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6/mw690/002j3emugy6FzWHsx6ndf&690
中国不缺好歌曲,缺的是一个发掘作品的好机制。
业内翘首以盼的《中国好歌曲》终于开播,在另一台强势节目的咄咄相逼下,《中国好歌曲》正面碰撞,表现不俗。因为是强调原创,都是新人新作,所以《中国好歌曲》较同门师兄《中国好声音》有着天然的弱势,从第一期节目看,有央视平台撑腰的《中国好歌曲》至少如名字所示,真正是在努力推荐优秀的作品,而节目挑选的第一拨选手,也表现得相当不俗,每个人每首歌都有突出的个性,舞曲、中国风、民谣、布鲁斯,不一而足。这些作品再次证明了,中国不缺好歌曲,缺的是一个发掘作品的好机制。
去年年底,跟一位唱片公司的朋友喝咖啡,聊到唱片制作的问题。他不禁感慨,他们其实很想把唱片做好,无奈挑不到好歌。看着我一脸怀疑的神情,他反复强调,真的,公司现在收到的作品都不堪入耳。
我之所以不太相信的原因是,我知道,唱片公司每年都会收到大量的Demo,而且为了录制唱片,他们也会四处撒网。如果这样仍然找不到好作品,我觉得可能就是真的缺乏好作品了。但是,另一方面,我们每天都能在豆瓣、虾米、微音乐等音乐人社区上听到大量的新人新作,其中不乏让人怦然心动的作品。比如去年年底我在豆瓣听到的一首由北大校园歌手高姗创作并演唱的《涅??》就非常入心,虽然还只是半成品。(除了高姗,我还喜欢彭家熙的《四月》、海龟先生的《玛卡瑞纳》、吴思瑶的《青春梦》、嘿!!!的《大椰子》、卿锋的《南国》、苏晴的《有你的画面》,等等,这么说我只是想证明我不是高姗的托儿)
所以,我常常想,我们到底是缺乏好歌曲还是缺乏一个发现歌曲的好机制?抑或我们缺乏的是识货的伯乐?
我倾向于后两者,而《中国好歌曲》要解决的也是后两者的问题。从节目第一期挑选的几位选手的作品看,“中国不缺好作品”是无疑的。虽然,这些选手和作品,除混迹江湖多年的张岭外,都略显稚嫩和粗糙,但是都展示出了当下音乐行业少见的人情味。《If
You
Believe》(Suby)的热情、《她妈妈不喜欢我》(王矜霖)的俏皮、《卷珠帘》(霍尊)的隽永、《一个歌手的情书》(周三)的真挚、《蒲公英在飞》(涂议嘉)的少年老成、《我不需要》(邱振哲)的直接都让人印象深刻。张岭的《喝酒Blues》就更不用说了,这是华语乐坛上甚少能听到的风格,非常纯正的美式布鲁斯音乐。
个人最喜欢的是《一个歌手的情书》和《喝酒Blues》。《一个歌手的情书》的原版歌词更好更真诚更有趣,电视版的歌词似乎做了精心的修改,更贴合某些社会现实,同样令人感动,却少了原版那种发自肺腑的糙劲儿。而我喜欢《喝酒Blues》的原因就只是因为我喜欢布鲁斯而已,张岭的表演让我想到布鲁斯传奇罗伯特·约翰逊。
不过,当这些作品进入音乐行业,就会面临非常残酷的现实,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会被“告知”不符合市场需要。《一个歌手的情书》和《喝酒Blues》就不用说了,两首歌都是纯小众,就算是《她妈妈不喜欢我》这样的作品也很有可能过不了关,就算过关,王矜霖也很可能不会用这么俏皮的方式来演唱。很多好作品就是这样被唱片公司和市场“漏”掉的,剩下的只能是那些所谓有市场的作品。唱片公司这么做无可厚非,毕竟人家是做生意的,不是做慈善的,生意人考虑的是投资回报。
互联网部分弥补了市场的缺陷,一些音乐人通过网络撬开了主流之门,一些小众歌手、独立音乐人通过网络开始冒尖。前者如许嵩、后者如陈绮贞甚至已经把自己运作成一门大生意。但是,《董小姐》这个活生生的例子告诉大家,就作品推广而言,可能没有哪一个平台比电视平台更有效。这就是《中国好歌曲》肩负的重担,借助于央视这个中国最好的平台,依靠刘欢、周华健这些华语乐坛最顶尖的音乐人充当伯乐,构建一个新的机制,给更多不一样的音乐人和作品以表现的空间,然后任好坏开花结果。
更好的机制是,所有人都有平台登台、公平竞争的机会,每一种音乐都能获得充分的传播,并由听众完全自主选择,所有被商业使用的作品都能获得合理的版税补偿,歌手、乐手、幕前、幕后,人人平等,劳有所得,这似乎有点天方夜谭,却应该是业内共同奋斗的目标。不然,这个行业怎么会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