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品味沈从文经典作品《边城》中的深远意境——“品读经典,滋养人生”读后感

(2017-04-07 09:55:59)
分类: 博慧会员

红旗小学    陆晓静

http://s4/mw690/002j24m8zy7a6OSe5YDf3&690       知道《边城》的人,很容易想到一个称谓,“乡下人”。作者沈从文自个儿骄傲地这样称呼自己,也宁可这样称呼。给人一种感觉——“乡土”,似乎很难能够将他的作品与“深远”联系在一起。起初翻看沈从文先生《边城》,并没能给自己留下深刻的印象,然而,当我近两日再次翻开这本书,真正走进沈从文的作品,却常常犹如进入了世外桃源般的美丽境地,感受到一种纯真,诚朴的情感,竟而会被这种感情牢牢地抓住了。每一次解读,每一番品味,都会读出一种新的心境,悟出一个人生的道理,感受一份深远的意境。

    一、《边城》中流淌着宽容之美
   
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是个有山有水的世界,无处不体现出自然的美感。山山水水美如一幅青绿长卷,如此的自然而又清丽,优美而淡雅,散发出浓浓的乡土气息。而这种对自然的关照凸现一种未经雕饰的纯态自然美。“在汤汤的流水上,我明白了多少人事,学会了多少知识,见过了多少世界。”这是沈从文曾在《我的写作与水的关系》中写到的语句句子。因而沈从文笔下的《边城》与优美的风景、平和的山水世界相映衬的,更是美丽的心灵及和谐的环境。我想沈从文笔端流淌的是一种博大的的情感,一种像山水一般的宽容之美。

    二、《边城》中表现着人生之美

《边城》里的人物是善良的,拥有着纯净和自然的灵魂。正如批评家刘西渭所说:“这些可爱的人物,各自有一个厚道然而简单的灵魂,生息在田野晨阳的空气。他们心口相应,行为思想一致。他们是壮实的,冲动的,然而有的是向上的情感,挣扎而且克服了私欲的情感。对于生活没有过分的奢望,他们的心力全用在别人身上:成人之美。”这种对人性美的讴歌,不正彰显出自然的生命力的吗?当然,作者的人物虽说全部安分纯善的,本身却含有悲剧的成分。借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讲:“美,总不免有时叫人伤心……”这些看来是及其卑微的人物,再平凡不过了。作者却认为平凡人物的生活中也有着耐人寻味的“常”与“变”,以及在两相乘除中所有的哀乐。这就是沈先生作品中的乡情风俗。它和自然,人事优美和谐得融汇起来,让读者在感受优美之余,感到微微的伤感,对生命的敬畏,对人情的深刻理解,而我以为这也是《边城》这部作品最深沉美感的一种表现。

    三、《边城》中洋溢着纯朴之美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描绘自然与人默契相安的处境,我们会经常发现人物与自然都染有不甚浓厚的道家神秘主义色彩,人居于自然中,人常以乐天知足的态度把自己放在自然里方觉得不辜负这自然美。在沈从文的笔端,那些质朴简单的“乡下人”却焕发出一种外柔内刚的性格特征。《边城》中翠翠的母亲因跟“屯戍军士”暧昧的关系之后,翠翠的母亲想背着老船工私奔,然而当他们面对“一个违背了军人的责任,一个却不得不离开孤独的父亲”,艰难选择时“屯戍军士”服毒先亡,翠翠的母亲却在生下了翠翠后吃了许多冷水死去了,强硬倔犟的性格特点是对古典爱情“在天愿做比天比翼鸟,在地愿做连理枝”的现代演绎。生存的环境决定他们不能同时在一起,于是他们选择了在另一个世界相聚。在对人物性格的理解上作者总是力图通过挖掘这个特定地域中人物身上的原始生命强力,一种对爱的直接表达。这种强烈的情感,流淌着纯真的痕迹。

再来看翠翠母亲的逝去对这祖女二人的将来生活的影响——“仍把日子过下去”,至多是让老船工在劝慰哭泣的翠翠时平添了一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必须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这不禁让我们要对他们的自然的顽强的生命发出感叹。在处于现实困境时,仍然能保存这种强硬,体现出生命力的张显。

