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忻油画作品赏析


标签:
鉴赏 |
分类: 美体油画 |
王忻注重画面的完整,在构图时也是相当严格的。这在画模特要求更加苛刻,他挑模特更是如此,他画上的任务在现实当中你肯定找不着,因为是多人组合的综合体。他说:有的模特脸儿好看眼睛美,但是躺下就不好了,有的身材很理想,手脚太难看。好在我们学院的学生都比较漂亮,学戏曲的有这个先决条件。有时为了一双美手、美脚干脆我就到学校的食堂去挑,学生们买饭都得伸手吧,我趁机观察,“别动,好,就这双手了”拉回画室就做了手模。脚呢,我就在买饭的队低着头来回溜达,学生见了疑惑的:问“王老师,你丢啥了,啥宝贝落这了”,“我就找你这只脚呢”现在学生们都习惯了,都积极配合这个寻找美的执着勤奋的画家教授。所以看王忻画的人物总是那样完美无瑕疵,生动鲜活。他完成一件作品往往需要很长时间,绘画的写实技巧得益于央美4年磨练。有意思的是在1999年泰国国王知道了王忻的写实技巧功力深厚,便邀请王忻为自己绘制一幅巨幅画像,他利用自己娴熟的技巧经过精心,不负众望,国王大为满意,并未他在泰国举办了画展,受到各界的广泛赞誉。
除了娴熟的技巧,王忻还有一项技能,别的画家望尘莫及,他的外语很好,一般画画的外语是很一般的。前两年清华美院陈丹青老师就因学外语不及格而无法招到学生,最终愤而辞职,新闻闹得沸沸扬扬。即使现在的艺术院校的大家、教授,哪个敢拿外语叫板?王忻应是个特例,外语他完全是自学的,前两年CCTV央视《人物》栏目准备为他制作一台专访,摄制组来到学校见面,经过交谈发现王忻外语了得,就对他说:台里另一档节目《希望之旅》正准备找一个懂外语的画家题材的专题,画家上这档节目很困难,今天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于是就有了《希望之旅》画家专题。
这个特长也帮助了他更直接地了解西方艺术,理解得更直接深刻一些,正如他所讲:进入以后越来越觉深奥,现在总有一种力量推着我画,每一张都有解决不完的问题。
一个纯西方表现方式的作品出现在纯中国的民族的戏曲学院里应该说是有戏剧性的,这也可能是我的主观臆断或者孤陋寡闻,姑且叫他藏在戏曲学院的唯美主义者吧。东西方不同的视觉表达方式怎么能和平共处呢,说到戏曲学院对自己的影响他说:绘画上影响不是很大,只是我喜欢安静,院里有时敲锣打鼓声音很大。我对戏曲服装倒是很感兴趣,将来可以考虑一下换换题材,当然还是油画的语言,把油画画成国画那样就不对了。教学和创作却别还是很大的,戏曲的舞台美术过去是没有的,戏曲属意象的东西,舞台上一张桌子,一把椅子就是一场戏,完全是写意,像中国画一样。舞台美术对于绘画是有很多限制的,它是不会单独存在的,没有灯光一切都不存在。但当我回到画室进入创作状态就进入了自我世界,我的理想世界。
说到唯美,王忻说:可能是他与生俱来的,早在1982年在中央美院毕业创作时他就画了七个美女在河边的逆光像,当时还受到了一些老师同学的议论,说是太过于美了。当时中央电视台还报道了这届毕业生的作品展。那时正流行伤痕文学,文革过后人们对命运的反思,反叛,人们从痛苦中刚刚苏醒过来,只注意凋谢的花瓣的伤感,不及欣赏花是如何绽放美丽的,对待唯美,他不屑地只认为是空洞的代名词。我对过去或是所谓痛苦不是没有记忆,我处事乐观,看到的都是生活中美好一面,我需要表达美并让人们感觉到。他说:野外的裸女,这是一个标志性题材,我从90年代就开始画这些,有时完成一张作品需要两年左右的时间,目前这张已画了近三个月了。他的画室里有很多道具,古琴、古式镂雕的床,西式的美人榻,这些都是他的画中物,都是用来陪衬美女的。画面中的风景都要写生来搜集素材,他说,去安徽泾县写生,我们每年都带学生去画画,安徽人文历史丰厚,过去读书人多属于书香门第,建筑有特点,风景幽美。那里一个村长可能就是过去进士的后代,要么房东的祖上就将是举人。那里的人文环境显得很闲散,基本上不是作为劳动力而放养的,很安逸。记得有一次我在村口画落日,一老农在我后面看了半天也不知道我画哪里,有点像又对不上号,问:“这是那里的山头?”这时有一个赶牛的路过,看了一下说:“他是在画心里的山头”。好家伙,真是一语中的,很深刻,很到位,这也真是我心里的话,现在我想起这句话都心存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