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传文:意象油画作品欣赏

标签:
欣赏杂谈 |
分类: 美体油画 |






任传文,1963年2月出生于江西丰城。
1990年毕业于吉林艺术学院油画系,2003年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高研班,现任吉林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理事。
曾获中国油画艺术作品奖,中国青年油画展艺术作品奖,中国风景画展凤凰奖、佳作奖等奖项,曾入选第一、二、三界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上海国际美术双年展、中国油画学会会展、中国美术年鉴等多项展览活动。近年来,作品曾多次在海内外举办个展、联展,并由国内外多家出版社编辑出版,出版《二十一世纪中国艺术研究
意象架上—任传文的东方精神绘画
作者: 张群
时下,随着时代和科技的迅猛发展,多元的文化和格局正在迅猛的冲击着封闭、单一、固有文化的本源,各个领域的相互交替也在潜移默化的发生着变化,文学艺术随着社会整体观念的推进,东西方文化也同时发生着嬗变、交融,形形色色的多元结构文化带来了文学艺术观念的更新和裂变。架上绘画不可避免地受到来自各方的新思想、新思潮的冲击,艺术家们在这种潮流的影响下形成和产生了多样不同的艺术样式和理念。纷繁复杂的艺术观念,使得架上绘画必然多元和分化。以至于受到诸如影像、装置、行为等视觉艺术的影响。近来,特别是东方本土文化对架上绘画的影响越来越趋于明显。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艺术家在绘画语言与形式上都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在这样一个富于激情和理想的年代,各种思潮、观念如雨后春笋般萌动。中国本土油画家整体性地从具象写实逐渐走向图示写意,视觉元素由原来的具象多元转向意象或抽象多元,更多的艺术家逐渐向东方中国式的传统水墨甚至书法结构和书写方式以及民间美术这样的平面艺术吸取养分,力求从中找到表达自我情感的语言载体,而逐渐转向以东方文化为积淀的绘画语言和形式。象征性已占据了主要部分。艺术家更加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关注或是对人生哲理的诠释,绘画已完全脱离了原有的使命,而是对神秘、朦胧甚至是原始的冲动、畸变的迷恋和对自由狂放写意笔法的偏爱等。
艺术家已不能满足于传统绘画的艺术再现,而是借油画材料这个代表西方文化符号的载体来传达东方艺术境界和传统精神,从情感和理念、心性入手。使中国传统文化和东方艺术精神成了艺术家寻找艺术创作的本源。各种文化和艺术门类的消解、同一、融合是当今世界发展不可遏制的新趋向和必然。
他是从中国传统文化和东方艺术精神背景下走出来的一位具有新人文主义思想和新意象主义的油画家,是个成长在北国这块厚土而出生在江南的才俊。血脉里有着南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内涵同时又具有北方汉子的血性和胸襟,凭借着对传统文化的积淀和理解,特别是对中国古典哲学“儒、道、释”精神内涵的参悟,为他的意象绘画理念的形成打下了潜在的基础。使他在以后的艺术道路上不断的悟“道”、“开悟”得“道”。
油画民族化道路的探索并非易事,当下的意象油画不等于“中国油画”,不能够也不可能包含整个中国油画。但是“意象油画”却能体现蕴涵中国民族化油画和本土特征的中国式油画,是文化精神而不是外在形式。油画家任传文深谙“意象”这一美学命题,并把这一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意象”审美意蕴融入在自己的创造中去。
在中国的先秦的《易经》中就已提出:“圣人立象以尽意”及“象生于意,固可寻象以观意”,同时又把“象”和“意”联系起来,指出了“象”对于表达“意”有着“言”所不能及的特殊功能,“象”是具体的、切近的、显露的、变化多样的。而“意”则是深远的、隐幽的。
任传文在他的意象图式里,更多的是对人类整体精神的关注和情感的传达,绘画载体本身的意义和外在的形式都是在为整一的“意象”理念服务。这在画家1990年早期的作品就能触摸到,如:《平原的太阳》(1990)、《焚梦》(1993)、《寂寞箫声》(1993)等。可以看出画家从起始的定向和思维就是朝这个方向进行探索和努力的。研究和探索性的思维方式是他成功的基础之一,这从他多年的艺术探索轨迹中非常凸显。
