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辈子学做教师------读于漪老师的《岁月如歌》有感

(2017-12-07 09:51:49)
分类: 读书畅谈

                                 http://s2/bmiddle/002j24m8zy7gnYh69Wx71&690

多年前的秋天,我有幸聆听了于漪老师《一辈子学做教师》的讲座,千人会场中座无虚席!那日的于漪老师,身着深蓝色中式棉布外套,面带着微笑,认真完成了整整两个小时的主题报告,中间没有一分钟的休息和停顿,一句句朴实的话语和一份份流动的真情,对我所热爱的教师生涯烙上了深深的印痕:做一辈子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

最初读《岁月如歌》一书,是源于对于漪老师的崇拜,找到了这本书开始细细品读:于老师说自己是非中文专业的老师,机缘巧合下改行当了语文老师。都说“隔行如隔山”,专业知识的缺乏加之自己生活上、身体上的困难,却没有使于老师有丝毫的退却,一心想着学生会有怎么样的收获,全心钻研教材和教法……于老师的种种做法,对于同样是非中文专业的我而言,是从教道路上巨大的鼓舞和动力。阅读到书中描写于老师如何面对自己教学中的困惑时,我会在第一时间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如同让自己的学生做日常的阅读摘抄和点评一般,一字一句做好笔记,比如于老师在书本第32页上这样写道:“为了备好一堂课,我常常花10个小时,20个小时,乃至更多的时间。经过上百篇教材的独立钻研,我开始尝试了庖丁解牛的滋味。何处是经络,何处是骨骼,脑子里比较清晰。拿到一篇文章,作者的思路,书写对象的来龙去脉,语言文字运用的匠心,就有了一点看清楚的穿透力与判断力,而不是茫茫然,无目的无方向了。”再比如书本第31页上,于老师备注了这样的信息:“备课,必须一丝不苟,把教材吃透。”我阅读着,记录着,如饥似渴,满足而快乐!

第二次读《岁月如歌》一书,是在图书馆陪自己的女儿进行亲子阅读。少儿图书馆和成人阅览室一墙之隔,而且还是透明玻璃的设计,家长阅读的同时还能够坚固孩子的安全,感慨图书馆的设计巧妙之余,我和女儿总乐意在周六的下午去那个永没有大门的文学的世界走一遭!记忆中的那个下午,我有幸借阅到了于漪老师的《岁月如歌》,距离第一次阅读有四五年时间了,再次捧起书本,发现随着自己阅历的增长,对书中的一些情境可以更为深入地体会和把握了。于老师告诉读者朋友:教育之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使人性向善,使人胸襟开阔,使人唤起自身身上美好的善根,也就是让学生拥有美丽的心境。是呀,美丽的心境是一切美好之本源,每个人对于善的追求也应该是共通的。印度诗人泰戈尔说过:“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而我们作为教师,在每个孩子的心田上播种下善意和美好的种子,加以时日,必定会萌发和生长。

看着自己的女儿如苗苗一般天天长大,看着自己的学生在校每一天的精彩生活,不仅感慨,也很感谢教师这个职业,是教师的职业让我有幸参与了无数孩子弥足珍贵的成长岁月,是呀,身为教师,关心学生,不止关心他们的学习,更要关心学生的做人,不让纤毫灰尘污染学生的心灵,见微而知著。

前段时间学校的校舍装修,每每走进校园便有了一种全新的视觉体验,看着眼前的变化,老师们会在不经意间谈及岁月的更替,世事的变迁……这又让我想到了于漪老师的著作《岁月如歌》,从书架上取出来,又一次静心阅读起来:

于老师评价她自己阅读过的书籍,她说:“一本本书如朗朗的明月、闪光的星辰,清辉普照,滋润心灵,令人难忘。” 这是真心话,每一热爱阅读的人都会有相似的体验,而我们所从事的教育事业又是实践性很强的事业,只有亲身实践,才能真正触摸到育人的规律,才能有真切的体会。于是,阅读中我们慢慢提升了教育的理念、不断去探究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即使是于漪老师这样的大家,面对自己热爱的教育事业,她依旧谦逊地说:“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知其然,且要知其所以然。为了教会学生,我如饥似渴地读、想、实践,用志向和毅力寻找语文教学的大门。”

历史长河中的我们,都是那么的渺小,然而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历程中,每一刻的努力都如同一艘艘闪着光亮的船只,最终都将汇聚到自己的港湾。

如今,我依旧是一名教师,我依旧享受着每一天和学生们在一起的时光,依旧坚信教书育人是一份无与伦比的高尚事业!每一次与学生心与心的对话,都要给学生的成长助力加油,并持续发挥其深远的影响力!这些都是我从于漪老师的《岁月如歌》一书中特别真切地感受到的,以后的教学道路上,我会继续坚持自己对教育的信念,学习于漪老师在教学上的刻苦钻研和热情。

教海无涯,岁月为歌,努力的脚步不会停歇!

华东师大一附中实验中学 周秋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