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剧《荞麦馍赶寿》观后感QQ1548223752

标签:
荞麦馍拜寿状元楚剧嫌贫爱富杂谈 |
前两天闲来无事,在学校附近的和平公园游玩,看见公园的小树林里有个戏班子在唱戏,是楚剧《四下河南》,我饶有兴致的听了一会儿,尽管听的不是很懂,但也乐在其中。
回到学校时,仍觉得意犹未尽,在网上搜索了一出楚剧《荞麦馍拜寿》,继续陶醉在楚剧的文化里。
《荞麦馍拜寿》这出剧,我在刚上大学时曾看过一次,那是在舅舅家里,当时一大家子亲戚都在,由于姨妈舅舅们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家,热爱看戏,所以挑了这碟光盘,我当时对戏剧没丝毫兴趣可言,总觉得一句话干脆的说出来多好,在戏剧里应是“一一啊啊”个没完。不过这次又来看这部剧,确实是收获颇多,总共两个多小时的剧,我看了两次,也就哭了两次。
故事的剧情并不复杂,说的是 富豪王伯昌夫妻有三个女儿,大女儿金花,二女儿银花都嫁入官宦、富商之家,唯有三女儿翠花嫁入穷秀才徐文俊。王妻蒋氏六旬寿辰,金花、银花送来名贵寿礼,翠花因家贫将仅有的三升荞麦做成馍前来拜寿,受尽父母讥讽冷落,母女击掌断交。后王遭遇火灾,伯昌死去,蒋一贫如洗,金花、银花均不收留,落得乞讨度日,翠花闻之,将蒋收留奉养,检其之过,警示后人。
这种故事不管在古代还是现代,听的实在是太多了。这出剧借古讽今,点出了人们嫌贫爱富的普遍心理。剧中蒋老太太,对前来拜寿的贫女儿翠花及外孙娇娇极尽嘲讽。在接到女儿的寿礼荞麦馍时,恶声恶气道:“接过了荞麦馍五心烦躁,埋怨穷鬼你爱把路跑。似这样穷酸相宾客好笑,赶快到厨房去把火烧。”当大女儿、二女儿的两个儿子肚子饿、无聊时,她让仆人好好招待,而三女儿的儿子娇娇没吃饭来提醒时,她却用光骨头和残菜汤来对付,并斥骂仆人不懂得称呼:“我打你这个老不醒世的,阔小姐的儿子就称公子,穷鬼的儿子就称花子。”当外孙娇娇摔碗时,她和她老伴竟然怒火中烧,毒打外孙,要翠花母子滚回寒窑。夜里天色已晚,善良的老管家于心不忍,偷偷留翠花母子睡马房,夜里寒气降临,娇娇熬不住,翠花扯稻草为其御寒,被蒋氏得知,前来叫醒翠花母子:“穷骨头睡稻草,你不怕发烧。马房内碾碎了我家的稻草,牛不吃马不闻又不好烧。”逼的他们母子二人在冰天雪地里娘扶儿、儿搀娘踉踉跄跄回到了寒窑。
这段词既能够振聋发聩,起到警示后人的效果,又押韵,朗朗上口,有极高的美学价值,体会到了戏曲文化的博大精深。
当然,最终翠花不计前嫌,念母亲蒋氏是风烛残年瓦上霜,将她好生奉养。在谢幕时,徐文俊、蒋氏、娇娇及翠花四人依次念到一句诗来揭示全局主旨,这正是:“穷不倒志富莫狂,哪有常贫久富家。尘世之上虚为贵,就是铁树也开花。”
剧中反复强调的一个观点“穷不倒志富莫狂”固然不错,可是人穷志短也是现实的真实写照,所谓贫贱贫贱,一个人因为贫穷才会被人轻贱。尤其是在今天这个笑贫不笑娼的年代,你想安贫乐道似乎是不切实际的。如今的我渴望财富,因为我经历过贫穷,明白这种滋味并不好受。我也相信,很多人虽然嘴上说视金钱如粪土,可心里却巴不得富贵。
我要脚踏实地的开创一番事业,让自己的生活变得富裕,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更多贫苦的人富裕起来,更多的向世界展示人性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