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随园书坊
随园书坊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349
  • 关注人气:24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从《肥肉》至生活之美 ——专访知名设计师朱赢椿

(2014-04-09 11:40:03)
标签:

书籍设计

文化

中国最美的书

朱赢椿

肥肉

分类: 媒体报道与其他转载
原载 浙江传媒学院校报 20140320

http://s13/mw690/002ja5nCgy6HXZpe9Vqcc&690——专访知名设计师朱赢椿" TITLE="【转载】从《肥肉》至生活之美 ——专访知名设计师朱赢椿" />

朱赢椿,国内著名装帧设计师。现任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艺术总监,南京书衣坊工作室设计总监。天生对图形有兴趣,对画画极富天赋。出版的《不裁》、《空度》、《蚁呓》等书籍都被称为“世界最美的书”。
   他崇尚禅学,是位素食主义者,却认为吃肉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他提倡从慢节奏的生活里感受自然之道,而读书是慢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当我们要求他送一句最想对大学生说的话时,他狡黠地一笑,在《肥肉》扉页上写下“肉要吃,书更要读”。吃肉读书两不误,这是他的人生态度。我们有幸在《肥肉》发售之际,采访到朱赢椿老师,听他讲述这碗老卤肥肉的精彩故事。
             最真实的一块肥肉
    没有满汉全席,没有饕鬄盛宴,朱先生这一碗“肥肉”可谓是腌了五年。由他设计主编的《肥肉》集结了社会各界人士对于“肥肉”的所感所想。肥肉不仅仅是一种食物,它的背后更有一种记忆,可能是一个年代或者一段往事,也可能是现代社会的缩影。
   书籍的封面没有文字,只有一块赤裸裸的肥肉,没有什么能比这更刺激读者的感观了,这也正是朱先生想要表达给读者的东西。他这样说道:“现在天气很热,可能大家看到这本书的封面时会觉得十分的油腻,不太适应,但是它就叫肥肉,所以就没有必要藏着掖着,没有必要再去起一个雅致的、平淡的、文艺的名字。封面就是从市场买回来的肉,用扫描仪扫描进去,从而有了现在大家看到的封面。”
   他就是如此真实,大胆,没有刻意的矫揉造作。不过为了减轻一部分读者的不适,他还别出心裁地设计了“第二个封面”。只需将其反过来对折,贴上书中附赠的肉票,封面就变成了一块外形适中颜色尚好的熟肉。
   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确确实实是发生过的。每一个作者都在叙写讲述他们的过往。朱赢椿说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是薛冰的文章。那时是文革时期,农村很贫穷,都在生产队吃大锅饭。当一盘稀稀拉拉的肉端上来时,人们就会把灯关掉,凭运气从里面夹肉吃。因为实在是太少了,所以只能采用这样的方法。这种忆苦思甜型的文章在《肥肉》中并不少见,他直言现在的人排斥厌恶的肥肉,在以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所以他想把这些故事串联起来,真实地还原以前的生活,还原那份厚重的历史。
   或许是因为现代人在当下的生活中容易遗失最纯粹的本心,或许是因为现代人在追求物质的今天容易忽视最平淡的生活,或许我们应该放慢脚步,看一看身边,望一望过去,学着去用心品尝一口简单的“肥肉”。就像书中写的那样:“人是会醉的,人是会变的,人是会老的,肉是不腻的”。
          最善良的一块肥肉
