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四川威远方言中的叠词现象
(2015-08-03 18:52:26)
标签:
转载 |
分类: 四川方言 |
摘要:四川威远县位于四川省中南部,隶属内江市。幅员面积1287平方公里,辖20个镇,323个村。在四川方言中,威远方言的平翘舌分得很清楚,儿化音重,同时叠词现象也很明显。这同威远县生活的地域环境以及文化,历史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威远话中的叠词现象正在上演着一出语言文化的魅力演出。
关键词:叠词;现象;威远;四川
“四川一百单八县,县县有方言”啊,的确,清代前期“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后,外省各移民民系在四川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聚落形式,各从其俗,各得其所。由于这些原因四川形成了三大方言:一、属于西南官话的四川话;二、属于湘方言的老湖广话,长沙话,永州腔,宝庆腔乡谈;三、江西,陕西乡谈和广东,福建,赣南客家乡谈。而威远话大致就属于西南官话的四川话,但它又同成都话有区别,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其中叠词便是之一,叠词被广泛大量用于威远人口中,口语化的叠词更是威远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一、
在威远方言中大部分叠词都是名词性的,可以找到很多,随便一个事物都可以重复说形成叠词。在句子当中充当主语,宾语,补语,也可以独立成句。但独立成句需要相应的语言环境才可成立。
叠词经常同儿化连在一起使用,形成诸多的儿化音。这种形式多表现为AA式,在后加儿化,如棒棒儿,挑挑儿,猫猫儿,爪爪儿,心心儿,盆盆儿,边边儿,崽崽儿,尖尖儿,车车儿,铲铲儿等等,以及我们的厨房用具锅,碗,罐,筛等都可以采用这样的形式。这些词的读音多数是在起原音后加r,也有变化的,心心儿,读xinxier,而不是xinxinr;边边儿,读bianbinr,不读bianbianr;再如爪爪儿,读zhuazhuer。这是在叠词后一个音节为合音,后面加儿化。读音根据不同的词而产生变化。
由于叠词加儿化的形式较多,因此威远人大多能分清卷舌,但是这些表事物的词当中也有一部分经过一定的演变表示特定的人,如“崽崽儿”,本来的意思是指动物出生时候的样子很小,后也用来指刚出生不久的小孩儿;再如“棒棒儿”,其实这个词的演变是因为重庆的一类人,专门帮别人用棒这种工具运输东西的人,因他们是用这种工具,才以棒棒来指代这一类人。
还有一部分词具有抽象意义,比如“心心儿”,本来是指农作物的果实剥去后所剩下的那部分,如“玉米心心儿”,后来逐渐演变为人心,威远人说一个人的心很黑,不会说
“这个人心很黑”,而是说“这个人是个黑萝卜心心儿”。再比如“眼眼儿”,在威远话中不是说眼睛,而是指尖尖的器物经敲打之后所留下的小孔,举个例子,用钉子在打一个孔,我们把这个小孔称之为“眼眼儿”,经常会说“在墙上钉个眼眼儿”。
名词性的叠词也有不用儿化的现象,比如人的称呼,这和普通话中的称呼是相同的,如:妈妈,爸爸,姐姐,哥哥,弟弟,奶奶,爷爷等等,但威远话中有个称呼是普通话所没有的,威远话叫“奶奶”,是叫“娘娘niángniāng”,而普通话中的“阿姨”在威远话中是读niangniang。还有一类是表示五谷杂粮的名称也是不用儿化的,如:苞谷米米,豌豆壳壳,玉米须须,土豆丝丝,苞谷须须,胡豆叶叶,红苕藤藤等,这一类多表示五谷杂粮的果实,皮,叶等。
在儿童语言中也是经常用叠词的,大人对小孩儿说话总是不自觉的会用叠词,小孩则由于大脑没有发育成熟等因素,也是说叠词的,比如∶糖糖,饭饭,手手,虫虫,帽帽,鞋鞋,肉肉,这些词本是用单字表示的,但在儿童语言中多数用叠词。但在说这些词中,语音也发生了变化,如:鞋鞋,读háihài;肉肉,读gágà等
二、动词性的叠词
动词性的叠词很多时候是在名词性叠词前加上一个动词,由于使用的时间长,使用频率多,便形成了固定的结构,动词性叠词在句中可作谓语,定语,和名词性叠词一样可独立成句。
动词性的叠词和普通话有两点是相同的,一、表示可持续进行的动作,如:说,听,写,读,念等都可与相应的说成“说说,听听,写写,读读”,二、表示反复进行的动作,如:数,望,跳等也是如此。
另一类则是威远方言特有的,如“盖盖盖儿”,这个词出现了三个“盖”,可是表示每个“盖”字表示的意思不一样,第一个“盖”是动词,表示将东西盖上这个动作,后面的“盖”字则表示瓶子等容器的盖,在威远方言中的这种作动词,名词的重叠情况还有“包包包,背背篼,好好吃,杠杠子”等。
