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四年级数学教学日志

(2011-05-09 18:04:02)
标签:

杂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日志

               《数图形中的学问》教学日志

                             2011/04/07

    这一节的内容是通过数简单图形个数的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有序思考的必要性,在数图形的过程中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我先通过预习让学生寻找数线段的方法,体会有条理数法的多样性,并能运用有序的数法数出给定图形的个数。如何引导学生有序地数角,是本节课的重点,教学时,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小组汇报交流的学习形式,让学生亲历发现、研究、探索问题的全过程,在学生出现的问题中适时引导学生想办法有序的数,进而发现有序数图形的方法,让学生亲自体验到“有序”数学思想产生的过程,尽可能使学生全面参与到自己的认知形成的过程中。在练一练数三角形的练习中,放手学生运用知识迁移的数学思想,运用有序数角的方法,先独立思考,再进行汇报交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能力,给学生创造了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在练习完之后,若能让学生把数三角形和长方形的方法和数角的方法进行比较,更能帮助学生加强知识间大联系,深刻掌握有序数图形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全面、有序地思考问题。

    总而言之,在上课的过程中,给了我一次学习的过程,在教案设计时,该怎么样把每一个环节落实到位,怎么样说好每一句话,预设好每一个环节。在听取各位教师的评课的过程中,让我有了茅塞顿开的感觉。当然,更重要的是离不开执教者对教材的深入理解。在此,我衷心感谢全组数学教师对我中肯的评价,感谢他们对我的直言不讳,让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使我能够在一个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与学生共同去探讨,去发现,去学习。

                《文具店》的教学日志

                      2011/04/06

     小数乘法的意义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元、角、分与小数”、“小数的意义”、“小数的加减法”和掌握了“整数乘法的意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文具店”情境,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然后对“买4块橡皮多少元”展开讨论,列出算式。再让学生探索0.2×4等于多少,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教材呈现的方法都是利用了乘法的意义,分别运用了连加、元角分的转化和借助直观模型得出了结果,然后引导学生对这三种方法展开讨论从而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首先创设了贴近学生生活的具体情境,拉近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体会到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学生对到商店购物并不陌生,所以创设一个新开张的文具店的情境让学生模拟购物,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根据生活经验提出有关数学问题。另外,注重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创设开放性的课堂教学,构建生生互动的“开放式”教学空间,教学中要密切关注课堂中“生成” 和“开发” ,不拘泥于教材中的例题与形式,放开让学生大胆的探索和表达,努力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说说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思,然后用以前学习的知识解决小数乘整数这个问题。最后,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0.2×4的结果,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思想。本节课中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他们不仅运用了已有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而且运用了类推迁移的思想列出了小数乘法竖式,用转化的方法把小数化成整数进行计算。

                 小数点搬家教学日志  

                         ——细节决定成败

                       2011/04/08

    随着昨天教学的思考,今天对小数点搬家这堂课进行了二次备课。

    首先,出示两组数据:20020.02.004.00元、0.40元、0.04元。让学生观察这两组数据,看看你有什么发现?(设计意图:修改成2组数据,有了梯度,而且简洁)

    学生首先出来的第一组数中的20020.0,小数点向左移动1位,这个数缩小10倍,这时教师修正这个数缩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

这时让学生观察第二组数据。学生出现了说4移动。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能不能说看成是小数点移动呢?这样一来不就和第一组整合在一起了?小组讨论!

    通过讨论,从4.000.40这个小数点移动之后位数不够的难点进行解决。(设计意图:在第一次纠纷处突破难点)

    再从2002.004.000.04小数点向左移动2位,这个数缩小到原来的一百分之一。接着就让学生思考,如果是移动三位呢?结果是多少?让学生尝试!(设计意图:练习巩固)

反之,学生自由完成……(设计意图:自主探索)

完成了整个规律之后,让学生进行记忆、口答。

    练习巩固:

    课本练一练第一题(解读:规律正用,从小数点移动,到这个数的扩大和缩小)

    课本练一练第一题(解读:规律反用,从这个数的扩大和缩小,到小数点移动)

