵之风迥然不同。“余素性刚拙,遇危险之症,断不敢以平淡之方,邀功避罪,所畏者苍苍耳!”(《诊余集》)经方家的精神价值取向,跃然纸上。
影响余听鸿的第一人是孟河名医费兰泉。费兰泉(1818-1880年),其祖父费士源(1762-1835年)以内科名世,与王九峰、马省三(马培之之祖),皆为当时江南名医。费兰泉擅用经方,余听鸿曾亲眼目睹费兰泉用大承气汤治泰兴太平洲王姓妇人大结胸,用白虎加人参汤治王姓儿暑热入里,济生肾气汤原方40剂治一牧童臌胀,附桂八味丸治施女滑胎等。这些案例,都记载在《诊余集》中。可见对余听鸿的影响之深。
影响余听鸿的第二人应该是柯韵伯。柯韵伯(1662-1735年),浙江慈溪人,晚年寓居常熟,著有《伤寒来苏集》。他强调仲景为百病立法,伤寒杂病治无二理,重视方证。指出
“仲景之方因症而设,非因经而设,见此证便与此方,是仲景活法”(《伤寒来苏集》)。《伤寒来苏集》首次采用以方名证、以经类证的编注方法。余听鸿是偶然的机会得到《伤寒快读》一卷,此即柯韵伯所著《伤寒论翼》,手抄本虽有蠹蚀破碎,余氏亦以己意补缀,遂忆先师所讲,己所通悟,结合临床经验,与后辈逐句讲解,门人胡筠青随讲随录,即为《余注伤寒论翼》之初稿。后经修订补充,于1893年于苏城谢文翰斋刊印发行。《余注伤寒论翼》是余听鸿经方学术思想的重要著作,他在柯韵伯方证思想的影响下,强调《伤寒论》在各科临床的指导意义。这是孟河医派一部重要的学术专著。
晚清的中医界空气沉闷,许多中医师固守叶薛吴王等温病家的只言片语、二三药方,追求轻灵奇特平淡,敷衍了事,不求有效,但求无过,学术生态凋零。余听鸿的崛起,以其鲜明的学术个性,彰显了孟河医派求实求真、医归醇正的优良传统,对《伤寒论》方证相应思想的弘扬、为在中医界培植全科思维起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倡导中医改革的经方家陆渊雷
陆渊雷(1894-1955年),上海川沙人。少时从朴学大师姚孟醺治经学、小学,通诸子百家,好天文历算,1916年至1925
年间任教于暨南大学等学校,业余治医学,及有成,受《伤寒论》于武进恽铁樵,又请益于章太炎,并助恽氏办函授学院,曾执教于上海各中医学校。1928
年同章次公等合创上海国医学院,以“发皇古义,融会新知”为办学宗旨,率先于教育计划中列入理化、解剖等课程。著作有《伤寒今释》《金匮今释》《陆氏论医集》等。
陆渊雷倡导中医改革和科学化,主要是强调实证的思想。他推崇经方,认为“中国经方,历数千百年数万万人之实验而得,效用极显,方法极简,至东汉已灿然大备,其时欧西尚在草昧时代”(《为中央卫生会议废止旧医案宣言》)。他高度赞扬经方的实效,谓“经方以草石汤药疗病,视证候以投方,投中,则覆杯而愈,不中,则不死为剧”。
他认为《伤寒论》为代表的经方用药方法“从之则愈,违之则危,事实也。其必有科学之理存焉”(《伤寒今释•叙例》)。他更进一步指出《伤寒论》的精粹在于证候方药。他说:“统观仲景书,但教人某证用某方,论中有桂枝证、柴胡证之名,
可知意在治疗,不尚理论。中医之治疗有特长,理论则多凭空臆造, 仲景不尚理论,正是识见胜人处,后人斤斤于风邪寒邪伤卫伤营之辨,
而不于病证药方上著眼对勘,皆非读仲景书者”(《伤寒今释•卷一》)。基于以上的认识,《伤寒今释》中除对仲景证候方药详为解释以外,
并广引诸家对经方的用法经验,但对“其有臆决病情,不举证候者, 仍不采录”
(《伤寒今释•叙例》)。可见,其学术思想与近代科学的实证思想是一致的。
他主张用西医的体系来整理中医,解释经方治病的原理。他建立了以经方为中心的教育体系,明确表示“敝院宗师仲景,实用经方”(《整理中医学说刍议》)
“余以为理论当从西医之病名,
治疗当宗仲景之审证为宜也”(《伤寒今释•卷一》)。这种思想在当时是惊天动地的,引起中医界的极大震动。
