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华人古董商李鉴宸:元青花瓷器研究之浮梁瓷局的设立

标签:
历史收藏图片文化杂谈 |
分类: 李鉴宸说文物 |
至元十五年(1278)朝廷在景德镇设“浮梁瓷局”,“掌烧造磁器,并漆造马尾棕藤笠帽等事”。既然叫瓷局,应该是掌管一方瓷窑业的管理机构。为什么在许多的瓷器产地中,单单在景德镇设立这样一个机构呢?最大的可能是朝廷在这里开设了官窑,所以设立瓷局来统一经营管理这里的官民窑业。但元朝注重节俭,当时的社会现状是“元朝自世祖混一之后,天下治平者六七十年。轻刑薄赋、兵革罕用,生者有养、死者有葬,行旅万里、宿泊如家。诚所谓盛也矣”。所以当时不大可能设立专为朝廷生产的御窑性质的官窑,而应该是由朝廷出资经营的窑场,是“官营”的窑场。这类窑场从事普通商品瓷的生产,有的也承担朝廷下派的任务,生产“有则供,否则止”的贡瓷。在景德镇的一些窑址发现的五爪龙的瓷片中,一些明显质量高于一般产品的瓷片,均应属于官营窑场或民营窑场所烧贡瓷。
元青花的硏制烧造应该是由官营窑场承担,由“浮梁瓷局”协调管理的。元青花的制作技术很成熟,但研制过程应该很复杂。毕竟是引进外国技术,利用进口原料,并有外国工匠参加的工作。首先,不管是在创烧前后,决定大规模引进生产的肯定是官府。钴蓝颜料由遥远的中东进口,而且要保持充足的供应,没有官方的组织调配是不可能的;作为俘虏的中东陶瓷工匠若要参加青花瓷的烧造,要由官府进行调拨。行使这一切的就是“浮梁瓷局”。由于“浮梁瓷局”很好地发挥了作用,元青花和许多新产品烧造成功,远销到世界各个国家。元青花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最具影响力的瓷器,受到高度的重视,并成为全世界制瓷业仿制学习的样本,为现代概念上的瓷器标准的创立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因为战乱,浮梁瓷局早早地结束了它的使命,但是它的巨大影响仍在。明清两朝都选在景德镇设立官窑,窑火旺盛了几百年。景德镇成为全国窑业中心,成为享誉世界的瓷都,浮梁瓷局功不可没。
2021年12月9日
李鉴宸国内事业部助理
下面给大家欣赏下“自然光”下的官方馆藏元青花,平常看不到的,注意观察各种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