思考:方法的提升

    面对学生出现的错误,利用怎样的方法才能让学生在小数点移动的过程中不会移错。自己原先方法是,每次移动点上小小的点,最后的小数点再点得的大一点;和同事交流,同时采用的是移一位不够填一位在再移;学生方法,用波浪弧线先画好,在再填0

                    街心广场教学日志

                      2011/04/10

教学设计:

    在出示街心广场的情境图之后,板书的时候直接就写成42页练习的样子。

街心广场 花坛 每块地砖

30 3 0.3

20 2 0.2

    接下来就学生思考:三个长方形的长之间有什么关系?宽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发现,每次都除以10,或者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教师修正:缩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

    让学生计算着三个长方形的面积,同时思考他们的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学生计算,0.30.2时出现分歧,讨论。

10.32等于0.6,所以0.30.2等于0.06

    教师引导:利用但会换算进理解。

    同时学生发现规律。那么这样的规律是不是偶然的呢?学生尝试完成试一试。

教材安排思考:

教材试一试出示了这样两组练习:

43=

40.3=

0.40.3=

132=

0.132=

0.130.2=

    面对这样的一组练习,而且是放在没有发现规律之前的试一试的位置。如何处理这两组题呢?我们组里也进行了一些讨论。首先一点可以明确的就是,不能用乘数中的小数位数来确定积的小数位数。那么只能结合前面发现的规律让学生进行完成。看到前面一位学生对0.30.2的理解,我们可以发现,教材再设计这两组问题的时候就是让两个乘数一个不变,另一个缩小,那么积也缩小。也就是乘法的乘数与积之间的一种变化规律。

接下里就是让学生发现?

    学生可以发现:一是数字没变都是341213226。(分析:这也就是为什么可以小数的乘法可以看成整数乘法的原因)二是变化的只是小数点的位置。引导学生思考:积中小数点位置与什么有关呢?与乘数中的小数点位置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学生完成填一填,发现规律。

    学生难点思考:

    看似如此简单的教学内容,但是从学生的掌握情况来看,似乎并不是很理想。首先,“小数位数”这个词语很多学生不理解?一个小数是几位小数还有很多学生不清楚。针对学生出现的情况,让我产生了这样的想法,如何利用好课堂教学的起点。

                    包装教学日志

                              -----能干的学生

                       2011/04/12

    通过前面一段时的准备,接下来就真正进入小数乘法的学习。

首先出示了教材当中的情景,在学生列出算式2.60.8之后,让学生尝试解决。学生基本上都采用了列竖式解决的方法。所以就让结合学生做的进行了板书。接下来的就出示问题二,学生也能比较顺利的列出算式2.40.85,于是就要求学生利用刚才的方法,进行列竖式计算。巡视之后发现,很多学生在列的过程中都是小数点对齐,分析其原因就是学生在前面计算小数加减法的时候都是小数点对齐。那么如何让学生更好的明确小数乘法的计算过程中不是小数点对齐,而是末位对齐呢?今天的课堂上我结合学生的几种不同的做法是这样进行处理的。

    出示生1的作业,列竖式计算2.40.85,小数点对齐。然后空在那里了,不知道该怎么往下做?

接着出示生2的作业,和生1一样,还是小数点对齐,但是它还是乘出来了。

    出示生3的作业,和生1一样,还是小数点对齐,他发现是不能乘出来,怎么办的。这位学生就在2.4后面填上了一个0,变成2.400.85

思考,是不是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求小数点对齐呢?不对齐可以吗?出示生4的作业,就是小数点没有对齐,而是末位对齐的情形。让学生思考这样为什么可以?

   通过刚才的学生几种不同的做法的比较,学生也认同了在小数乘法列竖式的过程中,末位对齐也是可以计算的,而且比较简便。

爬行最慢的哺乳动物教学日志

2011/04/14

四年级下册的学习内容以小数知识为主,其中小数的计算是本册的重难点知识,发现学生在这部分知识的学习过程当中,在计算过程中经常出错,我将生的错题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希望从中能有所发现,从而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

学生计算存在的主要错误有:

1、乘法口诀出错,进位数出错,有忘写或者忘算的情况。

2、计算方法错误,小数加减法和乘除法混淆,这种错误通常在混合运算中出现,计算小数加减法时没有将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没有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加减,小数乘除法没有将小数的末位对齐,从而导致计算错误。

3、得数的小数位数出错,有学生计算出的得数完全正确,但最后确定小数点位置时,却出错,有漏掉小数点的,有数错位数的,有将小数扩大(缩小小数点移错方向的)。

4、在计算中遇到有0的情况,学生也易犯错。学生在初步接触小数计算时,出现这些失误,说明学生还需要充分的练习和错误分析,学会一些好的法,避免出错,出现错误时能进行自我检查发现错误.

