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华人古董商李鉴宸:南宋官窑100年学术研究成果大汇总(一)
标签:
365历史收藏图片文化 |
分类: 2021 |
研究南宋官窑,主要是最近接了福建紫金矿业陈总10件南宋官窑藏品,准备出版《南宋官窑研究》一书,要搜集、购买大量资料,去为这10件南宋官窑藏品做相应佐证,而这恰恰就需要资金保障,这点作为福建10大民营企业家、中国黄金协会副会长的陈总非常理解我。
其实现在古玩界,做资料整理的人都很少,更别提汇总了,因为大家都很“实际”,有的认为那些应该是博物馆研究员、专家、学者干的活,其实真正的古玩收藏家应该像罗振玉,研究自己藏品,撰写论文,在自我否定中成长。
这就像我最近在编写《南宋官窑研究》,是服务于陈总,是为了证明这10件南宋官窑,很多人天天说:“我有真、精、稀古玩,帮我卖啊,哪个老板喜欢,我有古玩啊,卖了我给你70%佣金。”
谢谢啦!我还真不缺那点钞票。
大家不在一个频道上,何必互相打扰。
您觉得会抱着真、精、稀古玩,满大街吆喝吗?
总结一句话:在自己认知、社会圈层里开心就好,陶冶情操,身体健康最重要。
下面进入正文: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日本人内山庸夫在凤凰山一带采集到大量的瓷器标本和匣钵、支钉等窑具。据此,他认为修内司官窑就在凤凰山一带。
三十年代,乌龟山下发现较多瓷片,间有窑具以及完整器出土,引起了国内外陶瓷学者的关注,先后有多人前往采集瓷片,他们一致认为这里是南宋官窑的窑址。尤其是原中央研究院周仁先生于1930-1932年,前后三次到杭州实地调查试掘,撰有《发掘杭州南宋官窑报告书》一文。朱鸿达先生亦曾将其从乌龟山采集的瓷片标本和窑具编印成《修内司官窑图解》一书出版。
南宋郊坛下官窑遗址于五十年代进行了首次发掘。八十年代以后,随着对乌龟山郊坛下南宋官窑的全面挖掘揭露,对于南宋官窑及其相关问题的讨论更加热烈,学者们纷纷写文章。提出自己的观点,大家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修内司官窑”存在与否的问题上面。
同意只有郊坛一处官窑的有如下几篇文章:沙孟海《南宋官窑修内司窑址问题的商榷》一文,引用文献记载邵成章除名后一直下放在外,不曾还朝,因此邵局之说不符合历史真实。另外他提到“修内司是机关,不是窑场,青器窑才是窑场”,从而认为南宋官窑只有郊坛下一处。朱伯谦《谈南宋官窑》一文,则通过郊坛下官窑遗址的发掘,也认为南宋官窑只有郊坛下一处。持此观点的还有李德金《乌龟山南宋官窑出土的产品及烧制工艺》一文,作者从郊坛下官窑的产品种类、胎釉特征、装烧工艺等方面论述其观点,并推断郊坛下官窑烧造年代应以绍兴十三年(1143年)开始直至十二世纪南宋灭亡,延续了几乎整个南宋时期,文中没有提到修内司官窑赵世纲、罗桃香《北宋官窑与南宋官窑》提出了宋代官窑先后是浙江余姚的越窑、河南汴京窑(即汝窑)和杭州郊坛下官窑,并认为在郊坛下官窑烧造的工匠来自汝窑。蒋忠义和俞水炳《浅谈南宋官窑及窑炉的复原》也提出只有郊坛下一处官窑的观点,并对窑炉进行了复原研究。
另外还有一些学者没有完全否定修内司窑的存在,但并不把它完全与“官窑”等同起来例如阮尔平《南宋官窑新探》和《南宋官窑工艺承嗣三题》中提出“内窑”、“袭故京遗制”指的是龙泉窑中生产的一种黑胎瓷器,属于宫搭民烧的性质,因此称之为“内”。另外蔡全法《汝瓷渊源与宋南北官窑之关系》以及王海明《杭州考古琐谈》中都提到郊坛下官窑存在
两种产品,并且也分别于1956年和1985年发现了两座龙窑,推测文献记载中的“新窑”“旧窑”可能存在于同一个地点。此论点仍需要考古发掘工作来证实。
当然,也有一部分学者引用文献,坚持修内司官窑的存在。如汪庆正《官、哥窑若干问题的探索》一文中,明确提出修内司官窑与郊坛下官窑前后相继,共同为南宋宫廷烧造御用瓷器。袁南征《关于南宋官窑》文中也肯定修内司窑的存在,认为它与郊坛下官窑“大不侔矣”是针对两窑产品的品种不同、工艺不同以及郊坛下官窑生产有粗瓷的情况而后,非质量
上的不同。牟永抗、任世龙《官、哥简论》中不否定修内司官窑的存在,并提出前官窑时期官窑时期一仿官窑时期的宋元以来官窑体系。
李鉴宸国内事业部助理 上官浩 微信18801960472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