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华人古董商李鉴宸:越窑秘色瓷的烧造工艺

标签:
历史收藏图片文化杂谈 |
分类: 2022 |
烧造工艺包括装坯的匣钵、装烧的具体技艺、装烧的窑炉结构以及烧造的火候控制技能等工艺。
1.制钵精湛
秘色瓷的装烧与一般越窑青瓷烧制是有不同的工艺。一般的青瓷可以用明火叠烧也可用陶匣钵装烧。发现的秘色瓷标本及法门寺唐地宫出土的秘色瓷都是匣钵焙烧的,而且对于匣钵的要求是比较高的。从“贡窑”中出土的匣钵有二类:
一类为置于窑底部的匣钵,是用陶土制成,套装1~3件制品。
一类为在窑中烧成带最佳窑位的匣钵,用于单件烧。从上林湖窑场调查显示,均用瓷土制成,还配有尺寸一致的匣盖。这些精致的匣钵,在装烧器物置于匣内后,在盖与匣口用釉封上,这些残件在“贡窑”窑址中可以见到。瓷土匣钵装烧器物,
烧成中匣与器物的收缩率与膨胀系数一致,不会造成两者不一致的废品。但这类精致的匣钵,只能是一次性的,不像陶制匣钵可以多次利用。
2.装烧规范
匣烧法在匣钵的内底部放置泥点,使之与器物隔离,所以秘色器物底部遗留了泥点支烧印痕。泥点支烧痕因唐、五代、北宋各时代所用间隔具不同,遗留的泥点印痕也不同,为我们鉴定器物的时代提供了绝对可靠的证据。大致可以说,唐代早期碗内泥点印痕较大,晚期为松子形圆圈状排列,五代为相间略宽,北宋早期为条形的排列。
3.泥点规整
泥点(条)的原料实际上是瓷土,与坏体原料差不多,在制作过程中对于泥点(条)的干湿程度与操作捏制泥点(条)成型有相当的关系。以唐代为例,碗内松子状泥点排列,有时泥点散了也没规律,这就是泥点过于干、湿所造成的。北宋条形泥条支烧痕,由于十、湿不一形成缺空。闻长庆先生在复原唐代泥点支烧过程中,进一步证实了泥点制作成型与泥粉干、湿捏制工艺有关。
这里还需说明所使用间隔窑具与泥点支烧颗粒制作也是有关系,唐、五代北宋有的间隔窑具是垫环、垫饼,所以在饼、环的四周置泥点,一定是用干湿适度的瓷泥,操作起来就能称心,在垫饼上置泥条(点)的器物,就比环要好操作得多。
4.焙烧慎心
秘色瓷的焙烧,实际上和普通青瓷是在一条窑炉中,只是置于烧成带最好的窑位上。由于窑温、气氛最佳,所以呈色最理想。闻长庆先生在实验中也证明这一点。实际堆放制品于窑炉的中央一段,上下窑室与前后窑室都是不一样的。而且在使用燃烧柴料中,往往岀现不稳定的温度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注意供料的规格与规定。古代烧秘色瓷的窑炉,在供料方面是十分讲究的,窑工在规定时间内,提供燃料,如松树柴,长短大小都有规定,供料火膛的投柴时间极为严格,这样才能保证供热,保持窑炉的温度均衡,坏件处于常温1320左右。龙窑结构的窑炉,不同位置不可避免的存在温差,温度没有达到的地方,造成了坯体制品生烧现象。在众多古代产品中,常常见到釉色尚可,但胎体呈粉红色(烧熟的器物胚体呈灰白色),表明坯体的温度还没有达到烧熟的程度。
我们在景德镇考察出国仿古产品烧造时特别关注窑炉结构。关于窑炉,南方都使用龙窑。龙窑的构筑长度、宽度与高度对于装烧成功与否有很大的关系。一条结构好的窑,不仅烧出的正品率高,而且最佳部位釉色也特别好。龙窑的缺点往往与它的结构长度影响了产品的质量。自从创造了投柴孔以后,逐级投柴烧造,增加烧成温度使窑膛的温度大大改善。但在一条龙窑装烧的器物中,绝不可能都是上等佳品。其主要的原因是:
第一,因为窑炉长,其窑温在近火膛的窑头部分比较高,而远离火膛的后部,即窑尾部位,烧造温度要低许多;自从创制了投柴孔,逐级进行焙烧加温,克服了窑炉温差过大的难题。这样窑的长度就可以延伸,产量上升,产品质量也有一定的保证。
第二,龙窑本身虽然逐级加温,解决了整个窑炉的升温,但作为一条窑,它有上下左右不同的窑位,在装烧器物时,一部分是置于窑炉烧成带最佳窑位的器物,烧成后与上下或左右窑位的产品也有一定的差别,特别是窑的下部、窑尾部分有生烧的情况,近火膛地方有时出现过烧。总之,龙窑焙烧的制品,可以说面貌完全一样的情况是不多的,就秘色瓷来说其呈色也是有差别的。
上述制作、烧造秘色瓷的技艺,至今也是有一定的借鉴作用,这套工艺的总结,目的是为继承发扬优秀的越窑秘色瓷制瓷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