当然,《边城》的结尾,更是让我们记忆犹新。傩送走了,翠翠等着他回来,但是,他“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这个最终的结局只能让人去任意揣测了。翠翠等待的那个人,会回来吗?小说末尾给读者留下了一个朦胧而富有希望的结束,耐人寻味。作者把这种对爱情的执着久久地留在了青山绿水之间,这种等待,也犹如黑夜里仰望苍穹,可见的细碎的星子,包涵着“一点意志,一点希望,一种永恒”。要是这个人不会来呢?让我们回想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夸父“与日逐走”“未至,道渴而死”,就了解了这其中的含义。这种生命的期盼不过是一种人生的理想,从浪漫主义角度讲,生命的本身,它的自然存在,生命的过程,就是一种快乐,美好。何必再去在意结果如何呢?

    四、《边城》中闪烁着自然之美

沈从文作品中所写的安静宁溢,古风淳朴的“边城”不只是一个地理环境,它还是一种不同的文化,一种不同的价值象征。他作品中的浪漫也就不仅体现在饶有意味的小说意境创设中,更是自然博大,真纯美好的象征。一切显得如此自然而不露生硬造作。也就是在这种简单自然里,无声无息地荡涤和净化了读者的心灵。沈从文的语言描写美好,更多的是对美好破灭后的温善的同情、宽容和坚韧。但就是这种温善、同情、宽容、坚韧给以坚强者柔和,给以脆弱者力量,让不同的读者读到对自己人生的感悟。

淳美而不唯美使沈从文的笔深入淡出,在《边城》中不仅有他崇拜的代表着自然人性的理想人物,也有他向往的代表着自然人性的理想生活。在《边城》中人物身上,闪耀着一种神性的光辉,体现着人性中原本就存在着的、未被现代文明侵蚀和扭曲的庄严、健康、美丽和虔诚。他们是用溪水、阳光、空气化育,带着泥土的气息,也许粗野点,但朴素健康,一切循乎自然。如: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这个形象可以说是“优美、健康、自然”的,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眼神却是羞涩的纯洁的,且有着善良的品德。

翠翠在与仅有的男性的接触中萌生出爱意,就任由自己的心思,爱上了当地掌水码头团总的二儿子(二老)傩送,并没有觉得自己的地位低下,甚至在听到了团总想要与有碾房陪嫁的人家打亲家的话之后,丝毫没有将这个消息与自己的婚事联系在一起,在她的天真纯洁的心灵,似乎根本就不存在“门当户对”的概念,因此,在作者眼中,她的爱是超越一切世俗利害关系的最为高尚也最富有诗意的爱。同样高尚的是团总的两个儿子,大老天保和二老傩送同时都爱上翠翠,但他们并没有自相残杀,当天保知道翠翠爱上了自己的弟弟后,便主动退出了竞争,都想成人之美。天保的出走遭遇了不幸,傩送不胜悲哀的重负,也离家而去,连翠翠身边的惟一一个亲人外祖父也弃船仙逝,只留下一个孤零零的翠翠,成为了一个悲情的爱情故事。让读者看来多少有些遗憾,悲伤。这一切生、老、病、死,在作者看来,都是自然的安排,人生的常态,当地民风如此,芸芸众生也应如此。而生活如此,表现生活的小说又为什么非得按人为形成的规矩去写作呢?于是,在《边城》等描写湘西生活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该叙事时就叙事,该抒情时就抒情,散文的笔法和诗歌的意境成为小说的主体,现实与梦幻,人生和自然,就这样随着简单的故事发展而水乳交融地掺和在一起。走出一条美妙的复归自然的理想之路。

 

一本书的厚度是有限的,但是一本书带来的启示却是无限的。《边城》这部作品荡涤净化了我的心灵,让我在阅读中摸索出对人生的感悟,品味到经典作品的深远意境,收获了宽容之美;人生之美;纯朴之美;自然之美,也“明白了多少人事,学会了多少知识,见过了多少世界”。在山水的滋养下对宽容,成长,自然,纯朴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领会了人生中不曾体味到的淳朴的珍贵,看到了自然和人和谐而恰如其分的存在,懂得了把握即便小而永远闪烁的希望之光……

      《边城》拓展了我对生活的理解,影响着我对生活的态度,启迪我保持宽容、自然、纯朴的人性,依靠自然人生的生命意志去追求生命中淳美而不唯美的理想。在工作生活道路上用博大宽容的心迎接生命力的彰显,今天,明天,永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