陆渊雷的学术思想其实不是空穴来风,影响陆渊雷的第一人是恽铁樵。恽铁樵(1879-1935年),江苏武进人。《恽氏家乘》说:“家世知医,而铁樵尤开悟。”他毕业于南洋公学,曾在商务印书馆主编《小说月报》。恽体素弱,经中西医诊治,未奏效。又因长子病故,遂发愤学医,精研历代医书,又问业于汪莲石,与姻亲丁甘仁切磋。用麻黄汤治愈儿子麻疹及肺炎、用四逆汤治愈同事小儿伤寒阴证,声名大噪。1920年辞职,主攻医学。主张中西医汇通,各取所长,并对当时中医界流行的温病学说展开猛烈的批评。他说叶薛吴王的温病学说“有未发明之学理,有江湖术之黑幕”,主张以《伤寒论》为准则,“伤寒以《伤寒论》为准,温病亦当以《伤寒论》为准”(《温病明理》)。1925年他创办铁樵中医函授学校,受业者达千余人。陆渊雷投于恽铁樵门下,是缘于学术思想上的认同,特别是对《伤寒论》价值的认同,并共同致力于中医学术的改良实践。
影响陆渊雷的第二人是章太炎。章太炎(1869-1936年),近代民主革命家、思想家。章氏对医学也很有研究,于《伤寒论》更具卓识。他说:“要知仲景《伤寒论》,其论病机,乃积千百年之经验而来”(《伤寒论讲词》)“余于方书,独信《伤寒论》”(《中国医药问题序》)。章太炎研究《伤寒论》多抛弃传统的解释,所谓“上不承灵枢内难,
下不采薛叶诸家”。
他推崇柯韵伯、徐灵胎、尤在泾、陈修园等经方家,尤其对柯韵伯的评价非常高,认为代表了仲景学说研究的主流。说“自成无己以后,解《伤寒论》者多家,不佞所愿,则学柯氏”(《答张破浪论医书》),说柯韵伯《伤寒论翼》对《伤寒论》的阐述是“截断众流”(《论太阳病非局指太阳》),嘱人“不惜重资购取”柯韵伯的遗著(《征求柯韵伯遗著启》)。章太炎也重视日本古方家,他在给陆渊雷《伤寒今释》作序言说:“令仲景而在,其必曰:吾道东矣。”反映出章太炎心中对国内研究经方的不满。
在章太炎、恽铁樵两位名人的指导和支持下,陆渊雷在上世纪20年代中医存废的斗争中是一位善战的骁将,以经方为拳头,狠狠打击了废止中医派的企图,向社会显示了中医学的科学性;在中医发展之路的探索中,他是一位执拗的学者,他敢于吸收西医学说以及近代日本汉方精华来滋润中医学术,是孟河医派后期的一位勇猛的改革者。
结合“举一以概其余”文法读《伤寒杂病论》
(2022-03-29
13:49:50)[编辑][删除]
摘自2022-3-18中国中医药报
姚鹏宇 山东省名老中医药专家陶汉华传承工作室
《伤寒杂病论》一书言简意赅,文短理备,条文寥寥数字,列主症,详特殊,出治法,拟方药,方证相应,使病脉证治一目了然。“举一以概其余”是仲景行文的独特方式,也是历代医家常用的一种文法,指选择典型案例和内容,以举例说明的方式,概括其余内容。这种文法既体现在仲景对于症状描述上,姚荷生谓之“一症概其余”;也体现在仲景治法方药运用上,《临证指南医案》云“故古人云仲景之法,不但治伤寒,苟能悉明其理,即治一切六气之病与诸杂症,皆可融会贯通,无所不宜”。结合“举一以概其余”文法,阅读《伤寒杂病论》能够更好地发挥文义,提升临证。
识一症明病机,揣他症得其余
仲景原著条文言简意赅,寓意深刻,其文非晦涩,多开门见山,直抒胸臆。《伤寒杂病论》中不乏出一症,而举方药者,此等条文需谙“举一以概其余”文法。首当判断其为主症还是特异症。主症者,执本末从,自主症辨识病机,而得余症也,如观“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则病在少阳之机括可明,口苦咽干、胸胁苦满等症亦多兼之,从而抓主症用经方,小柴胡汤出矣。特异症,为典型症状表现,仲景对于众所周知之症,多避而不谈,或浅着笔墨,而于特殊的症状,多有提点,自特异症知病机,则他症亦得之,如见“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一条,则明寒饮郁肺之机括,胸膈满闷、咳喘不得卧、脉浮等余症亦可揣得,自此于咳喘患者,闻喉中水鸡之声,多用上方。见症知病,举一端而得其余。
学一病晓其理,观诸病皆可辨