在这个多元时代、信息时代,同时也是个危机时代,人类的自然家园正随着商业化、工业化和都市文明的进程而被吞噬。人自身的自然属性和天然的质朴也逐渐失去,传统文化的本源也将被日益扑面而来的五华八门的“新时尚”、“新观念”、“新思想”而被遗弃、失续。人类的肉体和精神也越来越远离自然,人与自然的和谐,回归自然,艺术同人的本源和人的天性的复归已成为当今人类的首要。人类的心性和灵魂需要的是智性的开启和天籁的关照。
在这鱼目混珠、学术浮躁的年代,艺术家任传文并没有随波逐流、迎合时世,而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沉潜下来了,冷静的思索着自我艺术价值的取向。用对艺术和对生命的虔诚,默默地在艺术这块神圣的净土上耕耘;探求艺术的真谛,从传统脚踏实地的一步一个足迹走到今天自己的艺术巅峰。他并不奢望艺术能给他带来什么,一路走到今天;凭借的完全是对艺术的膜拜和执着。在他中期的作品中,我们完全感觉到艺术家不但是技法上的成熟同时也看到了画家对艺术形式语言的稔熟和“度”的把握;以及画家对人生本体哲理的深层思考和对人类情感世界的理性回归和关照。如:三联画《生》(1998)、《浮生》(1999)、《人间烟火》(2003)等作品。
如果说他的绘画语言道出了中国哲学的“禅境”和“天人之和”的东方理念,那么他的东方意象图式恰是从内质到外化的切合。走向自然、走进生活,投入到大自然的胸襟与自然对话,这是他求得绘画语言和灵感的方式,这种方式是艺术家在以求得保持一颗纯净的心性和不被污染的灵魂。这也正如画家本人所说的那样:“纯化感觉,迹化感情”,正是在这样恬澹、达观、平和的心境下,使艺术家的思维理式和作品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画家在艺术语言的表达上,精纠、华丽、有条不紊、不造作、不落窠臼,技法上不拖泥带水。在艺术思想和思维方式上,他绝对是一个独立无束羁、我行我素彰显个性的艺术家。
的确,现在是一个彰显个性标榜自我的时代,可惜有的只是喧噪一时,雨后便是昙花一现。任传文的东方意象图式和审美理想之所以成为当今画坛茂盛久远的长青藤,这完全是艺术家自身的文化积淀和对艺术再创造的感悟。
此时,绘画本身的意义和技法已不重要,画家试图以这种图式阐释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意—境、境—象。达到“以象明理”、“以理尽意”。正如《文心雕龙》:“窥意象而运斤”,意象是充分体现了艺术家的主体思想情感的艺术形象。这就是“象外之象”,既“境”以达到“境生于象外”。任何一位艺术家其作品就是对他本人的艺术思想及艺术追求和品味的最好注解。
这可能还要具备一定的“内功”,这种“内功”的修炼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的是日积月累的结果,决不是一挥而就的。任传文作为一个置身于当下中国意象油画的发展和探索阶段的艺术家,在研究和探索东方样式的油画语言,用绘画艺术作为载体表现人的生存状态及精神情感,他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他的意象油画艺术受到越来越多的承认和广泛的关注,使他在艺术创作上更加自信,状态也比以往更加从容、洒脱。
作品中经常让你感到有极其鸺散的不经意的飞来之笔,流动飞扬,似是神来之笔。正如画家自述的那样:“我喜欢用形来传达无形的情感和思想,因此我常常在自然里体会到发现的快乐,我喜欢自然的绘画的状态。当然,顺其自然的创造方法并非是毫无目的地胡涂乱抹。我一直觉得称得上所谓出神入化的艺术作品,必当是人做一半儿神做一半儿。
因此,过分人为地规定画面的趋势和对画面走向毫无把握同样会淡化削弱掉自由和灵动的空间。紧凑与鸺弛的把握需要有内心良好的状态,正应了古人的那句话:所谓心清禅自来。可以说,真正的艺术家首先必须是一个思想家,任传文的东方意象油画语言的研究和探索;反映了当代中国意象油画的历史性的趋势和发展。或许,他今后将在中国意象精神图式的宏大文化背景下,不断的探索和个体的超越,迎来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意象油画艺术的成熟和繁荣。
前一篇:一切只是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