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导、学、练’互动教学”实 验 研 究 报 告(节选)
(2012-09-23 15:26:50)
标签:
教法、教学模式互动 |
分类: 中学数学教育教学 |
一、课题的提出……………………………………………‥3
二、实验研究的目标………………………………………‥5
三、实验研究的内容………………………………………‥5
四、实验研究的变量………………………………………‥7
五、实验研究的方法 ………………………………………8
六、实验研究的原则………………………………………‥9
七、实验研究的步骤………………………………………‥9
(一)实验的准备阶段 ……………………………9
(二)实验的实施阶段 ……………………………10
(三)实验的总结阶段 ……………………………11
八、实验研究的主要做法……………………………………11
九、实验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13
十、对实验研究过程中一些问题的思考……………………18
参考文献………………………………………………………19
摘
关键词:“导、学、练”;教学模式;互动;课堂教学。
一、课题的提出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告诉我们: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为了贯彻《标准》的指导精神,结合虞城县初中数学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开展该实验研究。所追求达到的目标是:形成“导、学、练”互动教学模式,为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提供一种途径;使实验对象形成科学学习数学的态度,建立数学思维模型,提高思维的挑战性。
1、实验的物质基础
本实验研究不是空穴来风,在课题实验提出之前,虞城县春来实验中学已经有訾刘亚、周沿沿等数学教师,在校长许群法老师的大力倡导下开展了教学实验的探索。他们的实验是朴素的、粗放的,迫切需要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他们能迈开教学改革的步子,确实是一件可喜可赞、令人兴奋的事情。这里提出的“导、学、练”互动教学,就是在这些教师初步实验的基础上,加以完善,使之模式化,以便于学习掌握,更是为了便于推广应用。
2、实验的理论基础
以皮亚杰(Jean Piaget)和布鲁纳(Jerome Seymour Bruner)为代表的建构主义者的教学观认为: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强硬地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
教师不应是知识权威的象征,也不应仅仅是知识的呈现者,而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看法,思考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解释。教学应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当然强调学习者的主体作用,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和灌输者。学生是学习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动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和被灌输的对象。简言之,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并将监控学习和探索的责任也由教师为主转向学生为主,最终要使学生达到独立学习的程度。
而以马斯洛(Abraham H. Maslow.1908-1970)和罗杰斯(Carl Ransom Rogers .1902-1987)为代表的人本主义者的教学观是: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的资源,提供一种促进学习的气氛,让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facilitator)。 在教育实践中倡导以学生经验为中心的“有意义的自由学习”,突出情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形成一种以知情协调活动为主线、以情感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动力的教学模式;以学生的“自我”完善为核心,强调人际关系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都维系于课堂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把教学活动的重心从教师引向学生,把学生的思想、情感、体验和行为看作是教学的主体,从而张扬学生个性化发展。
本实验研究取这两种教育理论之长,积极借鉴江苏省泰兴洋思中学和山东省聊城杜郎口中学教学实践经验,努力形成自己的风格,为教育教学实验研究取得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3、实验的保障
