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消失中的东阳民间传统儿歌 (转载)

(2018-01-03 18:50:28)
标签:

转载

分类: 全国方言童谣
消失中的东阳民间传统儿歌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始,中国逐渐进入信息时代、网络时代,孩子们从电视、传媒、网络获得大量信息和知识。世世代代传承千百年的儿歌民谣逐渐消失。“80后”对民间传统儿歌印象已淡薄、“90后”大多已不知,而现在的孩子们小脑袋里挤满的是怪兽、奥特曼和广告词……

    但无论是从传统文化还是从人类传承的意义上来看,那些祖辈相传的古老的儿歌其实不应被忘却。至少也该是属一种原生态的民间文化,其实有它的美丽、蕴藉和魅力。

 

    民间传统儿歌各地都有,大都与乡土民俗风情相关,不仅是父母、长辈关爱婴儿、儿童的腹语心歌,也是对幼儿牙牙学语的启蒙熏陶。我是东阳人,把儿时从父母、大人那里听来后来又传给孩子的东阳民间传统儿歌收集整理于此。

 

    一、《摇篮歌》

 

         “惜惜惋惋喏,惜惜惋惋喏……”

    这是一首起源甚早、流传很广的安抚哭闹的婴儿或哄其入睡的摇篮歌,其实只是两个最简单的张口音节,发音平和轻柔。其发音也根本不是“惜惜惋惋”的普通话读音。如用注音的话该是——“xiaxia hoho”。但普通话里就没有“ho”的读音和字。在东阳话里“惜惜xiaxia”、“ 惋惋hoho”都是“爱抚”或现代人说的“宝贝(作动词解)”的意思。有时也有它的变种唱本:“惜惜喏,惋惋喏……”或“惜惜大(长大的意思),惋惋大……”

    有人把此〈摇篮歌〉注成:惜惜皇皇喏,惜惜皇皇……,并说:“惜惜”自然是珍惜的意思,这“皇皇”也明明白白是把小儿当做“小皇帝”看待。

    这里的“惜惜皇皇” 要用东阳话读成“xiaxia hoho”,但把“皇皇”当做“小皇帝”的意思却很不准确,而是从注音“皇”字望文生义了。

 

      二、《斗鸡鸡》

 

           斗鸡鸡,鸡鸡啼;

           斗虫虫,虫虫飞。

           斗只蝴蝶飞过溪,

           嘟!嘟!嘟———

     这首儿歌好象不只是东阳儿歌,很多地方都有。

 

     三、《火萤虫》

 

            火明虫,夜夜红。

            飞到西,飞到东。

            高高低低,

            落来嬉嬉——

            勿要你的金、勿要你的银,

            只要你的屁股亮晶晶。

     这是首夏夜乘凉时唱的儿歌。现在想起这首美丽的儿歌,那如梦如幻的孩提时代的记忆仿佛如昨,脑海里是那副永恒的“田园夏夜图”。

 

     四、《塞籽歌》

 

           塞籽塞油麻,

             塞了十八碗,

             塞着谁家便抽芽……

             芽!芽!芽!

    也是首夏夜乘凉时玩游戏时唱的儿歌。很像现在那种“击鼓传花”的游戏。孩子们在桥头排排坐。一人背向大家,另一人手里拿件小物件在孩子群里顺序走过。大家齐唱《塞籽歌》,等到那人把小物件塞到某小孩怀里藏好,孩子们则齐呼“芽!芽!芽!”那个背向的孩子此时才能转身,并要找出那东西在谁身上……。显然这已是一副充满欢笑和快乐的“乡村夏夜动画”了。

    这首儿歌中的“芽”在东阳话里发音极古怪,无法用汉字、字母等拼注。世界上也只有很少的语言文字如缅甸语中的“复辅音”才有这种颚化、唇化、清化的多辅音复杂拼法;“油麻”即芝麻。

 

      五、《东江桥》

 

       摇咿摇,

         摇到东江桥。

         东江老嬷无柴烧……

         手骨脚骨砍落来当柴烧?

    这首儿歌有些像“摇摇摇,摇到外婆桥”的儿歌,但反映了东阳江流域过去的苦难。

 

       六、《一粒星》

 

    “一粒星、搁勒钉。两粒星,挂油瓶。油瓶漏,好炒豆。豆炒焦,碾胡椒。胡椒碾勿细,种荸荠。荸荠种空壳,种菱角。菱角两头尖,猴塘嬷嬷烧索面,猴塘爷爷分铜钿。分给姐姐买花线。花线买来骨骨断,分给弟弟吊蜻蜓。蜻蜓飞到荷叶塘,摘张荷叶垫门堂。蜻蜓飞到菱角塘,摘个菱角请姑娘;蜻蜓飞到清水塘,捧杓清水孝爷娘……”

    这首儿歌较长,其中,包含了如天象、风俗、植物、果实、动物、亲戚、长辈、亲情等日常生活中丰富的内容、知识。

 

       七、《麻雀娘》


            麻织娘,

            跆砻糠,

            跆粒白米供姑娘。

            姑娘几时来?

            八月初三来。

            啥西担担来?

            馒头粽果担担来

            担来哪个食?

            担来大伯婆食——大伯婆正在厅堂敲铜锣;

            担来小叔婆食——小叔婆在矮屋磨豆腐;

            担来梅花姐食——梅花姐躲在楼上纳鞋底。

            鞋底织好,要生个小弟弟。

     这是首问答式儿歌。这种较长的儿歌在流传中由于民间自发创作会产生变异,各地会有不同的传唱版本。如东阳白云乡一带,这首〈麻雀娘〉在“……梅花姐躲在楼上织鞋底”后就还有长长的后续:

     ……担来梅花姐食——梅花姐躲在楼上纳鞋底。鞋底拿来瞧瞧睇,放在火塘烘啦;火塘里拿出来瞧瞧睇,烧成灰啦;灰拿来瞧瞧睇,种白豆啦;白豆拔来瞧瞧睇,被黄牯牛吃啦;黄牯牛牵来瞧瞧睇,剥皮了。剥几张?三张。皮拿来瞧瞧睇,一张卖了、一张喂老虎了、一张接亲嫁囡了。接(亲)哪里进?大堂门里进。大堂门里接不进?小堂门里进。小堂门里接不进?狗洞口里扯扯进——哜、哜、哜……

    此后续有些像接口对课式游戏了。那位“梅花姐”好象也不是“要生小弟弟”少妇,而是八月初三来的姑娘刨根问底要打探的对象,那应是待字闺中的小姐了。《麻雀娘》的对话里包含有丰富的东阳乡风民俗信息。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