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永远未完成  ——读里尔克《给青年诗人的十封信》有感

(2018-02-02 09:08:54)
分类: 读书畅谈

http://s3/bmiddle/002j24m8zy7hQPKCdICd2&690 ——读里尔克《给青年诗人的十封信》有感" TITLE="永远未完成  ——读里尔克《给青年诗人的十封信》有感" />

我们准备着深深地领受

那些意想不到的奇迹,

在漫长的岁月里忽然有

  彗星的出现,狂风乍起。

                            ——冯至《十四行诗·其一》

这是现代诗人冯至写于1941年的十四行诗的第一首。那时他住在昆明附近的一座山里,每星期要进城两次,十五里的路程,走去走回。在他看来,那是很好的散步。于是,他采用了十四行体来记录一些体验、一些人物、一些自然现象……正如他在诗中所写的那样我们走过的城市、山川,/都化成了我们的生命。走过的路,阅读过得书籍都会成为个体生命中的养分。在我大一偶然阅读这二十七首十四行诗后,我就恰似遇见奇迹那般,开始深深地领受。

有的书,读了会让人热泪盈眶。因为,书里的每一个每一句话,都像是从我自己心里流出来的。热泪盈眶不仅缘于两者心灵磁场的相近,更是缘于那彗星的出现和某一天狂风乍起。为了理解冯至,我阅读了里尔克《写给青年诗人的十封信》,里尔克在一百多年前写给青年诗人的这十封信,在我读来,就像是写给我自己的。在信中,他们能够如此敞开地谈论诗歌写作、谈论爱情与感官、谈论艰难与寂寞,这些话题都是萦绕于青年人内心深处的话题。读研时,我很难理解里尔克对于这些话题的谈论,也很难去想象这些话题是如何困扰这位青年诗人的。

直到工作了大半年后,当我重又拿起这本书,才深深感受到这些话题的重量。“工作”对于青年人来说是一个太敏感的词,因为工作寄予了一个青年人对于生活太多的期待。在那里,有梦想、有未知、更有人生的意义。但是当你向你所热爱的工作投以热情的拥抱时,你也许会发现,它可能并不是你所想象的那样。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往往会给你带来巨大的冲击。对此,里尔克说我知道你的职业是枯燥的,处处和你相违背,我早已看到你的苦恼,我知道,它将要来了。现在他来了,我不能排解你的苦恼,我只能劝你去想一想,是不是一切职业都是这样……几乎所有的职业都有其无理的要求(以你的内心与期待相违背),尽是敌意,它们同样也饱受了许多低声忍气、不满于那枯燥的职责的人们的憎恶。因此,每一个职业是十全十美的,也没有一个职业能够完全如人们所愿。那么我们需要做的就是静静等待,甘愿领受职业时常给自身带来的失落感与寂寞感。冯至和里尔克都是极为重视生命中的体验的,因为没有一种体验是过于渺小的,就是很小的时间的开展都像是一个大命运,因此我们应该时刻保持着对外部与内部世界的敞开。并且不用为自己的行为过早地定性,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相信自己的感觉。因为万一你错了,你内在的生命自然的成长也会慢慢地随时使你认识你的错误,把你领到另一条路上。因此,对于工作,我们不必强迫,也无需催促。只需忍耐和静待,就如春天要来,大地就使它一点点地完成。

在里尔克写的十封信中,“寂寞”是一个被反复提及的关键词,似乎诗人那深深的“领受”是离不开“寂寞”本身的。青年人怕寂寞,怕孤单,他们总希望在那些焦虑不安的日子里,能有一个人听他们倾诉。对于那些没有灵魂伴侣的青年们,他们会渴望获得爱,获得那份独特的情感。前两日,和一位同做教师的朋友交流。她和我提及她的压力、焦虑,已经她的那些孩子们给她带来的麻烦。但同时她又属于那种为学生倾尽全力的老师,所以有道是“多情总被无情恼”,她的日子并不好过。可庆幸的是,她有一位爱她的男友,能够在她失落时抚慰她,遇到困难时帮助她,并且使她的生活中不仅仅只有学生。但是,爱情本身又是寂寞艰难的。因为青年们在享受爱给他们带来的独特体验时,他们也必须用整个的生命、用一切的力量,集聚他们的寂寞、痛苦和向上激动的心去学习爱。可学习的时期永远是一个长久的专心致志的时期,爱就长期地深深侵入生命——寂寞,增强而深入的孤独生活,是为了爱着的人。因此,里尔克说:“爱的要义并不是什么倾心、献身、与第二者结合,它对于个人是一种崇高的动力、去成熟,在自身内有所完成,去完成一个世界,是为了另一个人完成一个自己的世界,这对于他是一个巨大的、不让步的要求,把它选择出来,向广远召唤。”

在读研时的我会把这种“爱“狭义的理解为是男女之间的爱情。而现在,我会把这里的“爱”的外延扩大,它应该还包含亲人间的爱,朋友间的爱。都说被选入高中教材的《项脊轩志》很感人,但是文本中的感动体现在哪里?为何学生们在学完《项脊轩志》后,很少有学生能体会到其中的感动?难道仅仅因为归有光思念母亲、祖母、亡妻的情感令人动容吗?我想,其中的原因并不那么简单。

一般学者会把归有光的“喜”与“悲”分开论述,但其实文本中的“悲”与“喜”的思想感情是无法剥离的,归有光的情感也应该是悲喜交加、悲而不伤。在文中,归有光是通过“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庭中始为篱,已为墙”这一家庭物理空间的改变表现归氏家族到了归有光一代已经家道中落了。但是归有光并没有像写到与母亲、祖母的往事时的“余泣”和“长号不在禁”而是平顺地过渡到后文的回忆。在许多研究者看来,写到祖母时的“长号不自禁”不仅仅是对祖母的思念,更是对辜负了祖母期望的悲伤。那为何“辜负”会使得归有光的“悲”达到至高点呢?这就关乎到文第二节文本层次的问题了。其实,第二节的三则材料是有层次性的。如果说“分家”指向的是对于家庭物理空间的破坏,那么回忆与母亲和祖母的往事则是指向一个更为抽象的人伦空间,而人伦空间的存在其实是对物理空间的修复,因此,这里的把归有光对后两则材料的情感定性为悲是不准确的。并且正是因为归有光和祖母的这种感情,才使得他能够理解祖母目睹家道中落的失望与悲伤,他也深知祖母对他的期待“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出于对亲人的爱,他更加坚定地走上了赴考之路。这不正是里尔克说的“去成熟,在自身内有所完成,去完成一个世界,是为了另一个人完成一个自己的世界吗?

除了工作、爱、寂寞,里尔克在这十封信中还论及诗歌的创作、审美批评、生活的本质等问题。

应该说,里尔克的文学世界是深邃的,《给青年诗人的十封信》只是他深邃思想中的一角,但足以使我困惑。不过,阅读与思考本身就是一个完善自身的过程,即使是断章取义、即使是阐释不够或过度阐释,我都读出了我心中的里尔克。

                                   

                                   上海财经大学附属北郊高级中学  叶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