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签: 护士医务人员医生梁爽亲人 | 分类: 时评 | 
结语
这个社会每天都在发生着各种各样的事情,网络的兴起,信息技术的发达,让所有的信息都得已快速传播,又很快地被新近发生的各种事件、新的信息所掩盖,所以,这两个事件的当时人也很快会被人们所忘记,甚至他们根本也没有被人所了解和知晓。但是,被人们所深深了解和知晓的是医生的无德、护士的冷漠和患者的愚昧无知、蛮横霸道,不能被人们所忘记的是关于‘医患关系紧张’的这个问题。
在这两个看似不相关的新闻里,正在告诉着人们一个永恒的道理,在这个不和谐的关系里,无论是医务人员,还是患者都在被伤害,都不是赢家,每一个人都无法独善其身。在‘社会’这张关系网中,每一个人与其他人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一个人的声音、一个人的形象绝不仅仅是一个人自己的事,只要他(她)处在这个关系网里,就总会被划入某一个群体,连带着贴上一个标签。到最后,最初的那个人早已被人们所遗忘,但带着这个标签的一群人将被人们永远所记住!除非,完全重新洗牌!好的或者坏的都一样,但有一点不一样,就是——“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12月17日下午4点半,望京医院肿瘤科一患者死亡后,死者家属对现场的护士、医生施暴。被打护士梁爽称,死者家属不满太平间工作人员来得太迟引发事端。
我还没有对这则新闻回过味来,另一则有关医务人员的消息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蜂拥而至’,那就是“一组手术进行中的医护人员,在本是严肃认真的手术,患者还躺在手术台上时,他们却摆起POSE自拍……”。
对此,我表示——真的凌乱了!我真的不知道该说什么好。来到这个世上30多年,不管是自己亲身经历的,还是坐在这台小小的电脑前,通过一根网络的小小链路所看到的,也算是见过世面的人了。但是,当这两则新闻一前一后以‘横空出世’之姿,然后让人‘瞠目结舌’的面目呈现在我眼前的时候,真的让我一时语塞,不知该如何去接受这样的社会现象。我只能发出这样的疑问——这个社会是怎么了!
就在上周五,我还与一位新浪博友就“医生的压力过大、收入不高,付出与回报不成比例”与“良知、职业道德、操守”的论题,与他争议了两个来小时。到最后,他坚持不放弃他的观点,认为政府、社会公众没有把医务人员放在一个公平的环境下,而我也坚持认为‘无论医生护士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下,也不应该放弃“作为人的良知,作为医生的职业道德”的观点。结果就是,他气愤、失望之极,直接回了我一句“中国医生只是顺势而生,怪载!畸形的政府,畸形的民众,畸形的迁怒。”当时,我对此不置可否。但是当这两则新闻陆续地进入到我的视野,居然有些赞同他的这一说法,但还要加上一点“畸形的医疗队伍”。
虽然这样说,但直到现在,我也并不确定自己想清楚了一些事情,只是有几个问题想请新闻的当事人和我们的社会大众一起来回答:
问一:新闻一中被打的那位梁爽护士——你的嘴很欠吗?被打了现在还痛吗?痛的时候,想过自己为什么会挨打吗?
问二:新闻一中那位打人的病人家属——你出手的时候想过自己逝去的亲人吗?想过自己出手的后果吗?想过除了自己还有其他的病人和家属吗?
问三:新闻二中的那一干拍照的医生、护士,你们上网吗?知道现在医生、护士在社会中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情境吗?而你们的行为又会在社会公众当中引起怎样的后果吗,这个后果是你们能承受的吗?
这些问题,我没有办法问到他们本人,现在我只能靠着自己的认知与想象去帮他们做一些回答,也请其他的人一起思考这些问题并在心里回答吧。
问一:那位张爽护士是不是嘴欠,现在身上还痛不,能不能想清楚自己为什么挨打。
根据新闻提供的信息和人类情感经验,可以大致想象当时的情景,死者家属张某在亲人去世而太平间车迟迟不来的情景下,情绪不稳定已经到了极点。此时,护士梁爽一句,“不要再嚷嚷了,车不来了嘛”,刚好就是一根导火索,起到了很好的点火作用,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所以,我想说不是这位护士嘴欠,而是工作性质导致其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使然。对于常年在医院工作的医务人员,生死于他们已是司空见惯,死一个人不过是工作过程中一个贯有现象而已,又有什么悲悲戚戚、没完没了的呢。加之护士工作事务的繁杂,不耐烦的情绪自然而然了。所以,她说这句“不要再嚷嚷了,车不来了嘛”,其实只是一个普通的告知、劝慰,没有任何对死者不敬的意思。
人对生死之大悲、大喜的情感要么源于突然,要么源于首次。这位护士大概也是身经百战的‘老人’了,所以工作时说话的语气、态度也是‘临危不乱’,即使面对一个刚刚逝去的生命。想来医生、护士确实是经常面对生死,哪有那么多的大喜和大悲可言呢。
再问被打的梁爽护士现在身上还痛吗,那是肯定的。我想痛就对了,那就好好反思下自己为什么会挨打吧。我们常说起的道理就是‘由已及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对于这位护士,也包括所有的医务人员,在你工作的过程中,死人是常人的事,那在你的家里呢,你的亲人呢?如果,你的亲人不幸去世,你还会视作平常、视作自然吗?
