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西溪》纠谬
(2012-02-16 00:18:01)
标签:
王旭一州一川烟景画屏 |
分类: 论文 |
我爱西溪好,披云屡往来。一州烟景合,三面画屏开。
薄俗无商隐,清时有逸才。近岩多隙地,松竹更须栽。
这是元代诗人王旭《西溪十首》中的第二首,是一首描写泰山自然景色的佳作。该诗堪称小品妙笔,极为清秀雅致。尤其是诗中以白描手法对西溪景色的描摹,了了几笔,形神毕现,深受读者喜爱!
然而,就是这样一首广为传诵的好诗,却在流传过程中出现重大舛误。笔者翻检清代以来主要的泰山文献及近三十年来有关泰山诗文的各类书刊,搜遍各大网站,除笔者所写个别文章外,其它均将“一州烟景合”写作“一川烟景合”,将“薄俗无商隐”写作“薄俗无高隐”。
最早发现这一歧误是在2003年,当时,笔者正为《泰山文献集成》点校明代汪子卿的《泰山志》,点校的底本为北京图书馆藏嘉靖三十四年刻本。当校至王旭此诗时,发现原诗与广为流传的版本有两处明显的差异,笔者遂找来其它多种泰山文献加以比对,发现自清代以来诸多典籍已经出现差异。笔者遂仔细研读全诗,在对诗意再三斟酌之后,感觉应以汪本为是,清以后版本均属误刻。
以下,我们不妨从对诗意的分析入手,厘清这一舛误。
西溪是泰山西麓一道最大的山谷,汇聚了主峰以西的多条水流,且林木繁茂,沟壑纵横。因此,西溪景区悬泉飞瀑,谷深景幽,是泰山著名的自然风景区。穿越泰安市区的渿河,主要水源即来自西溪。尤其是溪内的龙潭飞瀑,堪称景中一绝。诗之起句“我爱西溪好”乃发自内心的由衷赞叹。王旭的《西溪十首》,全部以“我爱西溪好”起句,可见作者对西溪的喜爱。“披云”则点明了西溪多水的事实及云雾蒸腾的变幻之美。有这样的山水美景,岂能不“屡往来”呢?颔联在全诗中最为重要,盖因这一句直接承接前句而来,写得好了,恰验证了“西溪好”、“屡往来”的合理性,写得不好,则全诗便没了着落。因此,颔联是全诗的诗眼所在。而一句“一州烟景合,三面画屏开”,恰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西溪独特的景色和妙处。
西溪谷口逼仄,内里却豁然开朗,形如葫芦口,因此,“一州烟景合,三面画屏开”写作者自泰安州进入西溪的感受非常形象,以身后城市的烟景(喻市井)对眼前山景的画屏(喻美景),对比强烈,倍显西溪的洁净明丽,也使“画屏”一词的描写达到了最大的张力。从句式来看,来至西溪,谷外嘈杂的“烟景”彷佛被一扇门板关闭在了身后,而眼前秀丽洁净的美景则犹如三面画屏豁然打开,令人陶醉。这两句前后衔接自然,妥帖有力,堪称写景名句。王旭在《西溪》(其四)中有句云“我爱西溪好,清无一点尘”,也再次印证了这一说法。
从分析不难见出,作者对西溪美景的直接描摹其实仅仅使用了“画屏”一个词汇,却前后衬托得极为恰切,以致读者可以极好地感受到西溪的美景。当然,王旭此处的成功还有赖于描写的是西溪的自然景观。自然景观虽然千差万别,变化无端,但无非是山水泉林而已,具体、写实的摹写有时并不讨好,只需写出形象的感受即可,而“画屏”恰符合这一要求!因为各家“画屏”虽然各有不同,但无不清秀雅致。因此,画屏虽不一致,感受却大同小异!总览王旭十首《西溪》,写景大多是白描,只有写到龙潭飞瀑时才有了些许具体的笔调,“泉飞千尺素,山叠万层青”(其十),也不过是点出了西溪确有瀑布而已!
而作“一川烟景合”,则诗意上与后面的“三面画屏开”相抵牾。两句前后连贯,非惟“一川烟景”与“三面画屏”相互矛盾,而且“合”与“开”二字也难以相安。盖“画屏”一般喻的是清丽之景色,与朦胧之烟景并不协谐!故烟景一“合”,则画屏难“开”;若要画屏打“开”,则“合”字又无着落。可以说,有“一川烟景”则必无“三面画屏”!
或许有读者云,此两句诗乃并列关系,为分写西溪的两种不同景色,这在孤立看这两句诗时似乎没有问题,然通读全诗我们发现,整首诗讲的即是要抛离尘世,隐逸泉林,这是全诗的核心旨意,作“一州烟景合,三面画屏开”恰贴合这一诗旨,与整诗极为协调。而作“一川烟景合”且与“三面画屏开”并列,则体现不出这一诗旨,只是表明了西溪的美景而已!因此,把这两句诗看作意思前后连贯的“流水对”方是正解!
王旭在《西溪十首》(其一)里开章即云“我爱西溪好,将营屋数椽”,决心在这里“烟霞忘俗累,诗酒度残年”,表明作者不仅是喜爱西溪,而且确有打算在此巢居!因此,在第二首里作者表态希望搬离闹市、闲居西溪也是顺理成章的事,符合组诗的写作常理。
由此分析,再结合明代《泰山志》在前,清代诸典籍在后的事实,笔者以为,此诗当以汪子卿的《泰山志》为是,后世典籍显然是出现了错误。虽不能排除刊刻时的笔误,但更可能的是清代学者的误读!
至于“商隐”误为“高隐”,情形当与上一个错误一样。“商隐”乃“商山四皓”,是一个熟典,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的名字即取自这一典故,商隐字“义山”也证明了这一点。由于“商”与“高”字形相近,且明《泰山志》在刻字时存有不规范的地方,将“商”误刻为“啇”,因此极容易看错,后世学人抑或刻印者看错完全可以理解,但这一错误却使一个涵蕴有趣的诗句变得直露而浅疏。“薄俗”中的“薄”训为“近”,“薄俗”即接近俗世。“薄俗无商隐”意为身处俗世实难产生趣味高雅的隐逸高士,下句“清时有逸才”则与之相对而言,这一联与前面所言欲离开市井去西溪过澹静生活在诗意上前后贯通!结句以在岩边“隙地”多种松竹挽起,既合诗意,亦良多趣味!
王旭此诗是其诸多泰山诗中影响最大的作品,然不幸的是,充斥当下网络、书刊的竟全是错谬之作。可见其谬误流传之广,错谬影响之大!由此也可看出当下泰山文化研究之艰巨!不客气地说,当下的泰山文化研究有太多的虚浮之气,古籍整理亦是错讹频出,有些古籍的校勘甚至惨不忍睹,难以卒读,因此,亟需研究者扎实而又严谨的工作,且不可心浮气躁,唯功利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