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华人古董商李鉴宸:南宋官窑与浙江诸青瓷窑场(指越窑与龙泉窑)之间的关系

标签:
365历史收藏图片文化 |
分类: 2021 |
前天我在福建,紫金矿业的陈总问我量子检测仪事情,我不发表任何看法,大方向上,因为我早已经脱离鉴定古玩真假(2012年至2017年)这一领域,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我自2017年开始只做古玩销售这块,研究的就是古玩大买家的需求、大买家的担心领域,给紫金矿业的陈总整理20多万件古玩,也没用到任何检测仪器,全凭肉眼,因为后期要帮陈总销售古玩,这恰恰也是我们香港鉴宸文物鉴定评估销售国际集团有限公司以及李鉴宸新加坡古玩直播间的一大特色:我们企业只为社会最高层次人群提供艺术品安全投资保障服务。
我秉持的原则就是不参与古玩界任何纷争。大家在各自领域开心就好,陶冶情操。
下面进入正文:
长期以来,南宋官窑青瓷的起源问题一直是古陶瓷界众说纷纭的热门话题之一,从目前的考古资料看,这类与南宋官窑青瓷相似的黑胎多层釉薄胎青瓷在北方的汝窑、钧窑、耀州窑及后来成为中国瓷都的景德镇窑历代名窑名瓷中都没有发现。而在越窑遗址、龙泉窑窑场中却层出不穷。在浙江不同地区的五代至南宋时期的窑场考古中多次发现有与南宋官窑瓷相似的“类官窑”瓷,这绝不会是一种巧合。那么,如何解释浙江地区古窑场的考古发掘中相继出现的与南宋官窑相似的“类官窑”产品现象呢?
过去,对浙江地区出现的“类官窑”型黑胎青瓷都解释为是受北宋汝官窑的直接影响。现在看来这种观点已显露出众多矛盾。
首先,以黑胎青瓷为代表的南宋官窑是土生土长的越窑系青瓷品种之一。以一般陶瓷生产的发展规律,采用当地原料创烧新产品是窑工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经验和技术后逐渐产生的。得到官方认可或皇上青睐则必定是经过不断的改进并在工艺技术上已是十分成熟的产品。这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经历一定的过程和获得一定的经验后才能达到的。有的是经过几代人后才能完善。任何新配方、新工艺、新产品,刚开始实施时,由于工艺技术还不完善,或缺乏经验,势必造成产品质量的不稳定。很难想象,一个既不熟悉原材料配方又没有烧造南方越窑系青瓷工艺技术和经验的人可以到制瓷水平极高的越窑窑场主持窑务。没有一个烧窑工匠会拿皇家开玩笑去承担烧造自已没有把握的官窑瓷器,更没有一个北方的工匠敢保证:从北方窑场到南方窑场掌窑能直接烧造这类黑胎多层釉青瓷。更何况官方对烧造“官窑”瓷的产品质量、交货时间等历来要求甚严。所谓北方窑匠南下掌窑恐怕只是一种美丽的传说。
其次,从慈溪低岭头窑址和龙泉溪口、大窑均发现有这类黑胎青瓷的残存遗物的事实,可见生产这类产品的技术对这些窑场而言并不是什么秘密。而作为“官窑”生产技术是绝对不可能会让该技术随意扩散的。即使是南宋晚期,只要官家还需要用瓷,极不会让这种非常稀罕又十分精湛的技术外泄。这说明这些窑场的生产技术并非是受“汝官窑”和“南宋官窑”的影响。
第三,从古银锭湖一带越窑窑场出土的实物残片看,与“南宋官窑”相似的产品的量是非常少的。在寺龙口窑址中发现有“官”字款的匣钵。这说明这类产品的使用对象并不是平民百姓。把它定性为“贡窑”产品应该是合适的。从五代耀州窑中出现大量的黑胎青瓷作为“贡瓷”的事实可以推断越窑系窑场在五代中后期能制造黑胎青瓷完全是有可能的。
作为“贡瓷”,它的器型设计必须要符合官方的选瓷标准,或者是直接由官方提供图案,置样须索这就是为什么在浙江两宋时期的越窑腹地:古占银锭湖畔低岭头窑址及龙泉窑中心窑场:大窑、溪口等窑址中能找到“类官窑”产品的理由。黑胎青瓷一旦作为南宋宫廷用瓷,并在杭州设立专门窑场为南宋王朝烧造,浙江民间诸窑场便不再烧造这类产品。这也是在浙江诸窑场发现有这种“类官窑”产品却又稀少的原因
南宋官窑设立后,烧造黑胎青瓷产品得到了精益求精,工艺技术得到了进一步完善。杭州凤凰山老虎洞窑址发掘的大量的黑胎青瓷器表明,该窑场是主要烧造“南宋官窑瓷”的
处官窑。杭州乌龟山郊坛下窑址的考古发掘中出现精、粗二类产品的事实说明,该处在设立官窑”之前原是以烧造越窑风格青瓷的窑场。由于南宋宫廷用瓷日益增加,靠老虎洞窑的生
产能力已不能满足宫廷用瓷的需要,故在“郊坛下”原有的窑场上另立“新窑”。
综上分析,李鉴宸认为:黑胎青瓷的工艺技术可能起源于五代及北宋初大量生产“责瓷”的时代,黑胎青瓷在作为“南宋官窑”前已在浙江地区的主要产瓷区出现;古银锭湖一带的越窑窑场及龙泉大窑、溪口等窑场生产的黑胎青瓷最早可追溯到五代中后期,它与文献资料中记载的五代、北宋时期的“秘色瓷”、“贡瓷”紧密相关。它曾作为“贡瓷”于北宋时期进入宫中作为宫廷用瓷。并得到宫廷上下的喜爱。南宋宫廷在设立“南宋官窑”初期,秉承了北宋的宫廷用瓷习惯,只是因地制宜地把原来的“贡瓷”改造成了“官窑”瓷故南宋官窑瓷是由越窑系中的“贡瓷”演变而来。
李鉴宸于上海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