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谜文稿:闲话独脚虎
(2011-06-08 12:19:06)
标签:
杂谈 |
闲话“独脚虎”
李 珍
独脚虎是灯谜的一种形式,这一名词,最早见于元代。所谓独脚虎,就是用自撰的七言诗一句作为谜面而构成的灯谜,这种灯谜形式,因为读起来朗朗上口,看起来赏心悦目,所以比较受人欢迎。但这种灯谜从何时开始,却没有见人说起,因之在这里作一探索。
七言诗起于汉代的柏梁体,
七言一句的灯谜严格地说是从北宋就有了,它们往往是以七言四句隐四个人名或物,但在猜灯谜时却要一个个的猜,也就是说,一句句地猜,这时便有了独脚虎最早的雏形。在此举一例:宋范政敏《遁斋闲览.谐噱》:“或传一诗谜云:佳人佯醉索人扶,露出胸前霜肌肤,走入帐中录不见,任他风水满江湖。乃贾岛、李白、罗隐、潘阆四诗人名也。或云王荆公作。”
以上就是一句含一谜的例子,我想猜的时候时不可能是全猜中才能算,这一点是明白无误的。另外如宋人庄季裕《鸡肋编》中有“卖者不识买才识”猜“李子光”这已经是一则典型的“对景挂画”式的独脚虎了。
真正以独脚虎形式编成谜集的要算元代的灯谜集《江边岸》,事见明人李诩《戒庵老人漫笔》,李诩在介绍该谜集时说:“如独脚虎之类,《千字文》、《百家姓》皆尽包成谜。”能尽包“千、百”二书的,若以四字为一谜面而之,最少亦得有灯谜三百七十多条。因之,它可说是最早的“独脚虎”谜集。这一记录要比张郁庭所谓的“北派”灯谜的创立尚要早六百余年。
明朝时,不仅有了比较典型的独脚虎,也有了对“独脚虎”一词新的定义。明人郎瑛《七修类稿.〈千文虎〉序》云,“予友贺从善者世居钱塘,幼好读书,医药以自给,亦能隐语,凡有诗谜若干篇,後习者家之。翌日踵门,袖出一集,面书‘风月自知’,乃问余曰:‘此四字云何?’予解之曰:‘自知风月者,即独脚虎儿也。’曰:‘何以颜兹名?’予曰:‘尝闻先辈云:更作三句以成诗,惜乎独有一句更难,於谜号曰独脚虎。’从善曰:‘请鉴之。’予视之,乃《千文虎》也,以七字包四字,予曰:‘不亦难乎?’何则?千文缺一句则不可,若鱼鳞之状,中间难包之字多矣。观其用心之处,抽黄、对白、谐声、假意、辘辘、拆白,街谈市语,千奇百怪,应带款曲,灿然靡所不备。”从上面的资料可见,独脚虎在明代已经很流行,而且也已经非常成熟。
在明代出版的灯谜书籍中,已经出现了很多独脚虎的形式,但仍然是没有脱离宋人的窠臼,作为四句诗,猜四个谜底,但已经在每一条下分开注明,如:
无形无影入人怀(风),万紫千红斗景开(花),
六出妆成银世界(雪),一轮皎洁照楼台(月)。
入清以后,中国的文学又达到了另一高度,虽然有多次的文字狱,但于灯谜却是发展最快的时候,所以这时有更多的灯谜书出现,内中就有很多的独脚虎。现在仅举数则例子,他们中很多都是非常有情趣在、而且是意境独到的独脚虎。如刊于嘉庆年间的《竹西春社钞》它内中包括了七个人的灯谜集,其中就有“西施独宿馆娃宫”猜“吾王不豫”:“怎肯驱蚊咬别人”猜“宁丁我躬”:“橹声欵乃画船归”猜“揺响双环”都是。
清代名家梁章钜,曾在甘肃作过布政使,他也一生好谜,在兰州时曾悬谜通衢,任人商略。他的笔记《归田琐记》和《浪谜丛谈》中都有介绍灯谜的资料,其中有一谜是:“春雨连绵妻独宿”猜“一”字,因为春雨意为春字无日,妻独宿是无夫,这样,一个“春”字也就只剩下“一”了,所以这也是一条非常典型的独脚虎。以上所述灯谜即使用现代人的眼光也是非常好的独脚虎。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然而,进入民国以后,独脚虎却逐渐地不见了踪影,在谜坛中却出现了另外出现了一个新名词__“北派”,谜界有些人不能理解,我也一样,因之于1979年曾请教过北派在兰州的传承人马啸天先生,据他云:民国初年开始,有些文人因为感到灯谜题材不易找到成面,因而自创七字一句为面的灯谜,并号曰“北派”。
以后我才了解到,北派谜最早是由张郁庭、赵凤池等人在二十年代创自北平的“射虎、隐秀”两谜社中,当时谜社的成员对此已提出过一异议,并不写北派,如有名的“谜圣”张起南就是射虎社的成员,但他的《橐园春灯话》,中并未提到北派一词。后来涂竹居先生在抗日战争时期将它传到兰州,马啸天先生自谓得其衣钵。温州柯国臻先生也主此说。然而有些人提出不同的看法,他们便同声相应,以粗俗不堪的言语进行人身攻击,说什么“问道斩樵夫,此辈本姓韩”;“脸要长且厚,眼湏白勿青”之类的的语言。其实我以为大可不必。
这里得说一点:任何事物,不论是发明抑或是发现,都有他的优先权,这已经是一条人所尊重的道德标准,既然历史上早有“独脚虎”这一名词,何必硬要生搬硬造一个“北派”,我想,这当中除了一个“派”字之外,北字并不是重要的。
任何一件事物的名字都应该有它的历史传承,有鉴于以上的原因,我还是以为这类人人喜爱的灯谜形式叫“独脚虎”为好。最后以朱允陶先生的对联作此篇的结语:
谜犹是也,人犹是也,何分南北。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也是东西。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