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课堂教学中如何构建学习共同体的思考

(2018-05-25 14:40:56)
分类: 读书畅谈


http://s5/small/002j24m8zy7kJQLf6kc34&690

最近阅读了佐藤学的三本著作《静悄悄的革命》、《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和《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让我重新认识了课堂教学正在发生的变化。佐藤学的学习共同体是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创造;全体教师互相公开教学的专家共同成长的教学创造;家长共同体参与教学创造三部分构成。对于我而言,可能课堂教学是我阅读时关注的焦点,结合之前阅读的杜威的《我们如何思维》,我开始反思我的课堂能做些什么?

一、         杜威和佐藤学对于思维和学习的认识

杜威认为,思维是一种有意识的活动,是一种能根据已有迹象,做出连贯有序思考的判断,并能作出预测的活动,而好的思考要运用各种方法探索证实或证伪的过程。他认为思维的起点是困、惑,过程是查、择、调,桥梁是联、经,结果是证。这个观点恰恰和佐藤学要打破以“目标达成评价”为单位的组织形式,转变为“主题探究表现”单元组织形式内在具有一致性。两者的实质都是在追求思维训练不是创造思维能力,而是激发思维者的主动性,让自然思维能力能够有条理、连贯、一直的能动活动,并且运用恰当。杜威认为,思维是间接推理出的结论,所以思维的结果有对也有错。佐藤学认为,综合学习是没有正确答案的学习,教师要以“不懂”的儿童为中心,更加重视那些“奇趣”的发言,而不是“好”的发言。他们都承认思维和学习是要在相互倾听与参与中实现。

二、         佐藤学的学习共同体的主要观点

学习观

1、“学习的三位一体论”

所谓“学习”,就是同教科书(客观世界)的相遇与对话,同教室里的伙伴的相遇与对话,与自己的相遇与对话。学习是由三种对话实践——同客观世界的对话、同伙伴的对话、同自己的对话构成。它是作为一种活动、合作、反思所构成的“活动性、合作性、反思性实践”而实现的。

2、              学习是同新的世界的“相遇”与“对话”,是师生基于对话的“冲刺”与“挑战”。

3、              学习参与的目的是将学校和教师重构为公共空间。

学生观

1、通常,教师是把儿童们“好的发言”串联来组织教学,如果不以“任何儿童的发言都很精彩”为前提来组织教学,合作学习的关系就不可能生成。

2、为使“疑问”转化为“问题”,就要与其他人的疑问进行交流。

教师观

1、建立合作学习关系的教师具有共同的特征,即教师的活动追求的核心是“倾听”。合作学习的课堂将从互相倾听的关系发展为交响关系。合作学习的教学是由每个个体的互动所形成的意义链和关系链构成。

2、共同学习的关系通过教师的“串联”活动得以实现。教师的探究支持学生的学习,教师自身对课题的探究串联起儿童们多样的意象和思考。

3、教师的责任不是进行“好的教学”,而是要实现所有儿童的学习权利,尽可能提高儿童的学习质量。

4、              创造性的教师总是能够接受儿童多样性和教材的发展性。

课堂教学观

1、课堂中的“活动系统”,就是组织儿童的活动性、合作性、反思性的学习。课堂教学要按照如下要求加以组织:(1)组织男女生混合的4人小组,展开合作学习(2)构筑互学的关系而不是互教的关系(3)组织挑战性的学习。  

2、课堂教学基于教师应答儿童学习的关系来加以组织:(1)贯穿倾听、串联、反刍三种活动(2)放低声音的调门,精选课堂话语(3)基于即兴式应对来追求创造性的教学。

三、         佐藤学理论的最大特点

1、              根据对1万间教室的观摩,所著第一线教师的课堂实况的教学创造,内容易懂且接地气。

2、              案例能够被模仿和实践,在著作中出现了同一个老师的不同时期课堂对比,也呈现出不同年龄阶段的老师如何创建学习共同体的实践,适合借鉴和反思。

3、              围绕一个主题,对不同学科案例进行探究,然后反思,符合佐藤学先生的研究方法,值得学习。

4、              提出不以教学中的发问技巧、指导方法的好坏作为讨论对象,而是根据教室中的事件,以“困难”和“有趣”为中心来讨论和研修。

四、         与我的思想政治课教学

潜意识中,我总是希望学生真心喜欢上政治课。在教学生涯的15年中,我大部分的时间在努力以教学功底(也就是知识点)的扎实作为目标,其间再顺便研究如何让课堂上的有趣且有用。

我开始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开始关注学生的起点,学生的认知和书本知识之间的关系,也为建构联系而搭建桥梁,当然这也是基于为课堂知识点的顺利落实而设计的。事实是学生的成绩可能提高了,学生的能动性和主动思考的能力却没有提升,当需要合作学习和深入探究时,他们表现出反正会发言的总是那几个,反正我们说的什么都最终要回归课本。在课堂教学的展示活动中也一直存在重视以“好的发言”来组织教学的固定思维,对于个体的关注,以及合作学习中的个体与个体的关系重视不够。也许佐藤学先生的著作能带给我除了思考以外的身体力行的变化。

                                                 政治组   张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