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教学日志
(2011-05-09 18:04:02)
标签:
杂谈 |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日志
这时让学生观察第二组数据。学生出现了说4移动。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能不能说看成是小数点移动呢?这样一来不就和第一组整合在一起了?小组讨论!
反之,学生自由完成……(设计意图:自主探索)
完成了整个规律之后,让学生进行记忆、口答。
思考:方法的提升
教学设计:
街心广场 花坛 每块地砖
长 30米 3米 0.3米
宽 20米 2米 0.2米
生1:0.3乘2等于0.6,所以0.3乘0.2等于0.06。
教材安排思考:
教材试一试出示了这样两组练习:
4乘3=
4乘0.3=
0.4乘0.3=
13乘2=
0.13乘2=
0.13乘0.2=
接下里就是让学生发现?
首先出示了教材当中的情景,在学生列出算式2.6乘0.8之后,让学生尝试解决。学生基本上都采用了列竖式解决的方法。所以就让结合学生做的进行了板书。接下来的就出示问题二,学生也能比较顺利的列出算式2.4乘0.85,于是就要求学生利用刚才的方法,进行列竖式计算。巡视之后发现,很多学生在列的过程中都是小数点对齐,分析其原因就是学生在前面计算小数加减法的时候都是小数点对齐。那么如何让学生更好的明确小数乘法的计算过程中不是小数点对齐,而是末位对齐呢?今天的课堂上我结合学生的几种不同的做法是这样进行处理的。
接着出示生2的作业,和生1一样,还是小数点对齐,但是它还是乘出来了。
思考,是不是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求小数点对齐呢?不对齐可以吗?出示生4的作业,就是小数点没有对齐,而是末位对齐的情形。让学生思考这样为什么可以?
爬行最慢的哺乳动物教学日志
2011/04/14
四年级下册的学习内容以小数知识为主,其中小数的计算是本册的重难点知识,发现学生在这部分知识的学习过程当中,在计算过程中经常出错,我将生的错题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希望从中能有所发现,从而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
学生计算存在的主要错误有:
1、乘法口诀出错,进位数出错,有忘写或者忘算的情况。
2、计算方法错误,小数加减法和乘除法混淆,这种错误通常在混合运算中出现,计算小数加减法时没有将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没有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加减,小数乘除法没有将小数的末位对齐,从而导致计算错误。
3、得数的小数位数出错,有学生计算出的得数完全正确,但最后确定小数点位置时,却出错,有漏掉小数点的,有数错位数的,有将小数扩大(缩小小数点移错方向的)。
4、在计算中遇到有0的情况,学生也易犯错。学生在初步接触小数计算时,出现这些失误,说明学生还需要充分的练习和错误分析,学会一些好的法,避免出错,出现错误时能进行自我检查发现错误.
措施:
2、强调估算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先估后算的意识和习惯,先估算出得数的大致范围,确定小数的位数后,在进行精确计算,让估算起到检验的作用。
3、强调验算的意义和重要性,加法和减法、乘法和除法,是互逆的运算,所以可以进行验算,来提高计算的准确性。验算验算就一定要认真的再一次算,而不是作为一种形式,所以验算必须用竖式写出过程。
4、做错误分析,收集自己的错题,用笔作上记号,还可以写上错误的原因,作为下一次的计算的警示。小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使用广泛,不要觉得小小的错误微不足道,有句古话“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哪怕仅仅是0.00……01的差错,都有可能造成很大的损失。所以提高我们计算的正确率很要。
在等量关系中完成练习三
2011/04/15
前面在学习手拉手递等式计算的时候,遇到了简便计算,结合上个学期学生对于简便计算本身就存在有比较困难的地方,所以周一就对简便计算用进行又补充了一堂课。昨天,在学校聆听了小学数学优秀课例展示活动,学到了很多。
今天看着教学内容的又到了练习三,早上在批改昨天学生完成的家庭作业练习三的时候,让我想到了昨天听课的等量关系,今天,就让学生在等量关系中完成练习三。
先是第一题,学生基本上没有问题,所以就让学生从算式入手说一说等量关系:圈数乘以每圈的时间等于总时间。
第二题,学生主要的错误就是对于上次读书、本次读书、实际用量三者之间的关系不是很明确,有的学生是上次读数加上本次读数等于实际用量。针对这样的问题,先让学生说一说如果上次读数是146吨,现在一点也没用,那么本次读数是多少?如果用了1顿呢?2顿呢?你发现他们之间的关系了么?从而让学生发现总结:本次读数减去上次读数等于实际用量。至于实际用量乘以单价等于金额学生没有难度就一带而过。
到了第三题,改变了前面两题的方式,给学生换换口味。先出示今天学生两种错误的算式:
1、0.2乘以12等于2.4立方米。
2、0.2乘以12乘以365
让学生说一说他们求的是什么?或者是怎么想的?从而让学生理解题目的要求和算式的含义。再让学生结合刚才说的列出算式:
3、0.2乘以12乘以48
在此基础上看看还有没有不同的方法,引出
4、0.2乘以48乘以12
理解0.2乘以48的含义,比较两个算式体会,虽然只是交换了数的位置,但是含义是不同的。
最后第五题,让学生体会三种不同的估算方法,并着重理解第三种,进行简单应用。
节日礼物教学日志
---------让表象来的再具体些
2011/04/17
最近两天在给学生上“观察物体”,在六年级的时候还有学习到,所以这里。所以自己在教学的时候有意的与六年级进行了联系,适当的进行了升华。
首先是第一课时:节日礼物。应该说学生在理解上不太有难度。课始,先让一位学生上来站到教师门口,
问他能看到**吗?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看不到?