措施:

 1、为避免失误,应从平时的计算练习开始,着重培养学生使用草稿本的习惯,避免一些口算失误。

2、强调估算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先估后算的意识和习惯,先估算出得数的大致范围,确定小数的位数后,在进行精确计算,让估算起到检验的作用。

3、强调验算的意义和重要性,加法和减法、乘法和除法,是互逆的运算,所以可以进行验算,来提高计算的准确性。验算验算就一定要认真的再一次算,而不是作为一种形式,所以验算必须用竖式写出过程。

4、做错误分析,收集自己的错题,用笔作上记号,还可以写上错误的原因,作为下一次的计算的警示。小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使用广泛,不要觉得小小的错误微不足道,有句古话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哪怕仅仅是0.00……01的差错,都有可能造成很大的损失。所以提高我们计算的正确率很要。

在等量关系中完成练习三

2011/04/15

前面在学习手拉手递等式计算的时候,遇到了简便计算,结合上个学期学生对于简便计算本身就存在有比较困难的地方,所以周一就对简便计算用进行又补充了一堂课。昨天,在学校聆听了小学数学优秀课例展示活动,学到了很多。

今天看着教学内容的又到了练习三,早上在批改昨天学生完成的家庭作业练习三的时候,让我想到了昨天听课的等量关系,今天,就让学生在等量关系中完成练习三。

先是第一题,学生基本上没有问题,所以就让学生从算式入手说一说等量关系:圈数乘以每圈的时间等于总时间。

第二题,学生主要的错误就是对于上次读书、本次读书、实际用量三者之间的关系不是很明确,有的学生是上次读数加上本次读数等于实际用量。针对这样的问题,先让学生说一说如果上次读数是146吨,现在一点也没用,那么本次读数是多少?如果用了1顿呢?2顿呢?你发现他们之间的关系了么?从而让学生发现总结:本次读数减去上次读数等于实际用量。至于实际用量乘以单价等于金额学生没有难度就一带而过。

到了第三题,改变了前面两题的方式,给学生换换口味。先出示今天学生两种错误的算式:

10.2乘以12等于2.4立方米。

20.2乘以12乘以365

让学生说一说他们求的是什么?或者是怎么想的?从而让学生理解题目的要求和算式的含义。再让学生结合刚才说的列出算式:

30.2乘以12乘以48

在此基础上看看还有没有不同的方法,引出

40.2乘以48乘以12

理解0.2乘以48的含义,比较两个算式体会,虽然只是交换了数的位置,但是含义是不同的。

最后第五题,让学生体会三种不同的估算方法,并着重理解第三种,进行简单应用。

节日礼物教学日志

---------让表象来的再具体些

2011/04/17

最近两天在给学生上“观察物体”,在六年级的时候还有学习到,所以这里。所以自己在教学的时候有意的与六年级进行了联系,适当的进行了升华。

首先是第一课时:节日礼物。应该说学生在理解上不太有难度。课始,先让一位学生上来站到教师门口,

问他能看到**吗?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看不到?

再往前面走呢?呢看到吗?看得到!那么另外一位同学呢?

思考:现在能看到同学在什么范围内?

如果想让他看到**?应该怎么做?

……

独立完成例题。讨论,得出结论:站的高,看到的范围广。

完成了说一说、试一试。得出结论:走的越近,看到的房子越大,看到的数越少。走的越远,看到的房子越小,看到的数越多。

拓展:小明站在什么位置刚好看不到树,你能画一画吗?