本教学实验研究,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实验研究,得到虞城县实验中学领导团队的大力支持。被挑选的实验教师的学历均为大学专科或本科,他们年纪轻,有朝气,精力充沛,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保证了实验教师的水平对实验研究的负面影响最低。校方指派专业计算机教师帮助排除多媒体使用中的技术故障,协助实验教师制作课件。学校成立课题实验办公室供实验课题组开展实验研究。并且充分提供办公耗材。由业务副校长薛洁老师挂帅领导开展实验研究。
二、实验研究的目标
1、初期目标
课题组每位成员都能理解并在教学实验中初步学会使用“导、学、练”互动教学法。在期末水平测试中,实验对象班级的数学成绩超过平行对比班级的数学成绩。
2、中期目标
课题组每位成员都能在教学实验中熟练运用“导、学、练”互动教学法。在期末水平测试中,实验对象班级的数学成绩明显超过平行对比班级的数学成绩。
3、终极目标
将七年级、八年级实验班级的数学教学形成“导、学、练”互动教学模式,在全校数学学科推广使用。使实验对象形成科学学习数学的态度,初步建立数学思维模型,提高思维的挑战性。
三、实验研究的内容
现行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八年级数学教材中的新授课为课题实验研究的基本内容。包括课堂设计的模式、多媒体课件的设计模式、互动课堂的实际演练。
1、课堂设计的模式
2、多媒体课件的设计模式
3、互动课堂的实际演练
四、实验研究的变量
1、刺激变量(自变量)
2、反应变量(因变量)
实验班与对比班的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学习兴趣。
3、控制变量
五、实验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这是本课题最重要的一种研究方法。我们将根据课题的特点采用合作性行动研究,以充分发挥课题组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本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将广泛采取这一方法,探讨互动教学的开展方法。按照 “ 计划 —— 行动 —— 调查 ——总结—— 反思 ” 的程序开展研究,切实提高科研的应用价值,而且以此帮助实验教师提高教育科研的技能。
(2)个案研究法。这也是本课题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方法。本课题实验研究的过程中,将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的不同互动教学开展个案研究,探索最佳互动途径。
(3)调查法。本课题研究的整个过程中,调查法也经常性地采用。如,学生学习态度、互动学习的互动情况等都需要实验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调查获得。
具体开展研究的策略如下:
1、成立课题实验研究领导组
领导组的人员有:虞城县教育局教研室业务副主任中学高级教师张新航、实验中学校长特级教师许群法、实验中学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薛洁和课题负责人虞城县教育局教研室中学数学教研员中学一级教师宋连礼。
领导组的日常工作由薛洁主持开展。领导组各成员不仅知识渊博,在学科上有引领示范的作用,重要的是有开展课题研究的领导经验。在此课题的研究活动中,他们加强课题研究的管理、指导和组织,为课题研究的顺利实施、结题导航引路。
2、成立课题实验研究小组
在课题实验研究领导组的领导下,课题负责人宋连礼在虞城县实验中学随机挑选有志进行教育科研实验的数学教师成立课题实验研究小组。课题实验研究小组的成员是周沿沿、郭春艳、刘传方、高建敏、付随心、郭亚丽共6人。
3、注重实验教师的培训提高
课题实验研究小组在课题实验研究领导组的领导下,由课题负责人首先培训实验教师认真领会《标准》的精神实质,掌握教学教育新理念;其次,带领课题实验研究小组学习《课题实验研究实施指导意见》,使每位实验教师先从形式上学会做专门服务于实验研究的课堂设计,在实验研究过程中,慢慢体会这种特色的课堂设计的理论内涵;再次,指导实验研究小组成员先从形式上学会做服务于实验研究的多媒体课件,而后将课件做出特色。课题负责人不定期指导实验研究工作,让实验研究工作顺利实施。课题实验研究小组成员加强自身学习,强化自己的教学本领,为课题实验研究获得成功贡献自己的聪明智慧和力量。
4、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
课题实验研究服务的对象是学生,再高深的教育教学理论不能落实到实际教学中,也就不能服务于学生,也就只能是纸上谈兵。一个教学模式是否贯彻《标准》所倡导的教育理念主要看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会了什么,学生是如何学的,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如何,还要看教师是如何开展课堂教学的,在教学过程中才能体现出教师是否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每节实验研究课都要上得扎扎实实,不搞花架子,不作秀。
六、实验研究的原则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坚持以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探寻不同的教学内容下开展“导、学、练”互动教学的恰当方法,努力寻求实验教学模式与实际教学内容的最佳匹配,以求达到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
2、全面性原则:将教育的目光投向每一个学生,使不同的学生都能从不同层面上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体会到互动学习的乐趣。