再往前面走呢?呢看到吗?看得到!那么另外一位同学呢?
思考:现在能看到同学在什么范围内?
如果想让他看到**?应该怎么做?
……
独立完成例题。讨论,得出结论:站的高,看到的范围广。
完成了说一说、试一试。得出结论:走的越近,看到的房子越大,看到的数越少。走的越远,看到的房子越小,看到的数越多。
拓展:小明站在什么位置刚好看不到树,你能画一画吗?
第二课时:同时出现几个建筑物,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应该说相对的变化还是很有难度的。所以今天课前自己简单的准备了一些教具。把讲座抬到上面,让学生看的更清楚。先是直奔主题的放好两个建筑物,让坐在不同位置的同学观察,说一说他们的位置关系:甲在乙的正中间;甲在乙的左边;甲在乙的右边;甲在乙的右边。
抓住时机问同学,刚才的两次右边一样吗?结合学生提到的角度板书。
接着再让学生自主完成例题。
在学生完成60页的练习的时候,我就让学生试着操作,让学生更好的表象。等学生完成之后,教师也让学生上来找找位置,采用密切关注纪念碑在什么位置来判断。从中间,到左边,到更左边。然后让学生再一次操作。在这时,数学课代表吴波航上来了,说老师,刚才的答案不对,因为C看到了两个面而D只看到了一个面。我马上自己一看,看来学生可真是善于思考的学生,马上又给小房子编了号码,看看,看到的面是怎样变化的?并让全班同学表扬了吴波航同学。意外的收获让我也有所收获,试想是否在导入的时候可以更简单些,让学生就观察面的颜色不同长方体来体会位置角度的变化。
精打细算教学日志
---------小数除以整数思考与反思
2011/04/18
一、 情景语言:现实化
针对课本上的情景,自己原先想直接就出来,但是总是感觉不是很好,后来又想说成是淘气去逛超市的时候看到了这样两种牛奶,但是教材中出现的甲商店和乙商店,所以结合现实情景,说成了简洁的淘气在看海报的时候也遇到了一些数学问题,让我们同学们也去看一看。
二、 讨论的安排:两次推移
自己原先的初次设想是让学生在第一次尝试完之后,就让学生交流一下各自的算法,后来再调查几个学生之后,发现学生基本上也都会做,但是问学生为什么点上小数点的时候,学生却不知道,所以把这堂课的难点算理的理解作为一个要点进行教学,在这里让学生进行讨论。
带着这样的设计自己在班级试教的时候就是带着这样的设计进行教学的。但是在老师问道为什么要点上小数点的时候,学生出现了这样一些回答:
因为被除数有小数点,所以这里就点上小数点。
刚才估计过了是2元多,不点上小数点是不行的。
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乘着课间的一点时间,自己再一次的思考在什么地方进行交流,从课堂上表现,学生基本上已经会用元、角、分的单位进行理解了,所以再一次的把难点落实在先后推移,落到利用小数的计数单位进行理解上。
三、 归结算法:三种尝试
对于小数除以整数的算法是:按照整数计算法则进行计算,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如果除到余数末尾仍有余数的,在余数的末尾添上0,再继续出。
简单的算法出来主要有这样的几种方式。
方式一:在出现11.5除以5的时候,就让学生比较化成115角除以5和直接用小数计算的方法进行比较,发现小数的除法与整数的除法相同,只是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方式二:为了让学生有更加充分的理由发现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在完成11.5除以5之后,还安排了这样一组试一试让学生练习:87.5/5 8.75/5 这样以来学生就可以更加充分的发现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方式三,在原先方式二的基础上,为了避免教学环节的琐碎,在原来的基础上把12.9/6当作练习也整合在其中。
整个教学下来总感觉不是很理想,现在的设想就是方式一也是足够充分的,因为在算理理解充分的基础上,对于小数点的位置也就比较明确。
四、 课后体会:表象到抽象
课后,同时提到感觉课堂上对于元、角、分的理解过的有点快,自己回头想一想,的确是如此,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可能自已过分的注重利用计数单位理解的抽象了,把原本需要的表象给忽略了。
那么为什么需要用元、角、分进行理解呢?在元、角、分已经能够理解的基础上还需要再一次的用计数单位进行理解吗?这样的目的又是何在呢?
