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对《大学》的理解和思考

(2011-04-27 22:22:32)
标签:

文化

    我很同意朱熹的观点,把大学解为大人之学。儒家从来积极面世,因此从十五岁开始学习做人的道理是合情合理的,不存在大小对言之说。对大人进行教育不但在古代最为重要,而且在我们现代具有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小孩子不教育是顽童恶少,大人不教育是什么后果呢?我们不敢想象,真的不敢想象。

   大学一开篇就指向人生最高境界,直接告诉我们内在建立才是关键,恢复彰显自己的道德本性才是做人的根本。这种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很难用语言描述清楚的,历代古圣先贤费尽苦心都想说清楚,老子用“道”形容,释迦用“自性”比喻,耶稣用“上帝”涵盖,等等,无非是想把真理告诉我们而已。而在大学中,用“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就表达得淋漓尽致了。我们没有必要对“亲民”词义进行辩论,只要我们能用心体会古师的良苦用心就必有所悟,无非就是指那种彻底改变自己达到内心光明的至善境界。

    接下来文中自然提出了达到这种人生最高境界的最合理的步骤和方法,这正是我们后人梦寐以求的东西,常常被我们一目扫过,殊不知这正是大学的重中之重。尽管我们把大学的八条目背得滚瓜烂熟,但有谁乐意用我们的真心体达圣义呢?这个“圣”字用来表达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尊重是再好不过了,但当我们把做人的最根本道理推在“圣学”之中,不愿与自己的内心相结合之时,我们真的应该彻底反思自己了。这种反思应该是我们中国人整体的反思。

    大学告诉我们,要想达到人生最高境界,首先要从对事物的认识上开始,穷究物理、超越物欲才是“格物”的内涵。“格物”是人生的第一道关口,也是最重要的关口,就看我们能不能打破它,如果我们打不破,终身就会在事物的表象上徘徊。人只有超然于物,摆脱物欲的干扰,才能进入智慧之中,就是“致知”的境界。“致知”不仅仅是知识的掌握,而且伴随智慧的产生。如果我们没有智慧产生,那么我们的意念绝对不会真诚下来;如果我们的意念不能真诚下来,那么我们的内心就不可能得到端正;如果我们内心得不到端正,那么我们的道德就不能圆满,修身就沦为空话。

    只有当人的道德圆满而修身完成以后,才具备了齐家、治天下的条件。我们很多人把齐家理解成使家庭富贵,把治天下理解成使国家强盛,这种理解的片面性让多少人离儒家思想的精髓越来越远。当我们认真读完《论语》、《孟子》之后,才明白齐家、治天下包含着仁义礼智的精神内容,这正是我们内在德性的发扬光大,正是我们人生最高境界的实现。

    以上是我对《大学》的个人理解和思考,不妥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行露了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读现代史有感
后一篇:读信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