前面我们说了动词性叠词,多是在名词性叠词前加一个动词,以前面的例子为例,有两种情况,第一是后面的名词意思不变,比如“拿盆盆儿,买包包儿,开店店儿”这一类是原义,还是“盆,包,店”的意思,这一类词比较固定,还有一类是要发生变化的,如“躲猫猫儿”,此处的猫猫儿并不是动物猫的意思,还是指小孩子玩的一种游戏,再如“挑边边儿”,在这里是特定的意思,是服饰的边角,不是笼统意义的边角了,但是意思变化了,但都与原义相似或者是相关的。
还有一种动词性叠词是前面有动词,当后面的名词不能单独使用的,“称斤斤儿”是指称斤论两的意思,还有“打漂漂儿”也是如此的。
还有一些特殊的词,“打光懂懂,打光差差”这两个词就比较特殊,前一个词是裸露上半身,通常在夏天的使用频率高,而后一个则是裸露下半身的意思,通常是使用在儿童身上,很少用与成年人。
三、
形容词性的叠词和普通话一样都是表示某人或事物的状态,颜色,形状等,在句中作定语,谓语,状语等。
形容人的词如“惊抓抓地”是表示因惊骇而大叫的样子,“嗲嘴儿嗲嘴儿的”是表示人吃东西是发出的声音,以及吃东西的动作,还有表示人物心里活动的“悬吊吊的”是形容心情紧张,七上八下的,再如“傻蹦蹦的”是说人傻,当然这里的“傻”并不是读shǎ,而是读hà,“醒龊龊的”、“瓜兮兮的”是说人很幽默,但是不正经,“阴丝丝的”是说人总是沉默寡言的,有点城府深的意思,贬义,“白恰恰”的,是形容人脸色苍白,没有血色。“夹夹客”是形容人很吝啬。
形容事物的有“温嘟嘟的”表示水温恰好,很温暖,“筋筋扯扯的”是说事情太多,太复杂,扯不清楚,“烦燥燥的”是说东西很脏。
但是更多的形容词是既可以表示人也可以表示物的,如“黑黢黢的”这个词表示天的颜色是说天很黑,表示人是则说他这个人长的很黑,或者身体的某一部分因为很脏而显得很黑,“胖嘟嘟的”是说人长得很胖,而且是胖得很可爱的,或者指小动物的胖,具有褒义,这些词都是比较好懂的,而且和一般的四川话区别不大。
四、叠词现象出现的原因
为什么在我们的方言中会出现我们的口语当中呢,而方言的叠词现象又与普通话不太相同,这就是与我们的地域文化条件分不开,以及长时期形成的语言习惯所形成的现在的方言叠词现象,这些语言基本上都是源自语秦语。
叠词有一个共同的优点,增强语言的韵律感、节奏美,起强调作用,我们可以体会出这一特点,在我们的诸多文学作品中叠词确实有这样一种作用,而叠词形容词在写景状物中可以突出景物的特征,使景物的特征更加鲜明。比如前面说前面举的例子“黑黢黢”。动词性的叠词,在描写人物中能突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及思想性格。在表达人物及作者感情时,使情感更浓烈。
而在威远方言中的叠词在儿童语言中慢慢形成,由此而展开。而威远方言也是属于北方方言的,所以也和北方方言有类似的情况,有北方方言的语言心理人们喜欢使用叠词来表示人或事物,还有最重要的原因的就是叠词使用起来轻快,方便,在方言中还表现为具有幽默性,别有情趣。
其实威远话很有趣的除了叠词之外,还有许多的现象,威远人说话,吃肉不叫吃肉,要说qigagar。黑不说黑,要说黢黑。 白不说白,要说讯白。圆不说圆,要说溜圆。扁不说扁,要说bia。吼不说吼,要说叫shi。 酸不说酸,要说溜酸。甜不说甜,要说min甜。 苦不说苦,要说gua苦。 重不说重,要说bang重。 轻不说轻,要说lao轻。 软不说软,要说扭粑。硬不说硬,要说梆硬。湿不说湿,要说jiao湿。 咸不说咸,要说gua han。 淡不说淡,要说bia淡。 烂不说烂,要说稀巴烂。哭不说哭,要说惊叫唤。 黄不说黄,要说焦黄。 香不说香,要说pen香。 烦不说烦,要说泼烦。 完不说完,要说sa guo。凉不说凉,要说冰浸人。臭不说臭,要说pang臭, 热闹不说热闹,要说闹热. 吃饭不说吃饭,要说qi饭. 转弯不说转弯,要说倒拐,到头不说到头,要说抵拢, 帮忙不说帮忙,要说扎起。上不说上,要说gao ji。伞不伞,要说ceng子。雨鞋不说雨鞋,要说筒筒hai等等.
每一种语言都有它独特的魅力,除了好好学习共同语之外,对于拥有地方特色的方言也不能丢之,只要细心品味就可以发现它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巴蜀书社·四川方言文化——民间符号与地方性知识【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2007
[2] 许慎·说文解字【Z】·北京:中华书局,1963
[3] 李屹之·咬文嚼字全集【M】·北京:新世纪出版社,2006
[4]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5] 李珊·动词重叠式研究【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3
[6] 徐光渌·贵阳方言重叠式【J】·方言,2000(4)
[7] 葛本仪·现代汉语词汇学【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8] 钱曾怡·汉语言研究的方法与实践【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