带着这些问题,我再次的的关注到了教材所使用的情境,它的目的就是利用元、角、分这样的生活实际来理解小数的含义。那么利用计数单位理解是否还有必要呢?回答是肯定的。因为元、角、分只是一个特例,而计数单位的理解确实最为普遍、本质的意义。
五、 再一次看特级教师王凌《小数除以整数》:语言+方法
在自己刚开始备课的时候,自己也先浏览了王老师的实录,总觉得整个过程就是这样,但是对于算理理解的部分,在细节上到底该如何处理语言,自己总是感觉非常的难易推敲。今天上完课之后,自己再一次细细的去品尝王老师的课,原来教师课堂上的每一次语言都是这样精辟,通过自己的细细琢磨说出来的。而且在算理的理解上也是用整数部分除完之后就是整数结束了,接下来的就是小数部分,整个过程的处理就是这样通过前后的几次理解为什么点上小数点。这样的方法不正是与我们老师在运算的时候,除完整数点上小数点相吻合。
六、 带着问题看书:小学计算教学
上完这一堂计算课,自己在这这样的问题在书籍和杂志上再一次的进行教学的认识,很好的提升了自己在计算教学的一些认识,通过后续的整理,提升自己的计算教学。
七、 教研思考:准备+思考+提升
准备一:
通过这一次的计算教学,也让我开始对如何更好的通过这样的自己一堂挂牌课来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首先,要提早准备,给自己更多机会进行尝试,想这一次,自己的修改之后就没有再一次的机会进行尝试了。
准备二:自己可以把自己的一个班级先把这一单元的知识上的再完后一点,这样等到全部都上完之后,再来思考前面的一课,就会有蓦然回首的感觉。
提升:上完之后,自己针对自己所选择的可进行一次系统的梳理。虽然我们字基本上在日常中已经在积累认识了,但是,这样适当的时机进行一次梳理,就可以把认识再一次的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当中,内化为自己的教学认识。同时选择这样的课例进行研究就可以得到更多的提升和积累。
参观博物馆教学日志
------寻找起点知识
2011/04/20
教材分析:
参观博物馆这一课,是在学习的小数除以整数之后再一次的来学习整数除以整数出现小数点的问题。课本上的例题是两个:26除以4和12除以16,主要的知识点就是,有余数添0继续除和商不够一用0占位。针对这样的两个知识点,自己想到的是遇上一堂课出现的有余数添0问题和不够出用0占位的问题。是否可以一对一的进行练习。有了这样的想法,产生了这样一种设计想法。
复习引入:
出示练习题列竖式计算。
25.8除以4、26除以4、55.35除以27、12除以16
这样四道问题,把这一堂课的教学要点整合到这一堂课的教学要点当中。让学生进行自主建构,同时重新认识整数除以整数的问题。
不要因为规范而消灭了学生的创造力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2011/04/21
今天开始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一开始对教材情景的解读是8.54元/0.7元可以看成85.4角/7角,也就是从意义上理解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所以自己今天也利用了一开始的这一情景。但是第一个班级下来,总感觉不是非常的好,学生在书写上存在有一定的困难,而且商不变的规律也运用的不理想。带着这样的想法,自己开始了第二堂课的设想。
一、 导入、点题。
先出示情境图:国内长途每分0.7元,小红打了8.54元,引出算式:8.54/0.7,比较这个算式与以前面学习的小数除法有什么不一样?引出课题: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二、 自主探索
解决这个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你有办法吗?
生: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被除数和除数都乘以10。
追问:你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
商不变的规律。
也就是化成85.4/7,大家觉得可以吗?
试一试。从学生的书写上来看主要有这样几种
方式一:8.54/0.7=85.4/7=再列竖式
方式二:
85.7 7写在8.54和0.7的上面
方式三:在列竖式的时候,写
再继续除。
面对学生出现的几种做法,自己也开始觉得学生太能干了,也就没有要求学生一定要运用课本上的书写要求进行计算。本想着学生这样可以接受的更好。
面对到底要不要采用书本上的书写格式。首先是看了一些文章,也有的老师提到了可以运用其他方式进行书写,但是对后续的学习当中遇到的余数问题就比较麻烦。
怎样的方法算作一种好的方法,方法的多样化和优化是的目的是什么?
首先是算法的多样化指的是要求在同一个思维层面上的问题。看学生出来的几种写法,应该说都是在同一个思维侧面上的,都是转化成除数是证书的除法,不同的只是书写的格式。那么怎样的方法才是好方法呢?游牧的目的何在呢?一种好的方法必须具备这样一个条件,思维层次是高的,教师容易教,学生容易掌握的,对后续的学习有帮助的才是好方法,综合以上几点,个人觉得还是要求学生利用课本上的要求,进行规范的书写还是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