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蔓菁和玉蔓菁

标签:
转载 |
分类: 山西方言 |
蔓菁这种作物,现在农村很少有人种植了,市场上几乎见不到有卖的。大概是因为现在种植业发达,交通便利,不光本地的蔬菜品种多了,外地的以至于外国的新鲜蔬菜也能及时地摆到超市的货架上,下到人们的炒锅里。农民们种菜要捡价格高销路好的品种种植;消费者呢,也捡那些名头大,营养高,口感好的购买。蔓菁这种传统的,不粮不菜半粮半菜的,不受人爱见的作物眼看着便要渐渐地退出人们的视线了。而我小时候,每年秋天,蔓菁是和白菜、白萝卜、胡萝卜、芥菜这四种大路过冬菜一样“平起平坐”的品种,因为蔓菁生长期短,好作务,夏收后人们家的空田里或多或少总要种点儿,冬天农家妇女的砧板上,总也少不了蔓菁的身影。
查了查资料,蔓菁的学名竟然叫作芜菁(wújīng),别名才叫作蔓菁(mánjing),我们太原南郊的方言,当然叫的是它的别名或者说是俗名了,但读音却有着很大的差异,我们将它读为(mánji)。太原城南的方言叫东西时还喜欢带个儿字,有时人们也叫它为蔓菁儿。蔓菁的块茎有点儿象芥菜,但长得比芥菜光洁、规则,总是那么圆圆的尖尖的,还分有红白两种颜色。芥菜是辣的,蔓菁吃起来却有股甜味。芥菜能做黄菜(酸菜)、芥辣丝等菜品,蔓菁却不行。在粮食缺乏的时候,蔓菁疙瘩和红薯一样,人们是用来熬饭顶粮吃的,黑夜饭在稀粥里多熬上些蔓菁,就可以省下添鞴(窝窝饼子之类的干粮)了。小时候有一年蔓菁长得好,天天黑夜稀粥里熬蔓菁,吃得人真发愁。但那个年代就是那样,你不吃也不行,不吃你就得饿着。我们这地方流传着一首民间小曲曲,很能反映蔓菁在当时的“地位”:
二米子稀粥熬蔓菁,
人人都说我和你,
咱二人本来是没啦的怪事,
唉约约,
白担了一个赖名誉。
说起蔓菁在当时农民心目中的“影响力”来,还有一件事可以证明,那就是在我们这一带,给另一种蔬菜——苤蓝起了一个别名,叫作玉蔓菁。苤蓝可能是在蔓菁以后才被引种到我们这一带的吧,人们看见它翠绿如玉,形状又有点儿象蔓菁,才给它起了这么个尊贵的名字。不过,过去的人和而在的人观念有所不同。现在的人崇尚绿色,而厌恶红色,认为绿色是纯天然的健康之色。而过去的人却崇尚红色而讨厌绿色,认为红色象征喜庆,象征祥和,象征富裕。而绿色却被用来形容人思想不开化,贪婪吝啬难共事。因此,如果你在我们这里听到说某某人是个“黢绿疙瘩玉蔓菁”时,千万不要以为是在夸奖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