《伤寒杂病论•序》曰“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见病知源,虽言一病则诸病皆涉,虽举一端而余者皆概,陈修园谓之“全篇以此病例彼病,为启悟之捷法”。张元素在《医学启源》载“运气不齐,古今异轨,古方今病,不相能也”,随着生产能力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升及医疗水平的发展,疾病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许多新兴疾病的产生为医疗卫生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然“殊途同归,其致一也”,中医诊疾着眼于“病的人”,而不仅是“人的病”,着眼于调整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后,机体失调的状态,其治疗理念和核心思想始终未变。学一病晓其理,观诸病皆可辨,《伤寒杂病论•序》言:“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病死率如此之高,说明其宗族所患非普通外感伤寒,应属具有传染性的寒疫,张仲景对疫病辨病、辨证、防治的理论与实践,为疫病诊疗梳理了典范。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采用的清肺排毒汤,就是由麻杏石甘汤、小柴胡汤、射干麻黄汤、五苓散等经方组成拟定的,虽病异伤寒,然新冠之症,亦不脱于仲景所论,故得伤寒而新冠亦可疗。柯韵伯曰:“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伤寒杂病,治无二理,咸归六经之节制”,则明一病之理,则诸病之理思过半矣。
得一方明治法,出变化方无穷
《伤寒杂病论》一书收罗众方,既囊外感之方,又蕴杂病之剂,兼有杂疗方。自战乱散佚,书分两本,《伤寒论序》言:“今先校定张仲景《伤寒论》十卷,总二十二篇,证外合三百九十七法,除复重,定有一百一十二方,今请颁行”,《金匮要略方论序》载:“以其伤寒文多节略,故断自杂病以下,终于饮食禁忌,凡二十五篇,除重复合二百六十二方”,《金匮要略研读心悟》统计《伤寒杂病论》实际载方为296首。然二百余首方剂何以影响如此之深远,概因仲景以方言治,虽论一方,然方中蕴理法,可化裁无穷之方。如肾气丸一方,蕴“少火生气”之理,藏“虚劳建中”之意,含“阴中求阳”之法,又囊“外饮治脾,内饮治肾”“肾宜温,肝宜凉”“喘由外感者治肺,喘由内伤者治肾”诸论,虽一方而启后世诸方,如钱乙、张景岳、叶天士、吴鞠通等医家受此方影响何其深,故而六味、桂附、济生、左归、右归等皆出。故云得一方明治法,出变化则方无穷。
识一药明其类,可活用出神奇
仲景熟谙药性,深通药理,用药精简,变通灵活,可谓神仙手眼。《金匮要略研读心悟》一书指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共载药206味。识仲景用一药之神奇,则可通此药之理,有化腐朽为神奇之功。“药症对应”是探讨药物与症状之间的对应关系,仲景见症用药,明药症此识仲景用药法门之先,如《伤寒杂病论》“或然证”之用药,皆是药症对应之用法。“药病相合”则是药物与疾病的对应关系,仲景某病必用某药,皆为药病相合之用,《医学启源》言“柴胡,少阳、厥阴引经药也。妇人产前产后必用之药也”,实师法仲景。此外据证用药、辨机用药亦屡见《伤寒杂病论》中。《伤寒杂病论》含黄芪者有八方,祛风除湿、扶正固卫、通调血脉、补虚止损等功效皆有论述,其用量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方中用量最重,防己黄芪汤用之最轻,病轻量亦轻,病重量亦重,理、法、方、药、量环环相扣。庶能达仲景之能,识他药如斯,并推己及彼,则必达神用之妙。