   你想说的是这本书有点俗吧?其实,哪有那么多雅和俗呢?这本书,我更多的是作为一个商品来设计的。因为之前的书都是我自己的书,所以很多时候我都是按着自己的想法,带着种实验性的理念去制作的,读者的反响如何,卖得好不好,都是我自己的事情。而这次,这本《肥肉》,汇集了一百多位作家的作品,同时我们也已经决定将本书的全部稿费都捐给山区儿童,所以我们更希望这本书能畅销。因此,我将本书设定为《肥肉》,这很接地气,而且营销手法也有别于前,买书送肉也是为了书本的畅销。这本书或许与我从前的书风格不同,但这绝不是庸俗,就像说到肥肉,有人能想到古琴在历史演变过程中的由粗至细,再联系到当今社会人们从爱吃肥肉到只吃瘦肉的转变,你能说这是庸俗吗?我们只是用了一种不同的意象和方式叙述。
   《肥肉》最后一篇文章的作者是噶陀仲巴仁波切活佛,起初他激烈地反对朱赢椿出版这本书,但朱赢椿为了体现尊敬,还是将其编撰入书中,作为这本书的收尾。他也是借活佛之口,告诫读者们吃肉可以,但不要杀生。不光是对边远地区的孩子们进行关怀,对动物也尽己所能,向人们发出呼吁。如此安排,可见其良苦用心。
        最艺术的一块肥肉
   特立独行、新奇大胆的设计风格是朱赢椿先生最著名的标签,也是其倍受争议之处。书籍的设计风格多多少少会为书本的营销服务,也在一定程度上干扰读者对一本书的兴趣重心偏离。
   面对“书籍的设计是否会掩盖书籍内容本身”的尖锐质疑,朱赢椿显得从容不迫,“书籍的设计其实是和书的内容息息相关的,不同类型的内容,我会给它相称应的外在设计。”他还拿人与书作比,“就像一个人,只有拥有了相称的内里,他的外在才能给人以舒适的美感,不然,就会显得尴尬和唐突。所以,每次拿到一本书,我都会仔细研读,看他是适合着重文本内容还是装帧设计,它的度在哪里。提到经典,我们可能会很自然而然地想到一些有内涵有深度的文字,却忘了,优秀的设计本身,也是一种艺术范畴里的经典。”
   现代社会的人们竭力寻找理由来解释自己的偏好是否独立自主、不被干扰。这是一个形式的时代,每一个东西都需要形式,这样才能带动好的内容。虽说形式不能大于内容,但形式也非常的重要。内容要好,形式也必不可少。只有独特的形式,再加上艺术的魅力和收藏的感觉,才会让人们停驻下来。
   然而最简单的标准不过是:一本书内容上的好坏,对是它文学价值的评判;一本书的设计是否优秀,就是它在艺术上的价值。
   如果说文字是书籍的灵魂,那么其形式结构排版设计就是它的躯干。书要想传承于世,少了谁都不行。也正是书的这一特性,让其值得品读,值得玩味,让其传承不断,成为经典。
   我认为,图书分为两种,一种是有个性的,这要求设计者寻求创新的,一种是经典的,要求设计者隐藏自我。传统装帧设计的要求,比如对字号,对行间距的要求,用在经典书籍上都是合适的并且是需要的,因为这些书籍的内容是需要细细品味的,合理的字号和行间距是帮助读者阅读理解的。但是另一类书,它们的内容并不是那么经典,这时候的设计就可以新奇,可以用多种工艺,我认为,这也是对电子书发展大环境下纸质书应对的一种趋势。总而言之,设计要与内容结合
           后记
  
在当代社会下,我们需要的,正是放慢我们的脚步,去用心观察我们的生活。一场电影,一本书,刚盛开的野丁香,朝阳和晚霞??正如朱赢椿先生所说,“主动去记录和观察,才能形成属于自己的世界观。”当一个人能够主动观察生活了解生活,甚至享受生活的时候,他才不会沦为生活的奴隶,才能真正地为自己而活。

        http://zjicm.cuepa.cn/newspics/2014/03/s_c2d793e600215848f91cfd8e57432c18478653.jpg

        http://zjicm.cuepa.cn/newspics/2014/03/s_1ea872b19d80ae9c57d68ce6f5ed61e3260483.jpg

           策划 严韵倩   先锋通讯社记者 高一翔凤 夏锦浩 詹童    摄影 张林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