所以,医生、护士们,无论你做的工作是一个什么样的性质,但总归你还是一个人吧,作为人最基本的情感还是要有的吧,面对一个生命的逝去,你不能做到万分的悲痛,但肃穆和庄重还是应该有的吧。面对一个倍受病痛折磨的病人,你最起码的同情还是要有的吧。做这些无关崇高与光荣,无关职业道德,仅仅因为你还是人的一份子。
问二:那位死者家属出手时是否想过逝去的亲人,是否想过自己出手的后果。是否想过除了自己还有其他病人和家属。
亲人的逝去需要的是静静的哀思,心中默默的悼念。但是这位家属选择了大打出手,看似是为了逝去的亲人,是因为亲人的离去而难过,实为宣泄自己心中的不满与怒气。而这种不满与怒气不仅仅是因为那护士出言不逊。只是他未曾想过的,他表达不满的方式已经大大的过了,尤其还是在对方已经避开的情况下。“另一名护士将梁爽抱到治疗室内并关上门,实习的王医生赶来阻拦,也被张某扇了两个耳光。关上门不久后,张某踹开治疗室的门,又向梁爽腹部踹了三脚,其间还不断辱骂。”这些行为已经远远超出了表达不满的范围,完全是‘赤裸裸的暴力’,毫无理智、文明可言。他这样做不仅把自己推向了社会另一群人的对立面,他还连带着把社会中的一群人与另一群人对立起来。
人在一些极端情况下,谁都是有可能做出一些非社会行为,但并非毫无底线。我不赞成人在遭到无礼的对待过后,还要一味的忍让。但自我维护不应该过度,否则就是从受害方变成了害人者。诉诸于暴力的行为是可耻的,应该受到社会大众的批判、指责与鄙视。不管其背后的目的是什么,都不值得同情、理解,更不值得提倡与肯定。
另外,我们必须认清一点,——这个张某的举动并非完全因为这位护士的一句话,还有来自社会对医务人员的许多负面说法。
问三:新闻二中的那一干拍照的医生、护士,是否上网,是否知道现在医患关系已经到了何种地步,是否有对自己行为后果的承受能力。
“在手术台前、病人还在台上时,摆POSE拍照”,这种行为显然不是职业道德的问题,更无关责任心、良知与操守。现在的医患关系走到如今这种局面,毫无疑问有他们这种人的“功劳”。如果说,新闻一中的那位护士被打还可以感到一点委屈,那这些人,无论承受什么样的后果也是无可厚非的。说他们泯灭人性,有一点过了,可笑的是还有那位新浪博友为他们鸣冤叫屈。在如今这样的大环境下,他们公然做出这种‘幼稚、可笑’举动,应该想到是会招到非议的,不管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理由、目的,行为本身不仅仅是对病人、对生命的不尊重、公然轻视,更是对医生这个职业的亵渎,对医务人员同行的抹黑。
不能回避的另一个问题是,中国千千万万的医务人员出现这种极品是少之又少,但就是这极少数坏了所有从医者的名声。说到这里,我又不得不说自己的经历,一年前,爱人生了一场很重的病,在他生病治疗和漫长的康复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大医院医生的耐心治疗和护理,更得到了基层医务工作者最多、最无私的关心、帮助和用心治疗。因此,我必须为大部分的医生护士说句公道话,大多数的医务人员是很有良知和道德的。但是这些极少数人把所有医务工作者的脸一下子都抹‘黑’了,很明显,他们承担不了这么严重的后果。
结语
这个社会每天都在发生着各种各样的事情,网络的兴起,信息技术的发达,让所有的信息都得已快速传播,又很快地被新近发生的各种事件、新的信息所掩盖,所以,这两个事件的当事人也很快会被人们所忘记,甚至他们根本也没有被人所了解和知晓。但是,被人们所深深了解和知晓的是医生的无德、护士的冷漠和患者的愚昧无知、蛮横霸道,不能被人们所忘记的是关于‘医患关系紧张’的这个问题。
在这两个看似不相关的新闻里,正在告诉着人们一个永恒的道理,在这个不和谐的关系里,无论是医务人员,还是患者都在被伤害,都不是赢家,每一个人都无法独善其身。在‘社会’这张关系网中,每一个人与其他人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一个人的声音、一个人的形象绝不仅仅是一个人自己的事,只要他(她)处在这个关系网里,就总会被划入某一个群体,连带着贴上一个标签。到最后,最初的那个人早已被人们所遗忘,但带着这个标签的一群人将被人们永远所记住!除非,完全重新洗牌!好的或者坏的都一样,但有一点不一样,就是——“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