结合“举一以概其余”文法,读《伤寒杂病论》,举一端而涉其他,见一斑而窥全局,虽读一家,实旁通百家也。
如何学伤寒论 【草根一生】
(2014-04-19
11:18:10)[编辑][删除]
学习《伤寒沦》应先打好一定基础,其中包括学好《内经》中的阴阳辨证思想和方法,以及学好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知识。同时把《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和陈修园的《长沙方歌括》学懂吃透,这是第一步。
在这个基础上,再看《伤寒论》原文,《伤寒论》既然用条文表达辨证论治的思想方法,因此,学习《伤寒论》就有一个理解条文和条文之间相互关系的意义而为基本要求。应该看到,《伤寒论》398条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在条文之间,无论或显或隐,或前或后,彼此之间都是有机的联系着。作者在写法上,充分运用了虚实反正、含蓄吐纳、参证互明、宾主假借的文法和布局,从而把辨证论治的方法表达无余。由此可见,学习《伤寒论》先要领会条文和条文排列组合的意义,要在每一内容中,看出作者组文布局的精神,要从条文之中悟出条文以外的东西,要与作者的思想相共鸣。这样,才能体会出书中的真实意义。白文最少看它四五遍,并对其中的六经提纲和一百一十三方的适应证都熟背牢记方有妙用。这一阶段,感到枯燥无味,只要坚持就是胜利,这是第二步。
在熟读白文的基础上,然后就可以看注了。《伤寒论》的注家不下数百之多,看哪一家为好呢?在认识上也不一样。我以先看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为好。因为成注的优点是在学术上不偏不倚,以经解论,最为详明,说理比较中肯。成氏写的还有《伤寒明理论》和《方解》两种书,同《注解伤寒论》鼎足而立,缺一不可。所以,在看成注之前,这两种著作也应认真地看一看,才能对它选写的五十个症候,在定体、分形、析证、辨非等环节上有所认识,以加强辨证论治的方法和运用。成氏三书读完后,可以看看徐大椿的《伤寒论类方》、柯韵伯的《伤寒来苏集》、尤在泾的《伤寒贯珠集》。
以上的三位注家,在伤寒学中影响很深。他们的注解,或以方归类,或以证归类,或以法归类,角度不同,而殊途同归,可以开拓思路,实有破迷解惑的作用。
柯注的优点,从原则上讲,他指出了《伤寒论》不专为伤寒一病而设,而六经辨证实能统摄百病。他的话卓识灼见,而能与仲景的思想相共鸣。他的不足之处,误把经络解为经略,又别开生面将《伤寒论》的太阳膀胱经当作心阳来论,未免牵强附会,有失仲景之旨。
尤注的魄力似逊于柯,在文字也不及柯氏的笔墨纵横淋漓尽致。然而,尤氏得马元一先生的真传,构思精辟,言简而赅,对脏腑经络、气血荣卫之理与正邪变化之机,上逮《内》、《难》,下历百家,而极见功夫。他比柯氏更为扎实,惜乎人之不识也。
此外,
此外, 如方有执的《伤寒论条辨》、钱璜的《伤寒溯源集》,皆是知名之著,亦可加以涉览。
以上几个专著读后,可以再看一点综合性的作品,其中应以日人丹波元简著的《伤寒论辑义》为理想。这是第三步。
通过上述的三个步骤,能坚持到底,对《伤寒论》这部经典著作也就可以说学的差不多了。但是,对于读这本书的人来说,切不可浅尝辄止,亦不可略有所获,便沾沾自喜而停顿不前。
归纳以上所的内容;是学中医先从经典著作入手,不要怕难,要有一点精神;二是对于中医学的原文和汤头、药性及歌诀,既要明其义而又要背其文。不背—点书,是没有工夫可言的;三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自学不是权宜之计,而是要一生奉行;四是要学用结合、学以致用。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