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原创随笔散文】对陆游的“功夫在诗外”的理解

(2014-10-31 20:42:37)
标签:

转载

分类: 美文转藏
           

             对陆游的“功夫在诗外”的理解 

                           原创/王小木

 

    “功夫在诗外”, 这是陆游在山阴(即今之绍兴),给他儿子陆遹写的一首诗中的一句经典,时为公元1208年(南宋嘉定元年),他84岁,很快,他就要离开这个世界了,要把诗词创作的真谛传授给他的儿子。因此,也可以将这首诗视作诗人的一份文学遗嘱。

 

     这句诗出自(《剑南诗稿》卷七十八),诗的全文是这样的:

 

     我初学诗日,但欲工藻绘,中年始少悟,渐若窥宏大。怪奇亦间出,如石漱湍濑。数仞李杜墙,常恨欠领会。

 

     元白才倚门,温李真自郐。正令笔扛鼎,亦未造三昧。诗为六艺一,岂用资狡狯?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诗的大意是说:他刚刚开始做诗时,只知道在修饰文词的典故或华丽的词语 、写作的技巧、结构形式上下功夫,等到中年才渐渐领悟到这种做法不对,诗更应该注重主题内容、传达的意境,应该反映人民的要求和喜怒哀乐。陆游在另一首诗中又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因此说,陆游认为所谓“功夫在诗外”是指:一个作家,所写作品质量的高下,是由其经历,其阅历,其见解,以及识悟所决定的。除此之外,其才智,其学养,其操守,其精神等等形而上的内容,同样也是诗人要想创作出好诗的内部“功夫”。他强调作家对于客观世界的认知能力,主张从作家身体力行的实践,从格物致知的探索,从砥砺磨淬的历练,获得诗外的真功夫。陆放翁也恰恰是践行“诗外”说,其诗外功夫扎实而又充分,使他的诗词能够在文学史上传承不朽。

 

    举一个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例子,了解辛弃疾思想和词作风格的人都知道,他的词是“用刀和剑刻成的”,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但是大家一定很震惊,对于词的创作发展起到过巨大推动作用的大词人——辛弃疾,他追求的“从来不是要做一个词人”。著名学者梁衡曾经对辛弃疾做出准确而深刻的评价:假如当时的统治者重用他,社会环境也适合他,辛弃疾可能会在仕途做出一番更大的成就,可事与愿违,辛弃疾胸中的豪情壮志始终无法实现,无奈之下只能化作一声声慨然长叹,于是一篇篇词作便应景而生,记录着他的悲喜哀愁……可见,意本不在于词,然而积以时日,词作竟然蔚为大观,辛弃疾用他的心血诠释着一个不朽的诗词创作规律:功夫在诗外。此例可谓“无心插柳柳成荫”的例子。

 

     说完古代,再说现代。既然“功夫在诗外”,那么这种功夫该怎么下呢?下到什么地方?

 

    首先要有豪气,也就是一定能写好的自信。在上海的一次诗歌研讨会上,有人曾提出,鲁迅先生说过好诗到唐代已经被写完了,所以当代的人不必再写了。我想说:阁下是写游记散文的,到现在似乎也没写出一篇《滕王阁序》、《岳阳楼记》那样的经典作品来,那是不是说游记散文到王勃、范仲淹、苏轼已经写完,阁下也不必再写游记散文了!假如你是写长篇小说的,写到现在也没有写出《三国演义》、《儒林外史》、《红楼梦》来,长篇小说到罗贯中、吴敬梓、曹雪芹已经写完,你们也不必再写长篇小说了!我们生活在当代,我们的诗怎么可能被古人写完?我们与古人的生活环境、自然条件等等很多方面都迥然不同,我们的思想感情古人怎么可能具备?体察?表达?我们的前辈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唐诗宋词,不应成为我们懈怠自己停滞不前的理由,更不能因此丧失了一定能写出精品诗词的信心。

 

    其次,在充满自信的前提下,拿出实际行动提升自己的修养和觉悟。在诗词界有句名言:功夫在诗外,做诗先做人。这有二层意思:一是,一个人作品的成功,要靠平时多下功夫多积累,即所谓“十年寒窗苦”。应心归恬淡,要甘于寂寞,不要浮躁。要沉下来自己的心,把书读进去。所谓 观省以静悟,清心以自律。二是,要有好的人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思想修养。诗人要有诗德,人品好,诗德才好;诗德高,诗品就高。作为诗人要放下架子,谦虚谨慎,要有“二人相聚,有我师处”的修养。

 

   只有优质的泉水加上精湛的酿酒技术,才能有美酒诞生。诗人的“心泉”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来源于天赋,所以古人说:“诗有别材,非关书也。”有了哲学层面的内容,所有的艺术,包括音乐、雕塑、绘画、舞蹈、书法等,甚至自然科学,都可以进行对话并为诗家所用。有了这个层面的内容,诗词作品给予人们的东西,可以比生活给予人们的更多。如果没有这个层面,那么,所有的艺术创作者,都只能成为匠气十足的熟练工。诗人如果没有哲学的思考和没有独特的真知灼见,诗人也就成了诗匠。

 

    最后,有思想,有行动,不断努力践行后,就会依次达到王国维先生所言三种境界:

 

       第一种,“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讲古今中外,凡是在治学或事业上有建树者都是胸怀壮志并敢于辟路登攀的人。

 

       第二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说为了理想的实现,必须刻苦学习、钻研、探索、奋斗终生,即使身体消瘦,面容憔悴,甚至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

 

       第三种“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指只要百折不回,不断进取,终有一天会成功地取得惊人成就。

 

       国学大师王国维巧借三首思念情人的宋词,论述了读书做学问的三种境界:立志、奋斗、成功,能用诗词幽默风趣且极富逻辑性地论述出来,真是绝妙之极!同样,这也适合于诗词创作的我们:功夫在诗外,当我们抵达这样的境界,和李杜苏辛相差还会很远吗?

   

 

 

 

【说明】这篇文章是参加河北省诗词协会召开《燕赵诗风》研讨会活动的论文,本来博主已经被邀请参加活动,但因博主个人原因,只能取消前往平乡参会计划,深表遗憾!!!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