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积淀知识底蕴,跟于漪老师学做人----读于漪老师的著作《涌动生命的课堂》

(2016-03-01 12:19:59)
分类: 会员原创

虹口区教师进修学院  朱珏

http://s1/mw690/002j24m8gy6ZLLk2e2s60&690

于漪老师说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身正为师,德高为范”。今天,当我从教二十年后再次阅读于漪老师的著作《涌动生命的课堂》,她书中所体现的渊博知识,深邃思想,精湛艺术无不使我为之折服。“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但一辈子还在学做教师!”这样做教师、这样的高度和境界、这样一个教育家,年近八旬,却依然在为教育教学而奔波忙碌着,这本身就是对教育事业热爱与执着的最好诠释。从于老师身上我又一次学到了很多、很多…...

一、责任

老师说:“我梦寐以求的就是当一名好教师,在学生心中撒播知识的种子,做人的良知和金色的希望。”做一名好老师就成了她人生最大的责任。所以在任何时候于老师总是严格要求自己,勇于承担责任。

在她走上工作岗位不久,她说:“理想与现实的距离太大了。”于老师说的距离并不是她理想中的教师待遇与现实的距离,而是指她理想中的“好老师”与她自身现有的水平的距离。她是教育学专业毕业的,她说自己对文理学科教学都很陌生,无论教哪个学科都得从头学起。当时学校让她担任语文老师,一天一位老组长突然来听她的课,听后给他留下了一句话:语文教学的大门在哪儿,你还不知道。简单一句话,它对一位渴求做好老师的年轻教师来说是多大的打击啊!但于老师并没有气馁,也没有把责任推卸给自己的专业和组长的严厉。她说:“要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专一行,把责任往客观退,永远不可能成为合格的教师。”于是她开始夙兴夜寐一灯明,寻寻觅觅。她说:“为了进入语文教学的大门,我如饥似渴地阅读、思考、实践。一把尺子量别人的长处,真心实意虚心求教;一把尺子量自己的不足,查找自己教课的不足、缺点、差错。”于老师每节课都精心准备,一篇课文都要花上10-30个小时,每次上课都写下密密麻麻的反思。于漪老师平生上过2000余节公开课,但她自认为没有一堂十全十美的课,深表惭愧。她总说自己做得还很不够,流露出对她一生所钟爱的教育事业的遗憾。这当然是谦虚,但恰恰是于漪老师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又何尝不是对我们教师最有力的启示呢?

回想工作初,我也有着这份激情,但随着岁月的流逝,慢慢隐退。而这次的再次看到于漪老师的这本书,它就像催化剂时刻鞭策我,选择了教师职业就要一辈子学做教师,学做像于老师这样有责任心的老师。首先要在自己的备课上苦功,努力做到“三次备课”,第一次备课不看任何参考书、教案、资料,全凭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写出备课稿。第二次备课,则搜集各种参考资料,看名家课堂教学设计,名家教学的教材分析,同时思考三个问题:哪些问题参考书上想到了,我也想到了;哪些问题参考书上想到了,我没有想到;哪些问题参考书上没想到,我想到了。第三次备课是在上完课或者教研结束后回看录像过程总结经验,反思失败,再备一次课。从“三次备课”中,培养自己自我反思的良好习惯。

其次,作为教师,要有广大宽阔的知识视野,要有渊博宽厚的学识素养,这样才有可能向学生传授更多的知识。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对教师的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代教育需要博览群书、知识渊博、“上知天文,下识地理”、风趣幽默的教师。于老师就是这样一位老师,她在书中所展示的幽默的语言、引用的古诗名句、举的教育实例等等都展示了她的风采,让我觉得有这样一位语文老师是作为学生的骄傲。而她的这些教学魅力来自于她的勤奋,她常常为了学生提出的一个问题而查阅各种资料,她博览群书,学生的任何难题在她那里都可以“化为无物”。这样的教师会像磁石那样把学生吸引住,从而成为学生效仿的榜样。特别是在今天的信息化时代,学校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孩子在成长,对老师的要求也就有所提高,所以,我们要不断加强学习,学习一些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用学到的理论知识指导自己的实际工作,大胆创新,积极寻找适合学生的教育教学方法,让自己的脚步跟上时代的步伐,这样才不会被时代所淘汰。

二、超越

老师获特级教师的荣誉,她并没有飘飘然忘了自己的责任和压力。她说:“面对这样的好运,决不能让荣誉蒙上灰尘,定要让偶然性为必然性开辟道路,加倍努力,追求卓越,孜孜不倦地缩短实与名的差距。”评上特级后,于老师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展开有针对性地、系统深入地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正因为她这样孜孜不倦地追求,超越自我的恒心,如今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教书育人的楷模。而自己在教师生涯的忙碌中,常常已经把自己的“教”看作是天经地义,顺乎自然了

我做教师也有不少年头了,如果有一天,突然有人追问我:老师,你是怎么教的?我会冷不丁的一愣。的确,在平凡岁月的湮没下,在教师生涯的忙碌中,我已经把自己的“教”看作是天经地义,顺乎自然了。所以自己在工作上出现了“瓶颈期”,总感觉自己无法再突破。但这次我看了于老师的书,让自己有了新的目标和追求——“超越自我、追求卓越”,要不断探索新的科学教育模式,把教育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高度完美地统一起来,用自己的学识魅力引领老师们乐于创新,善于创新,不断创新,学无止境,教无止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