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有效提问

(2019-06-22 17:52:31)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学研究

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有效提问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课堂提问是教学的一个法宝,它是学生学习的阶梯、进步的桥梁、觉悟的契机。通过教师的课堂提问,不仅教师能了解到学生学习知识的状况,从而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案,及时调整,以便教学顺利进行;而且在学生的角度,能将思路打开,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深化了教材的理解和把握。有效的课堂提问,我认为应该把握以下几点:

一、有效提问的几个注意事项

1、对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要有所了解 教师提问应从当前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或学习状况出发,所提问题应是学生通过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能够回答的问题,而不是超出学生实际水平的刁、难、怪题,使得学生产生消极畏难情绪,而不能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既浪费时间,又达不到效果。

2、对设问的内容有一个较深的了解 “跳一跳,摘桃子”,课堂提问应该让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后获得正确的答案。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应该深钻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避免过于简单,一味的问“好不好”、“是不是”、“对不对”等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避免养成学生思维上的一种惰性。同样的,如果提问难度过深也不行,一个问题问得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学生回答不上来不说,反而增大学生的压力,抑制了他们的思维,打击学生的兴趣,致使课堂氛围也陷入尴尬的境地。

3、提问面要广,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对学生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要做“择优而问”而对后进生“置之不理”,难度大的问题可叫学习好的学生回答,而难度不大的问题可叫差一点的学生回答。这样既可以使好的学生更爬高,又可以使差的学生增强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逐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问题切忌过于笼统、模糊 内容复杂的问题经常不得到回答,因为他们可能很难回答好。如果你有一个复杂的,多内容的问题,你要把关键性的因素置入个各不同的、分开的问题中,以便回答者可以选择他们最感兴趣的方面来回答。

5、提问应增加“等待时间” 提问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应因题而异留给学生足够思考问题的时间,使多数学生能做出适当的反应。一般不要先提名后提问题,以免学生由于紧张而打乱思绪。  

二、有效提问的方法

1、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提问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如果在课堂提问上,吸引学生的兴趣,那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一课第一框《新学校 新同学》的教学中,考虑到很多同学在进入一个新环境的时候,由于不适应多少会产生一些消极的情绪,从而难以投入到对于校园新生活的“积极、主动”的适应中去。所以在设计此课时,我在开篇就以一则与他们现实情况密切联系的材料引入新课。“初一新生报到了。班主任李老师班的两名同学,在注册那天就给她留下较深的印象。一个是小敏,升学成绩在班里列前茅,但是不大理睬人;另一个是小婷,虽然成绩普通,但特别开朗,对旁边的人和事都充满热情。”此时,我提出一个问题:你来到这个学校学习,是像小婷那样开心?还是像小敏那样郁闷呢?这个问题紧紧抓住了这两大类群体学生的心理,激发了他们听课的兴趣,从而令到下面的课堂提问引发了学生的热烈讨论。

2、抓住知识的疑难点提问     

每一堂课都有其重点和难点,抓住这些知识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将问题层层分解,学生在理解了这个知识点后,课堂教学的任务也就能顺利地完成了。例如:在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材引入了较多的法律知识,对于初中学生来由于缺乏相关的背景知识,很多时候难以进入学习的状态。例如在讲授“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时,很多同学难以理解为什么作为普通的公民也可以有管理国家的权利。为此,我在教学设计时,引导他们从自己身边的小事讲起,于是我提问:“在假期里同学们都有了解时事方面的要求,下面请同学们来说一说,你都了解了哪些时事。”于是,下面此起彼伏地大声讲着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其中有同学谈起“广州原点建设方案”和“广州动物园迁址”这两件本地时事。对于建设及迁址这两个关系广州市民的事情,相关部门通过各大媒体在广泛征求市民的意见,市民可以自由发表意见。于是我提出问题:“征求市民意见,是不是意味着如果市民不同意,也可以提出反对意见?”根据学生回答,再进一层“一个人在某个集体中有‘说话’的权利,是不是意味着他具有主人的地位?”由于引导学生以点到面,国家通过人大代表,广泛地征求全国人民对于各项国家事务的意见,其实我们在选择各级代表的时候,也就行使了“主人”的权利,所以说“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正是因为掌握了这个知识点,所以同学们对下面的“公民与人民的区别、我国的权利保障体制”等知识点,也易于理解了。

3、抓住思维的发散点提问

初中学生正处于智力发展的高峰期,而且由于其的社会接触较小,有时候反而其发散思维能力较强,所以,在教学中如能让学生通过分析、辨别,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不仅能吸引学生的兴趣,而且也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例如:在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十课《我们维护正义》的教学中,我认为一味地树立那些离学生很远的、正面的榜样,学生难以产生共鸣,也难以引发学生进一步地思考,于是在上课时,我抛出了当时刚刚发生的一件案例“2009521日上午7时许,一名32岁男子欲追讨被拖欠款项,爬上海珠桥,此乃自4月以来的第12名跳海珠桥者。然而,他没能像“前辈”们那样“潇洒走一回”,再平安着地——12时许,在重重警戒之下,一位年约六旬的老伯悄然爬到跳桥男子身边,借口“握握手交个朋友”,连拉带推令男子从高处摔下。跳桥男子手肘、腰椎骨折……”提问:“你认为老伯的行为是正义还是不下义的”,这个时候很多同学争先巩后地举手想要发表高见——老伯为广大市民做了一件大好事、这个跳桥者想死还拖累下面这么多的路人,搞得别人上不了班上不了学……听到学生们这样的回应,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在情感上,老伯者的行为似乎为受影响的市民出了一口气,但在法律的层面,他的行为是否合法呢?如果是合法的话,我们的社会会出现怎样的一种情形?”通过讨论分析,学生们普遍认为:因为伤害了别人的生命健康权,所以是违法的。于是我乘机再提出一问:“违法的行为,属不属于正义的行为呢?”至此,同学们得出结论:老伯的行为是非正义的。于是,引出正义与非正义的概念,学生们准确地把握了这个知识点,而且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提问后的对学生的评价 对学生的回答应及时做出评价,评价时要具体、明确,不可模糊。如果回答正确、全面而深刻,教师应该及时给予肯定、赞许,让其产生信心,从而激励其在以后积极发言,也给其他同学树立榜样。相反,如果学生的回答得不够全面、深刻、正确,甚至一无所知,则要更认真地处理。

1、启发思路 当学生对教师茫无所知时,主要原因是不理解问题,找不到正确的思路。这时教师应指给思考方向,接通学生的思路。

2.拨正思路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的理解有时偏离了问题的要求,答得不够正确或出现答非所问的现象。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就应该要学生认真审题,通过审题搞清题目要求回答的是什么,从而拨正学生的思路。

 3、深拓思路 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只浮于文字的表面,不够深刻时,教师就应该通过深拓思路的方法加以指导。经过教师深拓学生的思路,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就会达到应有的深度。

4、广开思路 教师提出某个问题,有时学生理解得不够全面,虽答对了一部分,但不完善,教师应该通过广开思路予以指导。广开学生的思路,学生对问题就会较全面地理解,经过充分思考,作出完整的答案。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课堂提问,一定要注重其有效性。思想政治课教师只有不断提出有效的、高质量的问题,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加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自学能力的水平,提高思想道德认知水平,丰富道德情感,使其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也才能真正把学生领进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思想政治课学习,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