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的 其一
标签:
文化 |
分类: ukdays |
龙应台这位作者我并不很熟悉,曾经在《读者》上遇到过她的文章,可惜已经没有太多印象。机缘巧合买到这本,着实令我有些意外。
以《目送》这篇文章的题目来统领整书的风格,自然明白作者此间所要传达的并不是文艺评论或者时政针砭,而是受众面最广,打出永远安全的伦理亲情牌。好的文章之如朱自清的《背影》在前,读这篇的时候自然有一些期待和隐隐的挑战心情。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这段话被作者重复了两次:一次对这自己长大成人的儿子所留下的背影,一次对着父亲行将火化的棺木。
是的,很多人都说我们孤独地走完各自这一生,而幸运的是每一段路程都有人陪伴。可是直面这位旅伴的渐行渐远,多少还是令人心酸无法自已。Suppose,
everyday is the last day I could be with you.
祖父临终的时候,父亲深深的自责,为什么不能将自己完好的器官换到老父身上。这般执拗而近似幼稚的念头,并非当年的我所能理解。
前些日去Westfield逛街,看到橱窗里展示的精美皮包,价签上一长串的零让我有点恍惚。辛苦赚钱,努力攒钱,仅仅为了买架钢琴或者去继续深造,自以为这样已经比爱买无端奢品的人明白不少,可是却忘了,这些终究还是以自己为前提。
子遇孝而亲不在的悲恸,我希望不要发生。
在地铁上迫不及待掏出这本开始看,好几次泪水几欲夺眶而出。窗外的伦敦冬日,安静祥和,妇人们推着婴儿车快快的不发出声响地走过。我假装打哈欠掩饰想要流泪的窘态,抬眼却看到对面端坐的一位老先生,满头银发,微笑着眯着眼睛看着我。
我突然透过他的眼睛看到自己现在的样子:漂泊在外的。思念至亲的一个异乡人。
前一篇:欢迎您在新浪博客安家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