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中见精 ——读《名作细读》有感

分类: 会员原创 |
继光高级中学 冯婉华
http://s5/bmiddle/002j24m8zy771jaQgM444&690
读孙绍振先生的《名作细读》总是惊喜不断。“喜”自然是于书中受到的种种启发,而“惊”却常在于:名作居然可以这么读?!书中所选篇目,都为经典中的经典,可以说已经被人解读无数,但孙先生从细处着眼,发前人所未发,想普通人所不敢想,对不少篇目有非常独特的理解,却又言之有理不为追求独特而故作创新——这都使得每次阅读此书都如同做了一次思维的体操,享了一场知识的盛宴。
书中的第五章《亲子之爱的诗意与卑微》,是最先给我带来惊喜的。在我看来,这也是全书风格最有代表性的一章。在亲情这样一个看似古老而又平凡的主题之下,孙先生借由对六个名篇的细致入微的解读,让我看到了一个理解文学家笔下亲情的崭新角度和思维深度,给我带来的启发极大,因此我就从这章入手谈谈我的《名作细读》读后感。
一、不细之细:意义之深远
在书的封底,有一句谢冕先生评价孙绍振的话:“对于中学语文的积弊,他是英勇的炮手。”中学语文的积弊之一,恐怕就是对各种文本模式化的解读,并将这种解读不人道地硬灌入学生的脑袋中去。而孙先生则在书中,对于这种模式化解读进行了毫不留情消解。
不得不说,为了应试为了统一,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抛弃了枝桠只求主干,锻造出一段段大同小异的“中心思想”。随着时间的推移思想的开放,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已经开始注意多元化的解读,但是我们却在一些大方面上反而更为模式化。
比如亲情这一主题,无论怎样庖丁解牛,我们所寻的千万条路,走到终点常常还是在感叹母爱的无私伟大,因此她总是充满着诗意之美。其后果,一方面是“在学生心目中造成一种幻觉:经典文本的模式是唯一的”;另一方面,则是对读者“可能是情感和语言的窒息”,“这不但对体验生命的丰富性不利,而且不利于感悟语言的多彩”——这就能解释了我们的学生为何会越来越在阅读体验中“主题先行”而不顾其余,以及他们独立思考能力的下降,并最终对阅读文学经典产生了隔膜和抗拒。
于是孙先生告诉我们,亲子之爱有时也是卑微自私,是反诗意的,虽然是真的,但未必是善和美的——虽然如此,但这就是真实的世界。而这一切并未被经典名作所抛弃掩盖,相反是以一种更趋理性的姿态安放于字里行间,而我们教学的目的即是将它们找出来,让学生通过文学作品触摸真实的生活,获得感情的深层共鸣。而这恰是现在很多学生在课堂中所接触不到的真实。
同时孙先生也注意到了要警惕用一种模式化替代另一种模式化。从满堂灌到现在满堂问,从“以学生为本”到“一些由学生说了算”。从学生不恰当的质疑说起,批驳了一些故意为经典挑刺而忽视了文本中心内涵的现象。
这就是不细之细,从解读文本亲子之情流露出来的种种细节入手,展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语文命题:我们该如何摆脱模式化解读的弊端。这无疑对我们的语文教学有着深远的意义。
二、细而不腻:态度的理性
打破僵硬的模式化阅读,首先要有独立而理性的阅读态度。孙先生在细读名作时,始终保持着一种谨慎且克制冷静的态度。我的这个体会首先来自于他对于里克柯《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的分析。
在解读这篇加拿大作者的名篇时,绝大多数的人都会先把关注点放到那位本应快乐过母亲节却最终又操劳了一天的女主人身上。孩子们以及父亲的作为最终也是作为凸显母爱无私伟大的映衬品。甚至当目光被过分集中在母亲身上时,由于亲子之爱无私的光环过于耀眼有部分人还会认为父亲和孩子们也给与了母亲平等的爱。
而孙先生则和里克柯一样,用一种近乎冷酷的笔调审视着这一家人的情感。他没被母亲无私付出感动地热泪盈眶,就如同里克柯冷静而琐碎地记录着母亲节当天一个个细节那样,孙先生及时从歌颂母爱的漩涡中跳出,从原作者留下的蛛丝马迹中看到了父亲和孩子们的自私面,在欢乐祥和的气氛之下,是母亲卑微到失却自我的亲子之爱。
这一点恰恰是很多人没有看到也是不愿看到的。就如同史铁生《秋天的怀念》,我们总是强调文中母亲在磨难前的乐观和坚强不放弃,却很少直面她在和儿子的交流中那种不合理性的近乎放纵的谨小慎微和对自我的舍弃——父母的这种源于内心不合规矩的宠溺,恰恰是人之常情,也是人为万物之灵的本源。
但孙先生却也没有因此而流于对父亲的一味批判,他是有力却点到为止的。有力在于,他牢牢地抓住了父亲“挥手”告别等容易被忽视的细节描写,详尽地分析了父亲矛盾的内心。抓住父亲外在的形式积极和内在的情感缺乏做文章,使得男主人公的形象更加富有典型性和共鸣感。同样,在对《背影》中“我”的含蓄的责备中也体现了这一点。由此在这一类型人物的解读上,本书都保持了一种克制,并未大肆宣扬横加煽情而是从家庭的日常生活细节中找到,有根有据,发人自省。
这也让我们看到,这些“自私”来自于人的天性,属人之常情,当这种自私与亲情的无私相携而出的时候,或许童话般的诗意会被破坏,但我们才更有生活的真实感和亲情的伟大。
所以,本书在解读中的这种理性不煽情的态度,使得“细读”显得细而不腻。
http://s9/mw690/002j24m8zy771jfKZBed8&690
三、细而有力:方法的精准
良好的方法,是目标有力执行的保障。在《名作细读》中,孙老师也使用了种种“微观”的方法,我印象很深的就是“还原法”和“替换法”。
在“亲子之爱”中,孙老师一次次带领我们还原生活中的场景,还原人物的内心真实心境。这与他反模式化的思想一脉相承。任何一个有血有肉的形象(未必是轰轰烈烈的人物)必然有个人性化的内心,而不是贴了各种标签的“模特”。
如《背影》中对儿子擦泪的这一细节的还原,不是简单地将儿子推到不领父情的对立面上,而是看到儿子矛盾而隐秘的心理,由此更感受到父爱的深沉。
同样在解读泰戈尔的《金色花》中孙老师用了替换法。这不是简单的词语替换,而是有目的有系统的细致切入,把“坏孩子”依次替换成各种孩子,带领我们体味不同语词表达所产生的不同情感效果,如同一次次精准的微创手术,让大家找到阅读的症结,从而对症下药。
正因为有这些精准方法,才使得“名作细读”虽细而有很强的说服力。
《名作细读》一书值得一读再读,它总能在细微之处让我们看到惊喜的微光。孙老师的这本书让我们不仅看到了什么是语文教学,更让我们看到了什么是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