第二课时:同时出现几个建筑物,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应该说相对的变化还是很有难度的。所以今天课前自己简单的准备了一些教具。把讲座抬到上面,让学生看的更清楚。先是直奔主题的放好两个建筑物,让坐在不同位置的同学观察,说一说他们的位置关系:甲在乙的正中间;甲在乙的左边;甲在乙的右边;甲在乙的右边。

抓住时机问同学,刚才的两次右边一样吗?结合学生提到的角度板书。

接着再让学生自主完成例题。

在学生完成60页的练习的时候,我就让学生试着操作,让学生更好的表象。等学生完成之后,教师也让学生上来找找位置,采用密切关注纪念碑在什么位置来判断。从中间,到左边,到更左边。然后让学生再一次操作。在这时,数学课代表吴波航上来了,说老师,刚才的答案不对,因为C看到了两个面而D只看到了一个面。我马上自己一看,看来学生可真是善于思考的学生,马上又给小房子编了号码,看看,看到的面是怎样变化的?并让全班同学表扬了吴波航同学。意外的收获让我也有所收获,试想是否在导入的时候可以更简单些,让学生就观察面的颜色不同长方体来体会位置角度的变化。

精打细算教学日志

---------小数除以整数思考与反思

2011/04/18

一、 情景语言:现实化

针对课本上的情景,自己原先想直接就出来,但是总是感觉不是很好,后来又想说成是淘气去逛超市的时候看到了这样两种牛奶,但是教材中出现的甲商店和乙商店,所以结合现实情景,说成了简洁的淘气在看海报的时候也遇到了一些数学问题,让我们同学们也去看一看。

二、 讨论的安排:两次推移

自己原先的初次设想是让学生在第一次尝试完之后,就让学生交流一下各自的算法,后来再调查几个学生之后,发现学生基本上也都会做,但是问学生为什么点上小数点的时候,学生却不知道,所以把这堂课的难点算理的理解作为一个要点进行教学,在这里让学生进行讨论。

带着这样的设计自己在班级试教的时候就是带着这样的设计进行教学的。但是在老师问道为什么要点上小数点的时候,学生出现了这样一些回答:

因为被除数有小数点,所以这里就点上小数点。

刚才估计过了是2元多,不点上小数点是不行的。

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乘着课间的一点时间,自己再一次的思考在什么地方进行交流,从课堂上表现,学生基本上已经会用元、角、分的单位进行理解了,所以再一次的把难点落实在先后推移,落到利用小数的计数单位进行理解上。

三、 归结算法:三种尝试

对于小数除以整数的算法是:按照整数计算法则进行计算,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如果除到余数末尾仍有余数的,在余数的末尾添上0,再继续出。

简单的算法出来主要有这样的几种方式。

方式一:在出现11.5除以5的时候,就让学生比较化成115角除以5和直接用小数计算的方法进行比较,发现小数的除法与整数的除法相同,只是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方式二:为了让学生有更加充分的理由发现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在完成11.5除以5之后,还安排了这样一组试一试让学生练习:87.5/5 8.75/5 这样以来学生就可以更加充分的发现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方式三,在原先方式二的基础上,为了避免教学环节的琐碎,在原来的基础上把12.9/6当作练习也整合在其中。

整个教学下来总感觉不是很理想,现在的设想就是方式一也是足够充分的,因为在算理理解充分的基础上,对于小数点的位置也就比较明确。

四、 课后体会:表象到抽象

课后,同时提到感觉课堂上对于元、角、分的理解过的有点快,自己回头想一想,的确是如此,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可能自已过分的注重利用计数单位理解的抽象了,把原本需要的表象给忽略了。

那么为什么需要用元、角、分进行理解呢?在元、角、分已经能够理解的基础上还需要再一次的用计数单位进行理解吗?这样的目的又是何在呢?

