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 |
分类: 博客性学 |
背离教育求真原则的儿童“集体婚礼”[1]
彭晓辉[2]
现代社会,婚礼乃人生第一重大成人仪式。近日,郑州一家幼儿园借幼儿性教育之名,为儿童举办了一场“集体婚礼”(郑州晚报:【幼儿园举办“集体婚礼”】,记者:张翼飞)
诚然,人人有童真和好奇。对与性及性活动有关的各种事物有探究欲望或心理动机,称为性好奇。性好奇从孩童期就具有并持续终生,它可以促使个体探求与性有关的信息和学习性知识。从更普遍的意义来看,性好奇是个体求知欲望的“催化剂”。
孩子有玩“结婚游戏”确乎不假,这只是自得其乐、满足性好奇的嬉戏。但是,由教育者组织,完全按照婚礼的议程完成仪式,这个性质就发生了根本变化。这与组织孩子扮演“医生病人的游戏”是完全不同的性质。这让孩子从小就形成了婚姻可以做游戏的观念。游戏“婚礼”对孩子的品格教育非常有害,会给孩子一个印象:严肃的事情也是可以游戏和不作数的。从婚礼的庄重、承诺和逻辑的特性看,这些孩子是“已婚者”,将来真正的婚礼成为“再婚仪式”。这不可笑?!
与其以早教之名举办虚假婚礼,不如带孩子参加成人婚礼,这才有教育意义。带领中,应该让孩子知道,婚礼是一个严肃而正式的事情,既然举行了婚礼,就要认真履行。结婚的正式性、严肃性以及承诺性并不体现在结婚证上,而是体现在结婚的这个庄重的仪式上。为何我们的许许多多的教育家们和家长们就不明白这个道理呢?还自诩为应对“孩子的性心理发展需要”?殊不知,这恰恰堕入了教育未能求真的误区。
性社会学家方刚博士也发表博文“幼儿园办‘婚礼’,不可‘娶’(取)”,认为:“这是典型的异性恋婚姻的塑造,仿佛婚姻是最美好的人生选择,会对单身家庭、离异家庭的孩子和同性恋者带来伤害。”我也很赞成方刚博士的分析观点。
法学学者赵军博士对这场儿童“集体婚礼”有着不同的看法:“这就是一种儿童游戏,不必追求最佳‘教育效果’。真正的问题倒是:以成人视角审视这一事件时所产生的焦虑。事实上,同样的行为对于儿童与成人的意义会有天壤之别;过度解读,对于幼儿教育没有意义,几乎所有的儿童游戏都能从特定角度给予否定评价,关键看具体操作及实效;批评婚礼游戏的观点,目前并无实证依据,故对此宜采存疑但允许试验的态度。”
赵军的分析逻辑性不可谓不严密,但是,从他的视角看就失之毫厘,偏之千里!他忘掉了一个根本的原则:教育求真。任何教育措施和方法,都要服从于求真的原则。脱离了这个根本,就背离了教育的目的。所以说,儿童“集体婚礼”是荒唐和有害的。
这场“闹剧”是以儿童的性教育为名所致,这里就不得不总结儿童性教育的主要内容:性别角色教育(要贯彻性别平等和性多数与性少数平等的思想)、性卫生保健和性安全教育,配以爱家人、爱邻居和爱他人的教育。在性别教育中,男孩当男孩教养,女孩当女孩教养。这种人类文明积淀起来的性别模式也是不能加以完全否定的。
[1] 彭晓辉.【幼儿园“集体婚礼”是无知闹剧】.(原创首发于)竞报.2013-01-17(N23):http://epaper.thefirst.cn/shtml/jb/20130117/67466.shtml
[2] 彭晓辉,男,华中师范大学人类性学教授;世界华人性学家协会副秘书长兼《华人性研究》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