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野下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探索——读《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有感

分类: 读书畅谈 |
一、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应运而生,明确把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OECD将核心素养描述为个体在真实情境下,调动自身内外部资源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的具体化表现,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正如余文森教授在其著作《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中指出:“学科核心素养旨在追寻学科本质和教育价值。它涉及:1、学科的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2核心的学科概念与范畴、3基本的学科方法与思想4、核心的学科价值与精神。”通过聆听专家讲座、参与主题培训、研读相关文本、深化教学实践等方式,我认为:将学科基本的甚至是特有的学科方法、思维方式有机融入课堂教学是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所在。
二、学科核心素养的提炼与内在关系简述
读了《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后,我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有了进一步的体认,充分认识到用核心素养理论指导学科实践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我所任教的思想品德课是一门以立德树人为旨归的显性德育课程,希冀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为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奠定良好的基础。有鉴于此,学科专家将初中思想品德学科的核心素养凝练为以下三个方面:1、观察和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2、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的能力。3、参与社会生活的实践能力。我认为:初中思想品德学科上述三方面的核心素养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形成了一条完整的思维链。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和前提,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能力既是对观察与分析问题能力的升华,又为培育学生社会实践的能力作了必要的准备,在学科核心素养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参与社会生活的实践能力是学科核心素养中较高层次的要求,它鼓励学生自主、积极地参与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主动适应动态发展的社会生活,践行“做中学”的理念,通过直接的参与和深切的体验来认识社会,感悟生活,使个体稳步、有序的经历社会化的过程,助推个体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
三、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课堂实践
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学科上的具体体现。因此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归根到底要落实到课堂实践中,做到三个“立足”即立足学科,立足课堂,立足学生。立足学科体现了学科核心素养的本质属性,立足课堂表明了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立足学生彰显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落脚点和归宿。我通过课堂实践,深切的感悟到: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基础分阶段、有侧重地实施。通过分析学情,了解班情以及反思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我认为:我校的不少学生在信息提取与捕捉、问题归纳与提炼、知识拓展与迁移的等方面有一定的提升空间。部分学生基本的价值判断能力有待加强,思维比较简单,行为选择不太合理是一些学生的共性特点。此外,我通过与学生的课外沟通和课上交流,发现有些学生看问题,想事情时思维比较绝对,存在非此即彼、非对即错、非好即坏,非黑即白的倾向,针对上述情况我觉得基于鲜活的课堂实践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迫在眉急。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精选案例,巧设问题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题中之义。
(一)紧扣教材案例,设计问题,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
我在上中预第一学期第二课第一框《个人成长离不开集体》时,教材中有一个案例:“小艳同学在读初一时,不幸得了脑动脉瘤,而且病情迅速恶化。由于手术难度大,需要一笔数目不小的医疗费,这对于收入不高的小艳父母来说实在困难重重。女儿的学习怎么办?医疗费又从哪里来?面对生病的女儿小艳父母万分焦虑。就在这时老师同学伸出了援助之手,在班长的倡议下,全班同学为小艳治病开展了捐款活动。消息传出,一股友情的热流荡漾在整个校园,师生们被这个班助人为乐、团结友爱、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动了。在短短的两三天里,全校师生共捐款两万多元,在医生的努力下手术成功了。小艳住院期间,同学不论刮风下雨,还是烈日当头,天天坚持给她补课。一学期后,小艳来校上课了。为了回报师生的情谊,她加倍努力学习,关心集体,积极为班级出黑板报,被学校评为三好学生。她所在的班级被评为区先进班集体。”
我围绕这个案例,紧扣教学目标,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水平设计了具有层递性的六个问题。1、小艳和她的父母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2、老师和同伴如何帮助病重的小艳?3、小艳康复后如何回报师生情谊?4、小艳和她的老师、同学分别具有什么样的品质?5、小艳的班级为什么被评为区先进班集体?6、通过这个案例,你觉得个人与集体之间存在怎样的双向互动关系?
前两个考察学生最基本的信息捕捉能力,适合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回答,也有利于调动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3、第4个问题虽然是基于事实的表述,但对学生归纳、提炼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并且通过问题设计策略的运用将知恩、感恩、报恩等德育元素与课堂教学相融合,凸显了思想品德学科应有的育人价值。第5个问题是希冀让学生对优秀班集体的构成要件有较为全面地了解,这是在让学生掌握教学重点——“个人总是属于一定集体”这一核心观点基础上的适度拓展,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第6个问题是:通过这个案例,你觉得个人与集体之间存在怎样的双向互动关系?值得一提的是第6个问题直面本框教学的难点:个体与集体的双向互动关系,使得学生具备初步的辩证思维能力,旨在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视角分析同一个问题,对于中预年级的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令人惊喜的是学生在研读案例、个体思考、互动交流的基础上自主得出了以下四个结论:1、个人总是属于一定的集体。2、集体是由个体组成的。3、个体的努力助推集体的发展。4、集体为个人施展才华、实现个体价值提供了机会和平台。从学生得出的四点结论看,他们不仅较好地掌握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问题,而且结论本身以及结论与结论之间都体现了思维的双向性,折射出了“一分为二”辩证思维的意蕴。
(二)挖掘社会热点资源,提升学生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能力
社会热点资源是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热点资源具有传播范围广、受关注度高、易于引发公众思考与共鸣等特点,如果对社会热点资源进行遴选与“二次加工”,使其贴近教学内容、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水平,不仅能够达到教学的基本目标,而且对培养学生的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能力有积极的助推作用。
我在上初二年级思想品德《透视群体行为
学会分辨泾渭》这一框的内容时有意识地引入了日本3.11大地震后发生核辐射并引发特大海啸。此时中国内地一些地方出现了“抢盐潮”这一社会热点事件,让学生分小组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核心素养内涵的明晰,学科核心素养要点的提炼,学科核心素养之间关系的理清为课堂教学实践指明了方向。核心素养要落地生根必须以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为抓手,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必须以丰富的课堂实践为支撑,必须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找到一个适切的实践切入点,以点带面,阶段侧重,分步实施,持续推进。核心素养的提出不仅为教师审视学科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更对教师的课堂实践提出了新的要求。核心素养视野下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实践探索依然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