3、综合性原则:运用多种手段密切学校与家长的联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参与对学生的教育与转化,最大限度的发挥家教工作的作用。
4、针对性原则: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水平差异和不同教学内容的知识差异,有针对性地制定互动教学开展的措施,使互动教学落到实处。
七、实验研究的步骤
(一)实验的准备阶段:(2010年3月----2010年9月)
1、与虞城县教研室负责人协商申请教育科研实验的经费保障问题。
2、与虞城县实验中学负责人协商合作开展教育科学实验研究有关事宜。
3、确定参与教育教学实验研究的教师。成立教育教学实验研究组。
4、文献研究。研究国内外同类课题的走向及相关教育学、心理学的科学理论,并以此作为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5、调查研究。对参与实验研究的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的个体检测,为实验研究的成功开始打下坚实的基础。
7、制定课题实验研究实施指导意见。
8、填写《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课题申评书》,上报商丘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相关电子文档报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9、成立课题实验领导小组。
10、确立实验班级。七年级1---12班学生为实验对象,七年级其它班级为对比对象。
11、组织课题实验教师学习《标准》。
12、组织课题实验教师学习和演练“导、学、练”互动教学模式。
13、建立课题的档案资料,如教研、总结、汇报等管理制度,加强课题的过程管理。
14、制订课题实验研究实施方案。
(二)实验的实施阶段:(2010年9月----2012年1月)
课题实验的实施分三个层次:
(1)课题实验的起步、探索
1、由课题领导组牵头,召开了课题实验指导会议,由课题负责人明确实验实施的具体方法。
2、组织实验教师学习理论,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增强教科研意识。强化演练“导、学、练”互动教学模式。
3、实验教师对实验班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调查、研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学习的态度,了解学生对实验教学模式的感受。反思实验研究的开展情况。
(2)课题实验的提高、完善
1、进一步强化课题实验教师对“导、学、练”互动教学模式的认识,促进教师把握教材内容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改进教法,注意教学的实践性、研究性、创新性,提高教学质量。
2、开展教学观摩研究,研讨分析,课题实验负责人指导课题实验教师整理典型案例,积累实验素材。
3、召开实验教师座谈会,对实验中存在问题进行分析,进一步修订实验方案,提高实验研究的水平。
(3)课题实验的深入探讨
1、组织典型案例分析,在积累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并初步构建具有特色的教学模式。
2、帮助课题实验教师疏理、提炼、总结出教学经验,形成优秀案例。
3、组织课题阶段成果汇报展示活动,促进教育教学实验的开展。
4、做好阶段总结。
(三)实验的总结阶段:(2012年2月----4月)
1、进行课题实验总结,形成实验报告。
2、整理实验资料,总结出具有特色的经验、成果。
3、申请课题实验的结题,将申请实验结题需要报送的书面材料报商丘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相关电子文档发至河南省教科规划办的电子邮箱。
八、实验研究的主要做法
1、在实验研究的准备阶段,首先,我们确保实验经费的支持,同虞城县教育局教研室法人代表许洪岭主任达成经费支持的口头承诺,在实验的过程中,这一承诺得到了落实。其次,在确定实验教师时,课题负责人与各位教师沟通,最终选定刘传方等6位教师为课题实验教师,调研了他们的实际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为制定科学的课题实验研究方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再次,组织实验教师学习《标准》,使实验教师准确掌握了其中的教育教学理念,课题负责人制定出《“导、学、练”互动教学课题实验实施指导意见》,组织实验教师共同学习,使实验教师理解了实验目的,掌握了实验方法,对实验的范围有了很好的把握。第四,科学选取实验对象,课题负责人与实验学校结合,于2010年8月底将入学的学生进行水平测试,以测试成绩按“S”型分班,确保每个班级学生总体水平差异最小。为了便于实验工作的开展,我们选取前12个班级为实验对象,第13至24班为对比对象。第五,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课题实验研究计划和实施方案,让每位实验教师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在实验研究的实施阶段的开始,为了规范课题实验研究,课题负责人亲自写出课堂设计,让实验教师先模仿其形式,体会课堂设计的指导思想和其中的教育教学理念,在实验研究实施的第一周,课题负责人从严把关,认真督促每位实验教师开展课题实验,听每位教师作课,而后共同剖析课型,给他们指出实验研究中应该发扬的优点与长处和实验研究中存在的不足,谨防穿新鞋走老路,和甩掉新鞋复辟的实验研究行为。实验教师之间互相听课,互相监督,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在实验研究实施阶段的第一个月,全体实验教师都能掌握这种教学模式的形式。例如,我们课题研究实验组共同研究了实验教师郭亚丽老师执教的《合并同类项》,略
