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生死”与“战争” ——读《达洛维夫人》有感

(2013-08-20 22:21:22)
分类: 会员原创

虹口区教育学院附属中学   张倬姣 

http://s6/mw690/7df9984cgx6C0DKIHTDc5&690——读《达洛维夫人》有感" TITLE="“生死”与“战争” ——读《达洛维夫人》有感" />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享有世界声誉的英国女作家,意识流大师。她博览群书,并在长年的写作生涯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独特的小说理论和创作风格。《达洛维夫人》是她的意识流代表作之一。在这部小说中伍尔夫成功地运用了意识流写作手法,使其在英国现代小说史上成为巅峰之作。伍尔夫抛弃了传统小说所关注的外在世界,而注重人物内心描写。用作者本人自己的话说,这是一部 “没有情节,没有喜剧,没有悲剧,没有已成俗套的爱情穿插或最终结局”的小说。针对《达洛维夫人》这部小说,伍尔夫在《一个作家的日记》中写道:“在这本书中,我要表达的意图似乎太多了。我要表现生和死,正常与疯狂,对时光的反思和感悟,战争对人类尤其女性所造成的无法弥合的伤害。”

一、瞬间感悟生与死

小说《达洛维夫人》中人物意识的重要瞬间是对“生与死”的感知与感悟,伍尔夫主要是通过人物对此的感悟,完成对“生”与“死”的理解与思考,即对个体生命与生存意义的探讨。小说中最具代表的是来自不同阶层,性别相异的达洛维夫人与赛普蒂默斯对生命的理解和思考。达洛维夫人觉得自己是那么热爱生命和生活,年轻的时候曾经与萨莉讨论如何去改造世界,建立一个废除私有制财产的社会,追求一种为善而善,为贡献而贡献的精神境界。她经常参加慈善的公益事业,处处受到人们的尊敬。突然间,竟感到“生活的核心一片空虚,宛如一座空荡荡的小阁楼”。这种发现让她感到恐惧,而这种恐惧又因赛普蒂默斯的死亡而更加严重,使她突然觉得“生活的核心是一片空虚”。赛普蒂默斯在战争中亲眼目睹了自己的好友被杀而自己却无动于衷。当他重新回到正常生活中,感到心灵中有一种无法排遣的罪恶感,整天陷于沉思并重新领悟了生命与爱的意义。在这一重要的瞬间,他发现自己丧失了感觉能力。这个瞬间不断重现在脑海和意识中,因此“已死”的感觉和 “罪”的感觉轮换交替折磨着他,使他的精神趋于崩溃而丧失理智,变得疯狂。而这正是他精神世界的一次冒险经历,一次心的探索。“罪”让赛普蒂默斯从这种感觉中获得了对“生”的再认识。因此赛普蒂默斯最终的自杀表达了他对“死”和“生”的重新认识,这种认识表明他力图超越肉体的死亡,去获得精神上的永生。虽然他们两个人以不同的方式来寻找并把握个体灵魂,解读生命。但对“生”与“死”的感悟和体验却殊途同归,作者因此寻找到连接两个个体灵魂的精神隧道,构成了个体对生命感觉的相互对话。

二、战争造成的伤害及对战争的感悟

虽然英国取得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但英国的经济受到了极大地挫伤,并使英国丧失了“世界银行”的地位,还葬送了英国整整一代年轻人的美好前程。当一战的创伤还没来得及抚平时,持续的经济危机和法西斯主义的崛起又使英国面临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威胁。战争使那些远离战场的妇女和儿童也成了牺牲品。由于战争许多男人死于战场,青年女子婚姻没有着落,中年妇女没有了丈夫,儿童没有了父亲。作为亲历两次大战的伍尔夫,饱尝了战争的痛苦。一战使她患上了精神抑郁症并不断恶化,二战更具杀伤力、摧毁力,德国军队的炮弹不仅炸毁了她在伦敦的家,她的丈夫伦纳德由于是犹太人,也被列入了希特勒的 “黑名单”中。在战争与疾病的折磨下,伍尔夫于1941年毅然投入乌斯河,结束了她饱经忧伤的一生。因此《达洛维夫人》这部短篇小说就是作者表达自己对战争的真实写照。小说的女主人公达洛维夫人虽然过着衣食无忧的、富裕的上层人生活,但仍能感到大战留给人们的痛苦:“最近世界经历的创伤使男男女女都满含泪水。战争已经结束,不过还有像福克斯·克罗夫特太太那样伤心的人,她昨晚在大使馆痛不欲生,因为她的好儿子已阵亡;还有贝克斯·巴勒夫人,人们说她主持义卖市场开幕时手里还拿着那份电报:她最疼爱的儿子约翰牺牲了。” 战争让达洛维夫人本人也陷入了一种莫名的恐惧与困惑中。她常常扪心自问:“她必然会永远离开人世,是否会觉得遗憾?没有了她,人间一切必将继续下去,是否会感到怨恨?还是欣慰,想到一死便可了结?”作为残酷战争的参与者,男性无论是精神上还是肉体上都是战争最直接的受害者。赛普蒂默斯的死正是这一伤害的例证。一战中,他受到炸弹爆炸的强烈刺激。战争结束后,战友埃文斯的身影就像鬼魂一样惊扰着他的灵魂。他感到自己的心灵与肉体分离,无名的恐惧慢慢控制了他。他渴望自由,渴望同世界的平等交流。但当时的社会把男子定型为排斥情感的英雄形象,依据这样的标准,“所有的生理恐惧都被视为软弱,对战争的反抗——和平主义,出于良心的抗拒,逃跑,甚至于自杀都被看作是没有男子气的行为。”在这样的社会强压下,个人的真实情感无法得到宣泄。他在无法忍受内心痛苦的情况下,同时承受着外部权利施加的压力。久而久之,郁悒成疾,流露出自杀的倾向。在小说中,赛普蒂默斯是作为社会的被压迫者出现的,他病体恹恹,精神崩溃,也唯有他才能对社会和人性的本质看得清清楚楚,他的言行更能揭示社会的实质。当晚会上传来赛普蒂默斯死亡的消息时,除了悲哀,达洛维夫人作为一个女性更加意识到生活中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她要力图使生活变得有生机,有秩序,于是她选择了友爱和团结互助作为自己的有力武器对战争和父权制社会提出挑战。作者深刻意识到她所处的社会体制是专制而腐朽的,上流阶层是伪善而残忍的,对弱者的欺凌和漠视令人几乎窒息,所以在她许多的作品中都可以找到对同情心的呼唤和对现实的反抗。

伍尔夫所生活的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正是英国妇女女性意识开始觉醒,女权运动刚刚兴起的时代。女性主义的发展,再加上战争的影响使人们尤其是女性对当时的社会极为不满,她们想尽一切办法控诉父权制下的不平等和战争。作家伍尔夫就是通过对这部小说中人物内心的描述来不断地发现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达到一种新的精神境界。而这样的一种发现自我和重建自我的表现,正是战后精神上处于混乱和茫然中的西方人所需要的。同时,它引发了现代人对生与死深层次思考,进而解构传统世俗社会对女性——所谓的社会弱体者的不合理认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