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校白纸坊小学和老师们(二)
(2011-12-02 12:37:34)
标签:
白纸坊小学崇效寺楸树人民印刷厂师生 |
直接教我们的老师,通常就是班主任。我在白纸坊小学六年,也整整换了六位班主任老师。
一年级的老师姓刘,家住陶然亭附近。她个子不高,面色稍黑,衣着很朴素。刚刚进校的七岁学童,记忆不深,除了在操场玩转伞的事,其他的事都印象模糊,只记得一入学老师就分配我当了副班长,半年后又升了半格。毕业十余年后,我似曾在路上和她擦肩而过,走出很远了,才下意识地觉到是刘老师,虽然面容苍老了许多。那时小学教师的待遇很低,老师一定是操劳的。说起待遇,多年住在校园里的陈秀燕老师,就是因为未成家,一直没有分到住房。2006年我见她那次,她说有个同事出国了,留下的房子学校同意她去住,还带我去看了看,脸上掩不住的欣喜。
二年级老师赏敏华,住在541厂有名的的17号宿舍大院。17号那时算规模宏大的院落了,居中一条通道,两边是苏式的两层楼,十余户一排。现在的叫法该是联体别墅了或者越层了。可惜多数是两家合住一套,孩子再多几个,住起来也不宽敞。赏老师身量高,夏天穿上旗袍很有风韵,讲课的嗓音洪亮而略带嘶哑。一次课上,老师提问,点名叫了几个同学,回答都不确切,老师最后叫到了我。我那时淘气地模仿口吃的人,不料把自己学成了结巴,以致后来闹了不少笑话,成年后才逐渐校正过来。老师明知我的毛病,却耐心地等我。
到了三年级,班上来了个降级生,加上几个原本就淘气的,秩序一度乱些,班主任韩老师自然比较生气,除了多留作业以外,上课时交头接耳者、困倦瞌睡者,老师就一粉笔头弹将过去,准确度相当高。有一次她请来邵式桂老师,对全班讲话。邵老师严厉地批评道:咱班就像一个大苹果,害群之马就像钻进苹果的虫子,不挖出来,整个苹果就会烂掉。
四年级上半年的班主任是唯一的一位男老师,姓陆,留个背头,据说因为偷东西或是其他什么问题,被学校开除了。接替他的就是我第一位启蒙老师--张锦兰。张老师大眼睛,人很漂亮,也很能干,夏天爱穿布拉吉,自己裁制的。四年级的教室在东跨院东头,朝北,冬天很冷。教室前后都是黑板,后面的黑板是班级出板报用的。就是在那里的一个黄昏,张老师和我娓娓而谈,希望我能好好学习,升中学时能考上著名的师大附中。当时小学里多是工人子弟,家境所累,成绩都不是太好,老师说在我之前,只有果瑞杰一人考入上了师大女附中。老师带着三个女儿住在面对操场的一间小屋里,夏天西晒,冬季西风,生活肯定也不容易。记得一个夏日的傍晚,暑气稍减,老师家门口,我们在小桌上吃西瓜,老师给我切的明显比女儿们的大。
张老师一直教我到五年级结束。
另一位终生难忘的恩师就是我六年级的戴钟秀老师。戴老师人长得白净,也比较富态,未开口先笑,更显得和蔼可亲。有个时期我作文时喜欢引经据典,堆砌词藻,文章显得累赘。老师告诉我,写文章好比做衣服,你有许多好看的花布,但不能把它们都放在同一件衣服上。从此我懂得了取舍,作文更有了进步。戴老师常常把它们给别的老师看。父亲也引以为傲,曾经带给他同事们看,还给我买了唐诗三百首和宋词一百首等。一次作文写春游,我开头就模仿“春风又绿江南岸”,写了句“春风又绿北京城”。不料老师批评说,形容词不能当动词用。
戴老师也住17号院,和赏老师隔着两排。老师有两个儿子,老师的母亲我也跟着称作姥姥。姥姥做的一手好饭,尤其是春饼,卷上菠菜鸡蛋粉丝,是我少年时最美味的食物之一。那时买东西都要票证,可能在老师家吃得次数太多了,母亲觉得不妥,让我给老师些粮票,老师当然没有要。老师还不顾我口吃,让我当上了大队长,结果有一次少先队的仪式上,我要对中队长们说接受你的报告,我一紧张,就“接、接、接”接了半天,今天想来还忍不住笑话自己。
后来没有辜负张、戴二位老师期望,如愿进了师大附中。离开小学时,送给老师一张自己的小照片,后面写着一首小诗:常见学生面,音容浮眼前,谆谆良师诲,永远记心间。那几乎是我第一次写诗,诗和照片一样稚嫩。
少先队的辅导员叫张勋荣,刚刚从师范毕业就分来了,圆脸配上不短不长的两条辫子,就是个邻家大姐的模样。我当了大队长后,和她多有来往,一次她在传达室旁的小屋里织毛衣,对我说你也学学织毛活吧,可以磨磨你的性子。其实我还算个慢性子,但在大姐的眼里,可能还是个疾风急雨的楞小子。几年后我当兵回来,还真的给自己织了条毛裤,只是松紧不一,但我一直穿到出国。
小学毕业报考志愿时,我第一志愿自然是师大附中,第二填写的是北京八中,后来教导主任李老师知道了,赶紧告诉我说这样跨区报考,万一第一志愿落选,转到西城区就可能晚了,劝我改成了育才学校。
在网上看到有关小学的报导,得知学校的校训是:崇真、效善、尚美。我以为制订的甚好,嵌入了崇效二字,映射出学校的传承,但我建议将“效善”改为“效朴”,一是脱开真善美的俗套,二是记载前身职工子弟学校的朴实。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校和老师们的教诲之恩没齿不忘。
(完)
焦凯立
2011年12月1日
北京 太平路 沙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