课题组实验教师刘传方老师,在备课时克服学校现有多媒体教室不足的困难,设计出了适合农村中学仅有小黑板情况下,开展课题研究的方法,避免了离开多媒体教室就不能开展课题研究的尴尬局面。一个创新的教育科研实验课题,带动了教师的创新教学,使实验研究与教学相得益彰。
3.在实验研究实施的中期和后期,我们及时调整实验方向,由模仿学习“导、学、练”互动教学模式,转向优化“导、学、练”互动教学模式,要求实验教师尤其应该在“互动” 上下功夫,以提高教学成绩为既定目标,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出发点。例如,实验教师周沿沿老师所作《角的平分线性质》一课,略 教育实验研究促进了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
2012年2月,“导、学、练”互动教学实验研究实施进入第三阶段,即实验研究的总结阶段,课题负责人及时召开了课题研究工作会,安排部署结题工作。
九、实验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在实验研究的实施的中期,确切的说就是在实验研究实施的第一学年期末考试后,我们把实验班和对比班的数学成绩作了比较,其结果如表1和表2(见下页)所示。
表1 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学科班级平均成绩和及格率对比
略
注: 试卷总分120分,及格分72分。
表2 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学科平均成绩和及格率对比
从表1、表2中的数据可知,实验班成绩优于对比班成绩,实验班之间差别较小;实验班的及格率高于对比班的及格率,实验班之间及格率差别不大。由此可见,教育实验研究的开展确实促进了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促进了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但实验效果的显著程度不足。究其因则在于实验时间较短,实验教师使用实验教学模式还不够得心应手,处于模仿模式开展教学阶段。
表3 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数学学科班级平均成绩和及格率对比
略
注: 试卷总分120分,及格分72分。
在实验研究实施的第二学期,我们课题组积极总结第一学期教学实验的经验,继续做好实验研究,经过一个学期的潜心实验研究,取得了可喜的实验结果,在期末考试中达到了理想的实验目标。我们把实验班和对比班的数学成绩作了比较,其结果如表3(见上页)、表4所示:
表4 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数学学科平均成绩和及格率对比
略
综合表3和表4中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到,实验班成绩明显优于对比班成绩,实验班之间成绩差别较小;实验班的及格率高于对比班的及格率,实验班之间及格率差别不大。由此可见,教育实验研究的开展确实明显促进了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
在实验研究实施的第三学期即实验研究的第二学年,也就是我们的实验对象升入八年级了,我们课题组积极总结第一学年教学实验研究的经验,结合八年级数学教材的特点,考虑到学生心理发展的因素,继续做好实验研究,经过一个学期的潜心实验研究,取得了可喜的实验结果,在期末考试中达到了比较理想的实验目标。我们把实验班和对比班的数学成绩作了比较,其结果如表5、表6所示(见下页)。
综合表5和表6中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到,实验班成绩如同上一学期依然明显优于对比班成绩,实验班之间成绩差别较小;实验班的及格率高于对比班的及格率,实验班之间及格率差别不大。对比班学生成绩出现两极分化明显。由此可见,教育实验研究的开展不仅明显促进了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而且有效抑制了学生学习成绩两极分化现象。我们课题组对实验结果是满意的。
表5 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学科班级平均成绩和及格率对比
略
注: 试卷总分120分,及格分72分。
表6 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学科平均成绩和及格率对比
略
在本届学生入学的第二周,我们调查了他们数学学习的态度,在实验开展到第三个学期的期末考试前,我们又一次调查了他们数学学习的态度,所得数据分别称为实验初数据和实验终数据。调查结果如表7所示:
表7 学习态度调查相关数据统计
略
A表示作业认真;B表示作业基本认真;C表示作业基本不认真。
从表7中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到下面的图示:
从上面的统计条形图中可以看出,对比班实验初和实验终各项数据差别不大,实验班实验初和实验终差别明显。从实验终的各项数据看,实验班明显优于对比班。因此,我们的教育教学实验研究,提高了实验对象的互动效果,促进了实验对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达到了实验预期的目标。
十、对实验研究过程中一些问题的思考