带着这些问题,我再次的的关注到了教材所使用的情境,它的目的就是利用元、角、分这样的生活实际来理解小数的含义。那么利用计数单位理解是否还有必要呢?回答是肯定的。因为元、角、分只是一个特例,而计数单位的理解确实最为普遍、本质的意义。

五、 再一次看特级教师王凌《小数除以整数》:语言+方法

在自己刚开始备课的时候,自己也先浏览了王老师的实录,总觉得整个过程就是这样,但是对于算理理解的部分,在细节上到底该如何处理语言,自己总是感觉非常的难易推敲。今天上完课之后,自己再一次细细的去品尝王老师的课,原来教师课堂上的每一次语言都是这样精辟,通过自己的细细琢磨说出来的。而且在算理的理解上也是用整数部分除完之后就是整数结束了,接下来的就是小数部分,整个过程的处理就是这样通过前后的几次理解为什么点上小数点。这样的方法不正是与我们老师在运算的时候,除完整数点上小数点相吻合。

六、 带着问题看书:小学计算教学

上完这一堂计算课,自己在这这样的问题在书籍和杂志上再一次的进行教学的认识,很好的提升了自己在计算教学的一些认识,通过后续的整理,提升自己的计算教学。

七、 教研思考:准备+思考+提升

准备一:

通过这一次的计算教学,也让我开始对如何更好的通过这样的自己一堂挂牌课来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首先,要提早准备,给自己更多机会进行尝试,想这一次,自己的修改之后就没有再一次的机会进行尝试了。

准备二:自己可以把自己的一个班级先把这一单元的知识上的再完后一点,这样等到全部都上完之后,再来思考前面的一课,就会有蓦然回首的感觉。

提升:上完之后,自己针对自己所选择的可进行一次系统的梳理。虽然我们字基本上在日常中已经在积累认识了,但是,这样适当的时机进行一次梳理,就可以把认识再一次的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当中,内化为自己的教学认识。同时选择这样的课例进行研究就可以得到更多的提升和积累。

参观博物馆教学日志

------寻找起点知识

2011/04/20

教材分析:

参观博物馆这一课,是在学习的小数除以整数之后再一次的来学习整数除以整数出现小数点的问题。课本上的例题是两个:26除以412除以16,主要的知识点就是,有余数添0继续除和商不够一用0占位。针对这样的两个知识点,自己想到的是遇上一堂课出现的有余数添0问题和不够出用0占位的问题。是否可以一对一的进行练习。有了这样的想法,产生了这样一种设计想法。

复习引入:

出示练习题列竖式计算。

25.8除以426除以455.35除以2712除以16

这样四道问题,把这一堂课的教学要点整合到这一堂课的教学要点当中。让学生进行自主建构,同时重新认识整数除以整数的问题。

不要因为规范而消灭了学生的创造力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2011/04/21

今天开始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一开始对教材情景的解读是8.54/0.7元可以看成85.4/7角,也就是从意义上理解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所以自己今天也利用了一开始的这一情景。但是第一个班级下来,总感觉不是非常的好,学生在书写上存在有一定的困难,而且商不变的规律也运用的不理想。带着这样的想法,自己开始了第二堂课的设想。

一、 导入、点题。

先出示情境图:国内长途每分0.7元,小红打了8.54元,引出算式:8.54/0.7,比较这个算式与以前面学习的小数除法有什么不一样?引出课题: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二、 自主探索

解决这个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你有办法吗?

生: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被除数和除数都乘以10

追问:你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

商不变的规律。

也就是化成85.4/7,大家觉得可以吗?

试一试。从学生的书写上来看主要有这样几种

方式一:8.54/0.7=85.4/7=再列竖式

方式二:

85.7 7写在8.540.7的上面

方式三:在列竖式的时候,写

再继续除。

面对学生出现的几种做法,自己也开始觉得学生太能干了,也就没有要求学生一定要运用课本上的书写要求进行计算。本想着学生这样可以接受的更好。

面对到底要不要采用书本上的书写格式。首先是看了一些文章,也有的老师提到了可以运用其他方式进行书写,但是对后续的学习当中遇到的余数问题就比较麻烦。

怎样的方法算作一种好的方法,方法的多样化和优化是的目的是什么?

首先是算法的多样化指的是要求在同一个思维层面上的问题。看学生出来的几种写法,应该说都是在同一个思维侧面上的,都是转化成除数是证书的除法,不同的只是书写的格式。那么怎样的方法才是好方法呢?游牧的目的何在呢?一种好的方法必须具备这样一个条件,思维层次是高的,教师容易教,学生容易掌握的,对后续的学习有帮助的才是好方法,综合以上几点,个人觉得还是要求学生利用课本上的要求,进行规范的书写还是有必要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