初中数学“导、学、练”互动教学实验研究,耗时近两年(2010—2012年),跨“十一五” 和“十二五”课题规划。我们体会了成功的喜悦,收获了汗水浇灌的硕果,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感受了教育科学实验研究中孕生的阵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的教育观念问题。从课堂教学实践看,传统的教学方法仍旧是困扰教师的一个重要因素,怕学生自主能力差,年轻的实验教师教学经验少,对课堂的驾驭能力不足,教师对课堂放得开却收不回,出现课堂混乱、不能完成教学任务等不良现象。教师的教育观念、角色定位离现代教学理念尚有差距,一些教学设计意图未能得到充分贯彻。受传统的讲授式教学的影响,教师讲得太多仍是一个普遍现象,教师的主导作用压制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在教育实验中,学与练不足,学中互动不足、练中互动不足,教师包办代替现象仍时有发生。另外,信息时代要求教师的课件制作、信息处理、资源开发与利用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师任课量大,而且学校多以年级组活动,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不能充分保证。
2、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中有顾此失彼现象。实验班班额过大,给教师指导学生带来一定困难,同时由于人数多,学生交流表达机会少,不利于调动每一个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课程教学设计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重形式轻实质,在实际教学实验中不能深刻体现“互动教学”。学习方法的指导不够。重视了教师“问导”,但“导问”不够。重视了对教材的重新处理,但深层次挖掘不够。重视了师生之间双向交流,但多向交流不够。由于部分实验教师“矫枉过正”和学生的年龄特点,造成教师在教学中对“放”与“收”的关系处理失衡,部分学生游离于课堂学习氛围之外,使实验研究在初始阶段出现了穿新鞋走老路现象。加上课题研究成效的激励机制的作用有限,很难用定量对比手段对实验成效加以度量。所以从教育实验的实际出发,探索科学、规范的实验研究与评估手段,将是我们今后课题深化研究的前瞻性目标。
3、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的“学”以及学中的互动流于形式。在教学实验实践中,有些实验老师也注意用我们的实验模式教学,然而学生的学还未展开或尚未充分展开,便匆匆地把结果讲了出来,唯恐“浪费时间”,完不成预定教学任务。教师想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然而留给学生读书、思考活动时间不多或不充分,或者是层层设问把学生引进自己预先设好的圈套中,要求学生讲出教师备课时的标准答案,看似步步启发其实是限制学生的思维。这实际是借学生的嘴巴说出教师要说的话。可见,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自主学习活动与完成教学任务的矛盾还相当突出。要达到我们的教学实验成果软着陆于我们的教学实际,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4、由于种种原因,仅凭学校的力量推行教学方法改革是困难的。在连续两年(2010—2012年)“导、学、练”互动教学实验中,我们常有如履薄冰的感觉,经常瞻前顾后,不敢有大刀阔斧的作为。现行考试评价机制束缚了教学实验的深入开展,以分数定终身的单一评价模式成为我们实验的一大阻力。虽然学校加大了经费投入,但目前学校的硬件设施不足或陈旧,影响着教学实验研究的有效地深化。
尽管在“导、学、练”互动教学实验探索中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但实验在许多方面促进了学校课堂教学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达到了实验预期的目标。随着国家倡导的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我们的教学实验借此东风,必将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我们将更加努力的推进教学实验的开展,以达到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教师教学用书(数学 七年级 上册)》、《教师教学用书(数学 七年级 下册)》、《教师教学用书(数学八年级 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8月第2版.
2、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2010年颁发.
3、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创新教育——面向21世纪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抉择》.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0.
4、钟启泉、崔允郭、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
6、文喆.《课堂教学的本质与好课评价问题》.人民教育,2003, 3-7.
9、中国创新教育网http://www.zgcxjy.com/
10、百度网http://www.baidu.com/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